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扰流板组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0:50: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扰流板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车辆已经成为常用的代步工具。通常,车辆上设置扰流板,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扰流板主要起空气扰流和外观装饰的作用。传统扰流板,扰流板上部和后部是完整的曲面,车辆行驶时依靠上方气流的压力来稳定车身状态。但扰流板对车辆的扰流效果较差。
3.申请内容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扰流板组件,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扰流板对车辆的扰流效果较差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扰流板组件,应用于车辆上,所述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本体、驱动组件以及遮挡件;
7.所述扰流板本体上开设有扰流孔,所述遮挡件与所述扰流板本体活动连接,且所述遮挡件遮挡所述扰流孔,所述遮挡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8.在所述驱动组件接收到第一指令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遮挡件转动,以使所述遮挡件对所述扰流孔解除遮挡;
9.在所述驱动组件接收到第二指令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遮挡件转动,以使所述遮挡件对所述扰流孔遮挡。
10.可选地,所述遮挡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驱动组件的数量为两个;
11.一个所述遮挡件位于所述扰流孔的一端的孔口处,另一个所述遮挡件位于所述扰流孔的另一端的孔口处;
12.两个所述驱动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遮挡件连接。
13.可选地,所述扰流板组件还包括第一丝杠、第二丝杠、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
14.所述第一丝杠与一个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丝杠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一个所述遮挡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用于在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丝杠滑动的情况下,带动一个所述遮挡件转动;
15.所述第二丝杠与另一个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丝杠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另一个所述遮挡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用于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二丝杠滑动的情况下,带动另一个所述遮挡件转动。
16.可选地,所述扰流板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
17.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一个所述遮挡
件均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遮挡件均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18.可选地,所述遮挡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驱动组件的数量为一个;
19.一个所述遮挡件位于所述扰流孔的一端的孔口处,另一个所述遮挡件位于所述扰流孔的另一端的孔口处;
20.两个所述遮挡件均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21.可选地,所述扰流板组件还包括第三丝杠、第三滑块以及两个第三连杆;
22.所述第三丝杠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三滑块与所述第三丝杠螺纹连接,两个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滑块连接,两个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遮挡件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用于在所述第三滑块沿所述第三丝杠滑动的情况下,带动两个所述遮挡件转动。
23.可选地,所述扰流板组件还包括第三转轴,两个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滑块通过所述第三转轴连接,两个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遮挡件通过所述第三转轴连接。
24.可选地,所述扰流板本体上设置有转动轴,所述遮挡件与所述转动轴连接,以使所述遮挡件绕所述扰流板本体转动。
25.可选地,所述遮挡件上设置有缓冲件。
2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辆本体、传感器、控制器以及上述第一方面中中任一所述的扰流板组件;
27.所述控制器、所述传感器以及所述扰流板组件均设于所述车辆本体,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及所述扰流板组件中的驱动组件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本体的速度,所述控制器用于基于所述车辆本体的速度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遮挡件转动,以使所述遮挡件对所述扰流孔遮挡或所述遮挡件对所述扰流孔解除遮挡。
2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遮挡件与扰流板本体活动连接,因此,遮挡件可以相对于扰流板本体转动。由于遮挡件遮挡扰流孔,遮挡件与驱动组件连接,因此,在驱动组件接收到第一指令的情况下,驱动组件可以驱动遮挡件转动,以使遮挡件对扰流孔解除遮挡,在驱动组件接收到第二指令的情况下,驱动钻机驱动遮挡件转动,以使遮挡件对扰流孔遮挡。也即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遮挡件与扰流板本体活动连接,遮挡件与驱动组件连接,使得遮挡件可以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解除对扰流孔的遮挡或对扰流孔遮挡,从而使得扰流板组件可以在车辆处于不同速度的情况,对车辆的扰流作用不同,从而使得扰流板组件对车辆的扰流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29.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扰流板组件的示意图;
30.图2表示图1中a-a处的截面图。
31.附图标记:
32.10:扰流板本体;20:驱动组件;30:遮挡件;40;缓冲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35.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扰流板组件的示意图,参照图2,示出了图1中a-a处的截面图,该扰流板组件应用于车辆,如图1和图2所示,该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本体10、驱动组件20以及遮挡件30。
36.扰流板本体10上开设有扰流孔,遮挡件30与扰流板本体10活动连接,且遮挡件30遮挡扰流孔,遮挡件30与驱动组件20连接。在驱动组件20接收到第一指令的情况下,驱动组件20驱动遮挡件30转动,以使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在驱动组件20接收到第二指令的情况下,驱动组件20驱动遮挡件30转动,以使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遮挡件30与扰流板本体10活动连接,因此,遮挡件30可以相对于扰流板本体10转动。由于遮挡件30遮挡扰流孔,遮挡件30与驱动组件20连接,因此,在驱动组件20接收到第一指令的情况下,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遮挡件30转动,以使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在驱动组件20接收到第二指令的情况下,驱动钻机驱动遮挡件30转动,以使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也即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遮挡件30与扰流板本体10活动连接,遮挡件30与驱动组件20连接,使得遮挡件30可以在驱动组件20的驱动下解除对扰流孔的遮挡或对扰流孔遮挡,从而使得扰流板组件可以在车辆处于不同速度的情况,对车辆的扰流作用不同,从而使得扰流板组件对车辆的扰流效果较好。
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将扰流板组件应用到车辆上时,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可以是车辆中的控制器发送的,第一指令可以为车辆中的控制器确定车辆的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发送的指令,第二指令可以为车辆中的控制器确定车辆的速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发送的指令。其中,预设速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比如,预设速度阈值可以为45千米/小时,对于预设速度阈值的具体数值,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39.其中,当车辆的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驱动组件20可以接收到第一指令,使得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此时,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气流可以通过扰流孔,使得车辆受到较大的向下的压力,使得车辆行驶的较为平稳。当车辆的速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速度阈值时,驱动组件20可以接收到第二指令,使得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此时,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气流不会通过扰流孔,车辆靠自身的重力便可以行驶的较为平稳,且由于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可以使得扰流板组件的外观较为完整,具有较好的美观性。
40.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确定不同的遮挡件30以及驱动组件20的数量,使得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遮挡件30,具体以以下几种为例:
41.(1)遮挡件30的数量为两个,驱动组件20的数量为两个。一个遮挡件30位于扰流孔
的一端的孔口处,另一个遮挡件30位于扰流孔的另一端的孔口处。两个驱动组件20分别与两个遮挡件30连接。
42.由于一个遮挡件30位于扰流孔的一端的孔口处,另一个遮挡件30位于扰流孔的另一端的孔口处,因此,在驱动件未驱动遮挡件30的情况,两个遮挡件30可以将扰流孔的两端的孔口遮挡,使得扰流板组件的外观具有较好的完整性,且使得扰流板组件的外观较为美观。由于两个驱动组件20分别与两个遮挡件30连接,因此,一个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一个遮挡件30转动,使得驱动组件20驱动遮挡件30的驱动效率较高。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遮挡件30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此时,遮挡件30可以位于扰流孔的一端的孔口处,此时,驱动组件20的数量为一个,驱动组件20与遮挡件30连接,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遮挡件30转动,使得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或者对扰流孔遮挡。当然,遮挡件30可以位于扰流孔中,且遮挡件30与驱动组件20连接时,此时,遮挡件30可以在驱动组件20的驱动下,对扰流孔解除封堵,或者对扰流孔封堵。
44.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两个驱动组件20分别与两个遮挡件30连接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扰流板组件可以还包括第一丝杠、第二丝杠、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第一丝杠与一个驱动组件20连接,第一滑块与第一丝杠螺纹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滑块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一个遮挡件30连接,第一连杆用于在第一滑块沿第一丝杠滑动的情况下,带动一个遮挡件30转动。第二丝杠与另一个驱动组件20连接,第二滑块与第二丝杠螺纹连接,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滑块连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另一个遮挡件30连接,第二连杆用于在第二滑块沿第二丝杠滑动的情况下,带动另一个遮挡件30转动。
45.由于第一丝杠与一个驱动组件20连接,第一滑块与第一丝杠螺纹连接,因此,该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第一丝杠转动,使得第一滑块可以沿着第一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由于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滑块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一个遮挡件30连接,因此,在第一滑块沿第一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时,第一滑块可以靠近或远离该遮挡件30,使得第一滑块可以带动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带动该遮挡件30转动,使得该遮挡件30对扰流孔的孔口解除遮挡或遮挡。具体的,当第一滑块靠近该遮挡件30时,第一滑块可以向第一连杆施加推力,使得第一连杆推动该遮挡件30,使得该遮挡件30转动,进而使得该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当第一滑块远离该遮挡件30时,第一滑块可以向第一连杆施加拉力,使得第一连杆拉动该遮挡件30,使得该遮挡件30转动,进而使得该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
46.另外,由于第二丝杠与另一个驱动组件20连接,第二滑块与第二丝杠螺纹连接,因此,该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第二丝杠转动,使得第二滑块可以沿着第二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由于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滑块连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另一个遮挡件30连接,因此,在第二滑块沿第二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时,第二滑块可以靠近或远离该遮挡件30,使得第二滑块可以带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带动该遮挡件30转动,使得该遮挡件30对扰流孔的孔口解除遮挡或遮挡。具体的,当第二滑块靠近该遮挡件30时,第二滑块可以向第二连杆施加推力,使得第二连杆推动该遮挡件30,使得该遮挡件30转动,进而使得该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当第二滑块远离该遮挡件30时,第二滑块可以向第二连杆施加拉力,使得第二连杆拉动该遮挡件30,使得该遮挡件30转动,进而使得该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
47.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板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连杆的
第一端与第一滑块、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一个遮挡件30均通过第一转轴连接,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滑块、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另一个遮挡件30均通过第二转轴连接。
48.当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滑块、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一个遮挡件30均通过第一转轴连接,因此,在第一丝杠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块绕着第一丝杠转动,使得第一滑块沿着第一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由于第一转轴的作用,使得第一连杆可以不会随着第一滑块的转动而旋转,进而使得第一连杆不会带动与第一连杆连接的遮挡件30旋转,进而使得第一连杆可以在第一滑块的作用下,带动遮挡件30转动,使得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或遮挡。
49.另外,若不存在第一转轴,在第一滑块绕着第一丝杠转动时,第一滑动带动第一连杆旋转,而第一连杆又与遮挡件30连接,因此,第一连杆有带动该遮挡旋转的趋势,而遮挡件30与扰流板本体10活动连接,扰流板本体10阻碍该遮挡件30,使得该遮挡件30不会旋转,导致第一滑块可能无法在第一丝杠上移动,进而使得第一滑块可能无法带动第一连杆,使得第一连杆带动遮挡件30转动,对扰流解除遮挡或遮挡。
50.当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滑块、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另一个遮挡件30均通过第二转轴连接,因此,在第二丝杠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滑块绕着第二丝杠转动,使得第二滑块沿着第二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由于第二转轴的作用,使得第二连杆可以不会随着第二滑块的转动而旋转,进而使得第二连杆不会带动与第二连杆连接的遮挡件30旋转,进而使得第二连杆可以在第二滑块的作用下,带动遮挡件30转动,使得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或遮挡。
51.另外,若不存在第二转轴,在第二滑块绕着第二丝杠转动时,第二滑动带动第二连杆旋转,而第二连杆又与遮挡件30连接,因此,第二连杆有带动该遮挡旋转的趋势,而遮挡件30与扰流板本体10活动连接,扰流板本体10阻碍该遮挡件30,使得该遮挡件30不会旋转,导致第二滑块可能无法在二丝杠上移动,进而使得第二滑块可能无法带动第二连杆,使得第二连杆带动遮挡件30转动,对扰流解除遮挡或遮挡。
52.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在避免第一丝杠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块绕着第一丝杠转动,使得第一滑块沿着第一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时,第一连杆随着第一滑块的旋转而旋转的问题出现,还可以在第一滑块上设置第一壳体,在第一滑块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壳体不会随着第一滑块的旋转而旋转,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壳体连接。
53.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在避免第二丝杠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滑块绕着第二丝杠转动,使得第二滑块沿着第二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时,第二连杆随着第二滑块的旋转而旋转的问题出现,还可以在第二滑块上设置第二壳体,在第二滑块旋转的过程中,第二壳体不会随着第二滑块的旋转而旋转,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二壳体连接。
54.(2)遮挡件30的数量为两个,驱动组件20的数量为一个。一个遮挡件30位于扰流孔的一端的孔口处,另一个遮挡件30位于扰流孔的另一端的孔口处。两个遮挡件30均与驱动组件20连接。
55.由于一个遮挡件30位于扰流孔的一端的孔口处,另一个遮挡件30位于扰流孔的另一端的孔口处,因此,在驱动件未驱动遮挡件30的情况,两个遮挡件30可以将扰流孔的两端的孔口遮挡,使得扰流板组件的外观具有较好的完整性,且使得扰流板组件的外观较为美观。由于两个遮挡件30均与驱动组件20连接,因此,可以减少驱动组件20的数量,降低扰流
板组件的成本。
56.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扰流板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三丝杠、第三滑块以及第三连杆。第三丝杠与驱动组件20连接,第三滑块与第三丝杠螺纹连接,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三滑块连接,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遮挡件30连接,第三连杆用于在第三滑块沿第三丝杠滑动的情况下,带动两个遮挡件30转动。
57.由于第三丝杠与驱动组件20连接,第三滑块与第三丝杠螺纹连接,因此,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第三丝杠转动,使得第三滑块可以沿着第三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由于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一端均与第三滑块连接,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遮挡件30连接,因此,在第三滑块沿第三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时,第三滑块可以靠近或远离该遮挡件30,使得第三滑块可以带动两个第三连杆,两个第三连杆带动两个遮挡件30转动,使得两个遮挡件30对扰流孔的孔口解除遮挡或遮挡。具体的,当第三滑块靠近遮挡件30时,第三滑块可以向两个第三连杆施加推力,使得两个第三连杆分别推动两个遮挡件30,使得这两个遮挡件30转动,进而使得这两个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当第三滑块远离遮挡件30时,第三滑块可以向两个第三连杆施加拉力,使得两个第三连杆拉动两个遮挡件30,使得这两个遮挡件30转动,进而使得这两个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
58.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扰流板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三转轴,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三滑块通过第三转轴连接,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遮挡件30通过第三转轴连接。
59.当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三滑块通过第三转轴连接,两个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遮挡件30通过第三转轴连接,因此,在第三丝杠转动的过程中,第三滑块绕着第三丝杠转动,使得第三滑块沿着第三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由于第三转轴的作用,使得两个第三连杆可以不会随着第三滑块的转动而旋转,进而使得两个第三连杆不会带动与两个第三连杆连接的两个遮挡件30旋转,进而使得两个第三连杆可以在第三滑块的作用下,带动两个遮挡件30转动,使得两个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或遮挡。
60.另外,若不存在第三转轴,在第三滑块绕着第三丝杠转动时,第三滑动带动两个第三连杆旋转,而两个第三连杆又分别与两个遮挡件30连接,因此,两个第三连杆有带动两个遮挡旋转的趋势,而这两个遮挡件30分别与扰流板本体10活动连接,扰流板本体10阻碍这两个遮挡件30,使得这两个遮挡件30不会旋转,导致第三滑块可能无法在第三丝杠上移动,进而使得第三滑块可能无法带动两个第三连杆,使得两个第三连杆带动这两个遮挡件30转动,对扰流解除遮挡或遮挡。
61.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在避免第三丝杠转动的过程中,第三滑块绕着第三丝杠转动,使得第三滑块沿着第三丝杠的轴向方向直线移动时,两个第三连杆随着第三滑块的旋转而旋转的问题出现,还可以在第三滑块上设置第三壳体,在第三滑块旋转的过程中,第三壳体不会随着第三滑块的旋转而旋转,两个第三连杆的一端均与第三壳体连接。
62.在上述第(1)种方式中,两个驱动组件20分别与两个遮挡件30连接,可以使得驱动组件20驱动遮挡件30的驱动效率较高。在上述第(2)种方式中,通过一个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两个遮挡件30,可以节约驱动组件20的数量,降低扰流板组件的成本。
63.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可以为电机、电动机等,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扰流孔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限定,当扰流孔的数
量变化时,遮挡件30的数量也会变化,两个遮挡件30可以对应一个扰流孔。另外,当扰流孔的数量变化时,此时,驱动组件20的数量也会变化。上述第(1)种方式和第(2)种方式,均是针对一个扰流孔进行说明的,当扰流孔的数量变化时,上述第(1)种方式和上述第(2)种方式中的驱动组件20的数量也会相应变化。
64.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板本体10上设置有转动轴,遮挡件30与转动轴连接,以使遮挡件30绕扰流板本体10转动。
65.当扰流板本体10上设置有转动轴时,遮挡件30可以与转动轴,此时,遮挡件30便可以绕着转动轴转动,使得遮挡件30可以绕扰流板本体10转动。也即是,通过设置转动轴,可以便于遮挡件30绕扰流板本体10转动。
66.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遮挡件30上可以设置转动轴,通过转动轴将遮挡件30与扰流板本体10连接,使得遮挡件30可以绕扰流板本体10转动。
67.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件30上设置有缓冲件40。
68.当遮挡件30上设置有缓冲件40,且遮挡件30的数量为两个时,在驱动组件20带动两个遮挡件30转动,且这两个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此时,这两个遮挡件30可能会抵持,这两个遮挡件30上的缓冲件40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这两个遮挡件30直接碰撞。
69.例如,如图2所示,当两个遮挡件30在驱动组件20的带动下对扰流孔解除遮挡时,两个遮挡件30从位置b移动到位置c,两个遮挡件30可能抵持,此时,两个遮挡件30上的缓冲件40可以对两个遮挡件30起到缓冲作用。
7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缓冲件40可以为橡胶条,当然,还可以为其它具有缓冲作用的材质,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7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遮挡件30与扰流板本体10活动连接,因此,遮挡件30可以相对于扰流板本体10转动。由于遮挡件30遮挡扰流孔,遮挡件30与驱动组件20连接,因此,在驱动组件20接收到第一指令的情况下,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遮挡件30转动,以使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在驱动组件20接收到第二指令的情况下,驱动钻机驱动遮挡件30转动,以使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也即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遮挡件30与扰流板本体10活动连接,遮挡件30与驱动组件20连接,使得遮挡件30可以在驱动组件20的驱动下解除对扰流孔的遮挡或对扰流孔遮挡,从而使得扰流板组件可以在车辆处于不同速度的情况,对车辆的扰流作用不同,从而使得扰流板组件对车辆的扰流效果较好。
7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辆本体、传感器、控制器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的扰流板组件。
73.控制器、传感器以及扰流板组件均设于车辆本体,控制器分别与传感器及扰流板组件中的驱动组件20电连接,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本体的速度,控制器用于基于车辆本体的速度控制驱动组件20驱动遮挡件30转动,以使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或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
7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控制器分别与传感器及扰流板组件中的驱动组件20电连接,且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本体的速度,因此,在车辆本体行驶的过程中,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车辆本体的速度,并将车辆本体的速度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基于车辆本体的速度控制驱动组件20运行,以使驱动组件20驱动遮挡件30转动。当控制器确定车辆本体的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控制器向驱动组件20发送第一指令,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遮挡件30转
动,以使遮挡件30对扰流孔解除遮挡。当控制器确定车辆本体的速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速度阈值时,控制器向驱动组件20发送第二指令,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遮挡件30转动,以使遮挡件30对扰流孔遮挡。也即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传感器、控制器,且控制器分别与传感器和驱动组件20电连接,使得控制器可以根据传感器确定的车辆的速度控制驱动组件20运行,从而便于驱动组件20驱动遮挡件30转动。
75.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可以为车辆中的域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传感器和驱动组件20电连接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控制器通过线束分别与传感器和驱动组件20电连接。其中,线束可以为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中的线束。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传感器可以为速度传感器。
76.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可以与车辆中电池电连接,电池可以向驱动组件20提供电能,使得驱动组件20可以运行。
77.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78.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可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79.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0.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