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12:56: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设备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了防止用户在公共场合使用显示设备时显示设备显示的信息发生泄漏的情况,具有防窥功能的显示设备应运而生。
3.现有显示设备一般通过内置或外置防窥膜片来实现显示设备的防窥功能,但设置防窥膜片的显示设备视角范围较窄,不能切换为宽视角的显示状态,在多人共享显示设备时用户的使用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5.柔性灯板,所述柔性灯板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光源,所述柔性灯板的边缘设有第一导线;
6.背板,包括底板,所述柔性灯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底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线位于同侧的第二导线;
7.控制单元,控制通过所述第一导线的电流方向与通过所述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产生排斥力时,所述柔性灯板设有所述第一导线的边缘向背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产生吸引力时,所述柔性灯板处于弯曲状态的边缘向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移动,所述柔性灯板变为平直状态。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与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二导线大致平行。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灯板为平直状态时,所述第一导线与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二导线在纵向上相对。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所述柔性灯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线位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柔性灯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导线或所述第二导线。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灯板的中心区域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灯板的各个边缘分别设有第一导线。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灯板相邻的两个边缘分别设有第一导线,所述柔性灯板的与该两个边缘设置的第一导线相邻的边角区设有缺口。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通过所述第一导线的电流方向不变,控制通过所述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发生改变,来控制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切换;或者,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不变,控制通过所述第一导线的电流方向发生改变,来控制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切换。
1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基板及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基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16.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所述显示面板。
17.本技术实施例所达到的主要技术效果是: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控制单元控制通过第一导线的电流方向与通过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使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之间产生吸引力时,柔性灯板设有第一导线的边缘向背离底板的方向弯曲,背光模组所在的显示面板切换为防窥态;控制单元控制通过第一导线的电流方向与通过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使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之间产生排斥力时,柔性灯板设有第一导线的边缘向靠近底板的方向移动,背光模组所在的显示面板切换为分享态。也即是,背光模组可实现其所在的显示面板的防窥态与分享态的切换,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设置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控制器对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进行控制即可实现防窥态与分享态的切换,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背光模组的厚度较小,成本较低;且控制单元控制对通过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进行控制即可实现显示面板的防窥态与分享态的切换,控制比较简单,可快速实现显示面板防窥态与分享态的切换,且所需的功耗较低。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个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个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之间产生吸引力的原理图;
22.图4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之间产生排斥力的原理图;
23.图5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灯板的俯视图;
24.图6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分享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防窥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例。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27.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28.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技术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
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参见图1与图2,所述背光模组100包括柔性灯板10、背板20及控制单元。
31.所述背板20包括底板21,所述柔性灯板10设置在所述底板21的一侧。所述柔性灯板10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光源11,所述柔性灯板10的边缘设有第一导线12。所述底板21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线12位于同侧的第二导线22。所述控制单元控制通过所述第一导线12的电流方向与通过所述第二导线22的电流方向,使所述第一导线12与所述第二导线22之间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所述第一导线12与所述第二导线22之间产生排斥力时,所述柔性灯板10设有所述第一导线12的边缘向背离所述底板21的方向弯曲,柔性灯板10由图1所示的平直状态变为图2所示的弯曲状态;所述第一导线12与所述第二导线22之间产生吸引力时,所述柔性灯板10处于弯曲状态的边缘向靠近所述底板21的方向移动,所述柔性灯板10变为平直状态,柔性灯板10由图2所示的弯曲状态变为图1所示的平直状态。
32.当柔性灯板10设置第一导线12的边缘向背离底板21的方向弯曲时,位于柔性灯板10边缘的光源11发出的光向中心区域聚拢,背光模组100所在的显示面板的可视角度减小,显示面板处于防窥态;当柔性灯板10设置第一导线12的边缘向靠近底板21的方向移动,柔性灯板10变为平直状态时,位于柔性灯板10边缘的光源11发出的光向边缘区域发散,背光模组100所在的显示面板的可视角度增大,显示面板处于分享态。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控制单元控制通过第一导线12的电流方向与通过第二导线22的电流方向,使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产生吸引力时,柔性灯板10设有第一导线12的边缘向背离底板21的方向弯曲,背光模组100所在的显示面板切换为防窥态;控制单元控制通过第一导线12的电流方向与通过第二导线22的电流方向,使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产生排斥力时,柔性灯板10设有第一导线12的边缘向靠近底板21的方向移动,背光模组100所在的显示面板切换为分享态。也即是,背光模组可实现其所在的显示面板的防窥态与分享态的切换,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设置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控制器对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进行控制即可实现防窥态与分享态的切换,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背光模组的厚度较小,成本较低;且控制单元控制对通过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进行控制即可实现显示面板的防窥态与分享态的切换,控制比较简单,可快速实现显示面板防窥态与分享态的切换,且所需的功耗较低。
34.用户在使用背光模组所在的显示设备时,当用户需要从分享态切换为防窥态时,可通过显示面板的按键或触屏来向显示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通过第一导线的电流方向及通过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使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之间产生排斥力,进而在排斥力的作用下第一导线所在的柔性灯板10的边缘向背离底板21的方向弯曲。当用户需要从防窥态切换为分享态时,可通过显示面板的按键或触屏来向显示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通过第一导线的电流
方向及通过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使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之间产生吸引力,进而在吸引力的作用下第一导线所在的柔性灯板10的边缘向朝向底板21的方向移动,柔性灯板10变为平直状态。
35.下面对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之间产生吸引力及排斥力的原理进行介绍:
36.第一导线有电流通过时,第一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第二导线有电流通过时,第二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第一导线在第二导线产生的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第二导线在第一导线产生的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
37.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控制单元控制通过第一导线12的电流i1的方向与通过第二导线22的电流i2的方向相同时,第一导线12产生的磁场的磁感线b1的方向与第二导线产生的磁场的磁感线b2的方向相同。根据左手定则,第一导线12受到的安培力f1的方向为第一导线12指向第二导线22的方向,第二导线22受到的安培力f2的方向为第二导线22指向第一导线12的方向,也即是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产生吸引力,第一导线12在安培力f1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二导线22的方向移动,柔性灯板10的边缘由弯曲状态变为平直状态。
38.参见图4,控制单元控制通过第一导线12的电流i1的方向与通过第二导线22的电流i2的方向相反时,第一导线12产生的磁场的磁感线b1的方向与第二导线产生的磁场的磁感线b2的方向相反。根据左手定则,第一导线12受到的安培力f1的方向为第一导线22指向背离第二导线22的方向,第二导线22受到的安培力f2的方向为第二导线22指向背离第一导线12的方向,也即是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产生排斥力,第一导线12在安培力f1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二导线22的方向移动,柔性灯板10的边缘由弯曲状态变为平直状态。
39.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材料为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例如金属铜、金属银等。
40.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可包括电路板30,控制单元可以是集成在电路板30的芯片。电路板30还可设有供电电路,供电电路给第一导线12、第二导线22及光源11供电。电路板30上还可设有开关电路,开关电路连接在供电电路与第一导线12或第二导线22之间。控制单元可控制开关电路来改变通过第一导线12或第二导线22的电流方向。电路板30可以是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电路板30可以设置在背板20的侧部,也即是设置在背光模组100所在的显示面板的边框区,或者电路板30也可设置在底板21背离柔性灯板10的一侧。
4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通过所述第一导线的电流方向不变,控制通过所述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发生改变,来控制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切换。或者,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导线的电流方向不变,控制通过所述第一导线的电流方向发生改变,来控制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切换。如此,控制通过一个导线的电流方向即可实现柔性灯板的弯曲状态与平直状态的切换。
42.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灯板10可包括柔性电路板13,光源11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3上。光源11通过柔性电路板13中的走线与电路板30电连接。
43.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10的走线与第一导线12可同时形成。柔性电路板的制备可包括如下过程:首先提供第一绝缘膜层;随后,在第一绝缘膜层上形成第一导线12与走线;随后,形成覆盖第一导线12与走线的第二绝缘膜层;随后,对第二绝缘膜层进行刻蚀,
使第一导线12露出。
4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灯板10的所述第一导线12与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二导线22大致平行。其中,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大致平行,包括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平行的情况,以及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的夹角很小的情况,例如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的夹角小于10
°
。如此设置,可使第一导线12与位于同侧的第二导线22之间的吸引力及排斥力较大,有助于柔性灯板10边缘的弯曲状态与平直状态切换的速度,进而可缩短显示面板防窥态与分享态切换所需的时间,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4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灯板10为平直状态时,所述柔性灯板10的所述第一导线12与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二导线22在纵向上相对。其中,纵向指的是柔性灯板10指向底板21的方向。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在纵向上相对指的是在纵向上的位置大致对应。如此设置,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的距离较小,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受到的磁场强度较大,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较大,有助于柔性灯板10边缘的弯曲状态与平直状态切换的速度,进而可缩短显示面板防窥态与分享态切换所需的时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4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12位于所述柔性灯板10朝向所述底板21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线22位于所述底板21朝向所述柔性灯板10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绝缘层(未图示),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导线12或所述第二导线22。如此设置,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的距离较小,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之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较大,有助于柔性灯板10边缘的弯曲状态与平直状态切换的速度,进而可缩短显示面板防窥态与分享态切换所需的时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绝缘层的设置可防止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直接接触而影响柔性灯板10边缘的弯曲状态与平直状态的切换。绝缘层的厚度较薄,基本不影响第一导线12与第二导线22产生的磁场强度。
4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灯板10的中心区域与所述底板21固定连接。如此设置,可防止柔性灯板10的边缘发生弯曲的过程中柔性灯板10的位置发生移动,而影响背光模组100所在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柔性灯板10的中心区域可通过粘结的方式或者通过连接件与底板21固定连接。
4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柔性灯板10的各个边缘分别设有第一导线12。如此设置,柔性灯板10的各个边缘均可发生弯曲,也即是背光模组100所在的显示面板的各个边缘均可切换为防窥的状态,用户可根据需要控制将显示面板的任意边缘切换为防窥的状态,更有助于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仅以柔性灯板的形状为矩形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灯板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圆形、椭圆形等。
4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灯板10相邻的两个边缘分别设有第一导线12,所述柔性灯板10与该两个边缘设置的第一导线12相邻的边角区设有缺口101。柔性灯板10该相邻的两个边缘同时背离底板21的方向弯曲时,缺口101的设置可防止柔性灯板10的边角区发生褶皱,从而使柔性灯板的相邻边缘顺利向背离底板21的方向弯曲。图示实施例仅以缺口101的形状为矩形为例进行示意,实际中缺口101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只要能够防止柔性灯板10的相邻边缘向上弯折时边角区发生褶皱即可。
50.在一个实施例中,再次参见图1与图2,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学膜片40,光学膜片
40位于柔性灯板10背离底板21的一侧。光学膜片40可包括扩散片、棱镜片、匀光膜片等。柔性灯板10与光学膜片4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使得柔性灯板10的边缘向背离底板21的方向弯折时不会接触到光学膜片40,该间隙还使得柔性灯板10发出的光在入射至光学膜片40之间发生混光,以提升背光模组100出射的光线的均匀性。
51.在一个实施例中,灯源11可以是mini led。如此,柔性灯板10上可设置的灯源11的数量较多,多个灯源11在柔性灯板10上均匀间隔排布,有利于灯源11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有助于提升背光模组所在的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
52.在一个实施例中,背板20的底板21可设有电极固定结构,第二导线22的两端可通过电极固定结构固定在底板21上,且通过电极固定结构与电路板电连接。底板21与第二导线22绝缘,底板21不会影响第二导线22中电流的方向。可在底板21上设置凹槽,第二导线收容于底板21的凹槽内,如此柔性灯板10处于平直状态时,柔性灯板10的底部可各处齐平,避免柔性灯板10与第二导线22对应的区域凸起而影响光源发出的光线的均匀性。
53.在一个实施例中,背板20还包括围合部23,围合部23与底板21相连,围合部23与底板21形成容纳空间201,柔性灯板10与光学膜片40收容于容纳空间201中。底板21与围合部23可一体成型。
54.在一个实施例中,围合部23背离底板21的一侧可向内延伸形成支撑部231,支撑部231用于安装背光模组所在的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基板。
5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参见图6与图7,所述显示面板200包括液晶显示基板21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100,所述液晶显示基板210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0背离所述底板21的一侧。
56.液晶显示基板210安装在支撑部231上。
5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58.所述显示装置还可包括外壳,显示面板嵌设在外壳中。
5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例如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60.对于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产品的实施例,所以相关细节及有益效果的描述参见产品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不再进行赘述。
61.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62.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63.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