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叠层碳纤维布针刺机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05:40: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层碳纤维布针刺机。


背景技术:

2.前述的叠层碳纤维布是指:将碳纤维机织布与碳纤维无纺布两者通过针刺而彼此刺合在一起的碳纤维叠层针刺产品,并且两者相互叠合的层数可以有一隔一叠置并刺合在一起的多层,其中,每叠置一层便进行一个过程的针刺,从而得到所需克重(总克重)例如成千乃至上万克/平方米的产品,经所需的后续加工可以用于军工产品如导弹、航天产品、隔热材料、新能源车辆、太阳能等等。
3.如业界所知,由于无纺织产品如无纺布、无纺毯的纵横向的抗拉强度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具体而言,横向的抗拉强度远远低于纵向的抗拉强度,因此,碳纤维无纺布的原料碳纤维虽然具有各种性能优良,如比重小,耐热性优异、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系数大、耐腐蚀性及导电性优异、比强度和比模量远超普通的增强纤维(比钢和铝高至少3倍),但是如果不将其与具有经纬纤维的碳纤维机织布结合,那么综合抗拉强度(纵横向抗拉强度)便难以达到业界期望的极致程度。
4.上面提及的针刺机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大量见诸,如cn101149286b(自动化多功能针刺机)、cn102808290b(滚筒针刺机)、cn106087258b(双面对刺针刺机)、cn105734836a(一种低噪声针刺机)、cn106087259a(一种高速双轴导向导位对刺针刺机)和cn106988023a(一种小型毯套针刺机),等等。此外,针对碳纤维无纺制品的针刺机在专利文献中同样可以见诸,如cn211036324u(一种用于加工碳纤维制品的针刺机)、cn211171122u(碳纤维平板针刺机)、cn212771285u(一种碳纤维用针刺机)和cn103161033b(一种用于加工碳纤维制品的针刺机),等等。
5.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包括碳纤维制品加工用的针刺机都未给出适合将多层碳纤维机织布与多层碳纤维无纺布实施刺合的技术信息,因为如果要使叠层碳纤维布,即碳纤维机织布与碳纤维无纺布叠置刺合在一起,那么需要由结构相对合理的既具有犹如步进式的升降功能又具有步进式的位移功能的合理机构来保障。因为,随着叠层层数的增加,总厚度即总的克重也相应增大,托网机构需要合理降低高度,以消化掉增厚的程度,也就是说,逐渐增厚的程度由托网机构的逐渐下降程度抵销。还有,在针刺机构的针板上的刺针刺入碳纤维复合无纺布(碳纤维机织布与碳纤维无纺布)时必须确保两者即确保碳纤维机织布与碳纤维无纺布的良好的定位效果,避免在任意一次针刺的过程出现相对位移情形。所以前述技术因素是加工碳纤维复合制品不可回避并且必须得到合理解决的技术问题,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托网机构适应在针刺过程中的针刺产品厚度逐渐增大的要求、有利于使被针刺产品朝着针刺区域有节律地移送和有益于剥网机
构在刺针板上的刺针入刺至被针刺产品之前预先将被针刺产品良好定位而得以避免出现位移情形的叠层碳纤维布针刺机。
7.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叠层碳纤维布针刺机,包括一机架,该机架由彼此对应的机架前墙板、机架后墙板以及连接在机架前墙板与机架后墙板的下部之间的机架下横梁构成,并且由机架前墙板、机架后墙板以及机架下横梁三者使机架构成

字形的构造;一曲轴箱和一针梁,该曲轴箱的前端支承在所述机架前墙板的顶部,而后端支承在所述机架后墙板的顶部,在该曲轴箱内转动地设置有一主轴,该主轴的前端和后端各通过主轴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的曲轴箱主轴支承板上,在主轴的后端固定有一飞轮,在主轴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针梁的长度方向的区域以等距离的状态间隔设置有一组凸轮传动连杆,该组凸轮传动连杆的下端各连接有一导柱,该导柱与设置在曲轴箱的曲轴箱底板上的导柱套滑动配合并且导柱的下端伸展到曲轴箱底板的下方,针梁的横截面形状呈顶部的宽度小于底部的宽度的梯形,该针梁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与导柱的下端连接,在针梁的长度方向朝向下的一侧固定有一刺针板,在该刺针板上排布有刺针;一主轴驱动机构,该主轴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曲轴箱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主轴的前端的位置与主轴传动连接;一托网机构、一剥网机构和一托网板,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网机构的左端伸展到所述机架的左侧,右端伸展到机架的右侧,中部对应于所述机架前墙板与机架后墙板之间并且该托网机构的中部的前侧与所述机架前墙板朝向所述机架后墙板的一侧上下滑动配合,而托网机构的中部的后侧与机架后墙板朝向机架前墙板的一侧上下滑动配合,所述剥网机构包括一剥网板、一剥网板前升降装置和一剥网板后升降装置,剥网板的中部对应于所述刺针板的下方,而剥网板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探出刺针板的前端以及后端,剥网板前升降装置的上端与所述主轴的前端连接,下端在对应于刺针板的前端的位置与剥网板的前端连接,剥网板后升降装置的上端与主轴的后端连接,下端在对应于刺针板的后端的位置与剥网板的后端连接,托网板在对应于刺针板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托网机构上。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托网机构包括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一主传动装置、一过渡传动装置、一托网帘板、一托网帘和一托网帘驱动装置,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在位于所述机架的左侧的位置以彼此前后对应的状态支承在使用场合的地坪上,并且该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相互传动连接,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在位于机架的右侧的位置以相互前后对应的状态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该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彼此传动连接,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与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彼此左右对应,主传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的机架前墙板上,该主传动装置与所述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中的位于前方的一个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传动连接并且还与过渡传动装置传动连接,而该过渡传动装置在对应于主传动装置的右侧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机架前墙板上,并且该过渡传动装置还与所述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中的位于前方的一个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传动连接,托网帘板的左端伸展到所述机架的左侧并且该托网帘板的左端前侧以及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分别支承并固定在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的顶部,托网帘板的右端伸展到机架的右侧,并且该托网帘板的右端前侧以及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分别支承并固定在所述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的顶部,托网帘板的中部位于所述机架前墙板与机架后墙板的相向一侧之间,并且该托网帘板的中部的前侧面的居中位置与所述机架前墙板朝向所述机架后墙板的一侧上下滑动配合,而托网帘板的中部的后侧
面的居中位置与机架后墙板朝向机架前墙板的一侧上下滑动配合,托网帘的左端套置在转动地设置于托网帘板的左端端部的托网帘左帘辊上,而托网帘的右端套置在转动地设置于托网帘板的右端端部的托网帘右帘辊上,并且托网帘的长度方向的前侧以及长度方向的后侧各与托网帘板的长度方向的前侧边缘部位以及长度方向的后侧边缘部位之间形成一托网帘让位空间,托网帘驱动装置设置在托网帘板的右端前侧并且与所述托网帘右帘辊的前端传动连接,所述托网帘板位于托网帘的托网帘环形腔内;所述托网板在对应于所述刺针板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托网帘板上。
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各包括托网帘板左支座、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和托网帘板左升降杆,托网帘板左支座对应于所述机架的左侧,并且该托网帘板左支座的底部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固定在托网帘板左支座的顶部,该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与位于所述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内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相啮合并且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由同一根所述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传动连接,托网帘板左升降杆的下端在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内与所述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螺纹配合,而托网帘板左升降杆的上端朝着所述托网帘板的方向向上伸展;所述的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各包括托网帘板右支座、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和托网帘板右升降杆,托网帘板右支座对应于所述机架的右侧并且该托网帘板右支座的底部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固定在托网帘板右支座的顶部,该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与位于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内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相啮合并且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由同一根所述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传动连接,托网帘板右升降杆的下端在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内与所述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螺纹配合,而托网帘板右升降杆的上端朝着所述托网帘板的方向向上伸展;设置在所述机架前墙板上的所述主传动装置与所述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传动连接;同样设置在所述机架前墙板上的所述过渡传动装置与所述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传动连接;所述托网帘板的左端前侧以及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分别支承并固定在所述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的所述托网帘板左升降杆的顶部,而托网帘板的右端前侧以及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分别支承并固定在所述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的所述托网帘板右升降杆的顶部。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传动装置包括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左传动带、左升降蜗杆驱动轮和左传动带涨紧轮,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与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连同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与所述机架的机架前墙板固定,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的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与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的动力输入轴传动连接,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在对应于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的右侧的位置与机架的机架前墙板固定,并且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具有一左传动带轮驱动轴和一过渡传动装置动力输送轴,该过渡传动装置动力输送轴通过左联轴节与过渡轴的左端传动连接,所述过渡传动装置与过渡轴的右端传动连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固定在左传动带轮驱动轴上,左传动带的左端套置在左升降蜗杆驱动轮上,而左传动带的右端套置在
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上,左升降蜗杆驱动轮固定在所述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的前端,左传动带涨紧轮在对应于左升降蜗杆驱动轮的右下方的位置转动地设置在左传动带涨紧轮轴上,而该左传动带涨紧轮轴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左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上,该左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固定在左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支架上,该左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支架与所述托网帘板左支座的上端右侧固定,所述左传动带的下部与左传动带涨紧轮接触;所述过渡传动装置包括过渡传动蜗轮蜗杆箱、过渡传动轮、右传动带、右升降蜗杆驱动轮和右传动带涨紧轮,过渡传动蜗轮蜗杆箱在对应于所述过渡轴的右端的位置与所述机架的机架前墙板固定,并且该过渡传动蜗轮蜗杆箱具有一过渡传动轮驱动轴和一动力输入轴,该动力输入轴通过动力输入轴联轴节与所述过渡轴的右端传动连接,过渡传动轮固定在过渡传动轮驱动轴上,右传动带的左端套置在过渡传动轮上,右端套置在右升降蜗杆驱动轮上,而该右升降蜗杆驱动轮固定在所述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的前端,右传动带涨紧轮在对应于右升降蜗杆驱动轮的左下方的位置转动地设置在右传动带涨紧轮轴上,而该右传动带涨紧轮轴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右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上,该右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固定在右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支架上,该右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支架与所述托网帘板右支座的上端左侧固定,所述右传动带的下部与右传动带涨紧轮接触。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为正反转可控的步进电机;所述的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左升降蜗杆驱动轮、左传动带涨紧轮、过渡传动轮、右升降蜗杆驱动轮以及右传动带涨紧轮为皮带轮,所述的左传动带以及右传动带为传动皮带。
12.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托网帘驱动装置包括托网帘驱动电机、托网帘驱动减速箱、托网帘驱动主动轮、托网帘驱动从动轮和托网帘驱动传动带,托网帘驱动电机与托网帘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托网帘驱动减速箱连同托网帘驱动电机与所述托网帘板的右端底部的前侧固定,托网帘驱动主动轮固定在托网帘驱动减速箱的托网帘驱动减速箱轴上,托网帘驱动从动轮固定在所述托网帘右帘辊的前端,托网帘驱动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托网帘驱动主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托网帘驱动从动轮上。
13.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托网帘驱动电机为正反转可控的步进电机;所述的托网帘驱动主动轮以及托网帘驱动从动轮为皮带轮,所述的托网帘驱动传动带为传动皮带。
14.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托网帘板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托网板的一侧的位置设有一托网板第一固定横梁,而在对应于托网板的另一侧的位置设置有一托网板第二固定横梁,托网板第一固定横梁与托网板第二固定横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刺针让位腔,所述托网板的一侧通过间隔分布的托网板第一固定螺钉与托网板第一固定横梁固定,而托网板的另一侧通过间隔分布的托网板第二固定螺钉与托网板第二固定横梁固定,并且托网板的上表面与所述托网帘板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托网板第一固定横梁以及托网板第二固定横梁为开口彼此相向对应的槽钢。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托网帘板的中部的前侧面的居中位置以及在托网帘板的中部后侧面的居中位置各固定有一托网帘板导滑块,该托网帘板导滑块的中部构成有一导滑块上下滑动导槽,位于托网帘板的中部的前侧面的居中位置的所述托网帘板导滑块的导滑块上下滑动槽与前纵向导滑轨的上端滑动配合,而该前纵向
导滑轨的下端与固定在所述机架前墙板朝向所述机架后墙板一侧的前纵向导滑轨固定板固定,位于托网帘板的中部的后侧面的居中位置的所述托网帘板导滑块的导滑块上下滑动槽与后纵向导滑轨的上端滑动配合,而该后纵向导滑轨的下端与固定在所述机架后墙板朝向机架前墙板一侧的后纵向导滑轨固定板固定;所述的托网帘为尼龙网。
16.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剥网板后升降装置的结构与所述剥网板前升降装置相同,该剥网板前升降装置包括剥网板前升降导杆、剥网板前升降导杆连接凸轮、剥网板前升降调节杆和剥网板前连接座,剥网板前升降导杆的上端与剥网板前升降导杆连接凸轮连接,中部与剥网板前升降导杆滑动导套滑动配合,该剥网板前升降导杆滑动导套与所述曲轴箱底板固定,剥网板前升降导杆的下端伸展到剥网板前升降导杆滑动导套的下方并且与剥网板前升降调节杆的上端连接,而剥网板前升降调节杆的下端与剥网板前连接座连接,剥网板前连接座与所述剥网板的前端上部固定;所述剥网板前升降导杆连接凸轮包括一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销和一对前凸轮瓣片,一对前凸轮瓣片彼此面对面配合并且通过前凸轮瓣片固定键在对应于开设在所述主轴的前端的前凸轮瓣片固定键槽的位置与主轴的前端固定,在一对前凸轮瓣片的相向一侧并且围绕一对前凸轮瓣片的圆周方向各开设有一位置彼此对应的前凸轮瓣片偏心导滑槽,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销的中部插置在所述剥网板前升降导杆的上端,而在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销的两端各转动地设置有一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该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与所述前凸轮瓣片偏心导滑槽构成滚动副。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曲轴箱的主轴通过凸轮传动连杆带动针梁并且由针梁的刺针板在对碳纤维复合制品针刺过程中,随着针刺产品叠层厚度的逐渐增大,则由托网机构的高度逐次降低而得以适应性补偿,满足由工艺所要求的所需厚度的针刺产品的变化要求;可由托网机构的托网帘驱动装置带动托网帘,由托网帘使被针刺产品朝着刺针板以及托网板所在的区域有节律地移动,满足针刺过程中的被针刺产品的行移要求;由于在针刺过程中,可由剥网机构提前下行而使被针刺产品处于压住的状态下才由刺针板的刺针入刺,并且在每一次入刺完成后,先由刺针板连同刺针向上退离被针刺产品,再由剥网机构上行,因而能起到对处于针刺过程中的被针刺产品的良好定位作用,不会出现位移而得以保障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19.图2为图1所示的托网帘板的中部的前后侧面的居中位置分别与机架前墙板以及机架后墙板的相向一侧滑动配合的示意图。
20.图3为图1所示的托网板设置在托网帘板上的示意图。
21.图4为图1和图2所示的剥网机构的剥网板前升降装置的一对前凸轮瓣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
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23.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除对图3那样特别或称另行说明的外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4.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一机架1,该机架1由彼此对应的机架前墙板11、机架后墙板12以及连接在机架前墙板11与机架后墙板12的下部之间的机架下横梁13构成,并且由机架前墙板11、机架后墙板12以及机架下横梁13三者使机架1构成即形成大体上呈

字形的构造;示出了一曲轴箱2和一针梁3,该曲轴箱2的前端支承并固定在前述机架前墙板11的顶部,而后端支承并固定在前述机架后墙板12的顶部,在该曲轴箱2内转动地设置有一主轴21,在主轴2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针梁3的长度方向的区域以等距离的状态间隔设置有一组凸轮传动连杆22,该组凸轮传动连杆22的下端各连接有一导柱221,该导柱221与设置在曲轴箱2的曲轴箱底板23上的导柱套2211滑动配合并且导柱221的下端伸展到曲轴箱底板23的下方,针梁3的横截面形状呈顶部的宽度小于底部的宽度的梯形,该针梁3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与导柱221的下端连接,在针梁3的长度方向朝向下的一侧固定有一刺针板31,在刺针板31上即在刺针板31朝向下的一侧排布有刺针311;示出了一主轴驱动机构4,该主轴驱动机构4设置在前述曲轴箱2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主轴21的前端的位置与主轴21传动连接。
25.由于前述的主轴驱动机构4、主轴21以及间隔设置在主轴21中部的一组凸轮传动连杆22的具体设置方式、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各自的功用等等属于公知的现有技术,例如可以参见包括cn108085875a、cn108179552a在内的并且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动作过程作简要说明:由通过支架设置在曲轴箱2的前端上部的主轴驱动机构4的结构体系的主轴驱动电机41带动主轴驱动减速箱42,由固定在主轴驱动减速箱42的主轴驱动减速箱轴421上的主轴驱动主动轮43(皮带轮)通过主轴驱动传动带44(皮带)带动固定在主轴21的前端的主轴驱动从动轮45(皮带轮),从而使前端和后端各通过主轴轴承座212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2的曲轴箱主轴支承板24上的主轴21转动,由主轴21带动前述的凸轮传动连杆22以及下面还要提到的剥网机构6。在图2中还示出了用于转动地支承主轴21的并且设置在支承轴承板2131上的支承轴承213以及设置在即固定在主轴21的后端的一飞轮214。在前述凸轮传动连杆22运动的过程中带动针梁3上下往复运动以及带动下面将要提到的剥网机构6上下往复运动。
26.继续见图1和图2,示出了一托网机构5、一剥网机构6和一托网板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的托网机构5的左端以水平悬臂状态伸展到前述机架1的左侧,右端同样以水平悬臂状态伸展到机架1的右侧,托网机构5的左端以及右端伸展到机架1外的程度是相同的(即伸出量相等),托网机构5的中部对应于前述机架前墙板11与机架后墙板12之间并且该托网机构5的中部的前侧与前述机架前墙板11朝向前述机架后墙板12的一侧上下滑动配合,而托网机构5的中部的后侧与机架后墙板12朝向机架前墙板11的一侧上下滑动配合,前述剥网机构6包括一剥网板61、一剥网板前升降装置62和一剥网板后升降装置63,剥网板61的中部对应于前述刺针板31的下方,而剥网板61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探出刺针板31的前端以及后端,剥网板前升降装置62的上端(即上部)与前述主轴21的前
端连接,下端(即下部)在对应于刺针板31的前端的位置与剥网板61的前端连接,剥网板后升降装置63的上端(即上部)与主轴21的后端连接,下端(即下部)在对应于刺针板31的前端的位置与剥网板61的后端连接,托网板7在对应于刺针板31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托网机构5上。
27.前述托网机构5包括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一主传动装置53、一过渡传动装置54、一托网帘板55、一托网帘56和一托网帘驱动装置57,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在位于前述机架1的左侧即位于机架前、后墙板11、12之间的左侧的位置以彼此前后对应的状态支承在使用场合的地坪上,并且该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相互传动连接,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在位于机架1的右侧即位于机架前、后墙板11、12之间的右侧的位置以相互前后对应的状态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并且该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彼此传动连接,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与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彼此左右对应,主传动装置53设置在前述机架1的机架前墙板11上,该主传动装置53与前述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中的位于前方的一个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传动连接并且还与过渡传动装置54传动连接,而该过渡传动装置54在对应于主传动装置53的右侧的位置设置在前述机架前墙板11上,并且该过渡传动装置54还与前述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中的位于前方的一个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传动连接,托网帘板55的左端以水平悬臂状态伸展到前述机架1的左侧(即伸展到机架前、后墙板11、12之间的左侧)并且该托网帘板55的左端前侧以及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分别支承并固定在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的顶部,托网帘板55的右端以水平悬臂状态伸展到机架1的右侧(即伸展到机架前、后墙板11、12之间的右侧),并且该托网帘板55的右端前侧以及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分别支承并固定在前述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的顶部,托网帘板55的中部位于前述机架前墙板11与机架后墙板12的相向一侧之间,并且该托网帘板55的中部(即中部区域)的前侧面的居中位置与前述机架前墙板11朝向前述机架后墙板12的一侧上下滑动配合,而托网帘板55的中部(即中部区域)的后侧面的居中位置与机架后墙板12朝向机架前墙板11的一侧上下滑动配合,托网帘56的左端套置在转动地设置于托网帘板55的左端端部的托网帘左帘辊561上,而托网帘56的右端套置在转动地设置于托网帘板55的右端端部的托网帘右帘辊562上,并且托网帘56的长度方向的前侧以及长度方向的后侧各与托网帘板55的长度方向的前侧边缘部位以及长度方向的后侧边缘部位之间形成一托网帘让位空间563(图2示),托网帘驱动装置57设置在托网帘板55的右端前侧并且与前述托网帘右帘辊562的前端传动连接,前述托网帘板55位于托网帘56的托网帘环形腔564内;前述托网板7在对应于前述刺针板31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前述托网帘板55上。
28.作为优选的方案,可在托网帘板55的左端前侧面以及左端后侧面的位置各设置一托网帘左帘辊支承轴头座调整装置58,将前述托网帘左帘辊561的前端的辊轴头以及后端的辊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托网帘左帘辊支承轴头座5611上,该托网帘左帘辊支承轴头座5611与前述的托网帘左帘辊支承轴头座调整装置58连接,由托网帘左帘辊支承轴头座调整装置58对与托网帘板56侧面滑动配合的托网帘左帘辊支承轴头座5611的调节而使前述的托网帘56处于合理的涨紧状态。此外,由图1的示意可知,前述的托网帘右帘辊562的前端的辊轴头以及后端的辊轴头各转动支承在一辊轴头支承轴承座5621上,而该两个辊轴头支承轴承座5621分别设置在即固定在托网帘板55的前后侧的右端端部。
29.请重点见图1,前述的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各包括托网帘板左支座511、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512和托网帘板左升降杆513,托网帘板左支座511对应于前述机架1的左侧,并且该托网帘板左支座511的底部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512用螺钉固定在托网帘板左支座511的顶部,该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512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5121与位于前述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512内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相啮合并且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由同一根前述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5121传动连接,托网帘板左升降杆513的下端(下端有螺纹)在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512内与前述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螺纹配合,而托网帘板左升降杆513的上端朝着前述托网帘板55的方向向上伸展;前述的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各包括托网帘板右支座521、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522和托网帘板右升降杆523,托网帘板右支座521对应于前述机架1的右侧并且该托网帘板右支座521的底部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522用螺钉固定在托网帘板右支座521的顶部,该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522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5221与位于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522内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相啮合并且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由同一根前述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5221传动连接,托网帘板右升降杆523的下端(下端有螺纹)在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522内与前述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螺纹配合,而托网帘板右升降杆523的上端朝着前述托网帘板55的方向向上伸展;设置在前述机架前墙板11上的前述主传动装置53与前述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5121传动连接;同样设置在前述机架前墙板11上的前述过渡传动装置54与前述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5221传动连接;前述托网帘板55的左端前侧以及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分别支承并固定在前述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的前述托网帘板左升降杆513的顶部,而托网帘板55的右端前侧以及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分别支承并固定在前述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的前述托网帘板右升降杆523的顶部。
30.由图1所示,在前述托网帘板55的左端前侧以及左端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的结构体系的托网帘板左升降杆513的上端的位置各固定有一托网帘板左支承固定块555,该托网帘板左支承固定块555通过螺钉与预先构成于托网帘板左升降杆513的顶部的托网帘板左升降杆固定板5131固定。同样的道理,在前述托网帘板55的右端前侧以及右端后侧的边缘部位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的结构体系的托网帘板右升降杆523的上端的位置各固定有一托网帘板右支承固定块556,该托网帘板右支承固定块556通过螺钉与预先构成于托网帘板右升降杆523的顶部的托网帘板右升降杆固定板5231固定。
31.请继续见图1,前述的主传动装置53包括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532、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533、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534、左传动带535、左升降蜗杆驱动轮536和左传动带涨紧轮537,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与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532传动配合并且由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532连同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与前述机架1的机架前墙板11固定,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532的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5321与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533的动力输入轴传动连接,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533在对应于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532的右侧的位置与机架1的机架前墙板11固定,并且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
箱533具有一左传动带轮驱动轴5331和一过渡传动装置动力输送轴5332,该过渡传动装置动力输送轴5332通过左联轴节53321与过渡轴53322的左端传动连接,前述过渡传动装置54与过渡轴53322的右端传动连接,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534固定在左传动带轮驱动轴5331上,左传动带535的左端套置在左升降蜗杆驱动轮536上,而左传动带535的右端套置在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534上,左升降蜗杆驱动轮536固定在前述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5121的前端,左传动带涨紧轮537在对应于左升降蜗杆驱动轮536的右下方的位置转动地设置在左传动带涨紧轮轴5371上,而该左传动带涨紧轮轴5371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左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53711上,该左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53711固定在左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支架53712上,该左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支架53712与前述托网帘板左支座511的上端右侧固定,前述左传动带535的下部与左传动带涨紧轮537接触;前述过渡传动装置54包括过渡传动蜗轮蜗杆箱541、过渡传动轮542、右传动带543、右升降蜗杆驱动轮544和右传动带涨紧轮545,过渡传动蜗轮蜗杆箱541在对应于前述过渡轴53322的右端的位置与前述机架1的机架前墙板11固定,并且该过渡传动蜗轮蜗杆箱541具有一过渡传动轮驱动轴5411和一动力输入轴5412,该动力输入轴5412通过动力输入轴联轴节54121与前述过渡轴53322的右端传动连接,过渡传动轮542固定在过渡传动轮驱动轴5411上,右传动带543的左端套置在过渡传动轮542上,右端套置在右升降蜗杆驱动轮544上,而该右升降蜗杆驱动轮544固定在前述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5221的前端,右传动带涨紧轮545在对应于右升降蜗杆驱动轮544的左下方的位置转动地设置在右传动带涨紧轮轴5451上,而该右传动带涨紧轮轴5451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右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54511上,该右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54511固定在右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支架54512上,该右传动带涨紧轮轴调整板支架54512与前述托网帘板右支座521的上端左侧固定,前述右传动带543的下部与右传动带涨紧轮545接触。
32.上述主传动装置53以及过渡传动装置54的设置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前面已经描述的形式,具体而言将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534以及过渡传动轮542朝向前方,为了确保左传动带525以及右传动带543避免遭到机架前墙板11的左右两侧的翼板(折展板)的干涉,因而可在机架前墙板11的左右两侧的翼板上分别开设左右传动带让位槽(也可称“让位腔”)。第二种设置方式是在机架前墙板11上并且在分别对应于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533以及过渡传动蜗轮蜗杆箱541的位置开设腔口,并在对应于腔口的后侧即在机架前墙板11朝向机架后墙板12的一侧设置支架,将前述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533以及过渡传动蜗轮蜗杆箱541相对于目前由图1所示的状态转过180
°
并且安装在前述支架上,从而使前述的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534以及过渡传动轮542朝向机架后墙板12。由于前述两种安装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安装方式的实质相同,因而可以认为是等效的,也就是说,不能因安装方式的形式变化而视为脱离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3.在本实施例中,前述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为正反转可控的步进电机;前述的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534、左升降蜗杆驱动轮536、左传动带涨紧轮537、过渡传动轮542、右升降蜗杆驱动轮544以及右传动带涨紧轮545为皮带轮,前述的左传动带535以及右传动带543为传动皮带。
34.依据专业常识,前述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与图中未示出的电气控制箱电气控制连接,也就是说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受控于电气控制箱的plc(可编程序控制
器),上面已提及的主轴驱动电机41以及下面将要提到的托网帘驱动装置57的结构体系的托网帘驱动电机571同例。由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带动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532,由托网帘板升降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5321带动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533,由左传动带轮驱动轴5331带动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534,同时由过渡传动装置动力输送轴5332经左联轴节53321带动过渡轴53322,由过渡轴53322经动力输入轴联轴节54121带动动力输入轴5412,从而由过渡传动蜗轮蜗杆箱541的过渡传动轮驱动轴5411带动过渡传动轮542。继而,由托网帘板升降驱动蜗轮蜗杆箱传动轮534通过左传动带535带动左升降蜗杆驱动轮536,由该左升降蜗杆驱动轮536带动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5121,由该托网帘板左升降蜗杆5121同时带动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的结构体系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蜗杆箱512内的前述的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从而由托网帘板左升降蜗轮带动一对托网帘板左升降装置51的各自的托网帘板左升降杆513,由托网帘板左升降杆513下行或上行而使托网帘板55的左端相应上行或下行,上行或下行取决于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的工作方式(顺时针或逆时针工作)。与此同时,由过渡传动轮542通过右传动带543带动右升降蜗杆驱动轮544,由右升降蜗杆驱动轮544带动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5221,由该托网帘板右升降蜗杆5221同时带动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的结构体系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蜗杆箱522内的前述的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从而由托网帘板右升降蜗轮带动一对托网帘板右升降装置52的各自的托网帘板右升降杆523,由托网帘板右升降杆523的下行或上行而使托网帘板55的右端相应地上行或下行,该托网帘板55的右端的上行或下行必然是与托网帘板55的右端的上行或下行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托网帘板左、右升降杆513、523必然是同步并且程度相同地上行或下行的。
35.继续见图1,前述的托网帘驱动装置57包括托网帘驱动电机571、托网帘驱动减速箱572、托网帘驱动主动轮573、托网帘驱动从动轮574和托网帘驱动传动带575,托网帘驱动电机571与托网帘驱动减速箱572传动配合并且由托网帘驱动减速箱572连同托网帘驱动电机571与前述托网帘板55的右端底部的前侧固定,托网帘驱动主动轮573固定在托网帘驱动减速箱572的托网帘驱动减速箱轴5721上,托网帘驱动从动轮574固定在前述托网帘右帘辊562的前端,托网帘驱动传动带575的一端套置在托网帘驱动主动轮573上,另一端套置在托网帘驱动从动轮574上。
36.在本实施例中,前述托网帘驱动电机571为正反转可控的步进电机;前述的托网帘驱动主动轮573以及托网帘驱动从动轮574为皮带轮,前述的托网帘驱动传动带575为传动皮带。
37.在受控于上面已提及的电气控制箱的plc的托网帘驱动电机571的工作下,由其带动托网帘驱动减速箱572,由托网帘驱动减速箱轴5721带动托网帘驱动主动轮573,经托网帘驱动传动带575带动托网帘驱动从动轮574,由该托网帘驱动从动轮574带动前述的托网帘右帘辊562,由托网帘右帘辊562带动托网帘56,由于托网帘56的左端套在托网帘左帘辊561上,因而在托网帘驱动电机571的工作下能使托网帘56按工艺要求向左节律性地位移,并在达到位移程度后向右返回(在后面还要提到)。
38.请参见图3,在前述托网帘板55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托网板7的一侧(图3所示位置状态的左侧)的位置设有一托网板第一固定横梁551,而在对应于托网板7的另一侧(以图3所示位置的右侧)的位置设置有一托网板第二固定横梁552,托网板第一固定横梁551与托
网板第二固定横梁55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刺针让位腔553,前述托网板7的一侧通过间隔分布的托网板第一固定螺钉71与托网板第一固定横梁551固定,而托网板7的另一侧通过间隔分布的托网板第二固定螺钉72与托网板第二固定横梁552固定,并且托网板7的上表面与前述托网帘板55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由前述并且结合图3的示意可知,托网板7对应于托网帘板55上的托网板腔557;前述托网板第一固定横梁551以及托网板第二固定横梁552为开口彼此相向对应的槽钢。
39.请重点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托网帘板55的中部的前侧面的居中位置以及在托网帘板55的中部后侧面的居中位置各固定有一托网帘板导滑块554,该托网帘板导滑块554的中部构成有一导滑块上下滑动槽5541,位于托网帘板55的中部的前侧面的居中位置的前述托网帘板导滑块554的导滑块上下滑动槽5541与前纵向导滑轨5542的上端滑动配合,而该前纵向导滑轨5542的下端与固定在前述机架前墙板11朝向前述机架后墙板12一侧的前纵向导滑轨固定板55421固定,位于托网帘板55的中部的后侧面的居中位置的前述托网帘板导滑块554的导滑块上下滑动槽5541与后纵向导滑轨5543的上端滑动配合,而该后纵向导滑轨5543的下端与固定在前述机架后墙板12朝向机架前墙板11一侧的后纵向导滑轨固定板55431固定;前述的托网帘56为尼龙网。在本段内容中提及的托网帘板55的中部的概念实质上是指托网帘板55对应于机架前墙板11与机架后墙板12之间的区域。
40.在前述找网帘板左、右升降杆513、523带动托网帘板55升降的过程中,由导网帘板导滑块554(前后各一块)使托网帘板55的中部循着前、后纵向导滑轨5542、5543相应升降。作为优选的方案,前述的托网帘板55可以设计成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各由金属板如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构成的中空状的并且在中空状的空间内间隔设置支撑加固梁的结构形式,对托网帘板55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实施封闭。
41.请重点见图2和图4并且结合图1,前述剥网板后升降装置63的结构与前述剥网板前升降装置62相同,该剥网板前升降装置62包括剥网板前升降导杆621、剥网板前升降导杆连接凸轮622、剥网板前升降调节杆623和剥网板前连接座624,剥网板前升降导杆621的上端与剥网板前升降导杆连接凸轮622连接,中部与剥网板前升降导杆滑动导套6211滑动配合,该剥网板前升降导杆滑动导套6211与前述曲轴箱底板23固定,剥网板前升降导杆621的下端伸展到剥网板前升降导杆滑动导套6211的下方并且与剥网板前升降调节杆623的上端连接,而剥网板前升降调节杆623的下端与剥网板前连接座624连接,剥网板前连接座624与前述剥网板61的前端上部固定;前述剥网板前升降导杆连接凸轮622包括一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销6221和一对前凸轮瓣片6222,一对前凸轮瓣片6222彼此面对面配合并且通过前凸轮瓣片固定键在对应于开设在前述主轴21的前端的前凸轮瓣片固定键槽211的位置与主轴21的前端固定,在一对前凸轮瓣片6222的相向一侧并且围绕一对前凸轮瓣片6222的圆周方向各开设有一位置彼此对应的前凸轮瓣片偏心导滑槽62221,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销6221的中部插置在前述剥网板前升降导杆621的上端,而在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销6221的两端各转动地设置有一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62211,该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62211与前述前凸轮瓣片偏心导滑槽62221构成滚动副。
42.在图4中示出了一对前凸轮瓣片6222中的其中一个前凸轮瓣片,并且还示出了开设于一对前凸轮瓣片6222上的用于与前述主轴21固定的前凸轮瓣片主轴固定孔62222,在该前凸轮瓣片主轴固定孔62222的孔壁上还构成有一前凸轮瓣片主轴固定孔键槽62223,由
平键在对应于前凸轮瓣片主轴固定孔键槽62223与前述的前凸轮瓣片固定键槽211的位置将一对前凸轮瓣片6222与主轴21的前端固定。由图4所示,前述的前凸轮瓣片偏心导滑槽62221的整体形状大体上呈d字形。
43.当要将本实用新型处于工作状态时,即当要将碳纤维机织布与碳纤维无纺布彼此由刺针板31上的刺针311刺合时,由在线作业人员将一层碳纤维无纺布放置于托网帘56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再将一层碳纤维机织布叠合到碳纤维无纺布的上表面。接着,前述托网机构5的结构体系的托网帘驱动装置57的托网帘驱动电机571工作,按申请人在前述说明而使托网帘56载着铺设有待针刺刺合的碳纤维无纺布以及碳纤维机织布向左朝着针刺区域的方向行移并进入针刺区域,即对应到刺针板31的下方,同时前述的主轴驱动机构4进入工作状态,按申请人在上面所述,随着刺针板31的上下往复运动,由刺针311对前述处于彼此叠合状态的碳纤维无纺布以及碳纤维机织布(为了使表述简洁,以下简称“碳纤维叠合布”)实施针刺,每当刺针板31下行一次,即每当刺针311对碳纤维叠合布入刺一次,便在托网帘驱动电机571的节律性工作下,使托网帘56载着碳纤维叠合布节律性地逐次向左行移3mm的程度,但并非绝对限于3mm,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直至在整幅碳纤维叠合布完成针刺后,托网帘驱动电机571反向工作而使托网帘56载着已被刺合的碳纤维叠合布回复到(即返回到)机架1的右侧即处于初始位置,在托网帘56载着已被刺合的碳纤维叠合布回复至机架1的右侧的过程中,主轴驱动机构4暂停工作,刺针板31不发生上下运动,剥网板61同例,也就是说刺针板31与剥网板61均处于上位。在完成了刺合的碳纤维叠合布返回到前述初始位置后,由在线作业人员再将一层(即一枚或称一片)碳纤维无纺布叠合到前述碳纤维叠合布的碳纤维机织布的上表面,按前述相同过程完成针刺后,再次返回到前述的初始位置,再由在线作业人员将一层(即一枚或称一片)碳纤维机织布叠合到前述碳纤维叠合布的碳纤维无纺布的上表面,按前述过程直至完成针刺后,再返回到前述的初始位置。依此类推而可将依需层数的碳纤维无纺布与碳纤维机织布以一隔一的叠合状态完成针刺,得到碳纤维复合制品,其总克重根据不同的用途可达每平方米几千克甚至达到每平方米上万克。
44.在上述针刺过程中,随着碳纤维叠合布的叠层层数的增加即随碳纤维叠合布的厚度的逐渐增大,于是在前述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的工作下,按申请人在上面所述,使托网帘板左、右升降杆513、523同步下降与每次增大的碳纤维叠合布的厚度的程度。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层碳纤维无纺布或碳纤维机织布,托网帘板55便相应下降与增加的布的厚度相等的程度(也可称“高度”),以逐渐抵销增加了的碳纤维叠合布的高度。待完成了碳纤维复合制品的刺合后,并且在碳纤维复合制品退离针刺区域后,托网帘板升降驱动电机531反向工作而使托网帘板55一次性地上升到初始状态。
45.在前述针刺过程中,由剥网机构6的结构体系的剥网板前、后升降装置62、63的作用而使剥网板61起到压网及剥网的双重作用,由于剥网板后升降装置63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与剥网板前升降装置62相同,因而申请人仅对剥网板前升降装置62作如下说明:由于剥网板前升降导杆连接凸轮622的结构特点(上面已描述),又由于该剥网板前升降导杆连接凸轮622由一对前凸轮瓣片6222配合并且固定在主轴21上,还由于剥网板前升降导杆621的上端探入一对前凸轮瓣片6222之间并与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销6221连接,也就是说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销6221穿过剥网板前升降导杆621并且位于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销6221的两端的前凸轮瓣片导滑滚轮62211与前凸轮瓣片偏心导滑槽62221构成滚动副,因而在主轴21
通过一组凸轮传动连杆22经导柱221带动针梁3,进而由针梁3带动刺针板31运动的过程中,同时由主轴21带动剥网板前升降导杆连接凸轮622,并由其带动剥网板前升降导杆621,经剥网板前升降调节杆623通过剥网板前连接座624带动剥网板61。于是,在刺针板31尚未与碳纤维叠合布接触之前,率先由剥网板61与碳纤维叠合布接触并将其压住,紧接着才由刺针板31下行至与碳纤维叠合布接触,以利刺针311经剥网板61上的对应的剥网板针孔刺入碳纤维叠合布内,而在完成针刺的一个动作后,先由刺针板31上行,接着才由剥网板61上行。如此过程,可由剥网板61将碳纤维叠合布压住,不会出现非正常移动,并且不失良好的剥网作用。
4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