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动收折的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02:43: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儿童用品领域,特别是涉及自动收折的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2.随着儿童推车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儿童推车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儿童推车可使婴儿在乘坐过程中安全,同时希望儿童推车能使婴儿乘坐得舒适惬意,在操作使用上更加便捷。
3.例如公开号为cn109720395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键自动收车的童车车架,其座位组前包括与前脚组转动连接的前座位杆,所述座位组后包括与后脚组转动连接的后座位杆,前座位杆和后座位杆之间连接第二弹性件。
4.与上述技术方案类似的,现有技术虽然解决了自动折叠的问题,但折叠过程中车身会往前或往后倾倒,无法实现自动站立,容易将布套弄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自动收折的儿童推车,包括车架以及可拆卸安装在所述车架上的座椅,所述车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车侧架,各车侧架均包括相互铰接的前脚杆和后脚杆,相互铰接的上推手杆和下推手杆,所述下推手杆还铰接于所述后脚杆,所述上推手杆和所述后脚杆之间铰接有侧杆,所述上推手杆、所述侧杆、所述后脚杆以及所述下推手杆构成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的第一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配置有第一锁定机构;
6.所述座椅包括座板和铰接与座板的靠背板,所述靠背板具有相对于所述座板转动至预设角度的收折状态以及相对的乘坐状态,处于收折状态下的座椅的自身重力能够驱动释锁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进入所述折叠状态并保持所述车架站立,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进入所述折叠状态过程中,所述前脚杆和所述后脚杆相互靠拢以实现所述车架的站立。
7.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8.可选的,各所述车侧架包括:
9.所述前脚杆和所述后脚杆,两者的顶端相互铰接且两者的底端分别安装有前滚轮和后滚轮;
10.所述上推手杆和所述下推手杆,所述下推手杆的中部与所述后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下推手杆的底部越过所述后脚杆向所述前脚杆延伸;
11.所述侧杆,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推手杆和所述后脚杆铰接;
12.联动杆,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推手杆的底部与所述前脚杆的中部铰接;
13.所述后脚杆,所述前脚杆,所述下推手杆以及所述联动杆构成第二连杆机构。
14.可选的,所述底座前部与所述前脚杆铰接,后部与下推手杆铰接,所述座板与所述
底座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座椅具有两个朝向。
15.可选的,所述座椅具有乘坐空间背向所述车架的正向和朝向所述车架的反向,展开状态下,正向的所述座椅的重心靠近所述底座和所述下推手杆之间的铰接处。
16.可选的,展开状态下,所述底座、所述下推手杆之间的铰接处和所述后脚杆、所述下推手杆之间的铰接处在重力方向上错位设置。
17.可选的,所述底座与所述前脚杆之间通过摆动杆相互铰接,所述车侧架自所述展开状态进入所述折叠状态时,所述底座和所述摆动杆的铰接处在重力方向的高度基本保持不变。
18.可选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用于将对应车侧架保持在展开状态;折叠状态下,各车侧架的所述侧杆贴靠于所述后脚杆,一车侧架或各车侧架的所述后脚杆上设有与所述侧杆配合的第二锁定机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用于将对应的车侧架保持在折叠状态。
19.可选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锁舌与锁扣,所述锁舌与所述锁扣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导向结构;所述车侧架进入折叠状态时,所述侧杆与所述后脚杆相互靠近,所述锁舌与所述锁扣通过所述导向结构相互锁定。
20.可选的,折叠状态下,各车侧架如下设置:
21.所述侧杆和所述前脚杆分别从两侧贴靠所述后脚杆;
22.所述上推手杆、所述侧杆、所述后脚杆以及所述前脚杆依次贴靠;
23.所述下推手杆、所述侧杆以及所述前脚杆分别从三个方向贴靠于所述后脚杆。
24.可选的,所述下推手杆的顶端设置有收折滚轮,折叠状态下,所述收折滚轮和所述前滚轮分别位于所述后滚轮的两侧,所述后滚轮和所述前滚轮实现站立或所述后滚轮与所述收折滚轮实现站立。
25.可选的,所述前滚轮为万向轮,折叠状态下,所述座椅的重心位于所述后滚轮朝向所述折叠滚轮的一侧。
26.可选的,所述座椅包括折叠支架和安装在所述折叠支架上的座套,所述折叠支架包括对称布置的两座椅侧架,各座椅侧架包括:
27.座板,与所述底座配合;
28.前坐杆,下端与所述座板的前侧铰接;
29.后坐杆,下端与所述座板后侧铰接;
30.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前坐杆中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后坐杆的上端铰接;
31.手把杆,下端与所述前坐杆的上端铰接;
32.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后坐杆的上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手把杆的下端铰接;
33.靠背板,底部与所述座板的后侧铰接;
34.所述座板、所述前坐杆、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后坐杆构成能够随所述折叠支架形变的第三连杆机构,所述前坐杆、所述手把杆、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构成能够随所述折叠支架形变的第四连杆机构。
35.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车架杆件的关系优化,实现了车架的自动收折,并能够在折叠动作完成后保持在站立状态,用户感受好。
36.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或步骤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37.图1a至图1b为一实施例中儿童推车不同状态示意图;
38.图2a至图2d为另一实施例中儿童推车座椅不同状态示意图;
39.图3a至图3b为图2a至图2d中的儿童推车收折过程示意图(省略靠背板);
40.图4a至图4c为图2a至图2d中的儿童推车折叠状态程示意图(省略靠背板);
41.图5a和图5b为一实施例中座椅不同状态示意图(省略靠背板)。
42.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43.1、车架;11、车侧架;111、上推手杆;112、下推手杆;1121、收折滚轮;113、侧杆;114、后脚杆;1141、后滚轮;115、前脚杆;1151、前滚轮;116、底座;117、联动杆;118、摆动杆;12、第二锁定机构;121、锁舌;122、锁扣;
44.2、座椅;21、座板;22、折叠支架;221、座椅侧架;222、前坐杆;2221、下关节座;223、后坐杆;224、第一连杆;225、手把杆;2251、延长部;2252、上关节座;226、第二连杆;227、转动关节;228、靠背板;23、第三锁定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4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8.本领域中,杆件为了降低重量或者内置管线等原因选用管件,但是不论是管件还是杆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传递力矩,支撑车架1关系,因此本文中的杆件也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利于空心的管件等能够支撑多向力矩从而抗拉,抗压,抗弯的部件。
49.同时,本技术中提到的铰接、转动连接等在未做特地说明的情况下通过本领域中常见技术手段实现,例如各部件在枢轴位置沿轴向依次叠置且通过该枢轴转动配合,枢轴可以是单独的部件,也可以是与各部件中的一者为采用一体结构。本文中未做特殊强调的前提下,前的概念应理解为儿童推车在正常推行方向上的正方向,且不受座椅朝向的影响。同理的,座椅正向应理解为座椅的朝向与童车的正常推行方向一致。
50.参考附图1a至附图1b,本技术公开了自动收折的儿童推车,包括车架1以及可拆卸安装在车架1上的座椅2,车架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车侧架11,各车侧架11均包括相互铰接的前脚杆115和后脚杆114,相互铰接的上推手杆111和下推手杆112,下推手杆112还铰接于后脚杆114,上推手杆111和后脚杆114之间铰接有侧杆113,上推手杆112、侧杆113、后脚杆114以及下推手杆112构成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的第一连杆机构,第一连杆机构
且配置有第一锁定机构(图未示);
51.座椅2包括座板21和铰接与座板21的靠背板228,靠背板228具有相对于座板21转动至预设角度的收折状态以及相对的乘坐状态,处于收折状态下的座椅2的自身重力能够驱动释锁的第一连杆机构进入折叠状态并保持车架1站立,第一连杆机构进入折叠状态过程中,前脚杆115和后脚杆114相互靠拢以实现车架1的站立。
52.第一连杆机构的变化能够实现车侧架11在空间上的展开和折叠。不难理解的,两车侧架11之间可以通过连杆同步运动,以实现车架1在空间形态上的展开和折叠。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底座116件的关系优化,实现了车架1的自动收折,并能够在折叠动作完成后保持在站立状态,操作方便,用户感受好。保持车架1站立应理解为车架1能够实现与支撑面的稳定接触,避免跌倒、摇晃等情况的出现。
5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座椅2的重力作用于下推手杆112上,下推手杆112的运动能够实现第一连杆机构的整体变化,从而实现车侧架11的整体收折。
54.座椅2的收折状态根据车架杆件关系的变化具有不同设置,例如附图中所示的方案中,靠背板228向座板21靠拢以进入收折状态;在另一实施例中,靠背板228向座板21远离以进入收折状态。从原理上来理解,靠背板228相对座板21运动形成空间结构形成乘坐空间时,应理解为乘坐状态;靠背板228相对座板21运动破坏三维结构上的乘坐空间时,应理解为收折状态,以实现更为规整的收折效果。
55.第一连杆机构实现了车侧架11主体的状态切换,车架1上还可以设置其他杆件。为了同步实现各杆件的运动,可以设置相应的传动机构。参考一实施例中,各车侧架11包括:
56.前脚杆115和后脚杆114,两者的顶端相互铰接且两者的底端分别安装有前滚轮1151和后滚轮1141;
57.上推手杆111和下推手杆112,下推手杆112的中部与后脚杆114的中部铰接,下推手杆112的底部越过后脚杆114向前脚杆115延伸;
58.侧杆113,两端分别与上推手杆111和后脚杆114铰接;
59.底座116,用于安装座椅2且两端分别铰接与下推手杆112和前脚杆115;
60.联动杆117,两端分别与下推手杆112的底部与前脚杆115的中部铰接;
61.后脚杆114,前脚杆115,下推手杆112以及联动杆117构成第二连杆机构;
62.展开状态下,座椅2的重心靠近底座116和下推手杆112之间的铰接处。
63.第二连杆机构用于实现前脚杆115和第一连杆机构的联动,其中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共用后脚杆114,因此两个连杆机构能够容易的实现联动。
64.在底座驱动的实现上,底座116前部与前脚杆115铰接,后部与下推手杆112铰接,座板21与底座116转动连接,使得座椅具有两个朝向。不难理解的,座椅具有乘坐空间背向所述车架的正向和朝向所述车架的反向,展开状态下,正向的所述座椅的重心靠近所述底座和所述下推手杆之间的铰接处。
65.参考附图所示,底座116两端分别铰接与下推手杆112和前脚杆115,为了更好的实现座椅2重力对第一连杆机构的驱动,本实施例中通过座椅2的重心设置实现。在实际产品中,座椅2的重心设置可以通过部件的设置来实现,例如将靠背板228、座椅2的杆件设置在座椅2靠近下推手杆112的一侧。参考附图2b和附图2d,本技术中的座椅2还可以实现换向,换向后的座椅2重心会发生变化,从而为其他功能提供结构基础。例如在附图2d中,座椅2换
向后,重心靠近底座116和前脚杆115之间的铰接处,此时座椅2的重力能够驱动释锁的第一连杆机构进入展开状态,从而保持稳定。
66.本技术的重点是座椅2正向时,能够通过自身重力实现第一连杆机构进入折叠状态,因此重力的设置非常关键。参考一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底座116、下推手杆112之间的铰接处和后脚杆114、下推手杆112之间的铰接处在重力方向上错位设置。
67.错位设置的铰接处能够实现转矩。体现在下推手杆112上,底座116、下推手杆112之间的铰接处因为座椅2的重力收到竖直向下的驱动力,后脚杆114、下推手杆112之间的铰接处因为后脚杆114和前脚杆115的支撑相对稳定,因此下推手杆112会产生以图1b中顺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从而实现第一连杆机构的收折,底座116、下推手杆112之间的铰接处和后脚杆114、下推手杆112之间的铰接处之间的距离即为驱动的力臂长度,具体的长度可以根据车架1的具体比例调整。
68.如上文描述,座椅2的重力带来的驱动效果是多维度的,例如座椅2在底座116、下推手杆112之间的铰接处的重力能够驱动第一连杆机构进入折叠状态,而座椅2在底座116、前脚杆115之间的铰接处的重力能够使得前脚杆115和后脚杆114产生相互分离的运动趋势,即将第一连杆机构保持在展开状态。除了上文中通过重心设置来避免该问题这一技术路线外,还可以参考附图2a公开的实施例中,底座116与前脚杆115之间通过摆动杆118相互铰接,车侧架11自展开状态进入折叠状态时,底座116和摆动杆118的铰接处在重力方向的高度基本保持不变。
69.当车架1保持在展开状态时,底座116的后端与下推手杆112的位置确定,摆动杆118具有稳定的空间位置,从而实现底座116的稳定;当车架1从展开状态进入折叠状态时,摆动杆118能够通过自身运动释放前脚杆115和推手杆之间的运动行程。从实际工作效果来看,因为摆动杆118的设置,底座116的前端能够在重力方向的高度基本保持不变,避免了座椅2在此处施加的重力做功,从而避免了座椅2重力将车架1保持在展开状态的力矩效果。协同座椅2重心靠近底座116后端的设置,能够实现车架1的自动收车。
70.在车架1各状态的保持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机构用于将对应车侧架11保持在展开状态;折叠状态下,各车侧架11的侧杆113贴靠于后脚杆114,一车侧架11或各车侧架11的后脚杆114上设有与侧杆113配合的第二锁定机构12,第二锁定机构12用于将对应的车侧架11保持在折叠状态。
71.第一锁定机构能够实现车架1在展开状态的稳定,从而供儿童舒适的乘坐和用户推行。第二锁定机构12能够实现车架1在折叠状态的稳定,从而方便用户对自动收折后的车架1的搬运和存储。
72.第二锁定机构12可以设置为一个单独操作的锁定机构,也可以设置为自动上锁的机构来进一步提高自动收折的操作便利性。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二锁定机构12包括相互配合的锁舌121与锁扣122,锁舌121与锁扣122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导向结构;车侧架11进入折叠状态时,侧杆113与后脚杆114相互靠近,锁舌121与锁扣122通过导向结构相互锁定。
73.在具体产品中,锁舌121设置为弹性部件,能够在导向结构的作用下形变以避让锁扣122实现锁定。释锁过程可以通过锁舌121的形变来释放锁扣122。
74.在折叠状态下的车架1的具体形态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折叠状态下,各车侧架11如下设置:
75.侧杆113和前脚杆115分别从两侧贴靠后脚杆114;
76.上推手杆111、侧杆113、后脚杆114以及前脚杆115依次贴靠;
77.下推手杆112、侧杆113以及前脚杆115分别从三个方向贴靠于后脚杆114。
78.杆件的依次贴靠能够优化车架1在折叠状态下整体外观以及体积,便于储运。值得注意的是,各车侧架11上的杆件可以不共面设置,从而在空间上避免杆件之间的相互干涉。例如本实施例中,下推手杆112、侧杆113以及前脚杆115分别从三个方向贴靠于后脚杆114,指代的是后脚杆114的空间上的三个相互不想交的面。该设置能够充分的利用杆件的相互关系来实现更合理的收纳体积表现。
79.在折叠状态下车架1的站立的实现上,参考一实施例中,下推手杆112的顶端设置有收折滚轮1121,折叠状态下,收折滚轮1121和前滚轮1151分别位于后滚轮1141的两侧,后滚轮1141和前滚轮1151实现站立或后滚轮1141与收折滚轮1121实现站立。
80.后滚轮1141和前滚轮1151能够实现一组支撑结构,后滚轮1141与收折滚轮1121也能实现一组支撑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为车架1的自动收折后站立提供了结构基础,能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设置车架1的杆件关系。
81.参考一实施例中,前滚轮1151为万向轮,折叠状态下,座椅2的重心位于后滚轮1141朝向折叠滚轮的一侧。
82.当前滚轮1151为万向轮或前脚杆115较短时,折叠状态下的车架1无法通过前滚轮1151和后滚轮1141实现稳定的站立,本实施例通过座椅2的重心设置确保折叠状态下的车架1通过后滚轮1141和折叠滚轮实现稳定站立。尤其是车架1在自动收折过程中可能因为车架1的杆件动作产生扰动,座椅2的重心设置能够很好的遏制上述运动趋势,实现车架1的稳定的自动收折。
83.参考图5a至图5b一实施例中,座椅2包括折叠支架22和安装在折叠支架22上的座套,折叠支架22包括对称布置的两座椅2侧架,各座椅2侧架包括:
84.座板21,与底座116配合;
85.前坐杆222,下端与座板21的前侧铰接;
86.后坐杆223,下端与座板21后侧铰接;
87.第一连杆224,一端与前坐杆222中部铰接,另一端与后坐杆223的上端铰接;
88.手把杆225,下端与前坐杆222的上端铰接;
89.第二连杆226,一端与后坐杆223的上端铰接,另一端与手把杆225的下端铰接;
90.靠背板228,底部与座板21的后侧铰接;
91.座板21、前坐杆222、第一连杆224以及后坐杆223构成能够随折叠支架22形变的第三连杆机构,前坐杆222、手把杆225、第一连杆224以及第二连杆226构成能够随折叠支架22形变的第四连杆机构。
92.第三连杆机构和第四连杆机构在结构上共用了第一连杆224和前坐杆222,因此第三连杆机构在空间形态上的变化,会同步至第四连杆机构,从而实现座椅2的折叠和展开。前坐杆222和后坐杆223在与座板21实现铰接时需要异轴铰接,即座板21的单个侧边上在不同位置设有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前坐杆222的下端与第一铰接点铰接,后坐杆223的下端与第二铰接点铰接。
93.座板21用于实现座椅2相对车架1的前后旋转,折叠支架22作为骨架,主要用于支
撑布套和遮阳蓬,具有折叠和展开两个状态。
9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24、后坐杆223的上端以及第二连杆226三者同轴铰接;手把杆225设有朝向前坐杆222方向延伸的延长部2251,第二连杆226通过延长部2251与手把杆225铰接。
95.由于两个连杆机构共用第一连杆224,因此第一连杆224会出现与两个部件连接的关系,为了简化结构和便于组装,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同轴铰接的形式。具体部件的排布顺序,可以根据折叠支架22的折叠需要来调整。
96.延长部2251实际上是手把杆225的一部分,为了避免出现夹手间隙,在一实施例中,折叠支架22处于展开状态下,延长部2251贴靠于前坐杆222。
97.在各杆件的配合关系上,在一实施例中,折叠支架22处于折叠状态下,手把杆225和后坐杆223分别贴靠在前坐杆222的两侧。
98.上述形式的折叠状态能够得到更为规整的折叠表现,方便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
99.杆件之间的铰接可以通过简单的转轴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转动关节227实现。在一实施例中,手把杆225的底部设有上关节座2252,前坐杆222的顶部设有下关节座2221,上关节座2252和下关节座2221以第一转动轴线为转动中心相互扣合形成转动关节227;转动关节227内部设有约束两者相互转动的第三锁定机构23。
100.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关节227实现了侧杆113和前脚杆115的铰接。关节座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夹手间隙的出现,同时可以容纳更多的部件,例如第三锁定机构23。为了避免体积较大的关节座对杆件的运动关系产生影响,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杆226的延伸路径为曲线,折叠支架22处于折叠状态下,第二连杆226贴合转动关节227外周面。第二连杆226设置为弧形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折叠支架22的折叠效果提供了帮助,可以得到更为规整的折叠外观。
101.参考图1a至图4c,本技术还公开了儿童推车的自动收折方法,包括:
102.解锁第一锁定机构;
103.底座116后端在座椅2自身重力作用下在重力方向上向下的运动趋势,直至各车架1的侧杆113与后脚杆114相互贴靠,并且折叠状态下的车架1通过以下任一方式实现自行站立:
104.通过前脚杆115底部的前滚轮1151和后脚杆114底部的后滚轮1141与支撑面相抵;或
105.通过后脚杆114底部的后滚轮1141和下推手杆112顶部的收折滚轮1121与支撑面相抵。
106.本方法可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自动收折的儿童推车来实现,展开过程反向操作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10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10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