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输送管道安装的自动补偿抗震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22:0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抗震支架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输送管道安装的自动补偿抗震支架。


背景技术:

2.地震会导致房子的墙、梁、柱等结构损坏,相应会导致建筑内水管、风管、电缆桥架等的损坏,特别是对于室内水管断裂后引发的水灾,会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为了提高管道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等自然灾害对输送管道的影响,抗震支架应运而生。
3.目前,抗震支架包括支撑杆、以及对管道进行支撑和固定的固定件,其在使用时,先将支撑杆与楼板连接,再通过固定件将管道进行固定即可,但是,固定件与支撑杆为保证稳定性,通常采用焊接等固定连接的方式,所以支撑杆与楼板一经固定后,固定件的角度便难以调节,造成管道不便安装,且建筑物底部会存在突棱等障碍物,施工人员在安装管道时,需要不管调试抗震支架才能避开障碍物,导致所需劳动强度较高、安装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便于调节抗震支架,方便施工人员安装,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较高以及提高安装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输送管道安装的自动补偿抗震支架。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输送管道安装的自动补偿抗震支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输送管道安装的自动补偿抗震支架,包括用于可拆卸连接在楼板下方的连接座、固设在连接座下方的支撑套筒、间隔设置在支撑套筒下方的调节套筒、转动连接在调节套筒内的旋转轴、固设在旋转轴下方的支撑架、设置在支撑架下方用于固定管道且对管道振动时自动补偿的吸震固定机构、设置在支撑套筒与调节套筒之间用于带动调节套筒上下升降以及控制旋转轴转动的升降旋转机构。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通过多个抗震支架对输送管道进行安装时,首先将多个连接座安装至楼板的下方,接着施工人员通过升降旋转机构带动调节吸震固定机构转动至管道所需安装方向,随后通过吸震固定机构将输送管道进行固定即可;对于楼板下方存在突棱等障碍物处进行管道连接时,首先施工人员可通过分别控制障碍物两侧抗震支架上的升降旋转机构带动调节套筒上下升降,调节套筒带动与其转动连接的旋转轴以及吸震固定机构上下升降,从而使两侧的吸震固定机构上下移动,以满足输送管道的安装倾斜角度,便于输送管道快速越过障碍物,随后通过吸震固定机构将管道固定即可;施工人员通过抗震支架中升降旋转机构可实现对吸震固定机构角度的快速调节,从而便于输送管道的快速安装,且建筑物底部存在突棱等障碍物时,施工人员通过障碍物两侧抗震支架中的升降旋转机构将吸震固定机构快速调节至适当高度,以使吸震固定机构与输送管道的安装倾斜角度相适配,从而快速避开障碍物进行安装,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较高以及提高
安装效率,同时此抗震支架还适用于需要高低错落安装的管道。
7.可选的,所述升降旋转机构包括螺纹连接在支撑套筒远离连接座一端的螺杆、设置在螺杆与旋转轴之间的连接轴、设置在连接轴与调节套筒之间用于控制连接轴转动的自锁驱动组件、设置在螺杆与旋转轴之间用于控制螺杆和旋转轴转动的控制组件、设置在支撑套筒与螺杆之间用于使螺杆不易脱离支撑套筒的限位组件、以及设置在支撑套筒与调节套筒之间用于对调节套筒的升降起导向和限制调节套筒转动的导向组件;所述连接轴一端与螺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旋转轴转动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通过升降旋转机构带动吸震固定机构上下移动时,首先通过控制组件控制连接轴与螺杆连接,接着施工人员通过自锁驱动机构组件带动连接轴转动,连接轴带动螺杆转动,螺杆即可位于调节套筒内上下移动,随后螺杆带动连接轴上下移动,同时连接轴在导向组件的作用下,带动旋转轴和调节套筒上下移动,从而旋转轴带动支撑架和吸震固定机构上下升降,实现吸震固定机构上下位置的调节;施工人员需要调节吸震固定机构的旋转角度时,首先通过控制组件使连接轴与旋转轴相连,接着通过自锁驱动机构组件带动连接轴转动,连接轴即可带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转动时会带动支撑架和吸震固定机构转动,从而实现对吸震固定机构旋转角度的调节,且吸震固定机构的旋转角度调节完毕后,控制组件可保持连接轴与旋转轴的连接,实现对吸震固定机构位置的锁定,提高抗震支架的稳定性。
9.可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套设在连接轴上的上控制盘和下控制盘、多个固设在上控制盘上方的上插接杆、多个固设在下控制盘下方的下插接杆、固设在螺杆外侧壁上的上吸附盘、固设在连接轴外侧壁上的下吸附盘;所述上控制盘和下控制盘与连接轴均滑移连接,且所述上控制盘与上吸附盘可相互吸附,所述下吸附盘位于下控制盘和上控制盘之间,所述下控制盘与下吸附盘可相互吸附;所述上吸附盘上开设有多个与多个上插接杆一一对应的上插接孔,所述上插接杆可插接至对应的上插接孔内,所述旋转轴上开设有多个与多个下插接杆一一对应的下插接孔,所述下插接杆可插接至对应的下插接孔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组件实现螺杆转动时,首先向上移动上控制盘,上控制盘带动上插接杆插接至上插接孔内,同时上控制盘与上吸附盘相互吸附,接着施工人员操控自锁驱动组件带动连接轴转动,连接轴即可带动上控制盘、多个上插接杆以及上吸附盘转动,从而上吸附盘即可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螺杆转动;待吸震固定机构的高度调节完毕后,将上控制盘向远离上吸附盘的一侧移动,使上插接杆脱离上插接孔,此时转动连接轴,连接轴仅可空转,不能带动螺杆转动;通过控制组件实现旋转轴转动时,首先向下移动下控制盘,下控制盘带动下插接杆插接至下插接孔内,接着施工人员操控自锁驱动组件带动连接轴转动,连接轴即可带动下控制盘、多个下插接杆以及旋转轴转动;将下控制盘向上移动,使下插接杆脱离下插接孔,同时使下控制盘与下吸附盘相互吸附,即可断开与旋转轴的连接。
11.可选的,所述自锁驱动组件包括套设在连接轴外侧的驱动箱和蜗轮、转动连接在驱动箱上的蜗杆、多个固设在驱动箱与调节套筒之间的支撑杆;所述蜗轮与连接轴固定连接且位于驱动箱内部,所述蜗杆与蜗轮相啮合,所述蜗
轮一端贯穿驱动箱位于驱动箱外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通过自锁驱动组件带动连接轴转动时,首先转动蜗杆,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即可带动连接轴转动;且蜗杆、蜗轮具有自锁性,在无需调节吸震固定机构高度和旋转角度时,通过控制组件将连接轴与旋转轴连接后,能够保证旋转轴不易受震动等影响转动,从而实现对吸震固定机构的锁定,从而提高输送管道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设在支撑套筒下方的第一限位块、以及固设在螺杆上方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螺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可位于支撑套筒内部滑移,且第一限位块的外径大于第二限位块的内径。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转动螺杆,当螺杆带动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抵接后,螺杆不能继续向远离支撑套筒的一侧移动,从而防止出现螺杆脱离支撑套筒造成后续不易安装的现象;且第一限位块与螺杆螺纹连接,第一限位块的长度较支撑套筒短,从而使螺杆转动时更加省力。
15.可选的,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固设在支撑套筒外侧壁上的第一导向杆、滑移连接在调节套筒上的第二导向杆,以及固设在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之间的第三导向杆;所述调节套筒外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杆位于导向槽内滑移。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套筒上下移动时,第二导向杆会位于导向槽内滑移,从而不仅对调节套筒的移动起导向作用,而且第一导向杆、第二导向杆、第三导向杆以及导向槽使调节套筒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对旋转轴更好的支撑。
17.可选的,所述吸震固定机构包括固设在支撑架远离旋转轴一侧的下承重箱、滑移连接在下承重箱上方的上承重箱、设置在上承重箱和下承重箱之间用于对管道产生震动时自动补偿的减震组件、以及设置在上承重箱上方用于固定管道的固定组件;所述下承重箱和上承重箱内部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吸震固定机构对管道进行固定时,首先将管道放置在上承重箱的上表面,接着施工人员通过固定组件将管道固定即可;且若出现振动等现象后,减震组件将振动和冲击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减轻振动和冲击对管道造成的影响,提高管道的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多个固设在下承重箱内底壁和上承重箱内顶壁之间的伸缩杆、以及套设在伸缩杆外侧的减震弹簧;多个所述伸缩杆均布在下承重箱的内底壁上方,所述减震弹簧两端分别与下承重箱内底壁和上承重箱内顶壁抵接,且所述减震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建筑产生振动时,下承重箱和上承重箱会将振动和冲击产生的能量传导至减震弹簧,从而实现自动补偿,且伸缩杆对弹簧起导向作用,以及对上承重箱和下承重箱起连接和限位作用,从而提高减震组件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铰接在上承重箱上表面的固定板、固设在弧形板远离其铰接处一侧的连接块、设置在连接块和下承重箱顶壁之间的螺栓;所述固定板的横截面呈弧形,所述固定板弧形的凸面朝向远离上承重箱的一侧,
所述上承重箱顶壁的横截面也向下凹陷形成弧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组件将管道进行固定时,首先将固定板打开,接着将管道放置在上承重箱顶壁的弧形面内,随后将固定板关闭,并通过螺栓将连接块固定至上承重箱的顶壁,即可实现对管道的固定。
23.可选的,所述支撑套筒与楼板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提高支撑套筒稳定性的加固组件。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组件增大了支撑套筒与楼板之间的连接面积,减小了支撑套筒与楼板之间的应力集中,同时使支撑套筒不易产生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抗震支架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施工人员通过抗震支架中升降旋转机构可实现对吸震固定机构角度的快速调节,从而便于输送管道的快速安装,且建筑物底部存在突棱等障碍物时,施工人员通过障碍物两侧抗震支架中的升降旋转机构将吸震固定机构快速调节至适当高度,以使吸震固定机构与输送管道的安装倾斜角度相适配,从而快速避开障碍物进行安装,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较高以及提高安装效率,同时此抗震支架还适用于需要高低错落安装的管道;2.吸震固定机构的旋转角度调节完毕后,控制组件可保持连接轴与旋转轴的连接,实现对吸震固定机构位置的锁定,提高抗震支架的稳定性;3.若出现振动等现象后,减震组件将振动和冲击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减轻振动和冲击对管道造成的影响,提高管道的稳定性;4.当建筑产生振动时,下承重箱和上承重箱会将振动和冲击产生的能量传导至减震弹簧,从而实现自动补偿,且伸缩杆对弹簧起导向作用,以及对上承重箱和下承重箱起连接和限位作用,从而提高减震组件的稳定性;5.加固组件增大了支撑套筒与楼板之间的连接面积,减小了支撑套筒与楼板之间的应力集中,同时使支撑套筒不易产生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抗震支架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抗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表示抗震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表示升降旋转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表示升降旋转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表示吸震固定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表示吸震固定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楼板;2、连接座;3、支撑套筒;4、调节套筒;41、导向槽;5、旋转轴;51、下插接孔;6、支撑架;7、吸震固定机构;71、下承重箱;72、上承重箱;73、减震组件;731、伸缩杆;732、减震弹簧;74、固定组件;741、固定板;742、连接块;8、加固组件;81、加固环;82、斜撑;9、升降旋转机构;91、螺杆;92、连接轴;93、自锁驱动组件;931、驱动箱;932、蜗轮;933、蜗杆;934、旋钮;935、支撑杆;94、控制组件;941、上控制盘;942、下控制盘;943、上
吸附盘;9431、上插接孔;944、上插接杆;945、下吸附盘;946、下插接杆;95、限位组件;951、第一限位块;952、第二限位块;96、导向组件;961、第一导向杆;962、第二导向杆;963、第三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输送管道安装的自动补偿抗震支架。参照图1和图2,抗震支架包括用于设置在楼板1下方的连接座2,连接座2通过螺栓与楼板1可拆卸连接;连接座2下方垂直固设有支撑套筒3,支撑套筒3下方间隔设置有调节套筒4,支撑套筒3与调节套筒4的轴线重合。调节套筒4内转动连接有旋转轴5,旋转轴5下方固设有支撑架6,支撑架6呈l型。支撑架6下方设置有吸震固定机构7,吸震固定机构7用于固定管道且对管道振动时自动补偿。支撑套筒3与楼板1之间设置有加固组件8,加固组件8用于增大支撑套筒3与楼板1之间的连接面积,减小支撑套筒3与楼板1之间的应力集中,提高支撑套筒3的稳定性。支撑套筒3与调节套筒4之间设置有升降旋转机构9,升降旋转机构9用于带动调节套筒4上下升降以及控制旋转轴5转动。
30.施工人员通过多个抗震支架对输送管道进行安装时,首先将多个连接座2通过螺栓安装至楼板1的下方,接着施工人员通过升降旋转机构9带动调节吸震固定机构7转动至管道所需安装方向,随后通过吸震固定机构7将输送管道进行固定即可;对于楼板1下方存在突棱等障碍物处进行管道连接时,首先施工人员可通过分别控制障碍物两侧抗震支架上的升降旋转机构9带动调节套筒4上下升降,调节套筒4带动与其转动连接的旋转轴5以及吸震固定机构7上下升降,从而使两侧的吸震固定机构7上下移动,以满足输送管道的安装倾斜角度,便于输送管道快速越过障碍物,随后通过吸震固定机构7将管道固定即可;施工人员通过障碍物两侧抗震支架中的升降旋转机构9将吸震固定机构7快速调节至适当高度,以使吸震固定机构7与输送管道的安装倾斜角度相适配,从而快速避开障碍物进行安装,同时此抗震支架还适用于需要高低错落安装的管道。
31.参照图2,加固组件8包括套设在支撑套筒3外侧壁上的加固环81,加固环81与支撑套筒3固定连接,加固环81与楼板1之间还固设有斜撑82,斜撑82由楼板1向加固环81一侧倾斜,且斜撑82远离加固环81的一侧与楼板1通过螺栓连接。
32.参照图3和图4,升降旋转机构9包括螺纹连接在支撑套筒3内的螺杆91,螺杆91与旋转轴5之间设置有连接轴92,连接轴92一端与螺杆9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旋转轴5转动连接。连接轴92与调节套筒4之间设置有自锁驱动组件93,自锁驱动组件93用于控制连接轴92的转动。螺杆91与旋转轴5之间设置有控制组件94,控制组件94用于控制螺杆91和旋转轴5的转动。支撑套筒3与螺杆91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95,限位组件95用于使螺杆91不易脱离支撑套筒3。支撑套筒3与调节套筒4之间还设置有导向组件96,导向组件96用于对调节套筒4的升降起导向和限制调节套筒4转动。
33.参照图4和图5,控制组件94包括套设在连接轴92上的上控制盘941和下控制盘942,上控制盘941位于下控制盘942的上方,且上控制盘941和下控制盘942与连接轴92均通过花键滑移连接。螺杆91靠近连接轴92一端的外侧壁固设有上吸附盘943,上吸附盘943采用磁铁材质制成,上控制盘941上方固设有多个上插接杆944,且上控制盘941和上插接杆
944采用铁材质制成,上吸附盘943上开设有多个与多个上插接杆944一一对应的上插接孔9431,上插接孔9431呈腰型孔,上插接杆944可插接至对应的上插接孔9431内,且上控制盘941与上吸附盘943可相互吸附。连接轴92外侧壁上固设有下吸附盘945,下吸附盘945也采用磁铁材质制成,下吸附盘945位于下控制盘942和上控制盘941之间,下控制盘942与下吸附盘945可相互吸附。下控制盘942下方固设有多个下插接杆946,且下控制盘942和下插接杆946采用铁材质制成,旋转轴5上开设有多个与多个下插接杆946一一对应的下插接孔51,下插接孔51呈腰型孔,下插接杆946可插接至对应的下插接孔51内。
34.参照图4和图5,自锁驱动组件93包括套设在连接轴92外侧的驱动箱931和蜗轮932,蜗轮932与连接轴92固定连接且位于驱动箱931内部,驱动箱931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蜗杆933,蜗杆933与蜗轮932相啮合。蜗轮932一端贯穿驱动箱931位于驱动箱931外侧,且蜗轮932贯穿驱动箱931的一端固设有旋钮934,旋钮934用于方便施工人员转动蜗杆933。驱动箱931与调节套筒4之间还固设有多个支撑杆935,支撑杆935用于对驱动箱931进行支撑。
35.参照图4,限位组件95包括固设在支撑套筒3下方的第一限位块951,第一限位块951与螺杆91螺纹连接;螺杆91上方固设有第二限位块952,第二限位块952可位于支撑套筒3内部滑移,且第一限位块951的外径大于第二限位块952的内径,当螺杆91带动第一限位块951与第二限位块952抵接后,螺杆91不能继续向远离支撑套筒3的一侧移动,用于防止出现螺杆91脱离支撑套筒3造成后续不易安装的现象;且第一限位块951的长度较支撑套筒3短,用于使螺杆91转动时更加省力。
36.参照图4,导向组件96包括固设在支撑套筒3外侧壁上的第一导向杆961以及滑移连接在调节套筒4上的第二导向杆962,调节套筒4外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导向槽41,第二导向杆962位于导向槽41内滑移。第一导向杆961和第二导向杆962之间固设有第三导向杆963,第三导向杆963用于将第一导向杆961和第二导向杆962连接。调节套筒4在上下移动时,第二导向杆962会位于导向槽41内滑移,用于对调节套筒4的移动起导向作用,且第一导向杆961、第二导向杆962、第三导向杆963以及导向槽41使调节套筒4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对旋转轴5更稳定的支撑。
37.施工人员通过升降旋转机构9带动吸震固定机构7上下移动时,首先向上移动上控制盘941,上控制盘941带动上插接杆944插接至上插接孔9431内,同时上控制盘941与上吸附盘943相互吸附,接着施工人员转动旋钮934,旋钮934带动蜗杆933转动,蜗杆933带动蜗轮932转动,蜗轮932即可带动连接轴92转动,随后连接轴92即可带动上控制盘941、多个上插接杆944以及上吸附盘943转动,从而上吸附盘943即可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螺杆91转动螺杆91即可位于调节套筒4内上下移动,随后螺杆91带动连接轴92上下移动,同时连接轴92在导向组件96的作用下,带动旋转轴5和调节套筒4上下移动,从而旋转轴5带动支撑架6和吸震固定机构7上下升降,实现吸震固定机构7上下位置的调节;待吸震固定机构7的高度调节完毕后,将上控制盘941向远离上吸附盘943的一侧移动,使上插接杆944脱离上插接孔9431,此时转动旋钮934,旋钮934仅可带动连接轴92空转,从而不能带动螺杆91转动。
38.施工人员需要调节吸震固定机构7的旋转角度时,首先向下移动下控制盘942,下控制盘942带动下插接杆946插接至下插接孔51内,接着施工人员转动旋钮934,旋钮934操控自锁驱动组件93带动连接轴92转动,连接轴92即可带动下控制盘942、多个下插接杆946以及旋转轴5转动,旋转轴5转动时会带动支撑架6和吸震固定机构7转动,从而实现对吸震
固定机构7旋转角度的调节;且吸震固定机构7的旋转角度调节完毕后,无需将下控制盘942向上移动,使下插接杆946继续插接至下插接孔51内,从而通过蜗轮932、蜗杆933实现对吸震固定机构7位置的锁定,保证旋转轴5不易受震动等影响转动,实现对吸震固定机构7的锁定,从而提高输送管道的稳定性。
39.参照图6和图7,吸震固定机构7包括固设在支撑架6远离旋转轴5一侧的下承重箱71,下承重箱71上方滑移连接有上承重箱72,下承重箱71和上承重箱72内部连通。上承重箱72和下承重箱71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73, 减震组件73用于对管道产生震动时自动补偿。上承重箱72上方还设置有固定组件74,固定组件74用于对管道起固定作用。
40.参照图6和图7,减震组件73包括多个固设在下承重箱71内底壁和上承重箱72内顶壁之间的伸缩杆731,多个伸缩杆731均布在下承重箱71的内底壁。伸缩杆731外侧套设有减震弹簧732,减震弹簧732两端分别与下承重箱71内底壁和上承重箱72内顶壁抵接,且减震弹簧732处于压缩状态,伸缩杆731用于对减震弹簧732的伸缩起导向作用,以及对上承重箱72和下承重箱71起连接和限位作用,提高减震组件73的稳定性。
41.参照图6和图7,固定组件74包括铰接在上承重箱72上表面的固定板741,固定板741的横截面呈弧形,且固定板741弧形的凸面朝向远离上承重箱72的一侧。弧形板远离其铰接处一侧固设有连接块742,连接块742与下承重箱71顶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上承重箱72顶壁的横截面也向下凹陷形成弧形。
42.通过吸震固定机构7对管道进行固定时,首先将固定板741打开,接着将管道放置在上承重箱72顶壁的弧形面内,随后将固定板741关闭,并通过螺栓将连接块742固定至上承重箱72的顶壁,即可实现对管道的固定;若建筑出现振动等现象后,减震弹簧732将振动和冲击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实现自动补偿,减轻振动和冲击对管道造成的影响,提高管道的稳定性。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输送管道安装的自动补偿抗震支架的实施原理为:施工人员通过多个抗震支架对输送管道进行安装时,首先将多个连接座2安装至楼板1的下方,接着施工人员通过操控升降旋转机构9带动调节吸震固定机构7转动至管道所需安装方向,随后通过吸震固定机构7将输送管道进行固定即可;对于楼板1下方存在突棱等障碍物处进行管道连接时,首先施工人员可通过分别控制障碍物两侧抗震支架上的升降旋转机构9带动调节套筒4上下升降,调节套筒4带动与其转动连接的旋转轴5以及吸震固定机构7上下升降,从而使两侧的吸震固定机构7上下移动,以满足输送管道的安装倾斜角度,便于输送管道快速越过障碍物,随后通过吸震固定机构7将管道固定即可;施工人员通过抗震支架中升降旋转机构9可实现对吸震固定机构7角度的快速调节,从而便于输送管道的快速安装,且建筑物底部存在突棱等障碍物时,施工人员通过障碍物两侧抗震支架中的升降旋转机构9将吸震固定机构7快速调节至适当高度,以使吸震固定机构7与输送管道的安装倾斜角度相适配,从而快速避开障碍物进行安装,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较高以及提高安装效率,同时此抗震支架还适用于需要高低错落安装的管道。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