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2022-07-02 08:39: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动作业机。


背景技术:

2.在与电动作业机相关的技术领域中,已知有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具有显示部及操作部的电动工具。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838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例如,如果显示部或与显示部相关的周边元器件出现劣化,则显示数据有可能无法准确地显示于显示部。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电动作业机设置有显示部的情况下,将显示数据准确地显示于显示部。
8.按照第一发明,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以及相对于定子进行旋转的转子;输出部,该输出部利用转子而被驱动;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对输出部的设定状况进行显示;以及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的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对显示面板进行保持。
9.按照第二发明,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及相对于定子进行旋转的转子;输出部,该输出部利用转子而被驱动;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对输出部的设定状况进行显示;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对显示面板进行保持;盖部件,该盖部件具有显示开口,且以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配置于显示开口的方式对保持部件进行固定;显示盖,该显示盖配置成将显示开口覆盖,并与显示画面对置;以及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将显示面板与显示盖之间的空间密封。
10.按照第三发明,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及相对于定子进行旋转的转子;输出部,该输出部利用转子而被驱动;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对输出部的设定状况进行显示;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对显示面板进行保持,保持部件具有:板部,该板部与显示面板的背面对置;以及框架部,该框架部配置于板部的周围,在板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连接开口。
11.按照第四发明,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及相对于定子进行旋转的转子;输出部,该输出部利用转子而被驱动;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对输出部的设定状况进行显示;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对显示面板进行保持;第一电路基板,该第一电路基板对保持部件进行支撑;第二电路基板,该第二电路基板与第一电路基板对置;以及间隔件,该间隔件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与第二电路基板之间。
12.发明效果
13.根据本发明,在电动作业机设置有显示部的情况下,显示数据准确地显示于显示部。
附图说明
14.图1是表示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的立体图。
15.图2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的立体图。
16.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的侧视图。
17.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的截面图。
18.图5是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得到的图。
19.图6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的分解立体图。
20.图7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的立体图。
21.图8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22.图9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的立体图。
23.图10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24.图11是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部件得到的图。
25.图12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26.图13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27.图14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光学部件得到的图。
28.图15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光学部件的立体图。
29.图16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光学部件的立体图。
30.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光学部件与发光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图。
31.图18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的立体图。
32.图19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的立体图。
33.图20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及保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34.图21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及保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35.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件与界面控制器的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36.图23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件与界面控制器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37.图24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件与界面控制器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38.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的状态与通知发光部的发光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图。
39.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部的画面切换图的图。
40.符号说明
[0041]1…
螺钉拧紧机、2

外壳、2l

左侧外壳、2r

右侧外壳、2s

螺钉、3

齿轮箱、4

蓄电池装配部、5

马达、6

轴承箱、7

行星齿轮机构、8

输出部、9

扭矩传感器、10

风扇、11

触发开关、11a

触发部件、11b

开关主体、12

正反切换杆、13

声音产生部、14

发光部、15

主控制器、15a

基板、15b

控制器壳体、16

蓄电池组、21

马达收纳部、22

握把部、23

控制器收纳部、24a

进气口、24b

排气口、25

沟、30

盖部件、
30a

第一区划空间、30b

第二区划空间、30c

第三区划空间、30d

第四区划空间、31

通知开口、32

显示开口、33

操作开口、34

通信开口、35

扩散光学部件、35a

通过部、35b

连接部、36

显示盖、37

密封部件、38

操作部件、39

显示面板、40

保持部件、41

界面控制器、42

间隔件、43

第一螺钉、44

第二螺钉、45

第一电路基板、46

第二电路基板、47

发光元件、48

开关元件、48a

开关元件(第一开关元件)、48b

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48c

开关元件(第三开关元件)、48d

开关元件(第四开关元件)、49

光学部件、50

发光元件、51

定子、51a

定子铁芯、51b

前绝缘体、51c

后绝缘体、51d

线圈、51e

传感器基板、52

转子、52a

转子铁芯、52b

永久磁铁、53

转子轴、53a

前端部、54

轴承、55

轴承、57

轴承保持部、70

内齿轮、71c

行星齿轮架、71p

行星齿轮、71s

小齿轮、72c

行星齿轮架、72p

行星齿轮、72s

太阳齿轮、73

垫圈、74

弹性部件、75

弹性部件、81

主轴、81a

插入孔、82

卡盘、82a

滚珠、83

轴承、84

轴承、90

中空部、91

前板部、91g

齿轮、92

后板部、93

应变片、96

贯通孔、100

后盖单元、100a

通知发光部、100b

显示部、100c

操作部、100d

通信发光部、301

螺钉孔、302

螺钉孔、303

定位部、304

定位部、305

区划壁、306

区划壁、307

区划壁、308

沟、309

定位凸部、310

定位凸部、320

周壁、330

凸部、351b

上连接部、352b

左连接部、353b

右连接部、354b

下连接部、351

入射面、352

射出面、353

前表面、354

后表面、355

凹部、356

沟、381

板部、382

按钮部、382a

按钮部(第一按钮部)、382b

按钮部(第二按钮部)、382c

按钮部(第三按钮部)、382d

按钮部(第四按钮部)、383

操作凸部、383a

操作凸部(第一操作凸部)、383b

操作凸部(第二操作凸部)、383c

操作凸部(第三操作凸部)、383d

操作凸部(第四操作凸部)、384

定位部、385

联动抑制部、386

狭缝、386a

狭缝(第一联动抑制部)、386b

狭缝(第二联动抑制部)、386c

狭缝(第三联动抑制部)、386d

狭缝(第四联动抑制部)、387

定位开口、390

连接部件、391

显示画面、401

框架部、401a

凹部、402

板部、403

支撑板部、403l

左支撑板部、403r

右支撑板部、404

钩部、404l

左钩部、404r

右钩部、405

定位部、406

定位部、407

连接开口、408

定位开口、409

定位开口、410

钩开口、421

定位凸部、422

环状部、423

螺钉凸台部、424

螺钉开口、451

基板开口、452

螺钉开口、453

定位部、454

螺钉凹部、462

螺钉开口、500

盖、501

第三电路基板、502

连接器、700

引线、800

线路滤波器、900

连接器、1000

无线通信装置、1001

肋、3081

上沟、3082

支撑面、3083

支撑面、3084

下沟、4011

第一部分、4012

第二部分、4013

第一空间、4014

第二空间、ax

旋转轴、cp

中心点、ox

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可以进行适当组合。另外,也有时不采用一部分构成要素。
[0043]
实施方式中,采用“左”、“右”、“前”、“后”、“上”以及“下”的术语,对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这些术语表示以螺钉拧紧机1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方向。
[0044]
螺钉拧紧机1是以电动马达为动力源的电动作业机。螺钉拧紧机1是作为电动作业机的一种的动力工具。将与电动马达的旋转轴ax平行的方向适当称为轴向。将环绕旋转轴
ax的周围的方向适当称为周向或旋转方向。将旋转轴ax的辐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
[0045]
旋转轴ax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轴向和前后方向一致。轴向一侧为前方,轴向另一侧为后方。在径向上,将靠近旋转轴ax的位置或接近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旋转轴ax的位置或离开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外侧。
[0046]
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前后方向(第一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第三方向)相互正交。
[0047]
[螺钉拧紧机]
[0048]
图1是表示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1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1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1的截面图。
[0049]
螺钉拧紧机1是产品的组装工厂中使用的产业用的电动起子。产品的组装工序中,实施利用螺钉拧紧机1的螺钉拧紧作业。作为组装工厂,可例示汽车的组装工厂。作为产品,可例示汽车。
[0050]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螺钉拧紧机1具备:外壳2、齿轮箱3、蓄电池装配部4、马达5、轴承箱6、行星齿轮机构7、输出部8、扭矩传感器9、风扇10、触发开关11、正反切换杆12、声音产生部13、发光部14、主控制器15、以及后盖单元100。
[0051]
外壳2由合成树脂制成。外壳2包括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通过螺钉2s而被固定。通过将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进行固定而形成外壳2。
[0052]
外壳2具有:马达收纳部21、握把部22、以及控制器收纳部23。
[0053]
马达收纳部21对马达5进行收纳。马达收纳部21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部。马达收纳部21配置成:比握把部22更靠上方。
[0054]
握把部22由作业者的手握持。握把部22配置成:比马达收纳部21更靠下方。握把部22从马达收纳部21向下方延伸。触发开关11配置于握把部22。
[0055]
控制器收纳部23对主控制器15进行收纳。控制器收纳部23配置成:比握把部22更靠下方。控制器收纳部23与握把部22的下端部连接。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控制器收纳部23的外形尺寸分别大于握把部22的外形尺寸。
[0056]
齿轮箱3对轴承箱6、扭矩传感器9、行星齿轮机构7、以及输出部8的一部分进行收纳。齿轮箱3配置成:比马达5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前方。齿轮箱3呈筒状。齿轮箱3由金属制成。实施方式中,齿轮箱3由铝制成。齿轮箱3配置成:将马达收纳部21的前部的开口覆盖。齿轮箱3固定于马达收纳部21。齿轮箱3的后部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内侧。马达收纳部2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齿轮箱3的周围。齿轮箱3的前部配置成:比马达收纳部21更靠前方。
[0057]
蓄电池装配部4设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下部。在蓄电池装配部4能够连接蓄电池组16。蓄电池组16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4。蓄电池组16能够相对于蓄电池装配部4进行装卸。蓄电池组16包括二次电池。实施方式中,蓄电池组16包括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通过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4,蓄电池组16能够向螺钉拧紧机1供电。马达5基于从蓄电池组16供给来的电力而进行驱动。主控制器15及后盖单元100分别基于从蓄电池组16供给来的电力而进行工作。
[0058]
马达5为螺钉拧紧机1的动力源。马达5为电动马达。马达5为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5收纳于马达收纳部21。
[0059]
马达5具有定子51和转子52。定子51配置于转子52的周围。转子52相对于定子51进
行旋转。转子52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齿轮箱3配置成:比定子51更靠前方。
[0060]
定子51具有:定子铁芯51a、前绝缘体51b、后绝缘体51c、线圈51d、以及传感器基板51e。
[0061]
定子铁芯51a呈筒状。定子铁芯51a包括被层叠的多个钢板。前绝缘体51b固定于定子铁芯51a的前部。后绝缘体51c固定于定子铁芯51a的后部。线圈51d设置有多个。多个线圈51d借助前绝缘体51b及后绝缘体51c而卷绕于定子铁芯51a的齿。传感器基板51e具有对转子52的旋转进行检测的多个检测元件。传感器基板51e支撑于后绝缘体51c。熔断端子与多个线圈51d连接。
[0062]
转子52具有:转子铁芯52a、永久磁铁52b、以及转子轴53。
[0063]
转子铁芯52a配置于定子铁芯51a及线圈51d的内侧。转子铁芯52a呈圆筒状。转子铁芯52a配置于转子轴53的周围。转子52相对于定子51进行旋转。转子铁芯52a包括被层叠的多个钢板。永久磁铁52b设置有多个。永久磁铁52b被保持于转子铁芯52a。转子铁芯52a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孔。贯通孔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永久磁铁52b配置于转子铁芯52a的多个贯通孔的各个孔中。
[0064]
传感器基板51e的检测元件对多个永久磁铁52b的磁场进行检测,由此检测转子52的旋转。主控制器15基于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而向线圈51d供给驱动电流。
[0065]
转子轴53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转子轴53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轴53的旋转轴ax与输出部8的旋转轴一致。
[0066]
转子52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撑于轴承54。转子52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撑于轴承55。在前后方向上,轴承54配置于定子51的前端部与扭矩传感器9的后端部之间。轴承54将转子轴53的前部支撑为能够旋转。轴承54对比定子51更靠前方的转子轴53的一部分进行支撑。在前后方向上,轴承55配置成:比定子51的后端部更靠后方。轴承55将转子轴53的后部支撑为能够旋转。轴承55对比定子51更靠后方的转子轴53的一部分进行支撑。
[0067]
轴承箱6对轴承54进行支撑。轴承箱6配置于轴承54的周围。轴承箱6收纳于齿轮箱3。轴承箱6被固定于齿轮箱3。
[0068]
轴承55被保持于在马达收纳部21所设置的轴承保持部57。
[0069]
转子轴53的前端部53a配置成:比轴承54更靠前方。转子轴53的前端部53a配置于齿轮箱3的内部。
[0070]
在转子轴53的前端部53a装配有小齿轮71s。转子轴53借助小齿轮71s而与行星齿轮机构7连结。
[0071]
行星齿轮机构7收纳于齿轮箱3。行星齿轮机构7配置成:比扭矩传感器9更靠前方。行星齿轮机构7将转子轴53和输出部8连结在一起。行星齿轮机构7将转子轴53的旋转减速,并使输出部8以低于转子轴53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行星齿轮机构7作为将马达5产生的旋转力向输出部8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发挥作用。
[0072]
行星齿轮机构7具有:行星齿轮71p、行星齿轮架71c、太阳齿轮72s、行星齿轮72p、行星齿轮架72c、以及内齿轮70。行星齿轮71p、行星齿轮架71c、太阳齿轮72s、行星齿轮72p、行星齿轮架72c、以及内齿轮70分别收纳于齿轮箱3。
[0073]
行星齿轮71p设置有多个。多个行星齿轮71p配置于小齿轮71s的周围。实施方式中,在小齿轮71s的周围配置有3个行星齿轮71p。多个行星齿轮71p分别与小齿轮71s啮合。
多个行星齿轮71p分别与内齿轮70啮合。
[0074]
行星齿轮架71c将多个行星齿轮71p支撑为能够旋转。
[0075]
太阳齿轮72s配置于行星齿轮架71c的前方。太阳齿轮72s的直径小于行星齿轮架71c的直径。行星齿轮架71c和太阳齿轮72s呈一体。行星齿轮架71c和太阳齿轮72s一同旋转。
[0076]
行星齿轮72p设置有多个。多个行星齿轮72p配置于太阳齿轮72s的周围。实施方式中,在太阳齿轮72s的周围配置有4个行星齿轮72p。多个行星齿轮72p分别与太阳齿轮72s啮合。在径向上,行星齿轮72p配置于太阳齿轮72s与内齿轮70之间。
[0077]
行星齿轮架72c将多个行星齿轮72p支撑为能够旋转。行星齿轮架72c与输出部8连接。行星齿轮架72c能够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
[0078]
内齿轮70实质上呈圆筒状。内齿轮70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72p的周围。内齿轮70与多个行星齿轮72p分别啮合。齿轮箱3的内周面和内齿轮70的外周面对置。实施方式中,内齿轮70能够相对于齿轮箱3进行旋转。内齿轮70与扭矩传感器9连结。
[0079]
在内齿轮70的内侧,且是在行星齿轮71p的后方配置有垫圈73。垫圈73配置成包围小齿轮71s。
[0080]
在齿轮箱3的内侧配置有弹性部件74。弹性部件74呈环状。作为弹性部件74,可例示橡胶制的o型环。弹性部件74配置于:在齿轮箱3的内周面所设置的沟。内齿轮70的后端面与弹性部件74相接触。
[0081]
径向上,在齿轮箱3与内齿轮70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75。弹性部件75呈环状。作为弹性部件75,可例示橡胶制的o型环。弹性部件75配置于在内齿轮70的外周面所设置的沟。齿轮箱3的内周面与弹性部件75相接触。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7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有2个。
[0082]
小齿轮71s借助行星齿轮71p、行星齿轮架71c、以及太阳齿轮72s而与行星齿轮72p连结。行星齿轮72p及行星齿轮架72c分别利用转子52进行旋转。行星齿轮71p借助行星齿轮架71c、太阳齿轮72s、以及行星齿轮72p而与内齿轮70连结。
[0083]
当转子轴53通过马达5的驱动而旋转时,小齿轮71s进行旋转,行星齿轮71p在小齿轮71s的周围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71p的公转,使得行星齿轮架71c及太阳齿轮72s以比转子轴53的旋转速度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当太阳齿轮72s进行旋转时,行星齿轮72p在太阳齿轮72s的周围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72p的公转,使得行星齿轮架72c以比行星齿轮架71c的旋转速度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像这样,如果马达5进行驱动,则行星齿轮架72c以低于转子轴53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0084]
输出部8通过转子52而被驱动。输出部8基于经由行星齿轮机构7而从转子52传递来的旋转力进行旋转。输出部8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输出部8配置成:比定子51更靠前方。输出部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比行星齿轮机构7更靠前方。在输出部8装配有钻头(前端工具)。输出部8以装配有钻头的状态进行旋转。
[0085]
输出部8包括:主轴81、以及卡盘82。
[0086]
主轴81基于从转子52传递来的旋转力而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主轴81通过轴承83及轴承84而被支撑为能够旋转。主轴81与行星齿轮架72c连接。通过行星齿轮架72c的旋转,使得主轴81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主轴81具有供钻头插入的插入孔81a。插入孔81a形成为从主轴81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与旋转轴ax正交的插入孔81a的截面呈六边
形。钻头的截面也呈六边形。通过截面为六边形的钻头插入于截面为六边形的插入孔81a,使得钻头在周向上固定于主轴81。卡盘82配置于主轴81的前部的周围。卡盘82抑制钻头从插入孔81a脱落。在钻头的侧面设置有凹部。卡盘82具有配置于钻头的凹部的滚珠82a。在钻头插入于插入孔81a的状态下,卡盘82的滚珠82a配置于钻头的凹部,由此抑制钻头从插入孔81a脱落。通过主轴81进行旋转,使得插入于插入孔81a的钻头进行旋转。
[0087]
扭矩传感器9为:对由输出部8进行的作业有无异常进行检测的检测部。扭矩传感器9与输出部8连结。实施方式中,由输出部8进行的作业包括螺钉拧紧作业。实施方式中,扭矩传感器9对螺钉拧紧作业中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进行检测。从扭矩传感器9输出的检测信号表示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螺钉拧紧作业以在输出部8装配有钻头的状态进行实施。由扭矩传感器9检测的扭矩包括:螺钉拧紧作业中施加于输出部8的螺钉紧固扭矩。
[0088]
扭矩传感器9收纳于齿轮箱3。在前后方向上,扭矩传感器9配置于定子51与输出部8之间。实施方式中,扭矩传感器9配置于风扇10与行星齿轮机构7之间。
[0089]
扭矩传感器9呈筒状。扭矩传感器9配置于转子轴53的周围。转子轴53的前端部53a配置成:比扭矩传感器9的前端部更靠前方。小齿轮71s的前端部配置成:比扭矩传感器9的前端部更靠前方。风扇10及马达5配置成:比扭矩传感器9的后端部更靠后方。
[0090]
扭矩传感器9具有:中空部90、前板部91、后板部92、以及应变片93。
[0091]
中空部90呈筒状。在前后方向上,中空部90配置于前板部91与后板部92之间。中空部90的中心轴和旋转轴ax一致。中空部90配置于转子轴53的周围。
[0092]
前板部91固定于中空部90的前端部。前板部91和中空部90呈一体。前板部91实质上呈圆环状。前板部91的中心轴和旋转轴ax一致。前板部91配置于转子轴53的周围。在转子轴53所装配的小齿轮71s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比前板部91的前端部更靠前方。前板部91的外径大于中空部90的外径。在前板部91的外周面设置有齿轮91g。
[0093]
前板部91与内齿轮70结合。内齿轮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前板部91的周围。通过前板部91的齿轮91g和内齿轮70的多个齿分别啮合,使得前板部91和内齿轮70结合。前板部91和内齿轮70在旋转方向上被固定。扭矩传感器9借助前板部91而与内齿轮70连结。如上所述,行星齿轮架72c与输出部8连接。扭矩传感器9借助行星齿轮机构7而与输出部8连结。
[0094]
后板部92配置成:比前板部91更靠后方。后板部92固定于中空部90的后端部。后板部92和中空部90呈一体。后板部92实质上呈圆环状。后板部92的中心轴和旋转轴ax一致。后板部92配置于转子轴53的周围。后板部92的外径大于中空部90的外径。后板部92的外径大于前板部91的外径。
[0095]
后板部92支撑于齿轮箱3。齿轮箱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后板部92的周围。后板部92固定于齿轮箱3的至少一部分。齿轮箱3固定于外壳2。后板部92借助齿轮箱3而固定于外壳2。
[0096]
扭矩传感器9具有:将前板部91的前表面和后板部92的后表面贯穿的贯通孔96。贯通孔96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中空部90的内侧。转子轴5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贯通孔96的内侧。
[0097]
应变片93固定于中空部90。应变片93对表示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的检测信号(电压)进行输出。实施方式中,应变片93固定于中空部90的外表面。应变片93设置有多个。实施方式中,应变片93在周向上配置有4个。4个应变片93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
[0098]
螺钉拧紧作业中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经由行星齿轮架72c及行星齿轮72p而向内齿轮70传递。扭矩传感器9的前板部91与内齿轮70连结,扭矩传感器9的后板部92固定于齿轮箱3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如果扭矩施加于内齿轮70,则中空部90沿着旋转方向扭转。当中空部90沿着旋转方向扭转时,在中空部90的表面所配置的4个应变片93发生变形。通过应变片93发生变形,使得从应变片93输出表示施加于中空部90的扭矩的检测信号。像这样,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经由行星齿轮机构7而向扭矩传感器9传递,因此,扭矩传感器9能够检测出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
[0099]
实施方式中,应变片93对施加于中空部90的扭矩进行检测,由此间接地检测出: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较大的情况下,从应变片93输出的检测信号增大;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较小的情况下,从应变片93输出的检测信号(电压)减小。
[0100]
风扇10生成用于将马达5冷却的气流。在前后方向上,风扇10配置于定子51与轴承箱6之间。风扇10固定于转子轴53。风扇10通过转子轴53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在马达收纳部21设置有进气口24a和排气口24b。进气口24a形成为:将马达收纳部21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通。排气口24b也形成为:将马达收纳部21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通。进气口24a设置成:比排气口24b更靠后方。通过风扇10进行旋转,使得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24a而向外壳2的内部空间流入。流入至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内流通,由此将马达5冷却。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内流通的空气经由排气口24b而向外壳2的外部空间流出。
[0101]
对触发开关11进行操作,以将马达5启动。触发开关11配置于握把部22。触发开关11包括:触发部件11a和开关主体11b。开关主体11b收纳于握把部22。触发部件11a从握把部22的前部的上部向前方突出。触发部件11a由作业者进行操作。通过对触发部件11a进行操作,使得马达5在驱动与停止之间进行切换。
[0102]
对正反切换杆12进行操作,以将转子52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正反切换杆12设置于握把部22的上部。正反切换杆12由作业者进行操作。通过对正反切换杆12进行操作,使得转子52的旋转方向在正转方向与反转方向之间进行切换。通过对转子52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使得输出部8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
[0103]
声音产生部13基于扭矩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而产生声音。声音产生部13包括蜂鸣器元件或振动元件。声音产生部13收纳于马达收纳部21。实施方式中,声音产生部1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齿轮箱3的下方。
[0104]
发光部14对输出部8或输出部8的前方进行照明。发光部14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前部。发光部14向前方射出照明光。发光部14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
[0105]
主控制器15包括计算机系统。主控制器15输出用于对马达5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主控制器15收纳于控制器收纳部23。主控制器15包括安装有多个电子元器件的基板15a。主控制器15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控制器壳体15b。作为安装于基板15a的电子元器件,可例示:像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这样的处理器、像rom(read only memory)或存储器(storage)这样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像ram(random access memory)这样的易失性存储器、晶体管、电容器、以及电阻。
[0106]
[后盖单元]
[0107]
图5是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100得到的图。图6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1的分解立体图。
[0108]
后盖单元100具有:在作业者与螺钉拧紧机1之间实施数据交换等的用户界面功能。后盖单元100具备:盖部件30、通知发光部100a、显示部100b、操作部100c、以及通信发光部100d。后盖单元100配置成:将在马达收纳部21的后部所设置的开口部覆盖。
[0109]
盖部件30通过被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夹持而被固定于马达收纳部21。盖部件30配置成:将在马达收纳部21的后部所设置的开口部覆盖。盖部件30由合成树脂制成。作为形成盖部件30的合成树脂,可例示尼龙树脂。
[0110]
盖部件30具有:通知开口31、显示开口32、操作开口33、以及通信开口34。通知开口31设置于盖部件30的上部。通知开口31在左右方向上较长。显示开口32设置于盖部件30的中央部。显示开口32呈四边形。操作开口33设置于盖部件30的下部。操作开口33设置有4个。操作开口33呈五边形。通信开口34设置成:比显示开口32及操作开口33更靠右方。通信开口34呈圆形。
[0111]
通知发光部100a利用光而至少对输出部8的作业状况进行通知。通知发光部100a通过变更发光状态而将输出部8的作业状况通知给作业者。通知发光部100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通知开口31。应予说明,通知发光部100a的功能不限定于输出部8的作业状况的通知。
[0112]
显示部100b对至少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进行显示。显示部100b使用显示数据而将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通知给作业者。显示部100b通过变更所显示的显示数据,来对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进行通知。显示部100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显示开口32。应予说明,显示部100b的功能不限定于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的通知。
[0113]
操作部100c由作业者操作,以进行至少显示部100b的控制。操作部100c被操作,以使显示数据显示于显示部100b,或者使显示于显示部100b的显示数据进行变更。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00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操作开口33。应予说明,操作部100c的功能不限定于显示部100b的控制用的操作。
[0114]
通信发光部100d采用光而对后盖单元100的通信状态进行通知。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后盖单元100具有无线通信装置1000。无线通信装置1000能够以不需要无线许可的通信方式实施近距离无线通信。无线通信装置1000还能够以按照例如由美国电气电子学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标准化的ieee802.15.1标准的通信方式实施无线通信。通信发光部100d通过发光而对无线通信装置1000正在启动进行通知。通信发光部100d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通信开口34。作为无线通信装置1000的通信方式,可例示wi-fi(注册商标)。
[0115]
图7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100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100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
[0116]
如图7、图8、图9及图10所示,后盖单元100具备:盖部件30、扩散光学部件35、显示盖36、密封部件37、操作部件38、显示面板39、保持部件40、光学部件49、界面控制器41、间隔件42、第一螺钉43、以及第二螺钉44。
[0117]
界面控制器41包括:第一电路基板45、以及第二电路基板46。第一电路基板45具有:发光元件47、开关元件48、以及发光元件50。发光元件47设置有2个。开关元件48设置有4个。发光元件50设置有1个。
[0118]
后盖单元100通过被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夹持而被固定于马达收纳部21。如图9所示,盖部件30具有:从盖部件30的周缘部突出的凸部330。凸部330设置有4个。2个凸部330从盖部件30的左部向左方突出。2个凸部330在盖部件30的左部沿着上下方向进行配置。2个凸部330从盖部件30的右部向右方突出。2个凸部330在盖部件30的右部沿着上下方向进行配置。如图6所示,在马达收纳部21的内表面设置有沟25。凸部330插入于沟25。沟25在左侧外壳2l设置有2个。沟25在右侧外壳2r也设置有2个。在盖部件30的左部所设置的凸部330插入于在左侧外壳2l所设置的沟25。在盖部件30的右部所设置的凸部330插入于在右侧外壳2r所设置的沟25。将盖部件30固定于马达收纳部21的情况下,以盖部件30的左部的凸部330插入于左侧外壳2l的沟25、且盖部件30的右部的凸部330插入于右侧外壳2r的沟25的状态,将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利用螺钉2s进行固定。据此,盖部件30被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夹持,固定于马达收纳部21。通过凸部330插入于沟25,使得盖部件30和马达收纳部21被定位。通过凸部330插入于沟25,使得盖部件30从马达收纳部21脱落的情形得以抑制。另外,盖部件30和马达收纳部21进行相对旋转的情形得以抑制。盖部件30能够相对于马达收纳部21进行装卸。通过解除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利用螺钉2s而被施加的固定,从而将盖部件30从马达收纳部21拆下。
[0119]
扩散光学部件35对来自发光元件47的光进行扩散。扩散光学部件35在左右方向上较长。扩散光学部件35具有:入射面351、以及射出面352。发光元件47射出光。发光元件47配置成:与扩散光学部件35对置。发光元件47配置成:比扩散光学部件35更靠前方。来自发光元件47的光向入射面351入射。扩散光学部件35对从发光元件47入射至入射面351的光进行扩散,并从射出面352射出。射出面352将所扩散的光向后方射出。通知发光部100a包括:扩散光学部件35的射出面352。
[0120]
扩散光学部件35固定于盖部件30。扩散光学部件3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通知开口31。扩散光学部件35由合成树脂制成。作为形成扩散光学部件35的合成树脂,可例示聚碳酸酯树脂。应予说明,可以在形成扩散光学部件35的合成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材料。
[0121]
显示盖36配置成:将显示开口32覆盖。显示盖36为透明的片状部件。
[0122]
显示盖36固定于盖部件30。显示盖36由合成树脂制成。作为形成显示盖36的合成树脂,可例示聚碳酸酯树脂。
[0123]
光学部件49供来自发光元件50的光透过。发光元件50射出光。发光元件50配置成:与光学部件49对置。发光元件50配置成:比光学部件49更靠前方。来自发光元件50的光向光学部件49入射。光学部件49将从发光元件50入射的光向后方射出。通信发光部100d包括:光学部件49的射出面。
[0124]
光学部件49固定于盖部件30。光学部件49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通信开口34。光学部件49由合成树脂制成。作为形成光学部件49的合成树脂,可例示聚碳酸酯树脂。
[0125]
扩散光学部件35、显示盖36、以及光学部件49分别通过注塑成型而被固定于盖部件30。在注塑成型用的模具的内部分别配置有扩散光学部件35、显示盖36、以及光学部件49的状态下,将用于形成盖部件30的合成树脂注射到模具的内部。据此,形成:分别固定了扩
散光学部件35、显示盖36、以及光学部件49的盖部件30。
[0126]
密封部件37将显示面板39与显示盖36之间的空间密封。密封部件37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片状部件。密封部件37呈矩形环状。密封部件37配置于显示面板39与显示盖36之间。密封部件37由具有缓冲性的材料形成。作为形成密封部件37的材料,可例示发泡聚氨酯橡胶。密封部件37与显示面板39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密封部件37与显示盖36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密封部件37还作为对作用于显示面板39的冲击进行缓和的缓冲部件发挥作用。显示面板39具有:朝向后方的显示画面391。通过显示面板39和密封部件37接触,使得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与显示盖36的前表面之间的空间成为封闭的空间。
[0127]
操作部件38被操作,以进行显示面板39的控制。操作部件38支撑于盖部件30。操作部件38能够弹性变形。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38由橡胶制成。操作部件3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操作开口33。
[0128]
操作部件38具有:板部381、按钮部382、以及操作凸部383。
[0129]
板部381配置成:与盖部件30的前表面对置。按钮部382从板部38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操作凸部383从板部38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
[0130]
按钮部382插入于操作开口33。按钮部382设置有4个。按钮部382在各操作开口33插入有1个。操作部100c包括按钮部382。
[0131]
操作凸部383与开关元件48对置。操作凸部383设置有4个。操作凸部383与开关元件48一一对置。
[0132]
显示面板39对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进行显示。显示面板39对表示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的显示数据进行显示。
[0133]
显示面板39包括平板显示器。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39为包括有机el显示器(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的有机el面板。应予说明,显示面板39也可以为: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39的外形为长方体。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朝向后方。显示面板39的背面朝向前方。
[0134]
显示画面39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面对显示开口32。显示画面391与显示盖36对置。显示画面391由显示盖36进行保护。密封部件37配置成:与显示画面391的周缘部相接触。显示部100b包括: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
[0135]
保持部件40对显示面板39进行保持。保持部件40以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配置于显示开口32的方式固定于盖部件30。保持部件40由高硬度且高强度的材料形成。另外,保持部件40由具有耐冲击性的材料形成。
[0136]
保持部件40由金属制成。作为形成保持部件40的金属,可例示:铝、不锈钢、铁、以及铜。
[0137]
应予说明,保持部件40也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作为形成保持部件40的金属,可例示尼龙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
[0138]
保持部件40具有:框架部401、板部402、支撑板部403、以及钩部404。框架部401、板部402、支撑板部403以及钩部404呈一体。应予说明,框架部401和钩部404也可以为分体。钩部404可以由与形成框架部401的合成树脂不同的合成树脂形成。
[0139]
框架部40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板部402的周围。框架部40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显示面板39侧面的周围。
[0140]
板部402与显示面板39的背面对置。
[0141]
支撑板部403从框架部401的侧部突出。支撑板部403包括:从框架部401的左部向左方突出的左支撑板部403l、以及从框架部401的右部向右方突出的右支撑板部403r。
[0142]
钩部404设置于支撑板部403的前端部。钩部404能够弹性变形。钩部404卡挂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周缘部。钩部404包括:设置于左支撑板部403l的左端部的左钩部404l、以及设置于右支撑板部403r的右端部的右钩部404r。左钩部404l卡挂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左端部。右钩部404r卡挂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右端部。
[0143]
界面控制器41包括计算机系统。界面控制器41对后盖单元100进行控制。界面控制器41包括:第一电路基板45、以及第二电路基板46。
[0144]
第一电路基板45包括:印刷配线板(printed wiring board)、以及在印刷配线板所安装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作为安装于印刷配线板的电子元器件,可例示:像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这样的处理器、像rom(read only memory)或存储器(storage)这样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像ram(random access memory)这样的易失性存储器、晶体管、电容器、以及电阻。
[0145]
发光元件47射出光。发光元件47包括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元件47支撑于第一电路基板45。发光元件47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印刷配线板。发光元件47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后表面。发光元件47向后方射出光。发光元件47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上部。发光元件47向扩散光学部件35射出光。发光元件47设置有2个。2个发光元件47沿着左右方向进行配置。
[0146]
开关元件48通过被操作而输出操作信号。开关元件48为双位开关。开关元件48包括自动复位按钮。开关元件48通过被按压而输出操作信号。开关元件48支撑于第一电路基板45。开关元件48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印刷配线板。开关元件48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后表面。开关元件48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下部。开关元件48借助操作部件38而被操作。开关元件48设置有4个。
[0147]
发光元件50射出光。发光元件50包括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元件50支撑于第一电路基板45。发光元件50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印刷配线板。发光元件50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后表面。发光元件50向后方射出光。发光元件50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右部。发光元件50向光学部件49射出光。发光元件50设置有1个。
[0148]
第二电路基板46与第一电路基板45对置。第二电路基板46配置成:比第一电路基板45更靠前方。与第一电路基板45同样地,第二电路基板46也包括:印刷配线板(printed wiring board)、以及安装于印刷配线板的多个电子元器件。第一电路基板45和第二电路基板46连结在一起。无线通信装置1000支撑于第二电路基板46。
[0149]
如图4及图6所示,在与第二电路基板46对置的位置配置有第三电路基板501。第三电路基板501收纳于马达收纳部21。第三电路基板501配置成:比第二电路基板46更靠前方。第三电路基板501包括: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电路。在第三电路基板501的上部配置有盖500。
[0150]
在第三电路基板501连接有引线700。在第三电路基板501固定有连接器502。引线700的一端部借助连接器502而与第三电路基板501连接。在引线700的另一端部连接有连接器900。连接器900包括usb连接器。连接器900与第二电路基板46连接。连接器900能够相对
于第二电路基板46进行装卸。
[0151]
在马达收纳部21收纳有线路滤波器800及肋1001。线路滤波器800及肋1001配置成:比第二电路基板46更靠前方。线路滤波器800呈圆筒状。线路滤波器800配置成:比第三电路基板501更靠下方。肋1001从左侧外壳2l的内表面开始延伸。肋1001配置成:比线路滤波器800更靠后方。引线700的至少一部分支撑于线路滤波器800。引线700的至少一部分卷绕于线路滤波器800。另外,引线70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肋1001与线路滤波器800之间。
[0152]
对输出部8的设定进行变更的情况下,将个人计算机和第三电路基板501连接,从个人计算机向第三电路基板501发送:用于对输出部8的设定进行变更的变更指令。个人计算机和第三电路基板501基于usb标准而进行通信。发送至第三电路基板501的变更指令经由引线700而向界面控制器41的第二电路基板46发送。
[0153]
第三电路基板501和第二电路基板46为分体,第三电路基板501和第二电路基板46借助引线700及连接器900而连接,因此,即便第三电路基板501或连接器900发生故障或者破损,也只要是对第三电路基板501或连接器900进行更换或修理即可。另外,无线通信装置1000支撑于第二电路基板46。肋1001及线路滤波器800配置于无线通信装置1000的前方。据此,无线通信装置1000与第三电路基板501之间的距离变长。
[0154]
应予说明,在对输出部8的设定进行变更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个人计算机经由无线通信装置1000而向界面控制器41发生变更指令。
[0155]
间隔件42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45与第二电路基板46之间。第二电路基板46夹着间隔件42而与第一电路基板45对置。在上下方向上,第一电路基板45的尺寸大于第二电路基板46的尺寸。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下端部配置成:比第二电路基板46的下端部更靠下方。第一电路基板45和第二电路基板46借助间隔件42而连结。
[0156]
间隔件42具有定位凸部421。定位凸部421设置有2个。在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一部分设置有基板开口451。基板开口451设置有2个。在间隔件42所设置的定位凸部421配置于基板开口451。定位凸部421突出至:比第一电路基板45的后表面更靠后方的位置。
[0157]
第一螺钉43将盖部件30、第一电路基板45、间隔件42以及第二电路基板46固定。第一螺钉43设置有4个。
[0158]
在盖部件30设置有螺钉孔301。螺钉孔301在盖部件30设置有4个。第一螺钉43的前端部插入于螺钉孔301。在第一电路基板45设置有螺钉开口452。螺钉开口452在第一电路基板45设置有4个。在第二电路基板46设置有螺钉开口462。螺钉开口462在第二电路基板46设置有4个。第一螺钉4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螺钉开口452。第一螺钉4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螺钉开口462。
[0159]
第二螺钉44将盖部件30和第一电路基板45固定。第二螺钉44不经由间隔件42及第二电路基板46而将盖部件30和第一电路基板45固定。如上所述,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下端部配置成:比第二电路基板46的下端部更靠下方。第二螺钉44将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下部和盖部件30固定。第二螺钉44配置成:比第一螺钉43更靠下方。
[0160]
在盖部件30设置有螺钉孔302。第二螺钉44的前端部插入于螺钉孔302。螺钉孔302配置于操作部件38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0161]
第二螺钉44设置有2个。螺钉孔302在盖部件30设置有2个。一个螺钉孔302设置于操作部件38的左侧。另一个螺钉孔302设置于操作部件38的右侧。
[0162]
在第一电路基板45的侧部设置有螺钉凹部454。螺钉凹部454在第一电路基板45设置有2个。一个螺钉凹部454设置成: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周缘部的左部向右方凹陷。另一个螺钉凹部454设置成: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周缘部的右部向左方凹陷。第二螺钉4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螺钉凹部454。
[0163]
第一电路基板45对保持部件40进行支撑。第一电路基板45配置成:比保持部件40更靠后方。第一电路基板45与保持部件40的板部402对置。如上所述,保持部件40具有钩部404。左钩部404l卡挂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左端部。右钩部404r卡挂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右端部。通过钩部404卡挂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周缘部,使得第一电路基板45和保持部件40连结在一起。
[0164]
第一电路基板45具有:对保持部件40进行定位的定位部453。定位部453包括: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间隔件42的定位凸部421。定位凸部421通过配置于基板开口451而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保持部件40具有:定位于定位部453的定位部405。定位部405包括:在保持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所设置的定位开口408。实施方式中,定位开口408设置于支撑板部403。通过定位部453的定位凸部421插入于定位部405的定位开口408,使得第一电路基板45和保持部件40被定位。
[0165]
盖部件30具有:对操作部件38进行定位的定位部303。定位部303包括:从盖部件30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定位凸部309。操作部件38具有:定位于定位部303的定位部384。定位部384包括:在操作部件38的至少一部分所设置的定位开口387。实施方式中,定位开口387设置于板部381。通过定位部303的定位凸部309插入于定位部384的定位开口387,使得盖部件30和操作部件38被定位。在定位部303的定位凸部309插入于定位部384的定位开口387的状态下,按钮部382插入于操作开口33。
[0166]
盖部件30具有:对保持部件40进行定位的定位部304。定位部304包括:从盖部件30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定位凸部310。保持部件40具有定位于定位部304的定位部406。定位部406包括:在保持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所设置的定位开口409。实施方式中,定位开口409设置于支撑板部403。通过定位部304的定位凸部310插入于定位部406的定位开口409,使得盖部件30和保持部件40被定位。在定位部304的定位凸部310插入于定位部406的定位开口409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部件40的显示面板39配置成:与显示盖36对置。在定位部304的定位凸部310插入于定位部406的定位开口409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部件40的显示面板39配置成:面对显示开口32。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的周缘部与密封部件37相接触。
[0167]
在盖部件30和操作部件38被定位、且盖部件30和保持部件40被定位的状态下,第一螺钉43经由第一电路基板45的螺钉开口452及第二电路基板46的螺钉开口462而插入于螺钉孔301。通过第一螺钉43的螺纹牙和螺钉孔301的螺纹沟结合,使得盖部件30和第一电路基板45及第二电路基板46被固定。
[0168]
通过盖部件30和第一电路基板45及第二电路基板46被固定,使得发光元件47和扩散光学部件35对置,开关元件48和操作凸部383对置。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的周缘部被按压于密封部件37,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和显示盖36的前表面对置。
[0169]
[操作部件]
[0170]
图11是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部件38得到的图。如图8、图10及图11所示,操作部件38具有:板部381;按钮部382,其从板部38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以及操作凸
部383,其从板部38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板部381、按钮部382、以及操作凸部383呈一体。
[0171]
按钮部382在板部381以包围所规定的中心点cp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按钮部382在中心点cp的周围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实施方式中,按钮部382设置有4个。按钮部382包括:按钮部382a(第一按钮部),其配置于中心点cp的上方;按钮部382b(第二按钮部),其配置于中心点cp的左方;按钮部382c(第三按钮部),其配置于中心点cp的下方;以及按钮部382d(第四按钮部),其配置于中心点cp的右方。按钮部382a、按钮部382b、按钮部382c以及按钮部382d在板部381以包围所规定的中心点cp的方式进行配置。
[0172]
在与板部381的表面平行的面内,按钮部382的外形为五边形。多个按钮部382的形状实质上相同。多个按钮部382的尺寸实质上相同。按钮部382配置成:按钮部382的多个角部中的内角最小的角部朝向中心点cp。
[0173]
操作凸部383在板部381以包围所规定的中心点cp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操作凸部383在中心点cp的周围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实施方式中,操作凸部383设置有4个。操作凸部383包括:操作凸部383a(第一操作凸部),其配置于中心点cp的上方;操作凸部383b(第二操作凸部),其配置于中心点cp的左方;操作凸部383c(第三操作凸部),其配置于中心点cp的下方;以及操作凸部383d(第四操作凸部),其配置于中心点cp的右方。操作凸部383a、操作凸部383b、操作凸部383c以及操作凸部383d在板部381以包围所规定的中心点cp的方式进行配置。
[0174]
在与板部381的表面平行的面内,操作凸部383的外形为圆形。多个操作凸部383的形状实质上相同。多个操作凸部383的尺寸实质上相同。
[0175]
在与板部381的表面平行的面内,按钮部382a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和操作凸部383a的位置一致。即,分别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按钮部382a的至少一部分和操作凸部383a重叠。同样地,分别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按钮部382b的至少一部分和操作凸部383b重叠。分别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按钮部382c的至少一部分和操作凸部383c重叠。分别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按钮部382d的至少一部分和操作凸部383d重叠。
[0176]
开关元件48设置有4个。开关元件48包括:与操作凸部383a的前端部对置的开关元件48a(第一开关元件)、与操作凸部383b的前端部对置的开关元件48b(第二开关元件)、与操作凸部383c的前端部对置的开关元件48c(第三开关元件)、以及与操作凸部383d的前端部对置的开关元件48d(第四开关元件)。操作凸部383a以与开关元件48a对置的方式从板部381突出。操作凸部383b以与开关元件48b对置的方式从板部381突出。操作凸部383c以与开关元件48c对置的方式从板部381突出。操作凸部383d以与开关元件48d对置的方式从板部381突出。
[0177]
作业者以按钮部382被按向前方的方式对操作部件38进行操作。按钮部382通过被作业者按向前方而向前方位移。
[0178]
当按钮部382a向前方位移时,操作凸部383a向前方移动,开关元件48a被操作凸部383a按压。即,通过按钮部382a的位移而对开关元件48a进行操作。即便按钮部382a向前方位移,开关元件48b、48c、48d也没有被按压。
[0179]
当按钮部382b向前方位移时,操作凸部383b向前方移动,开关元件48b被操作凸部383b按压。即,通过按钮部382b的位移而对开关元件48b进行操作。即便按钮部382b向前方位移,开关元件48c、48d、48a也没有被按压。
[0180]
当按钮部382c向前方位移时,操作凸部383c向前方移动,开关元件48c被操作凸部383c按压。即,通过按钮部382c的位移而对开关元件48c进行操作。即便按钮部382c向前方位移,开关元件48d、48a、48b也没有被按压。
[0181]
当按钮部382d向前方位移时,操作凸部383d向前方移动,开关元件48d被操作凸部383d按压。即,通过按钮部382d的位移而对开关元件48d进行操作。即便按钮部382d向前方位移,开关元件48a、48b、48c也没有被按压。
[0182]
实施方式中,在板部38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抑制第一按钮部382和第二按钮部382的联动的联动抑制部385。联动抑制部385能够抑制:有别于第一按钮部382的第二按钮部382因第一按钮部382的位移而位移。联动抑制部385在板部381设置于第一按钮部382与第二按钮部382之间。即,联动抑制部385设置于相邻的按钮部382的边界。通过联动抑制部385,即便例如按钮部382a被向后方按压,也可以抑制按钮部382b、382c、382d向后方位移。通过联动抑制部385,使得4个按钮部382独立地操作。
[0183]
实施方式中,联动抑制部385包括:在板部381所设置的狭缝386。实施方式中,狭缝386形成为笔直状。狭缝386设置于板部381的周缘部的内侧。即,狭缝386设置成:没有达到板部381的周缘部。
[0184]
实施方式中,狭缝386设置有4个。狭缝386包括:狭缝386a(第一联动抑制部)、狭缝386b(第二联动抑制部)、狭缝386c(第三联动抑制部)、以及狭缝386d(第四联动抑制部)。
[0185]
狭缝386设置成:沿着相对于中心点cp的辐射方向进行延伸。狭缝386a、狭缝386b、狭缝386c以及狭缝386d沿着相对于中心点cp的辐射方向进行延伸。狭缝386a、狭缝386b、狭缝386c以及狭缝386d配置成包围中心点cp。
[0186]
在以中心点cp为基准的周向上,狭缝386a设置于按钮部382a与按钮部382b之间。狭缝386b设置于按钮部382b与按钮部382c之间。狭缝386c设置于按钮部382c与按钮部382d之间。狭缝386d设置于按钮部382d与按钮部382a之间。
[0187]
狭缝386a、狭缝386b、狭缝386c、以及狭缝386d分别设置成:没有达到板部381的周缘部。即,板部381的周缘部没有通过狭缝386而被分割。
[0188]
另外,狭缝386a、狭缝386b、狭缝386c、以及狭缝386d分别设置成:没有达到板部381的中心点cp。
[0189]
即,狭缝386a、狭缝386b、狭缝386c以及狭缝386d相互分离。狭缝386a、狭缝386b、狭缝386c以及狭缝386d设置成没有相互连结。狭缝386a、狭缝386b、狭缝386c以及狭缝386d设置成相互独立。
[0190]
狭缝386a的长度和狭缝386b的长度不同。狭缝386c的长度和狭缝386d的长度不同。狭缝386a的长度和狭缝386c的长度实质上相等。狭缝386b的长度和狭缝386d的长度实质上相等。实施方式中,狭缝386a的长度及狭缝386c的长度比狭缝386b的长度及狭缝386d的长度要长。狭缝386a的宽度、狭缝386b的宽度、狭缝386c的宽度以及狭缝386d的宽度相等。
[0191]
狭缝386的长度是指:相对于中心点cp的辐射方向上的尺寸。狭缝386的宽度是指:以中心点cp为基准的周向上的尺寸。
[0192]
狭缝386a和狭缝386c实质上平行。狭缝386b和狭缝386d实质上平行。狭缝386a和狭缝386b所成的角度实质上为90[
°
]。狭缝386b和狭缝386c所成的角度实质上为90[
°
]。狭
缝386c和狭缝386d所成的角度实质上为90[
°
]。狭缝386d和狭缝386a所成的角度实质上为90[
°
]。
[0193]
定位开口387在板部381设置有2个。一个定位开口387设置于板部381的第一角部。另一个定位开口387设置于板部381的第二角部。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相对。即,规定了从第一角部、中心点cp以及第二角部通过的对角线的情况下,2个定位开口387分别配置在对角线上。在2个定位开口387分别插入定位部303的定位凸部309。定位部303在板部381的相对的2个角部分别将盖部件30和操作部件38定位。
[0194]
按钮部382插入于操作开口33。如上所述,操作开口33设置有4个。即,在盖部件30设置有第一操作开口33、第二操作开口33、第三操作开口33以及第四操作开口33。在盖部件30和操作部件38被定位的状态下,按钮部382各1个插入于操作开口33。按钮部382a配置于第一操作开口33。按钮部382b配置于第二操作开口33。按钮部382c配置于第三操作开口33。按钮部382d配置于第四操作开口33。4个按钮部382分别在配置于操作开口33的状态下突出至比盖部件30的后表面更靠后方的位置。通过按钮部382突出至比盖部件30的后表面更靠后方的位置,作业者能够按压按钮部382。
[0195]
应予说明,联动抑制部385可以不是狭缝386。联动抑制部385可以为:例如在板部381的至少一部分所设置的薄壁部,也可以为:在板部381的至少一部分所设置的波纹管部。
[0196]
[扩散光学部件]
[0197]
图12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盖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光学部件35得到的图。图15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光学部件35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光学部件35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光学部件35与发光元件47之间的关系的图。
[0198]
扩散光学部件35为透射型扩散光学部件。扩散光学部件35在左右方向上较长。扩散光学部件35具有入射面351和射出面352。扩散光学部件35具有:从入射面351入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的通过部35a、以及在通过部35a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所配置的连接部35b。通过部35a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入射面351及射出面352设置于通过部35a。通过部35a配置于盖部件30的显示开口32。连接部35b固定于盖部件30。
[0199]
入射面351和射出面352配置于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入射面351配置成:比射出面352更靠前方。扩散光学部件35以入射面351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前方、射出面352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后方的方式被固定于盖部件30。
[0200]
通过部35a具有:前表面353、后表面354、以及在前表面353所设置的凹部355。前表面353朝向前方。后表面354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后方。前表面353及后表面354分别在左右方向上较长。
[0201]
前表面353为平坦面。前表面353正交于与发光元件47的光轴ox平行的轴。发光元件47的光轴ox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47的光轴ox与马达5的旋转轴ax平行。
[0202]
凹部355形成为:从前表面353向后方凹陷。凹部355设置有2个。2个凹部355沿着左右方向进行配置。2个凹部355空开间隔地进行配置。
[0203]
扩散光学部件35的入射面351包括凹部355的内表面。扩散光学部件35的射出面
352包括后表面354。
[0204]
在入射面351、即凹部355的内表面设置有沟356。沟356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沟356在凹部355的内表面且沿着左右方向设置有多个。在入射面351所设置的沟356作为使光扩散的扩散部发挥作用。设置有沟356的入射面351作为对光进行扩散的扩散面发挥作用。
[0205]
凹部355实质上形成为半筒状。如图17所示,与前表面353正交的凹部355的内表面的截面形状实质上为弧状。
[0206]
实施方式中,与前表面353正交的截面是指:平行于包括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第一轴及与左右方向平行的第二轴在内的规定面的截面。与规定面平行的凹部355的内表面的截面形状在上下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分别相同。即,将凹部355视为半筒的情况下,半筒的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0207]
另外,规定了从左右方向上的凹部355的中心通过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基准线的情况下,凹部355的形状相对于基准线而对称。即,从前方观察凹部355的情况下,凹部355的形状左右对称。
[0208]
如图17所示,发光元件47配置成:与入射面351对置。入射面351和发光元件47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发光元件47支撑于第一电路基板45。发光元件47配置成:比前表面353更靠前方。发光元件47配置成:在凹部355的外侧,与入射面351对置。
[0209]
凹部355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有2个。即,入射面351设置有2个。实施方式中,入射面351包括:第一入射面351、以及配置成比第一入射面351更靠右方的第二入射面351。第一入射面351和第二入射面351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
[0210]
发光元件47设置有2个。1个凹部355和1个发光元件47对置。发光元件47包括:使光向第一入射面351入射的第一发光元件47、以及使光向第二入射面351入射的第二发光元件47。
[0211]
从发光元件47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入射面351入射。入射面351对来自发光元件47的光进行扩散。将发光元件47视为点光源的情况下,入射面351将来自点光源的光转换为面光源。入射面351至少在左右方向上对来自发光元件47的光进行扩散。
[0212]
入射至入射面351的光在入射面351被扩散后,从通过部35a通过,并从射出面352射出。射出面352将在入射面351被扩散的光射出。
[0213]
扩散光学部件35配置于盖部件30的上部。射出面352配置于盖部件30的上部。射出面352相对于发光元件47的光轴ox进行倾斜。实施方式中,射出面352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
[0214]
左右方向上的射出面352的一端部及射出面的另一端部分别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比射出面352的中央部更靠近入射面351的位置。即,射出面352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分别配置成:比射出面352的中央部更靠前侧。射出面352从中央部趋向左端部而弯曲,并从中央部趋向右端部而弯曲。即,实施方式中,射出面352包括曲面。射出面352的至少一部分以向后方鼓出的方式弯曲。
[0215]
射出面352将来自入射面351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后方射出。射出面352也将来自入射面351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左后方及右后方分别射出。射出面352还将来自入射面351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后上方及后下方分别射出。
[0216]
实施方式中,射出面352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分别配置成:比通知开口31的后端部更
靠后方。即,射出面352的左端部突出至:比在射出面352的左端部的周围所配置的盖部件30的后表面更靠后方的位置。射出面352的右端部突出至:比在射出面352的右端部的周围所配置的盖部件30的后表面更靠后方的位置。
[0217]
连接部35b具有:上连接部351b,其设置于通过部35a的上部;左连接部352b,其设置于通过部35a的左部;右连接部353b,其设置于通过部35a的右部;以及下连接部354b,其设置于通过部35a的下部。
[0218]
上连接部351b从通过部35a的上部向上方突出。上连接部351b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左连接部352b从通过部35a的左部向左方突出。右连接部353b从通过部35a的右部向右方突出。上连接部351b的左端部和左连接部352b连结在一起。上连接部351b的右端部和右连接部353b连结在一起。上连接部351b、左连接部352b以及右连接部353b配置成包围前表面353的一部分。
[0219]
下连接部354b从通过部35a的下部向下方突出。下连接部354b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0220]
图18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30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30的立体图。
[0221]
如图18所示,在盖部件30的前表面设置有:周壁320、区划壁305、区划壁306、以及区划壁307。周壁320沿着盖部件30的周缘部进行设置。区划壁305、区划壁306、以及区划壁307设置于周壁320的内侧。
[0222]
通过周壁320、区划壁305、区划壁306以及区划壁307而规定出第一区划空间30a、第二区划空间30b、第三区划空间30c、以及第四区划空间30d。第一区划空间30a是由周壁320和区划壁305规定的。第二区划空间30b是由周壁320和区划壁306规定的。第三区划空间30c是由周壁320、区划壁305以及区划壁306规定的。第四区划空间30d是由周壁320和区划壁307规定的。第一区划空间30a和第三区划空间30c由区划壁305区划开。第三区划空间30c和第二区划空间30b由区划壁306区划开。第二区划空间30b及第三区划空间30c和第四区划空间30d由区划壁307区划开。
[0223]
第一区划空间30a设置于盖部件30的上部。第二区划空间30b设置于盖部件30的下部。第三区划空间30c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第一区划空间30a与第二区划空间30b之间。第四区划空间30d设置于第二区划空间30b的右方。
[0224]
扩散光学部件35的入射面351及发光元件47配置于第一区划空间30a。操作部件38配置于第二区划空间30b。显示面板39及保持部件40配置于第三区划空间30c。光学部件49配置于第四区划空间30d。
[0225]
通过扩散光学部件35的入射面351及发光元件47配置于第一区划空间30a,从发光元件47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自显示开口32、操作开口33、以及通信开口34的至少一部分向盖部件30的外部空间泄漏的情形得以抑制。
[0226]
另外,通过设置有周壁320、区划壁305、区划壁306、以及区划壁307,使得盖部件30的强度得以提高。
[0227]
在规定出第一区划空间30a的盖部件30的内表面设置有沟308。连接部35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沟308。沟308包括:在第一区划空间30a的顶面所设置的上沟3081、以及在第一区划空间30a的底面所设置的下沟3084。上连接部351b配置于上沟3081。下连接部354b配置于下沟3084。左连接部352b支撑于在第一区划空间30a的左部所设置的支撑面3082。右连
接部353b支撑于在第一区划空间30a的右部所设置的支撑面3083。
[0228]
[显示面板及保持部件]
[0229]
图20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39及保持部件40的分解立体图。图21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39及保持部件40的分解立体图。
[0230]
保持部件40具有:框架部401、板部402、支撑板部403、以及钩部404。
[0231]
在板部40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连接开口407。连接开口407设置于板部402的周缘部。实施方式中,连接开口407设置于板部402的上部。
[0232]
连接开口407呈矩形。显示面板39和界面控制器41的第一电路基板45由像柔性基板或引线这样的连接部件390进行连接。显示面板39和界面控制器41经由连接部件390而进行数据通信。连接部件39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连接开口407。即,在显示面板39保持于保持部件40的状态下,连接部件390贯穿于连接开口407。
[0233]
框架部401具有凹部401a,该凹部401a以从连接开口407的中心离开的方式进行凹陷。实施方式中,凹部401a设置于框架部401的上部。凹部401a以从连接开口407的中心离开的方式向上方凹陷。连接部件390的至少一部分在凹部401a被定位。
[0234]
框架部401具有:从板部402的后表面的周缘部向后方突出的第一部分4011、以及从板部402的前表面的周缘部向前方突出的第二部分4012。即,第二部分4012向与第一部分4011相反方向突出。
[0235]
显示面板39配置于:由板部402的后表面和第一部分4011的内表面规定的第一空间4013。在显示面板39配置于第一空间4013的状态下,第一部分4011的后端部配置成:比显示画面391更靠后方。即,第一部分4011的至少一部分突出至:比显示画面391更靠后方的位置。
[0236]
由板部402的前表面和第二部分4012规定出第二空间4014。第二空间4014能够对连接部件39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
[0237]
[保持部件与界面控制器的连接结构]
[0238]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件40与界面控制器41的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23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件40与界面控制器41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4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件40与界面控制器41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239]
保持部件40通过钩部404而与第一电路基板45连结。钩部404能够弹性变形,以使得左钩部404l和右钩部404r分离。实施方式中,在钩部404的后部设置有钩开口410。通过钩开口410,使得钩部404容易弹性变形。左钩部404l和右钩部404r进行弹性变形,以使得左钩部404l配置成:比第一电路基板45的左端部更靠左方,且右钩部404r配置成:比第一电路基板45的右端部更靠右方,之后,可将左钩部404l和右钩部404r的弹性变形解除。通过左钩部404l和右钩部404r的弹性变形被解除,使得第一电路基板45因左钩部404l及右钩部404r的弹力(恢复力)而被左钩部404l和右钩部404r夹持。另外,钩部404的前端部卡挂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据此,保持部件40与第一电路基板45连结。
[0240]
在第一电路基板45与第二电路基板46之间配置有间隔件42。间隔件42具有:环状部422、螺钉凸台部423、以及定位凸部421。在螺钉凸台部423设置有:供第一螺钉43配置的
螺钉开口424。
[0241]
第一螺钉43将盖部件30、第一电路基板45、间隔件42以及第二电路基板46固定。第一螺钉43以分别配置于第二电路基板46的螺钉开口462、间隔件42的螺钉开口424、以及第一电路基板45的螺钉开口452的状态而被插入于盖部件30的螺钉孔301。据此,盖部件30、第一电路基板45、间隔件42以及第二电路基板46通过第一螺钉43而被固定。
[0242]
在第一电路基板45的前表面安装有电子元器件。在第二电路基板46的后表面也安装有电子元器件。通过间隔件42,在第一电路基板45的前表面所安装的电子元器件与在第二电路基板46的后表面所安装的电子元器件的接触的情形得以抑制。
[0243]
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下部通过第二螺钉44而固定于盖部件30。在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下部配置有开关元件48。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下部由作业者借助操作部件38而按向后方。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下部和盖部件30利用第二螺钉44而被固定,由此,即便第一电路基板45的下部被按向后方,第一电路基板45的变形也得以抑制。
[0244]
[界面控制器]
[0245]
界面控制器41包括:第一电路基板45、以及第二电路基板46。界面控制器41至少对发光元件47(通知发光部100a)以及显示面板39(显示部100b)进行控制。
[0246]
实施方式中,界面控制器41至少基于输出部8的作业状况而对发光元件47进行控制。即,界面控制器41基于输出部8的作业状况而对通知发光部100a的发光状态进行控制。
[0247]
另外,界面控制器41至少基于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而对显示面板39进行控制。即,界面控制器41基于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而对显示于显示部100b的显示数据进行控制。实施方式中,界面控制器41基于操作部件38(操作部100c)的操作而对显示于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的显示数据进行控制。
[0248]
[螺钉拧紧机的动作]
[0249]
螺钉拧紧作业中,主控制器15基于触发开关11的操作信号,将马达5启动,使得输出部8进行旋转。螺钉拧紧作业中,当螺钉拧入于作业对象时,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升高。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经由行星齿轮架72c及行星齿轮72p而向内齿轮70传递。施加于内齿轮70的扭矩经由前板部91而向扭矩传感器9传递。利用扭矩传感器9,对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进行检测。
[0250]
扭矩传感器9的后板部92固定于齿轮箱3。扭矩传感器9的中空部90通过内齿轮70而沿着旋转方向扭转。应予说明,前板部91及后板部92也接受到扭矩作用,但是,前板部91及后板部92的直径均比中空部90的直径粗。因此,前板部91及后板部92的扭转变形比中空部90的扭转变形要小。如果扭矩传感器9的中空部90沿着旋转方向进行扭转,则在中空部90的表面所配置的4个应变片93发生变形。通过应变片93的变形,使得表示施加于中空部90的扭矩的检测信号从应变片93经由引线(未图示)而向主控制器15发送。
[0251]
主控制器15获取扭矩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主控制器15基于扭矩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而计算出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在主控制器15中登记有目标扭矩。主控制器15基于扭矩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对马达5进行控制,以使得螺钉以目标扭矩而被紧固于作业对象。
[0252]
主控制器15基于扭矩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而判定为施加于输出部8的扭矩到达目标扭矩时,对马达5进行控制,以使得转子52的旋转停止。据此,主控制器15能够基于扭矩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而对马达5进行控制,以使得螺钉以目标扭矩而被紧固于作业对象。
[0253]
如上所述,后盖单元100具有无线通信装置1000。主控制器15将扭矩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向无线通信装置1000发送。无线通信装置1000将扭矩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向在螺钉拧紧机1的外部所配置的管理计算机发送。管理计算机对螺钉拧紧作业中的扭矩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进行记录。
[0254]
[通知发光部的动作]
[0255]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钉拧紧机1的状态与通知发光部100a的发光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图。
[0256]
界面控制器41基于螺钉拧紧机1的状态而对通知发光部100a的发光状态进行控制。通知发光部100a基于螺钉拧紧机1的状态而对发光状态进行变更。
[0257]
发光二极管即发光元件47产生的光从通知发光部100a射出。另外,发光元件47设置有2个。通知发光部100a的发光状态的变更包括:发光颜色的变更、发光时间的变更、以及有无闪烁的变更中的至少一种。
[0258]
螺钉拧紧机1的状态至少包括输出部8的作业状况。输出部8的作业状况包括:螺钉拧紧作业中施加于输出部8的螺钉的紧固扭矩。输出部8的作业状况包括:表示螺钉是否以目标扭矩被紧固于作业对象的判定结果。
[0259]
如图25所示,“紧固ok”的情形、即螺钉拧紧作业中施加于输出部8的螺钉紧固扭矩与目标扭矩之差低于预先规定的扭矩阈值的情况下,界面控制器41对发光元件47进行控制,以使得2个发光元件47分别射出绿色的光2秒钟。
[0260]“紧固ng(扭矩)”的情况、即螺钉拧紧作业中施加于输出部8的螺钉紧固扭矩与目标扭矩之差超过预先确定的扭矩阈值的情况下,界面控制器41对发光元件47进行控制,以使得2个发光元件47分别射出红色的光2秒钟。
[0261]“维护警告”的情况、即判定为需要对螺钉拧紧机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维护的情况下,界面控制器41对发光元件47进行控制,以使得2个发光元件47分别以黄色的光持续闪烁比2秒要长的时间。
[0262]
[显示部的动作]
[0263]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部100b的画面切换图的图。
[0264]
界面控制器41基于螺钉拧紧机1的状态而对显示于显示部100b的显示数据进行控制。显示部100b基于螺钉拧紧机1的状态而对显示数据进行变更。
[0265]
螺钉拧紧机1的状态至少包括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包括:螺钉拧紧作业中将螺钉紧固于作业对象时的目标扭矩的设定状况。
[0266]
界面控制器41基于操作部100c的操作而使显示于显示部100b的显示数据进行变更。
[0267]
如图26所示,在显示部100b显示有扭矩显示画面s1、密码显示画面s2、以及作业数量显示画面s3。
[0268]
通过在显示有扭矩显示画面s1的状态下按下按钮部382d,而从扭矩显示画面s1向密码显示画面s2切换。通过在显示有密码显示画面s2的状态下按下按钮部382b,而从密码显示画面s2向扭矩显示画面s1切换。
[0269]
通过在显示有扭矩显示画面s1的状态下按下按钮部382c,而从扭矩显示画面s1向作业数量显示画面s3切换。通过在显示有作业数量显示画面s3的状态下按下按钮部382a,
而从作业数量显示画面s3向扭矩显示画面s1切换。
[0270]
扭矩显示画面s1中,对螺钉拧紧作业中将螺钉紧固于作业对象时的目标扭矩进行显示。应予说明,对目标扭矩进行变更的情况下,从螺钉拧紧机1的外部的个人计算机向界面控制器41发送指示变更目标扭矩的变更指令。
[0271]
密码显示画面s2中,作业者能够输入密码。例如,对输出部8的设定进行变更的情况下,输入密码。实施方式中,密码以4位数的数字表示。密码显示画面s2中,当按下按钮部382a时,数字则增加;当按下按钮部382c时,数字则减少。密码显示画面s2中,当按下按钮部382b时,数字的位数向左方移动;当按下按钮部382d时,数字的位数向右方移动。决定变更后的数字的情况下,长按按钮部382。
[0272]
作业数量显示画面s3中,对紧固于作业对象的螺钉的总数(螺钉拧紧作业的实施次数)进行显示。界面控制器41能够计数紧固于作业对象的螺钉的根数。作业者在想要确认紧固于作业对象的螺钉的总数的情况下,使作业数量显示画面s3显示于显示部100b。
[0273]
[效果]
[0274]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实施方式,后盖单元100具备:显示面板39、以及对显示面板39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40。保持部件40由金属或合成树脂制成。即,保持部件40由高硬度且高强度的材料形成。因此,保持于保持部件40的显示面板39的变形得以抑制。例如,后盖单元100的组装作业或采用螺钉拧紧机1的螺钉拧紧作业中,有可能向显示面板39施加力。根据实施方式,由于对显示面板39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40由高硬度且高强度的材料形成,所以,即便向显示面板39施加力,例如显示画面391的挠曲也得以抑制。另外,保持部件40由具有耐冲击性的材料形成,因此,即便有冲击作用于后盖单元100,显示面板39的破损也得以抑制。像这样,由于对显示面板39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40由金属或合成树脂制成,所以,显示面板39的劣化得以抑制。因此,显示数据准确地显示于显示画面391。
[0275]
保持部件40固定于盖部件30。保持部件40以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配置于盖部件30的显示开口32的方式固定于盖部件30。据此,作业者能够经由显示开口32而看到显示于显示画面391的显示数据。通过以将显示开口32覆盖的方式配置有显示盖36,使得显示画面391由显示盖36保护。据此,显示画面391的劣化得以抑制。设置有:将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与显示盖36之间的空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37。通过密封部件37,后盖单元100的周围的异物向显示画面391与显示盖36之间的空间侵入的情形得以抑制。即,因为密封部件37的存在,异物附着于显示画面391或显示盖36的前表面的情形得以抑制。因此,显示数据准确地显示于显示画面391。作业者能够看到显示于显示画面391的显示数据。另外,由于异物附着于显示画面391的情形被抑制,所以,显示面板39的劣化得以抑制。
[0276]
密封部件37配置成:与显示画面391的周缘部相接触。据此,有效地抑制异物附着于显示画面391。另外,密封部件37作为对作用于显示面板39的冲击进行缓和的缓冲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即便有冲击作用于后盖单元100,显示面板39的劣化也得以抑制。
[0277]
盖部件30具有对保持部件40进行定位的定位部304。据此,盖部件30和保持部件40的相对位置变动的情形得以抑制。通过盖部件30和保持部件40的相对位置变动被抑制,盖部件30和显示面板39的相对位置变动的情形得以抑制。通过盖部件30和显示面板39的相对位置变动被抑制,显示开口32和显示画面391的相对位置变动的情形得以抑制。因此,显示数据准确地显示于显示画面391。作业者能够看到显示于显示画面391的显示数据。另外,由
于显示面板39移动被抑制,所以显示面板39的劣化的情形得以抑制。另外,将保持部件40装配于盖部件30时的作业性降低的情形得以抑制。
[0278]
定位部304包括:插入于在保持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所设置的定位开口409的定位凸部310。据此,有效地抑制盖部件30和保持部件40的相对位置变动。另外,将保持部件40装配于盖部件30时的作业性降低的情形得以抑制。
[0279]
盖部件30配置成:将在马达收纳部21的后部所设置的开口部覆盖。即,盖部件30能够作为将在马达收纳部21的后部所设置的开口部覆盖的后盖而发挥作用。后盖单元100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后部。由于后盖单元100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后部,所以,作业者能够与后盖单元100顺利地实施数据的交换。
[0280]
保持部件40具有:板部402,其与显示面板39的背面对置;以及框架部401,其配置于板部402的周围。在板部40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连接开口407。将显示面板39和第一电路基板45连接的柔性基板或引线这样的连接部件能够从连接开口407通过。显示面板39和第一电路基板45通过从连接开口407通过的连接部件而顺畅地连接。另外,因为连接开口407的存在,可抑制对于连接部件而言过度的应力作用于连接部件。因此,连接部件的劣化的情形得以抑制。所以,显示数据准确地显示于显示画面391。
[0281]
连接开口407设置于板部402的周缘部。框架部401具有:以从连接开口407的中心离开的方式凹陷的凹部401a。连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凹部401a被定位。因此,将显示面板39和第一电路基板45以连接部件连接时的作业性降低的情形得以抑制。
[0282]
框架部401具有从板部402的周缘部向后方突出的第一部分4011。由板部402和第一部分4011而规定出第一空间4013。据此,显示面板39收纳于第一空间4013。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4011的后端部突出至比显示画面391更靠后方的位置。据此,例如将保持部件40装配于盖部件30时,第一部分4011比显示画面391先碰到盖部件30的可能性升高,因此,显示画面391的劣化的情形得以抑制。即,显示画面391由第一部分4011保护,将保持部件40装配于盖部件30时的作业性降低的情形得以抑制。
[0283]
框架部401具有:从板部402的周缘部向前方突出的第二部分4012。由板部402和第二部分4012规定出第二空间4014。据此,连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第二空间4014。通过连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第二空间4014,对于连接部件而言过度的应力作用于连接部件的情形得以抑制。另外,在第二空间4014的后方配置有第一电路基板45,因此,配置于第二空间4014的连接部件由第一电路基板45保护。因此,连接部件的劣化的情形得以抑制。所以,显示数据准确地显示于显示画面391。
[0284]
后盖单元100具有:隔着间隔件42而与第一电路基板45对置的第二电路基板46。通过第一电路基板45和第二电路基板46以层叠的方式配置,后盖单元100的大型化的情形得以抑制。另外,在第一电路基板45与第二电路基板46之间配置有间隔件42。因为间隔件42的存在,在第一电路基板45所安装的电子元器件与在第二电路基板46所安装的电子元器件的接触的情形得以抑制。据此,在第一电路基板45所安装的电子元器件及在第二电路基板46所安装的电子元器件的劣化得以抑制。因此,显示数据准确地显示于显示面板39的显示画面391。
[0285]
第一电路基板45、间隔件42以及第二电路基板46通过第一螺钉43而被固定。据此,第一电路基板45、间隔件42以及第二电路基板46的相对位置变动的情形得以抑制。
[0286]
第一电路基板45具有对保持部件40进行定位的定位部453。因为定位部453的存在,第一电路基板45和保持部件40的相对位置变动的情形得以抑制。
[0287]
在第一电路基板45设置有基板开口451。定位部453包括:设置于间隔件42且配置于基板开口451的定位凸部421。定位凸部421插入于:在保持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所设置的定位开口408。据此,有效地抑制间隔件42、第一电路基板45以及保持部件40的相对位置变动。另外,即便没有在第一电路基板45设置定位凸部,通过充分利用在间隔件42所设置的定位凸部421,也可有效地抑制间隔件42、第一电路基板45以及保持部件40的相对位置变动。另外,将间隔件42、第一电路基板45以及保持部件40定位时的作业性降低的情形得以抑制。
[0288]
保持部件40具有:卡挂于第一电路基板45的周缘部的钩部404。据此,保持部件40和第一电路基板45连结在一起。
[0289]
界面控制器41基于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而对显示面板39进行控制。据此,作业者能够确认显示于显示面板39的显示数据,从而确认输出部8的设定状况。
[0290]
[其他实施方式]
[0291]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为作为电动工具的一种的螺钉拧紧机(电动起子)。电动工具不限定于电动起子。作为电动工具,可例示:起子钻、角钻、冲击起子、磨床、锤子、锤钻、圆锯、以及往复锯。另外,电动作业机可以为园艺工具(outdoor power equipment)。作为园艺工具,可例示:链锯、绿篱机、剪草机、割草机、以及鼓风机。
[0292]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作业机的电源,使用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的蓄电池组16。作为电动作业机的电源,也可以使用商用电源(交流电源)。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