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提手结构及电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04:49: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提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手结构及具有提手结构的电器。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传统家电设备的提手结构包括外壳10及相对凹设于外壳10两端的两个提手部20,外壳10包括前端板101、后端板102及面板103,前端板101及后端板102分别一体成型于面板103的前端及后端,前端板101及后端板102平行立设于面板103上,形成u形容纳槽。两个提手部20分别位于前端板101及后端板102上。搬运时,只需双手的手指分别抓住两个提手部20就能方便搬运,采用两个提手部20一体成型于外壳10的相对端形成的提手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然而,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提手结构也有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提手结构制造时外壳10的模具出模方向是垂直于面板103的方向,而提手部20的模具出模方向是垂直于外壳10模具出模方向,即外壳10的模具出模方向与提手部20的模具出模方向不同向,这使得模具结构复杂,提高了模具成本,降低了模具寿命。二、提手部20需要做得较深,这样人手才能抓住并抓稳,不然很容易滑手,这样会导致外壳10内部的容纳空间减小,不方便外壳10内部结构的布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及具有提手结构的电器,以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模具成本,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外壳及形成于所述外壳的提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部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与所述外壳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相同,所述提手部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与所述外壳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相同。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两块端板及面板,两块所述端板分别一体成型立设于所述面板的两端,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提手部形成于所述端板与所述面板的至少一个拐角处或所述面板上。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提手部内凹布置或外凸布置。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提手部从所述端板沿拐角延伸至所述面板,形成沿第一出模方向及第三出模方向的开模通道。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端板与所述面板形成的内角为直角或钝角。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端板与所述面板的拐角处为圆角过渡或直角连接。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提手部具有供手指插入的空间。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提手部上与手指贴合的位置设有防滑结构。
1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器,所述电器设置有所述的提手结构。
13.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器为空气净化器、除湿机或加湿机。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部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与所述外壳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相同,所述提手部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与所述外壳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相同。这样,使得制造外壳时,外壳的外表面与提手部的外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公模仁上,外壳的内表面与提手部的内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母模仁上,打开公模仁或母模仁即可取出提手结构,如此,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现有技术的提手结构的立体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21.附图标号说明:外壳10、提手部20、前端板101、后端板102、面板103;第一出模方向a、第二出模方向b、第三出模方向c、第四出模方向d、外壳1、提手部2、端板11、面板13、顶壁 21、底壁22、连接壁23、防滑结构24。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实施例一
25.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外壳1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1的提手部。所述提手结构由模具浇注成型,模具包括公模仁及母模仁,公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内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内模腔,母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外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外模腔,外模腔与内模腔相对配合形成与提手结构造型相适配的浇注腔。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相同。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 相同。这样,使得制造外壳1时,外壳1的外表面与提手部2的外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公模仁上,外壳1的内表面与提手部2的内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母模仁上,打开公模仁或母模仁即可取出提手结构,如此,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
使用寿命。
27.实施例二
28.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外壳1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1的提手部2。所述提手结构由模具浇注成型,模具包括公模仁及母模仁,公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内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内模腔,母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外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外模腔,外模腔与内模腔相对配合形成与提手结构造型相适配的浇注腔。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相同。
29.所述外壳1包括两块端板11及面板13,两块所述端板11分别一体成型立设于所述面板13 的两端,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的至少一个拐角处或所述面板13上。第一出模方向a、第二出模方向b、第三出模方向c及第四出模方向d均垂直于面板13所在平面。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 相同。这样,使得制造外壳1时,外壳1的外表面与提手部2的外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公模仁上,外壳1的内表面与提手部2的内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母模仁上,打开公模仁或母模仁即可取出提手结构,如此,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
31.将两个提手部2分别设于端板11与面板13的拐角处,使得提手部2位于外壳1的拐角处,不会占用外壳1容纳空间的关键位置,便于外壳1内部结构的布局。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面板13上,这样易于开模。
32.实施例三
33.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外壳1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1的提手部。所述提手结构由模具浇注成型,模具包括公模仁及母模仁,公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内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内模腔,母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外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外模腔,外模腔与内模腔相对配合形成与提手结构造型相适配的浇注腔。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相同。
34.所述外壳1包括两块端板11及面板13,两块所述端板11分别一体成型立设于所述面板13 的两端,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的至少一个拐角处或所述面板13上。第一出模方向a、第二出模方向b、第三出模方向c及第四出模方向d均垂直于面板13所在平面。
35.所述提手部2于所述外壳1的外表面内凹布置,或者,于所述外壳1的外表面外凸布置。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 相同。这样,使得制造外壳1时,外壳1的外表面与提手部2的外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公模仁上,外壳1的内表面与提手部2的内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母模仁上,打开公模仁或母模仁即可取出提手结构,如此,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
使用寿命。
37.将两个提手部2分别设于端板11与面板13的拐角处,使得提手部2位于外壳1的拐角处,不会占用外壳1容纳空间的关键位置,便于外壳1内部结构的布局。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面板13上,这样易于开模。
38.所述提手部2内凹布置或外凸布置,这样设置结构简单,易于模具成型。
39.实施例四
40.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外壳1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1的提手部。所述提手结构由模具浇注成型,模具包括公模仁及母模仁,公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内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内模腔,母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外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外模腔,外模腔与内模腔相对配合形成与提手结构造型相适配的浇注腔。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相同。
41.所述外壳1包括两块端板11及面板13,两块所述端板11分别一体成型立设于所述面板13 的两端,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的至少一个拐角处或所述面板13上。第一出模方向a、第二出模方向b、第三出模方向c及第四出模方向d均垂直于面板13所在平面。
42.所述提手部2从所述端板11沿拐角延伸至所述面板13,形成沿第一出模方向a及第三出模方向c的开模通道。
4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 相同。这样,使得制造外壳1时,外壳1的外表面与提手部2的外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公模仁上,外壳1的内表面与提手部2的内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母模仁上,打开公模仁或母模仁即可取出提手结构,如此,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
44.将两个提手部2分别设于端板11与面板13的拐角处,使得提手部2位于外壳1的拐角处,不会占用外壳1容纳空间的关键位置,便于外壳1内部结构的布局。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面板13上,这样易于开模。
45.所述提手部2从所述端板11沿拐角延伸至所述面板13,形成沿第一出模方向a及第三出模方向c的开模通道。也就是说,所述开模通道的开口沿第一出模方向a逐渐增大,或者,所述开模通道的开口沿第一出模方向a呈直条状延伸,这样易于实现开模。
46.实施例五
47.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外壳1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1的提手部。所述提手结构由模具浇注成型,模具包括公模仁及母模仁,公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内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内模腔,母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外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外模腔,外模腔与内模腔相对配合形成与提手结构造型相适配的浇注腔。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相同。
48.所述外壳1包括两块端板11及面板13,两块所述端板11分别一体成型立设于所述面板13 的两端,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的至少一个
拐角处或所述面板13上。第一出模方向a、第二出模方向b、第三出模方向c及第四出模方向d均垂直于面板13所在平面。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形成的内角为直角或钝角。
4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 相同。这样,使得制造外壳1时,外壳1的外表面与提手部2的外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公模仁上,外壳1的内表面与提手部2的内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母模仁上,打开公模仁或母模仁即可取出提手结构,如此,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
50.将两个提手部2分别设于端板11与面板13的拐角处,使得提手部2位于外壳1的拐角处,不会占用外壳1容纳空间的关键位置,便于外壳1内部结构的布局。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面板13上,这样易于开模。
51.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形成的内角为直角或钝角,这样有利于往外壳1两侧分别脱模,若小于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形成的内角为锐角,不便于脱模。
52.实施例六
53.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外壳1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1的提手部。所述提手结构由模具浇注成型,模具包括公模仁及母模仁,公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内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内模腔,母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外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外模腔,外模腔与内模腔相对配合形成与提手结构造型相适配的浇注腔。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相同。
54.所述外壳1包括两块端板11及面板13,两块所述端板11分别一体成型立设于所述面板13 的两端,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的至少一个拐角处或所述面板13上。第一出模方向a、第二出模方向b、第三出模方向c及第四出模方向d均垂直于面板13所在平面。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的拐角处为圆角过渡或直角连接。
5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 相同。这样,使得制造外壳1时,外壳1的外表面与提手部2的外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公模仁上,外壳1的内表面与提手部2的内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母模仁上,打开公模仁或母模仁即可取出提手结构,如此,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
56.将两个提手部2分别设于端板11与面板13的拐角处,使得提手部2位于外壳1的拐角处,不会占用外壳1容纳空间的关键位置,便于外壳1内部结构的布局。所述提手部2形成于所述面板13上,这样易于开模。
57.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的拐角处为圆角过渡或直角连接。所述端板11与所述面板13 的拐角处为圆角过渡,这样结构美观,便于与手贴合握持。
58.实施例七
59.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外壳1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1的提手部。所述提手结构由模具浇注成型,模具包括公模仁及母模仁,公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内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内模腔,母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外
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外模腔,外模腔与内模腔相对配合形成与提手结构造型相适配的浇注腔。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相同。
60.所述提手部2由一体连接的顶壁21、底壁22及连接壁23形成,所述顶壁21及所述底壁22 上下对应布置且一体连接于所述外壳1,所述连接壁23一体连接于所述顶壁21及所述底壁22 之间,形成供手指插入的空间。
6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 相同。这样,使得制造外壳1时,外壳1的外表面与提手部2的外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公模仁上,外壳1的内表面与提手部2的内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母模仁上,打开公模仁或母模仁即可取出提手结构,如此,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
62.所述提手部2由一体连接的顶壁21、底壁22及连接壁23形成供手指插入的空间,这样设计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能保证结构牢固可靠。
63.实施例八
64.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外壳1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1的提手部。所述提手结构由模具浇注成型,模具包括公模仁及母模仁,公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内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内模腔,母模仁上形成有与壳体1及提手部2外表面造型相适配的外模腔,外模腔与内模腔相对配合形成与提手结构造型相适配的浇注腔。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相同。
65.所述提手部2由一体连接的顶壁21、底壁22及连接壁23形成,所述顶壁21及所述底壁22 上下对应布置且一体连接于所述外壳1,所述连接壁23一体连接于所述顶壁21及所述底壁22 之间,形成供手指插入的空间。所述顶壁21上设有防滑结构2,防滑结构24可以为多条间隔布置的筋条、多个致密排列的凸出部或凹设的纹理等可以增加顶壁21粗糙度的结构。
6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部2外侧的第一出模方向a与所述外壳1外侧的第二出模方向b相同,所述提手部2内侧的第三出模方向c与所述外壳1内侧的第四出模方向d 相同。这样,使得制造外壳1时,外壳1的外表面与提手部2的外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公模仁上,外壳1的内表面与提手部2的内表面能同时成型于一个母模仁上,打开公模仁或母模仁即可取出提手结构,如此,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
67.所述提手部2由一体连接的顶壁21、底壁22及连接壁23形成供手指插入的空间,这样设计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能保证结构牢固可靠。
68.所述顶壁21上设有防滑结构2,防滑结构24可以为多条间隔布置的筋条、多个致密排列的凸出部或凹设的纹理等可以增加顶壁21粗糙度的结构,从而增大手指与顶壁21接触时的摩擦力,以避免搬运时滑落的风险,保证在提手部2无需太深的情况下即能实现手指稳定握持的功能,可进一步节约外壳1的容纳空间,有利于外壳1内部结构的合理布局。
69.实施例九
70.基于上述提手结构相同的设计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器,设置有所述的提手结构。所述提手结构相对设置有两块,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电器可以为空气净化器、除湿机或加湿机等电器产品上。电器还可以应用于其它非用电产品上。
71.通过在电器中设计所述的提手结构,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
7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重要性;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方向。
7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7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