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02:01: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火灾自动报警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


背景技术:

2.现代社会中,人员密度较大,因此需要在公众场所和火灾易发生地安装火灾自动报警器,利用火灾自动报警器及时检测火灾信息并对人员进行报警,传统的火灾自动报警器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具体问题如下所述:
3.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火灾自动报警器在进行安装时,通常利用螺丝进行安装,在安装时需要工作人员利用手部托举火灾自动报警器,同时通过螺丝刀等工具带动螺栓转动并将火灾自动报警器固定在墙壁上,安装时较为不便且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上述提到的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火灾自动报警器在进行安装时,需要工作人员利用手部托举火灾自动报警器,同时通过螺丝刀等工具带动螺栓转动并将火灾自动报警器固定在墙壁上,安装时较为不便且难度较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
5.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包括护框,所述护框的顶壁设置为开口状,所述护框的内腔活动设置有自动报警器本体,所述护框两侧壁的后侧固定有多组连接板,多组所述连接板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三通孔,多组所述连接板上均设置有活动穿设于第三通孔的自攻螺丝,所述护框的背面侧壁均匀固定有多组胶条,多组所述胶条的外表面均敷设有防尘膜。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撕下胶条表面的防尘膜,接着通过胶条将护框贴合在墙壁上的适当位置处,然后利用现有技术的螺丝刀带动自攻螺丝转动并将护框固定在墙壁上,由于在安装时先将护框贴合在墙壁上从而可以解放工作人员的一只手,降低了安装难度。
8.可选的,所述护框的两侧壁对称开设有第一通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通孔使得自动报警器本体与外界环境相连通,进而可以检测外部环境的火灾信息。
10.可选的,所述护框的底壁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二通孔。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通孔可以方便将自动报警器本体从护框内拆卸下来。
12.可选的,所述护框内腔底壁的两侧均匀固定有多组橡胶垫条,多组所述橡胶垫条顶壁与自动报警器本体的底壁相接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多组橡胶垫条使得自动报警器本体与护框之间不会发生磕碰,尽量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损坏。
14.可选的,所述自动报警器本体正面侧壁的两侧均固定有防撞条,两组所述防撞条与护框的内壁相接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撞条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与护框之间发生磕碰,尽量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损坏。
16.可选的,所述自动报警器本体的背面侧壁均匀固定有多组伸缩组件,多组所述伸缩组件远离自动报警器本体的一端均固定有转轮,多组所述转轮与护框内腔的背面侧壁相接触。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多组伸缩组件可以带动转轮在护框的内部转动,并且利用伸缩组件和转轮的长度使得自动报警器本体与墙壁之间存在部分空隙,避免水分侵入到自动报警器本体内部,利用伸缩组件的弹性作用可以使得自动报警器本体稳定放置在护框内,不会发生意外晃动。
18.可选的,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外管,所述外管设置在自动报警器本体的背面侧壁,所述外管内腔靠近自动报警器本体的一端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自动报警器本体的一端固定有内杆,所述内杆贯穿外管外壁并与转轮相固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簧的弹力使得自动报警器本体稳定放置在护框内,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出现晃动,利用外管和内杆的长度使得自动报警器本体与墙壁之间存在部分空隙。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1.第一、在使用该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时,撕下胶条表面的防尘膜,接着通过胶条将护框贴合在墙壁上的适当位置处,然后利用现有技术的螺丝刀带动自攻螺丝转动并将护框固定在墙壁上,由于在安装时先将护框贴合在墙壁上从而可以解放工作人员的一只手,降低了安装难度;
22.第二、在安装自动报警器本体时,先向自动报警器本体一侧推动转轮使得伸缩组件收缩,然后经护框顶部的开口将自动报警器本体放置在护框的内腔中,在自动报警器本体的下移过程中,在伸缩组件的弹力作用下带动转轮在护框的内壁转动并自动固定自动报警器本体的位置,并且在伸缩组件的长度尺寸作用下使得自动报警器本体与墙壁之间存在部分空隙,避免墙壁上的水分侵入到自动报警器本体的内腔中;
23.第三、在放置自动报警器本体的过程中,在防撞条的作用下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正面侧壁直接与护框内壁发生磕碰;
24.第四、在放置自动报警器本体的过程中,自动报警器本体在护框的内腔中向下移动直至自动报警器本体底部与橡胶垫条相贴合,从而在橡胶垫条的弹力作用下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直接与护框底壁发生磕碰。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第一通孔和护框连接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图3中a部放大正视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自攻螺丝;2、第一通孔;3、自动报警器本体;4、连接板;5、橡胶垫条;6、第二通孔;7、护框;8、防撞条;9、第三通孔;10、转轮;11、胶条;12、伸缩组件;1201、内杆;1202、外管;120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包括护框7,护框7的顶壁设置为开口状,护框7的内腔活动设置有自动报警器本体3。
32.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2,护框7的两侧壁对称开设有第一通孔2,第一通孔2设置在护框7的中间位置处,在使用该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时,自动报警器本体3通电并利用第一通孔2与外界环境进行连通,从而可以及时检测外部环境的火灾信息并对人员进行报警。
33.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3,护框7两侧壁的后侧固定有多组连接板4,多组连接板4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三通孔9,第三通孔9设置在远离护框7的一侧,多组连接板4上均设置有自攻螺丝1,且自攻螺丝1活动穿设于第三通孔9,护框7的背面侧壁均匀固定有多组胶条11,多组胶条11的外表面均敷设有防尘膜。
34.在使用该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时,工作人员先将护框7移动至适当位置处,然后撕下胶条11表面的防尘膜,接着将护框7贴合在墙壁上的适当位置处,然后利用现有技术的螺丝刀带动自攻螺丝1贯穿第三通孔9并通过连接板4将护框7固定在墙壁上,接着将自动报警器本体3放置在护框7的内腔中,从而方便进行安装,由于在安装时先将护框7贴合在墙壁上从而可以解放工作人员的一只手,降低了安装难度。
35.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护框7的底壁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二通孔6,第二通孔6设置在护框7的内腔前侧位置,且第二通孔6设置在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下方位置,当需要拆卸更换自动报警器本体3时,只需通过第二通孔6向上推动自动报警器本体3移动直至完全移出护框7的内腔即可。
36.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3,护框7内腔底壁的两侧均匀固定有多组橡胶垫条5,多组橡胶垫条5分别设置在第二通孔6的两侧位置,多组橡胶垫条5顶壁与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底壁相接触,在放置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过程中,自动报警器本体3在护框7的内腔中向下移动直至自动报警器本体3底部与橡胶垫条5相贴合,从而在橡胶垫条5的弹力作用下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3直接与护框7底壁发生磕碰。
37.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3,自动报警器本体3正面侧壁的两侧均固定有防撞条8,两组防撞条8与护框7的内壁相接触,在放置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过程中,在防撞条8的作用下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3正面侧壁直接与护框7内壁发生磕碰。
38.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3,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背面侧壁均匀固定有多组伸缩组件12,多组伸缩组件12均固定有转轮10,转轮10设置在远离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一端,多组转轮10与护框7内腔的背面侧壁相接触。
39.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4,伸缩组件12包括外管1202,外管1202设置在自动报警器
本体3的背面侧壁,外管1202内腔的一端固定有弹簧1203,弹簧1203设置在靠近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一侧,弹簧1203的一端固定有内杆1201,内杆1201设置在远离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一侧,内杆1201贯穿的外管1202外壁,且内杆1201与转轮10相固定。
40.在安装自动报警器本体3时,先向自动报警器本体3一侧推动转轮10使得伸缩组件12收缩,然后经护框7顶部的开口将自动报警器本体3放置在护框7的内腔中,在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下移过程中,在弹簧1203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带动内杆1201在外管1202的内腔中向外侧移动,内杆1201带动转轮10在护框7的内壁转动,从而在弹簧1203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固定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位置。
41.在外管1202的长度尺寸作用下使得自动报警器本体3与墙壁之间存在部分空隙,避免墙壁上的水分侵入到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内腔中。
42.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时,工作人员先将护框7移动至适当位置处,然后撕下胶条11表面的防尘膜,接着将护框7贴合在墙壁上的适当位置处,然后利用现有技术的螺丝刀带动自攻螺丝1贯穿第三通孔9并通过连接板4将护框7固定在墙壁上,接着将自动报警器本体3放置在护框7的内腔中,从而方便进行安装。
43.由于在安装时先将护框7贴合在墙壁上从而可以解放工作人员的一只手,降低了安装难度。
44.在使用该便于安装的火灾自动报警器时,自动报警器本体3通电并利用第一通孔2与外界环境进行连通,从而可以及时检测外部环境的火灾信息并对人员进行报警。
45.在安装自动报警器本体3时,先向自动报警器本体3一侧推动转轮10使得伸缩组件12收缩,然后经护框7顶部的开口将自动报警器本体3放置在护框7的内腔中,在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下移过程中,在弹簧1203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带动内杆1201在外管1202的内腔中向外侧移动,内杆1201带动转轮10在护框7的内壁转动,从而在弹簧1203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固定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位置。
46.在外管1202的长度尺寸作用下使得自动报警器本体3与墙壁之间存在部分空隙,避免墙壁上的水分侵入到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内腔中。
47.在放置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过程中,在防撞条8的作用下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3正面侧壁直接与护框7内壁发生磕碰。
48.在放置自动报警器本体3的过程中,自动报警器本体3在护框7的内腔中向下移动直至自动报警器本体3底部与橡胶垫条5相贴合,从而在橡胶垫条5的弹力作用下避免自动报警器本体3直接与护框7底壁发生磕碰。
49.当需要拆卸更换自动报警器本体3时,只需通过第二通孔6向上推动自动报警器本体3移动直至完全移出护框7的内腔即可。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