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17:53: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内各个城市限高限行政策实施,严格控制城市中货车路权,冷藏车又因冷机高度增加使整车高度过高受限高政策影响。
3.在先技术中,目前冷藏卡车将冷凝装置安装在货箱前部不占用车顶高度,部分van(厢式货车)类救护车已经采用前顶置异形警灯降低车高。通过设计车辆顶部加装装置的异形结构与车身流线型前顶相结合,充分利用车辆出厂时前顶外部形成的可利用空间进行装置安装。
4.但是,van类冷藏车的驾驶室与货箱是一体设置的,通常会将冷凝装置加设于车顶。van类冷藏车并不具备这种通过异形设计冷凝装置装置主体利用整车前顶可使用位置安装冷凝装置,进而无法通过上述方式降低整车高度。也就是说,加设冷凝装置后van类冷藏车将会出现高于限高的情况。
5.申请内容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以解决车辆的加设冷凝装置后高度增加较多的问题。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驾驶室和制冷装置,所述驾驶室的上部至少部分地为倾斜面,所述制冷装置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倾斜面相适配,所述制冷装置处于所述驾驶室背离车底的一侧;
8.所述制冷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散热器和风扇,所述装置主体固定连接于所述驾驶室,所述装置主体用于安装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风扇,其中,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驾驶室配合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风扇至少部分地处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9.在所述车辆行驶的情况下,所述风扇停止工作,所述气流通道内的空气随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对流动;
10.在所述车辆停止或怠速的情况下,所述风扇开始工作,所述气流通道内的空气在所述风扇的带动下流动。
11.可选地,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壳体和安装主体,所述壳体与所述安装主体至少部分地连接,所述壳体与所述驾驶室配合形成容纳腔,所述安装主体处于所述容纳腔内;
12.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安装主体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其中,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贯通所述壳体。
13.可选地,所述装置主体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与所述安装主体连接,所述导流结构处于所述安装主体背离车辆前进方向的一侧;
14.其中,所述导流结构用于对雨水进行导流。
15.可选地,所述导流结构设置为u形。
16.可选地,所述装置主体还包括雨水槽和排水槽,所述雨水槽与所述排水槽连通并
呈角度设置,所述雨水槽至少部分地处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排水槽设置与所述安装主体背离所述导流结构的一侧;
17.所述雨水槽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流结构连通,所述雨水槽的第二端与所述排水槽连通。
18.可选地,所述排水槽的设置方向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相同,所述排水槽中部的高度高于两侧的高度。
19.可选地,所述风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风扇分别处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
20.可选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风扇通过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壳体。
21.可选地,所述风扇的朝向与所述车辆的前进方向相同,所述装置主体背离所述风扇的一侧设置有风口。
22.可选地,所述装置主体靠近所述驾驶室的一侧与所述驾驶室的形状相适配;
23.其中,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驾驶室连接后的总高度低于预设高度,所述总高度为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车辆的着陆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24.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25.具有制冷装置在保证散热效果的情况下降低能源消耗的有益效果;
26.将制冷装置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倾斜面相适配后,可以使制冷装置的设置对车辆的高度影响更小,进而减少因为限高而造成车辆无法通过的情况。
27.装置主体靠近驾驶室的部分与驾驶室的形状相适配后,可以更好地将装置主体与驾驶室结合在一起,使装置主体与驾驶室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28.在装置主体与驾驶室连接后的总高度低于预设高度后,可以保证车辆可以通过预设高度内的限高。
29.本技术的实施例具有加设制冷装置后对车辆高度影响更小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安装制冷装置后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安装制冷装置后的正视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制冷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制冷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驾驶室;20、制冷装置;21、装置主体;211、壳体;212、导流结构;213、雨水槽;214、排水槽;22、散热器;23、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驾驶室10和制冷装置20,所述驾驶室10的上部至少部分地为倾斜面,所述制冷装置20 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倾斜面相适配,所述制冷装置20处于所述驾驶室10背离车底的一侧;
39.所述制冷装置20包括装置主体21,所述装置主体21固定连接于所述驾驶室10,所述装置主体21靠近所述驾驶室10的一侧,与所述驾驶室10的形状相适配;
40.其中,所述装置主体21与所述驾驶室10连接后的总高度低于预设高度,所述总高度为所述装置主体21与所述车辆的着陆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4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结构可以根据车辆的使用情况采用不同的散热方式。其中,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风扇23停止工作,气流通道内的空气自风扇23朝向风口流动,也就是说,此时是通过由汽车行驶而产生的气流对制冷装置20进行散热,可以降低车辆的能耗,气流通道内的空气流动方向也就是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反的;在车辆停止或怠速的情况下,车辆带起的风速较低,通过风扇23的工作,可以使气流通道内的空气自风口朝向风扇23流动,保证散热的有效性,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让风扇23反向吹动,并从风口流出。上述结构中两种散热方式相互结合后,可以降低制冷装置20 的能源消耗。本技术的实施例具有制冷装置20在保证散热效果的情况下降低能源消耗的有益效果。
4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主体21包括壳体211和安装主体,所述壳体211与所述安装主体至少部分地连接,所述壳体211与所述驾驶室10配合形成容纳腔,所述安装主体处于所述容纳腔内;
43.所述散热器22通过所述安装主体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其中,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贯通所述壳体211。
4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风扇23的设置可以保证对散热器22需要散热的部分进行散热,安装支架的设置可以是风扇23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通过风扇23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风扇23,在风扇23关闭的时后,也可以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对散热器22需要散热的部分进行散热。容纳腔的设置用于承载制冷装置20的功能器件,功能器件包括冷凝器和散热器22等,不仅限于这两种。安装主体的设置可以对功能器件形成保护,保证功能器件的安全稳定。
45.需要说明的是,制冷装置20的功能器件是根据相应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比如散热器22可以通过相应的管道将冷却后的流体传输至需要进行降温的区域,比如可以传输至车厢内部或驾驶室10内。
4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主体21还包括导流结构212,所述导流结构212与所述安装主体连接,所述导流结构212处于所述安装主体背离车辆前进方向的一侧;
47.其中,所述导流结构212用于对雨水进行导流。
4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结构中导流结构212的设置可以将雨水进行导流,继而可以将雨水引导到预设区域方便雨水的排出,同时可以避免散乱的雨水对容纳腔内的散热器22造成影响,防止散热器22受潮。
49.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结构212设置为u形。
5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u形的导流结构212可以更好地将雨水导流至预设区域。
51.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主体21还包括雨水槽213和排水槽214,所述雨水槽213与所述排水槽214连通并呈角度设置,所述雨水槽213至少部分地处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排水槽214设置与所述安装主体背离所述导流结构212的一侧;
52.所述雨水槽213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流结构212连通,所述雨水槽213的第二端与所述排水槽214连通。
5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雨水槽213的设置可以对导流结构212导流后的雨水进行进一步引导,排水槽214的设置可以将雨水排至预设方向。雨水槽 213的设置可以作为导流结构212和排水槽214的桥梁,可以将雨水的流动约束在预设范围,减少对容纳腔内的散热器22造成影响。
5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槽214的设置方向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相同,所述排水槽214中部的高度高于两侧的高度。
5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将排水槽214的设置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相同,可以将雨水从车辆的两侧排出,防止雨水流至前挡风玻璃,降低雨水对司机视角的影响。在排水槽214中部的高度高于两侧的高度后,一方面可以加快排水槽214内流体的快速流出,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排水槽214内存在积水。
5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装置20还包括风扇23,所述风扇23处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5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风扇23的设置可以提高气流通道内的气体流速,进而提供散热器22的散热效率。
58.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装置主体21相对与车身长度方向对称设置,风扇2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两个,两个风扇23分别处于装置主体21相对的两侧,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风扇23,风扇23的数量根据气流通道的数量相对应,可以在每个气流通道内设置至少风扇23,气流通道的数量也可依情况设定。
5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装置主体21相对与车身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后,可以使装置主体21更加协调,也可以使装置主体21的样式更加美观。散热器22设置有两个后,可以使制冷装置20的散热效果更好,提高制冷效果。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装置主体21的部分区域设置为流线型,降低车辆行驶中的阻力。
6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装置20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风扇23通过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壳体211。
6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风扇23的设置可以保证对散热器22需要散热的部分进行散热,安装支架的设置可以是风扇23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通过风扇23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风扇23,在风扇23关闭的时后,也可以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对散热器22需要散热的部分进行散热。
62.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要加设其他散热结构,比如水冷组件等,水冷组件是通过水或其他流体进行冷却或散热的组件。
6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风扇23的朝向与所述车辆的前进方向相同,所述容纳腔背离所述风扇23的一侧设置有风口。
6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结构中可以保证装置主体21内气流的流通,保证散热
的有效性。
65.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车辆行驶的情况下,所述风扇23 停止工作,所述气流通道内的空气随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对流动;
66.在所述车辆停止或怠速的情况下,所述风扇23开始工作,所述气流通道内的空气在所述风扇23的带动下流动。
67.将制冷装置20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倾斜面相适配后,可以使制冷装置20 的设置对车辆的高度影响更小,进而减少因为限高而造成车辆无法通过的情况。装置主体21靠近驾驶室10的部分与驾驶室10的形状相适配后,可以更好地将装置主体21与驾驶室10结合在一起,使装置主体21与驾驶室10 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在装置主体21与驾驶室10连接后的总高度低于预设高度后,可以保证车辆可以通过预设高度内的限高。本技术的实施例具有加设制冷装置20后对车辆高度影响更小的有益效果。
6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预设高度是指对车辆的限高,不同的道路会有相应的限高,比如有些道路的限高为2.5m,车辆的车身高度为1.8m,通过本技术的制冷装置20就不会将车辆的车身高度增加太多,比如增加至2m,甚至会使车身高度依旧为1.8m,进而保证车辆可以在相应的限高下正常行驶。上述描述仅是示例性的描述,不代表本技术的车辆仅与上述的限高数据及车身高度数据相对应,车辆的具体参数以及相应的限高数据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69.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要将制冷装置20的大部分设置于倾斜面的上方,可以在保证司机视野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车辆的最大高度,减少因为限高而造成车辆无法通过的情况。
7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制冷装置20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与车辆上的其他组件联系在一起,比如空调、发动机散热装置等。
71.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72.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3.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不同形式的改变之处,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
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