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组装治具的制作方法

2022-06-10 19:01: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治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装治具。


背景技术:

2.目前通常我们在生产或制造一些的壳体类产品时,往往需要在壳体上安装一些零部件,怎样使这些零部件能够准确安装到产品的正确位置;特别是在壳体上安装一些敏感度较高的零部件时,实现精准安装,同时降低产品和零部件的损伤,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在将零部件安装到产品上时,为了实现精准安装,同时降低产品和零部件的受损,本技术提供一种组装治具。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组装治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组装治具包括:机座;夹紧机构,设于所述机座上,用于夹紧产品;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机座上,用于驱动第一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上;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缓冲组件,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可产生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力方向相反的力。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品放置于夹紧机构上,第一零部件放置于驱动机构上,驱动机构驱动第一零部件移动至产品上而将第一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上;由于夹紧机构将产品夹紧,在安装时产品不会发生移动或晃动,有利于第一零部件精准安装于产品上;同时,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缓冲组件,在第一零部件触碰到产品时,由于第一缓冲组件可产生与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力方向相反的力,可减轻第一驱动机构上的第一零部件对产品的冲击,从而降低第一零部件和产品的受损。
7.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气缸,设于所述机座上;第一支撑架,固连于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上;第一连杆组件,穿过且滑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第一放置座,固连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靠近所述夹紧机构的一端;第一固定块,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上,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一放置座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缓冲组件由一个或多个第一缓冲件组成,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远离所述夹紧机构的一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带动第一支撑架在第一滑杆组件上滑动,直至第一支撑架触碰到第一放置座后,带动第一放置座和第一零部件移动,由于第一缓冲件一端固定于连杆组件远离夹紧机构的一端,另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架上,在第一放置座上的第一零部件触碰到产品时,第一缓冲件可拉住第一支撑架,即由第一支撑架推动的第一放置座相应减速,从而减轻第一放置座上的第一零部件对产品的触碰,并将第一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上;之后,第一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带动第一支撑架在第一连杆组件上反向滑移,第一支撑架触碰到到第一固定块后,第一固定块带动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一放置座返回。
9.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驱动气缸上的第一止动件,所述
第一止动件用于供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背离第一放置座的一端抵触。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固定块带动第一连杆组件上的第一放置座返回时,第一连杆组件会触碰到第一止动件而停止移动,实现第一放置座的归位,为第一零部件的放置做准备。
11.可选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设于所述机座上,且处于所述第一放置座运动轨迹的延长线上;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抵触所述夹紧机构夹紧的产品远离所述第一放置座的一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零部件安装于产品时,在运动轨迹方向上,第一零部件对产品有一个推力;由于第一限位件位于产品远离第一放置座的一侧,第一限位件可对产品产生相反的推力而阻止产品移动。
13.可选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设于所述机座上,用于抵触所述夹紧机构夹紧的产品;其中,所述夹紧机构夹紧的产品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之后,第一驱动气缸驱动第一放置座返回,第一放置座从第一零部件上拔出时,第一零部件可能会带动产品移动,而第二限位件可抵触产品,从而阻止产品移动;同时,由于第二限位件和第一限位件位于产品的相对侧,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配合将产品夹紧,有利于零部件精准安装于产品上。
15.可选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支撑组件,设于所述机座上,用于支撑产品;压紧气缸,设于所述机座上;第一压紧件,设于所述压紧气缸上,与所述支撑组件配合将所述支撑组件支撑的产品压紧;终止件,设于所述机座上;其中,所述压紧气缸驱动所述第一压紧件下压,所述终止件用于抵触所述第一压紧件的下表面。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压紧气缸带动第一压紧件向下移动,在第一压紧件压到产品时,第一压紧件的下表面会触碰到终止件,从而阻止第一压紧件继续移动,即避免了第一压紧件对产品的过压。
17.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检测件,设于所述机座上; 第二检测件,设于所述机座上;其中,所述夹紧机构夹紧的产品可被所述第一检测件检测到,将由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的第一零部件可被所述第二检测件检测到。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检测件可检测夹紧机构上是否有产品,第二检测件可检测第一放置座上是否有第一零部件。
19.可选的,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机座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第二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上的第二驱动气缸和用于放置第二零部件的第二放置座,所述第二放置座设于所述第二驱动气缸上;夹紧机构包括的设于所述第一压紧件上的第二压紧件,所述第二压紧件与所述支撑组件配合将所述支撑组件支撑的产品压紧;其中,所述第二放置座运功轨迹的延长线穿过所述夹紧机构夹紧的产品而相交于所述第二压紧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气缸带动第二放置座上的第二零部件移动,使得第二零部件也安装于产品上;由于第二放置座运功轨迹的延长线穿过产品而相交于第二压紧件,即第二压紧件与第二放置座相对,则在安装第二零部件时,第二压紧件不仅有夹紧产品的作用,还有阻止产品移动的作用。
21.可选的,还包括:第三检测件,设于所述机座上;其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的第二零部件可被所述第三检测件检测到。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检测件可检测第二放置座上是否有第二零部件。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可将零部件精准地安装于产品上;
25.2.可减少对零部件和产品的损伤;
26.3.安装过程无需人工触碰。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连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放置座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压紧气缸和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机座;2、夹紧机构;3、第一驱动机构;4、第一限位座;5、第二限位座;6、第一检测件;7、第二检测件;8、第二驱动机构;9、第三检测件;21、夹紧组件;22、压紧气缸;23、第一压紧件;24、终止件;25、第二压紧件;31、第一驱动气缸;32、第一支撑架;33、第一连杆组件;34、第一放置座;35、第一固定块;36、第一缓冲组件;37、第一止动件;81、第二驱动气缸;82、第二放置座;321、第一筋板;322、第一通孔;331、第一连杆;332、第一连接板;341、第二通孔;342、第一放置槽;361、第一缓冲件;821、第二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34.实施例一: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组装治具。参照图1,该组装治具包括机座1、夹紧机构2和第一驱动机构3,该夹紧机构2和第一驱动机构3均安装于机座1上;其中,夹紧机构2用于夹紧产品,第一驱动机构3用于驱动第一零部件移动。使用该组装治具时,首先夹紧机构2夹紧产品,使产品不会发生移动或晃动,然后第一驱动机构3驱动第一零部件移动至产品上,即实现将第一零部件快速精准地安装于产品上。
36.参照图2和图3,第一驱动机构3包括第一驱动气缸31、第一支撑架32、第一连杆组件33、第一放置座34、第一固定块35、第一止动件37和第一缓冲组件36。其中,第一驱动气缸31,具体可为双作用气缸,安装于机座1上。第一支撑架32具体可为板状结构,固定连接于第一驱动气缸31的活塞杆上或者端盖上;在第一支撑架32与第一驱动气缸31的连接处可增设第一筋板321,增加第一支撑架32的稳固性,该第一支撑架32可随着第一驱动气缸31的活塞杆或端盖的移动而在第一连杆组件33上滑动。
37.参照图4,第一连杆组件33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连杆331,若有多个第一连杆331需要用第一连接板332将这些第一连杆331固定连为一个整体,具体地,在第一支撑架32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通孔322,第一连杆组件33再穿过第一通孔322,实现第一连杆组件33滑接于第一支撑架32。
38.参照图5,第一放置座34与第一连杆331固定连接,具体地,在第一放置座34的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通孔341,并将第一连杆组件33靠近夹紧机构2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341,使
得第一放置座34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杆组件33的端头,进一步地在第一放置座34上设置第一放置槽342,用于放置第一零部件。
39.第一固定块35,固定安装于第一连杆331上,具体地,第一固定块35不能穿过第一通孔322,且第一固定块35和第一放置座34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架32的两侧。第一缓冲组件36,由一个或多个第一缓冲件361组成,优选地,第一缓冲件361可为弹簧,但凡该第一缓冲件361可产生与第一驱动气缸31的驱动力方向相反的力即可。具体地,第一缓冲件36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32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架32;第一支撑架32在第一连杆组件33上向夹紧机构2方向滑动时,第一缓冲件361自身拉长而产生拉力。
40.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第一驱动气缸31的活塞杆带动第一支撑架32在第一连杆组件33上滑动,第一支撑架32触碰到第一放置座34后,带动第一放置座34和第一零部件移动,从而将第一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上;之后,第一驱动气缸31的活塞杆带动第一支撑架32在第一连杆331上反向滑动,第一支撑架32触碰到到第一固定块35后,第一固定块35带动第一连杆组件33和第一放置座34返回。
41.第一缓冲组件36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缓冲件361,第一缓冲件36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连杆组件33远离夹紧机构2的一端,另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架32上。第一支撑架32在第一连杆组件33上向夹紧机构2方向滑动时,第一缓冲件361会拉长而产生拉力;在第一放置座34上的第一零部件触碰到产品时,第一缓冲件361可拉住第一支撑架32,第一放置座34和第一零部件随即减速,从而减轻第一放置座34上的第一零部件对产品的触碰,减轻第一零部件和产品的损伤。
42.第一止动件37具体可为板状,该第一止动件37固定安装于第一驱动气缸31远离夹紧机构2的一端;在第一零部件安装完成后,第一驱动气缸31驱使第一连杆组件33带动第一放置座34返回,第一连接组件会触碰到第一止动件37而停止移动,实现第一放置座34的归位,为第一零部件的放置做准备。
43.参照图1和图6,夹紧机构2包括支撑组件、压紧气缸22、第一压紧件23和终止件24。其中,支撑组件可拆卸安装于机座1上,用于支撑产品;第一压紧件23固定连接于压紧气缸22上,与支撑组件配合将支撑组件支撑的产品压紧;终止件24具体可为带有向上开口的板,且固定安装于机座1上。在夹紧产品时,压紧气缸22驱动第一压紧件23向下移动进入终止件24的开口内,压紧气缸22继续驱动直至第一压紧件23的下表面触碰到终止件24的内壁而停止向下移动,从而避免了第一压紧件23对产品的过压,减少对产品的损伤。
44.参照图1,该组装治具还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均可为板状,且均安装于机座1上。第一限位件位于第一放置座34运动轨迹的延长线上,而产品位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一放置座34之间;当第一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上时,第一零部件对产品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第一限位件对产品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反,从而使产品不会发生移动和晃动,有利于产品的精准安装。
45.第二限位件可位于第一驱动机构3附近,而使产品位于第二限位件和第一限位件之间;当第一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之后,第一放置座34需要从第一零部件中拔出,可能会带动产品的移动,这时,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驱动机构3同侧,则第二限位件可抵触产品,阻止产品移动。同时,由于第二限位件和第一限位件位于产品的相对侧,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配合将产品夹紧,有利于零部件精准安装于产品上。
46.该组装治具还包括安装于机座1上的第一检测件6和第二检测件7,第一检测件6具体可为激光传感器,用于检测支撑组件上是否有产品;第二检测件7具体可为激光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放置座34上是否有第一零部件。
47.实施例二:
48.参照图1和图6,本技术公开的了另一种组装治具,该组装治具与实施例一的组装治具的区别在于:该组装治具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8、第二压紧件25和第三检测件9。
49.第二驱动机构8安装于机座1上,包括第二驱动气缸81和第二放置座82;其中,第二驱动气缸81安装于机座1上,第二放置座82安装于第二驱动气缸81的活塞杆上,第二放置座82上设有第二放置槽821,该第二放置槽821用于放置第二零部件;具体地,第二驱动气缸81推动活塞杆上的第二放置座82向上运动,使得第二零部件随之向上运动,而将第二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上。
50.第二压紧件25固定连接于第一压紧件23上,且第二压紧件25与支撑组件配合将支撑组件支撑的产品压紧;第二压紧件25位于第二放置座82运动轨迹的延长线上,且使得产品位于第二放置座82与第二压紧件25之间。则在第二零部件安装于产品时,第二压紧件25由压紧气缸22带动向下移动,在第一压紧件23触碰到终止件24时,第一压紧件23和第二压紧件25停止移动而压紧产品;进一步地,第二压紧件25对产品的作用与第二零部件对产品的作用力在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即安装第二零部件时,第二压紧件25与支撑组件配合有夹紧产品的作用,第二压紧件25位于第二零部件的运动轨迹上有限位的作用。因此,第二零部件的设计有利于产品的精准安装。
51.第三检测件9安装于机座1上,具体可为激光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放置座82上是否有第二零部件。
52.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组装治具的实施原理为:
53.①
产品放置于支撑组件上,第一零部件放置于第一放置座34上,第二零部件放置于第二放置座82上;
54.②
压紧气缸22带动第一压紧件23和第二压紧件25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压紧件23的下表面触碰到终止件24而停止移动,此时第一压紧件23和第二夹紧件向下压住产品,而将产品夹紧;
55.③
第一检测件6检测到支撑组件上放置有产品,第二检测件7检测到第一放置架上放置有第一零部件,第三检测件9检测到第二放置架上放置有第二零部件;
56.④
第一驱动气缸31带动第一支撑架32,第一支撑架32在第一连杆组件33上滑移至触碰到第一放置座34,带动第一放置座34和第一零部件移动,在第一零部件移动至产品上时,由于第一缓冲组件36对第一支撑架32施加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拉力,第一放置座34和第一零部件相应减速,则第一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上时,第一零部件与产品产品之间的触碰力减小,使得第一零部件快速安装于产品上,并减少了第一零部件和产品的损伤;
57.⑤
第二驱动气缸81带动第二放置座82上的第二零部件移动到产品上,而将第二零部件安装于产品上;
58.⑥
第一驱动气缸31驱动第一支撑架32返回,第一支撑架32在第一连杆组件33上滑移至触碰到第一固定块35,第一固定块35带动第一连杆组件33和第一放置座34返回,第一连杆组件33触碰到第一止动件37而停止移动,随即第一放置座34停止移动,完成归位;
59.⑦
第二驱动气缸81上的第二放置座82完成归位;
60.⑧
以此循环,进入下一次流程。
6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