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子元件检测设备用传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1:22: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电子元件检测设备用传输机构。


背景技术:

2.电子元件,是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元素,通常是个别封装,并具有两个或以上的引线或金属接点。电子元件须相互连接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多种电机元件的组合则形成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机构。之一类电子元件在生产后需进行检测,保证其可以正常使用方可封装。
3.现有的电子元件检测设备在检测的过程中,很多过程仍需依赖人工的手动操作,对电子元件的位置进行调节和放置,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效率也比较低下,操作不到位或主观出错的机会也难以避免,导致费时费力且影响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子元件检测设备用传输机构,改善了需依赖人工的手动操作,对电子元件的位置进行调节和放置,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效率也比较低下,操作不到位或主观出错的机会也难以避免,导致费时费力且影响检测结果精准度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电子元件检测设备用传输机构,包括:安装台,所述安装台的顶端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检测座,所述安装台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支架;行走机构,用以对电子元件在检测过程中进行位移的所述行走机构安装于安装台的顶端;上料机构,用以对行走机构进行上料作业的所述上料机构设置于安装台的一侧;下料机构,用以对检测完成的电子元件进行排料作业的所述下料机构设置于安装台的顶端另一侧。
6.优选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支架正面的条形框,所述条形框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套,所述条形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条形框并与第一丝杆固定连接,所述条形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与第一螺纹套固定连接有的滑移板,所述滑移板的正面设置有若干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前端设置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底端设置有气动夹具。
7.优选的,所述上料机构包括设置于安装台顶端一侧的上料直震器,所述上料直震器的顶端设置有设备框,所述设备框的顶端开设有条形槽,所述设备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和条形槽配合使用的第一引导板,所述安装台的顶端设置有数量为两组的定位杆,每组所述定位杆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上料直震器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杆之间。
8.优选的,所述安装台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分布于上料直震器两侧的挡板电机,所述
挡板电机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料板,所述挡料板的形状为u字形。
9.优选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设置于安装台顶端另一侧的第一下料直震器,所述第一下料直震器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二引导板,两个所述第二引导板之间形成限位通道。
10.优选的,所述安装台的顶端一侧有第一排料框,所述第一排料框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下料直震器,所述第一排料框的顶端设置有数量为两个夹持块,所述夹持块的横截面呈l形。
11.优选的,所述安装台的底端设置有与第一排料框配合使用的排料口,所述安装台的底端设置有与排料口配合使用的第二排料框,所述第二排料框的底端设置有收集框。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装置利用机构之间的有序配合,能够减少传统的人为进行操作,降低了检测过程中的劳动强度,自动化程度高,节省检测时间,提高装置的检测效率,同时提高了检测结果精准度;
14.2、通过设置上料机构,将待检测的电子元件放置在设备框上,电子元件的底部贯穿条形槽进入至条形槽内,第一引导板则对电子元件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利用上料直震器作为驱动力,使得电子元件可以有序的排列在设备框上,从而实现电子元件的自动化上料,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上料的时间,从而提高设备的检测效率。利用两个挡料板对最前方的电子元件进行阻挡,从而实现电子元件有序的进行检测作业,当电子元件需要移动位置时,挡板电机会利用固定块带动挡料板旋转,从而实现电子元件的智能化移动;
15.3、通过设置下料机构,如是合格产品,则等待行走机构进行下一个步骤,自动到达第一下料直震器上即可,检测过的不合格的电子元件会到达至两个夹持块之间停留,启动第二下料直震器,电子元件在第二下料直震器的作用下会自动进入至第一排料框中,进入第一排料框中的不合格电子元件,会贯穿排料口在第二排料框的作用下,自动进入至收集框中,完成对不合格电子元件的自动收集,合格的产品会到达至第一下料直震器上,利用两个第二引导板形成的限位通道实现合格产品的有效输送,避免电子元件相互碰撞而交错在一起,对电子元件起到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行走机构的机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料机构的机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料机构的机构示意图。
20.图中:1、安装台;2、检测座;3、支架;4、行走机构;401、条形框;402、第一丝杆;403、驱动电机;404、第一螺纹套;405、滑移板;406、安装板;407、电动推杆;408、气动夹具;5、上料机构;501、上料直震器;502、设备框;503、固定块;504、挡板电机;505、定位杆;506、条形槽;507、第一引导板;508、挡料板;6、下料机构;601、第一下料直震器;602、第二引导板;603、第一排料框;604、夹持块;605、第二下料直震器;606、排料口;607、第二排料框;608、收集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具体实施时:如图1-4所示,一种电子元件检测设备用传输机构,包括:安装台1,安装台1的顶端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检测座2,安装台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支架3;行走机构4,用以对电子元件在检测过程中进行位移的行走机构4安装于安装台1的顶端;上料机构5,用以对行走机构4进行上料作业的上料机构5设置于安装台1的一侧;下料机构6,用以对检测完成的电子元件进行排料作业的下料机构6设置于安装台1的顶端另一侧。
23.如图1和图2所示,行走机构4包括固定安装于两个支架3正面的条形框401,条形框401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402,第一丝杆402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套404,条形框4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403,驱动电机403的输出轴贯穿条形框401并与第一丝杆402固定连接,条形框401的表面滑动连接有与第一螺纹套404固定连接有的滑移板405,滑移板405的正面设置有若干个安装板406,安装板406的前端设置有电动推杆407,电动推杆407的底端设置有气动夹具408,启动驱动电机403,驱动电机403对带动第一丝杆402在条形框401中旋转,从而实现第一螺纹套404在第一丝杆402表面的横向移动,带动滑移板405移动,移动至合适位置后,电动推杆407运动,利用气动夹具408实现对电子元件的夹持,完成对电子元件的传输作业,使得电子元件可以自动进入下个过程进行作业,节省检测时间,其中气动夹具408为公知技术手段,为避免文档过于赘述,并未做详细的原理描述。
24.如图1和图3所示,上料机构5包括设置于安装台1顶端一侧的上料直震器501,上料直震器501的顶端设置有设备框502,设备框502的顶端开设有条形槽506,设备框50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和条形槽506配合使用的第一引导板507,安装台1的顶端设置有数量为两组的定位杆505,每组定位杆505的数量为两个,上料直震器501位于两个定位杆505之间,将待检测的电子元件放置在设备框502上,电子元件的底部贯穿条形槽506进入至条形槽506内,第一引导板507则对电子元件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利用上料直震器501作为驱动力,使得电子元件可以有序的排列在设备框502上,从而实现电子元件的自动化上料,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上料的时间,从而提高设备的检测效率。安装台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分布于上料直震器501两侧的挡板电机504,挡板电机50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503,固定块5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料板508,挡料板508的形状为u字形,利用两个挡料板508对最前方的电子元件进行阻挡,从而实现电子元件有序的进行检测作业,当电子元件需要移动位置时,挡板电机504会利用固定块503带动挡料板508旋转,从而实现电子元件的智能化移动。
25.如图1和图4所示,下料机构6包括设置于安装台1顶端另一侧的第一下料直震器601,第一下料直震器6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第二引导板602,两个第二引导板602之间形成限位通道,合格的产品会到达至第一下料直震器601上,利用两个第二引导板602形成的限位通道实现合格产品的有效输送,避免电子元件相互碰撞而交错在一起,对电子元件起到保护的作用。安装台1的顶端一侧有第一排料框603,第一排料框603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下料直震器605,第一排料框603的顶端设置有数量为两个夹持块604,夹持块604的横截面呈l形,检测过的不合格的电子元件会达到至两个夹持块604之间停留,启动第二
下料直震器605,电子元件在第二下料直震器605的作用下会自动进入至第一排料框603中,实现不合格电子元件的自动排料作业。安装台1的底端设置有与第一排料框603配合使用的排料口606,安装台1的底端设置有与排料口606配合使用的第二排料框607,第二排料框607的底端设置有收集框608,进入第一排料框603中的不合格电子元件,会贯穿排料口606在第二排料框607的作用下,自动进入至收集框608中,完成对不合格电子元件的自动收集。
26.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待检测的电子元件放置在设备框502上,电子元件的底部贯穿条形槽506进入至条形槽506内,第一引导板507则对电子元件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利用上料直震器501作为驱动力,使得电子元件可以有序的排列在设备框502上,从而实现电子元件的自动化上料,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上料的时间,从而提高设备的检测效率。利用两个挡料板508对最前方的电子元件进行阻挡,从而实现电子元件有序的进行检测作业,当电子元件需要移动位置时,挡板电机504会利用固定块503带动挡料板508旋转,从而实现电子元件的智能化移动,启动驱动电机403,驱动电机403对带动第一丝杆402在条形框401中旋转,从而实现第一螺纹套404在第一丝杆402表面的横向移动,带动滑移板405移动,移动至合适位置后,电动推杆407运动,利用气动夹具408实现对电子元件的夹持,完成对电子元件的传输作业,检测后的电子元件经过下料机构6进行区分,如是合格产品,则等待行走机构4进行下一个步骤,自动到达第一下料直震器601上即可,检测过的不合格的电子元件会到达至两个夹持块604之间停留,启动第二下料直震器605,电子元件在第二下料直震器605的作用下会自动进入至第一排料框603中,进入第一排料框603中的不合格电子元件,会贯穿排料口606在第二排料框607的作用下,自动进入至收集框608中,完成对不合格电子元件的自动收集,合格的产品会到达至第一下料直震器601上,利用两个第二引导板602形成的限位通道实现合格产品的有效输送,避免电子元件相互碰撞而交错在一起,对电子元件起到保护的作用。
2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