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水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18:09: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中水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水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工业化发展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矛盾不断深化,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水,如果达不到处理标准,就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需要对中水进行回收利用,煤泥水中的煤泥需要进行过滤,然而现有的中水回收利用装置不方便对中水中的煤泥进行收集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水回收利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对中水中的煤泥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4.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顶部设置有工作箱,工作箱内腔转动连接有转动盘,转动盘的顶部设置有两个过滤桶,过滤桶的外侧均套设有固定套,过滤桶内部均开设有过滤腔,过滤桶的外侧均开设有若干个过滤槽,固定套的内部且位于过滤槽的一端均开设有收纳槽,收纳槽内腔均滑动连接有移动块,移动块的一端均设置有顶柱,移动块的一侧且位于收纳槽内腔的另一侧均设置有电磁铁,固定套内部且位于收纳槽的上方与下方均开设有滑槽,滑槽内腔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弹簧,连接弹簧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一端均与移动块的一侧相连接,固定套的两侧均开设有出水阀,固定套的外侧且位于出水阀的下方均设置有导流板,转动盘的顶部且位于固定套的外侧均设置有固定筒,转动盘的内部且位于导流板的一侧均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的顶端均延伸至固定筒内部,过滤桶内部的顶端且位于过滤腔的两侧均开设有移动槽,移动槽内腔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均设置有丝杆,丝杆的外侧均螺纹连接有限定块,移动槽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卡柱,限定块的一端均与卡柱的一侧相连接,工作箱内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三电动伸缩杆,第三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设置有刮板,工作箱内腔且位于转动盘的下方安装有安装块,安装块的顶部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盘的底端相连接。
5.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6.工作箱内腔的顶部均设置有两块导轨,导轨内腔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三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均设置有螺纹杆,螺纹杆的外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块,两块固定块之间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第四伺服电机,第四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固定板的底部并套设有第一传动齿轮,固定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管,转动管的外侧套设有第二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连接,转动管的底部设置有固定盖,固定盖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
7.转动盘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固定管,固定管的顶端与过滤桶的底端相连接,固定管的底端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软管,第一软管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管,
控制阀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电动伸缩杆,第二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与第二连接管的顶端相连接,工作箱内腔设置有输送筒,输送筒的一端延伸至工作箱的外侧,输送筒的顶端设置有连接阀,连接阀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管,输送筒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伺服电机,输送筒内腔转动连接有螺旋输料轴,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螺旋输料轴的一端相连接。
8.工作箱内腔且位于输送筒的一侧设置有集水箱,工作箱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箱,固定箱内腔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一端延伸至工作箱内部并套设有第二锥齿轮,转动轴的外侧套设有凸轮,固定箱内腔设置有活塞缸,活塞缸内腔滑动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的顶端延伸至活塞缸的顶部设置有接触板,活塞杆的外侧套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顶端与接触板的底端相连接,复位弹簧的底端与活塞缸的顶端相连接,活塞缸的底端设置有吸管,吸管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内部并设置有单向阀,活塞缸的一侧设置有排管,排管的一端延伸至活塞缸内部并设置有单向阀。
9.底板的顶部设置有处理设备,排管的一端延伸至处理设备内部。
10.转动管的底端延伸至固定盖的下方,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旋转接头,转动管的顶端与旋转接头的底端相连接,旋转接头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软管,第二软管的一端延伸至工作箱的上方。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中水回收利用装置,通过设置有顶柱、移动块与电磁铁,清理过滤桶上设置的电磁铁启动,使得两块电磁铁之间产生互斥的磁场,使得移动块推动顶柱向过滤槽内部移动,将过滤槽内部的煤泥推出,使得第二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推动第二连接管下移,使得第二连接管的底端插入至第一连接管内部,使得连接阀打开,接着出水阀关闭,第三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推动刮板下移,使得刮板推动过滤腔内腔的煤泥通过固定管进入至第一软管内部,推入至输送筒内部,然后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带动螺旋输料轴转动,使得进入至输送筒内部的煤泥通过输送筒底部设置的排料阀排出,清理完成后,方便对过滤桶内部的煤泥进行清理。
13.2、该中水回收利用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二锥齿轮、凸轮与活塞缸,第四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传动齿轮转动,使得第二传动齿轮转动,使得第二传动齿轮带动转动管转动,使得转动管带动固定盖转动,使得固定盖带动过滤桶转动,使得中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通过过滤槽排入至固定套内侧,然后通过出水阀排出,通过导流板导向落入至固定筒内部,通过排水管落入至集水箱内部,此时第四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使得第二锥齿轮带动转动轴转动,使得凸轮转动,使得凸轮的圆面端向接触板方向转动时,复位弹簧推动接触板上移,使得活塞杆上移,使得集水箱内部的水通过吸管吸入至活塞缸内部,当凸轮的凸面端向接触板方向转动时,接触板推动活塞杆下移,使得活塞缸内部的水通过排管进入至处理设备内部,进行后续处理,方便对中水中的煤泥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一种中水回收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图1的a处放大图;
16.图3为本发明图1的b处放大图;
17.图4为本发明图1的c处放大图;
18.图5为本发明图1的d处放大图;
19.图6为本发明图1的e处放大图。
20.图中:1、底板;2、工作箱;3、转动盘;4、过滤桶;5、过滤腔;6、固定管;7、控制阀;8、固定套;9、出水阀;10、导流板;11、固定筒;12、过滤槽;13、收纳槽;14、移动块;15、顶柱;16、滑槽;17、连接弹簧;18、连接块;19、电磁铁;21、移动槽;22、第一伺服电机;23、丝杆;24、限定块;25、卡柱;26、固定盖;27、卡槽;28、排水管;29、第一软管;30、第一连接管;31、第二连接管;32、连接阀;33、输送筒;34、第二电动伸缩杆;35、第二伺服电机;36、螺旋输料轴;37、集水箱;38、导轨;39、螺纹杆;40、第三伺服电机;41、固定板;42、固定块;43、第四伺服电机;44、第一传动齿轮;45、第一锥齿轮;46、转动管;47、第二传动齿轮;48、旋转接头;49、第二锥齿轮;50、转动轴;51、凸轮;52、固定箱;53、活塞缸;54、复位弹簧;55、接触板;56、吸管;57、排管;58、处理设备;59、第二软管;61、第三电动伸缩杆;62、刮板;63、活塞杆;64、安装块;65、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22.请参阅图1至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工作箱2,工作箱2内腔转动连接有转动盘3,转动盘3的顶部设置有两个过滤桶4,过滤桶4的外侧均套设有固定套8,过滤桶4内部均开设有过滤腔5,过滤桶4的外侧均开设有若干个过滤槽12,固定套8的内部且位于过滤槽12的一端均开设有收纳槽13,收纳槽13内腔均滑动连接有移动块14,移动块14的一端均设置有顶柱15,移动块14的一侧且位于收纳槽13内腔的另一侧均设置有电磁铁19,固定套8内部且位于收纳槽13的上方与下方均开设有滑槽16,滑槽16内腔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弹簧17,连接弹簧17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块18,连接块18的一端均与移动块14的一侧相连接,固定套8的两侧均开设有出水阀9,固定套8的外侧且位于出水阀9的下方均设置有导流板10,转动盘3的顶部且位于固定套8的外侧均设置有固定筒11,转动盘3的内部且位于导流板10的一侧均设置有排水管28,排水管28的顶端均延伸至固定筒11内部,过滤桶4内部的顶端且位于过滤腔5的两侧均开设有移动槽21,移动槽21内腔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22,第一伺服电机22的输出端均设置有丝杆23,丝杆23的外侧均螺纹连接有限定块24,移动槽21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卡柱25,限定块24的一端均与卡柱25的一侧相连接,工作箱2内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三电动伸缩杆61,第三电动伸缩杆61的伸缩端设置有刮板62,工作箱2内腔且位于转动盘3的下方安装有安装块64,安装块64的顶部设置有驱动电机65,驱动电机65的输出端与转动盘3的底端相连接。
23.其中,工作箱2内腔的顶部设置有两块导轨38,导轨38内腔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三伺服电机40,第三伺服电机40的输出端均设置有螺纹杆39,螺纹杆39的外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块42,两块固定块42之间设置有固定板41,固定板41的顶部设置有第四伺服电机43,第四伺服电机43的输出端延伸至固定板41的底部并依次套设有第一传动齿轮44和第一锥齿轮45,固定板4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管46,转动管46的外侧套设有第二传动齿轮47,第二传动齿轮47与第一传动齿轮44啮合连接,转动管46的底部设置有固定盖26,固定盖26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27,使得转动管46转动,使得转动管46带动固定盖26转动,使得过滤桶4转动。
24.其中,转动盘3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固定管6,固定管6的顶端与过滤桶4的底端相连
接,固定管6的底端设置有控制阀7,控制阀7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软管29,第一软管29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管31,控制阀7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电动伸缩杆34,第二电动伸缩杆34的伸缩端与第二连接管31的顶端相连接,工作箱2内腔设置有输送筒33,输送筒33的一端延伸至工作箱2的外侧,输送筒33的顶端设置有连接阀32,连接阀32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管30,输送筒3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伺服电机35,输送筒33内腔转动连接有螺旋输料轴36,第二伺服电机35的输出端与螺旋输料轴36的一端相连接,使得第二伺服电机35的输出端能够带动螺旋输料轴36转动,使得螺旋输料轴36能够带动煤泥移动。
25.其中,工作箱2内腔且位于输送筒33的一侧设置有集水箱37,工作箱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箱52,固定箱52内腔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轴50,转动轴50的一端延伸至工作箱2内部并套设有第二锥齿轮49,第二锥齿轮49和第一锥齿轮45啮合连接,转动轴50的外侧套设有凸轮51,固定箱52内腔设置有活塞缸53,活塞缸53内腔滑动连接有活塞杆63,活塞杆63的顶端延伸至活塞缸53的顶部设置有接触板55,活塞杆63的外侧套设有复位弹簧54,复位弹簧54的顶端与接触板55的底端相连接,复位弹簧54的底端与活塞缸53的顶端相连接,活塞缸53的底端设置有吸管56,吸管56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37内部并设置有单向阀,活塞缸53的一侧设置有排管57,排管57的一端延伸至活塞缸53内部并设置有单向阀,通过第一锥齿轮45能够带动转动轴50转动,将集水箱37内部的水抽出至处理设备58内部。
26.其中,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处理设备58,排管57的一端延伸至处理设备58内部,使得处理设备58能够对中水进行进一步处理。
27.其中,转动管46的底端延伸至固定盖26的下方,固定板41的顶部设置有旋转接头48,转动管46的顶端与旋转接头48的底端相连接,旋转接头48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软管59,第二软管59的一端延伸至工作箱2的上方,使得中水能够通过第二软管59进入至过滤腔5内腔。
28.综上,该中水回收利用装置,使用时,第三伺服电机40的输出端带动螺纹杆39转动,使得固定块42带动固定板41移动,使得固定板41推动转动管46下移,使得固定盖26的底端抽入至过滤腔5内部,接着第一伺服电机22的输出端带动丝杆23转动,使得限定块24带动卡柱25的一端插入至卡槽27内部,此时第一锥齿轮45与第二锥齿轮49相啮合,通过第二软管59向过滤腔5内部注入中水,接着第四伺服电机43的输出端带动第一传动齿轮44转动,使得第二传动齿轮47转动,使得第二传动齿轮47带动转动管46转动,使得转动管46带动固定盖26转动,使得固定盖26带动过滤桶4转动,使得中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通过过滤槽12排入至固定套8内侧,然后通过出水阀9排出,通过导流板10导向落入至固定筒11内部,通过排水管28落入至集水箱37内部,此时第四伺服电机43的输出端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45转动,使得第二锥齿轮49带动转动轴50转动,使得凸轮51转动,使得凸轮51的圆面端向接触板55方向转动时,复位弹簧54推动接触板55上移,使得活塞杆63上移,使得集水箱37内部的水通过吸管56吸入至活塞缸53内部,当凸轮51的凸面端向接触板55方向转动时,接触板55推动活塞杆63下移,使得活塞缸53内部的水通过排管57进入至处理设备58内部,进行后续处理,当过滤桶4使用一段时间后,停止向第二软管59内部注入中水,此时第一伺服电机22的输出端带动丝杆23反向转动,使得卡柱25向移动槽21内部移动,然后第三伺服电机40的输出端带动螺纹杆39反向转动,使得固定块42带动固定板41上移,使得固定板41带动固定盖26上移,使得固定盖26移动至过滤桶4的上方,驱动电机65的输出端带动转动盘3转动,使得
另一个过滤桶4转动至第二软管59的下方,根据上述步骤进行工作,继续对中水进行处理,需要清理过滤桶4上设置的电磁铁19启动,使得两块电磁铁19之间产生互斥的磁场,使得移动块14推动顶柱15向过滤槽12内部移动,将过滤槽12内部的煤泥推出,使得第二电动伸缩杆34的伸缩端推动第二连接管31下移,使得第二连接管31的底端插入至第一连接管30内部,使得连接阀32打开,接着出水阀9关闭,第三电动伸缩杆61的伸缩端推动刮板62下移,使得刮板62推动过滤腔5内腔的煤泥通过固定管6进入至第一软管29内部,推入至输送筒33内部,然后第二伺服电机35的输出端带动螺旋输料轴36转动,使得进入至输送筒33内部的煤泥通过输送筒33底部设置的排料阀排出,清理完成后,连接阀32关闭,第二电动伸缩杆34的伸缩端带动第二连接管31上移,使得第二连接管31的底端移动出第一连接管30的内部,然后出水阀9打开,此时关闭电磁铁19,此时两块电磁铁19之间的斥力磁场消失,使得连接弹簧17推动连接块18复位移动,使得移动块14带动顶柱15向收纳槽13内腔移动,第三电动伸缩杆61的伸缩端带动刮板62上移。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