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15:17: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驾驶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上的驾驶舱是传统汽车必备的乘员驾乘及操作平台,是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部件,因此必须保证驾驶舱可靠地固定在车架上,以为驾乘人员提供安全的驾乘和操纵空间。目前,我国大多数越野车、专用车和商用车等使用的驾驶舱固定装置一般为单一安装在车架左右纵梁上的安装座,这种结构的固定方式结构简单,通用性强,能够满足一般环境的使用,但是,对于载重较大的重型驾驶舱或需要在恶劣工况下工作的特种越野驾驶舱,传统驾驶舱固定装置难以满足固定要求,且难以适应恶劣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驾驶舱固定装置难以满足固定要求,且难以适应恶劣工况下的使用要求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安装在汽车车架上,所述汽车车架包括位于车架两侧的纵梁,所述装置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和所述车架两侧的纵梁对应设置,所述支撑座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车架两侧的纵梁上,两个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均设置有安装驾驶舱的安装单元,两个所述支撑座之间设置有连接梁。
5.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单元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过渡板,所述第一安装板沿第二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沿第二方向的一端通过所述过渡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方,形成一个阶梯状结构。
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梁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起部。
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均包括支撑架、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底板;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安装单元沿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一端,所述连接梁连接在两个所述支撑座的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架沿第二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架、所述第一侧板以及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部,所述底板与对应的所述纵梁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向所述第一凸起部的方向凸起,所述连接梁设置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上方,两个所述支撑座的所述凸起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接梁的长度。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还包括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的底部均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之间。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的中部均开设有长圆孔。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梁的端部均设有第一法兰盘,两个所述支撑座的支撑架上均设有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一法兰盘与所述第二法兰盘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法兰盘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法兰盘之间通过第一螺栓连接。
12.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法兰盘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法兰盘之间还设有调整垫。
1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梁的端部与对应设置的第一法兰盘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
14.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座,两个支撑座一一对应设置在车架两侧的纵梁上,两个支撑座的顶部均设置有安装驾驶舱的安装单元,由于两个支撑座之间设置了连接梁,形成一个龙门式框架结构,驾驶舱施加在两个支撑座上的作用力,会在中间连接梁的作用下,适当地再分配到两个支撑座上,实现了两个支撑座的均衡受力。相比现有技术中单个支撑座支撑驾驶舱一侧的重量,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由于两个支撑座受力均衡,故提高了固定装置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刚度,保证了驾驶舱在严酷越野工况下的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17.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与车架、驾驶舱的装配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重型商用车或特种越野车,由于其特殊的功能要求,其驾驶舱内设备较多且较重,故对汽车驾驶舱的固定要求更高,现有技术中的驾驶舱固定装置一般为单一安装在车架左右纵梁上的安装座,这种结构的固定方式结构简单,通用性强,能够满足一般环境的使用,但是,对于载重较大的重型驾驶舱或需要在恶劣工况下工作的特种越野驾驶舱,传统驾驶舱固定装置难以满足固定要求。
22.基于上述问题,目前有两种应对方法:1、在使用传统驾驶舱固定装置的基础上,采用高强度材料,这可在一定程度满足使用要求,但这将导致固定装置的设计使用成本和重量等大幅增加,不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2、优化固定装置的固定安装点的布置,可以改进受力状态,但这将影响整车布置,但大多数时候都难以对整车的布置进行大的变动,故此方式改进实施空间较小。
23.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安装在汽车车架上,汽车车架包括位于车架两侧的纵梁,以及间隔设置在两侧纵梁之间的多个横梁,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
驾驶舱固定装置与车架、驾驶舱的装配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座3,支撑座3和车架2两侧的纵梁21对应设置,支撑座3设置在对应的车架2的纵梁21上,两个支撑座3的顶部均设置有安装驾驶舱1的安装单元,两个支撑座3之间设置有连接梁4。
2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由于在两个支撑座3之间设置了连接梁4,形成一个龙门式框架结构,驾驶舱1施加在两个支撑座3上的作用力,会在中间连接梁4的作用下,适当地再分配到两个支撑座3上,实现了两个支撑座3的均衡受力。相比现有技术中单个支撑座3支撑驾驶舱1一侧的重量,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由于两个支撑座3受力均衡,故提高了固定装置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刚度,保证了驾驶舱1在严酷越野工况下的固定效果。
26.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座3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及图3,本实施例中安装单元包括第一安装板51、第二安装板52以及过渡板,第一安装板51沿第二方向的一端与第二安装板52沿第二方向的一端通过过渡板53连接,第一安装板51设置在第二安装板52的上方,形成一个阶梯状结构,第一安装板51可安装驾驶舱1的固定座,第二安装板52可安装驾驶舱1的固定锁,阶梯状的设计可提高支撑座3的稳定性。
27.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可以为车架2的横梁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车架2的纵梁21的长度方向。
28.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连接梁4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起部41,第一凸起部41向背离车架2的一侧凸起,第一凸起部41可避让发动机的尾部,使结构设计更加灵活。
29.结合图2及图3,本实施例中支撑座3包括支撑架33、第一侧板34、第二侧板35以及底板36;支撑架33设置在安装单元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凸起部41的一端,连接梁4连接在两个支撑座3的支撑架33之间;第一侧板34以及第二侧板35分别设置在支撑架33的第二方向的两侧,第一侧板34的顶部与第一安装板51连接,第二侧板35的顶部与第二安装板52连接;底板36设置在支撑架33、第一侧板34以及第二侧板35的底部,底板36与对应的纵梁21连接。
30.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底板36与对应的纵梁21通过螺栓连接。
3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支撑架33上设有第二凸起部31,连接梁4设置在第二凸起部31的上方,两个支撑座3的凸起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连接梁4的长度,第二凸起部31可避让动力部件,当然,若对动力部件进行相应布置调整,可无需设置第二凸起部31。
32.结合图3,本实施例中支撑座3还包括第一支撑板37以及第二支撑板38以增强支撑座3的强度,第一支撑板37的顶部与第一安装板51连接,第二支撑板38的顶部与第二安装板52连接,第一支撑板37以及第二支撑板38的底部均与底板36连接,第一支撑板37以及第二支撑板38设置在第一侧板34以及第二侧板35之间。
3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37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长圆孔32,第二支撑板38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长圆孔39,在保证结构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可减轻重量。
34.结合图1及图2,本实施例中连接梁4的端部均设有第一法兰盘42,两个支撑座3的支撑架33上均设有第二法兰盘,第一法兰盘42与第二法兰盘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一法兰盘42与对应的第二法兰盘之间通过第一螺栓连接。
3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法兰盘42与对应的第二法兰盘之间还设有调整
垫,用于调整第一法兰盘42与第二法兰盘之间的安装间隙,保证安装牢固可靠。
36.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连接梁4的端部与对应设置的第一法兰盘42之间还可设有多个加强筋43以及增强结构。
3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舱固定装置,由于设置了连接梁4将两个支撑座3连接为一体,形成龙门式框架结构,结构简单,可大大提高驾驶舱固定装置的可靠与稳定性,能满足重型商用车或特种越野车的固定要求。
38.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39.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