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2022-06-01 18:09: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属于先进复合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高分子材料因其在机械性能、摩擦自润滑、加工、运输、维修及成本等方面有着综合突出优势,已广泛安装于水电、风电、核电及船舶等各种需要滑动摩擦的机械装置中,是核心关键部件。目前,商业化的高分子轴承材料种类主要包括橡胶、聚氨酯、尼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四氟乙烯、聚酯、酚醛、环氧、聚醚醚酮及聚醚砜等,通常以模压、浇注、注塑、纤维浸胶辐照等方式加工成板条、圆筒、半瓦及剖分等形状以用于不同的工况。而各大类高分子材料都有明显的优势及不足,例如橡胶材质的特点是耐泥沙工况、减震降噪性能最好,但承载有限,相对来说所需尺寸较大,生产、加工、安装精度要求高,维修成本高昂,耐干摩擦性能差,断水启动阶段磨损及噪声问题最严重;聚氨酯材质虽然能够平衡兼顾柔韧性及硬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设计提供相应的型号产品,主要技术优点就是耐干磨性能优异,采用流体浇注工艺,生产工艺简单,成品率高,材料硬度适中,车床易加工,但缺点是耐热水性能差,高温易水解;另外尼龙、聚酯、酚醛、环氧、聚醚醚酮及聚醚砜材质可以归为同一类,硬度、强度均最高,耐高温水解性能优异,耐干磨、湿磨性能均非常好,缺点就是材料硬度太高,弹性太差,特别是在泥沙工况下,对轴的磨损较严重,同时,运转过程中轴线容易偏差,产生偏振式急剧磨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聚四氟乙烯,自润滑性能最好,但尺寸稳定性比较差,特别是摩擦生热导致的热变形量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3.虽然有不少专利和文献报道了如何通过配方、工艺等手段来兼顾材料的各方面性能,例如现有技术公开了酚醛-聚氨酯复合体系,通过聚氨酯纤维丝浸胶的工艺,表明解决了材料承载和韧性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浸胶热压法,材料内部聚氨酯纤维和酚醛树脂存在区域差异性,并不是均质材料,在使用过程存在开裂风险,安全性较差;现有技术公布了改性聚醚砜的方法,通过引入热塑性的聚氨酯来增韧,虽然通过密炼、挤出造粒及注塑成型工艺能够增加两种高分子之间的混溶性,材料整体均一性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是简单的物理共混,随着时间会逐渐迁移分相,从而性能发生变化,摩擦稳定性并不高;现有技术提供了双层结构的聚氨酯的思路,低硬度聚氨酯充当摩擦层,高硬度聚氨酯为外层支撑,通过调节摩擦层的厚度来调节承载能力,而外层也可以换用任何硬质的高分子,以另一种思路来平衡承载和韧性,但依然只能应用于那些对聚氨酯介质影响不大的工况,而且在高承载需求时要求摩擦层材料厚度非常小,一旦磨损将无法保障后续的安全可靠性,风险系数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分子材料轴承性能在承载、韧性、耐介质、尺寸稳定性等综合方面存在的无法兼顾的顽疾,提供了一种高承载高韧性超耐磨自润滑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并可以根据所需形式制作成轴承。
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该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热膨
胀系数低、高尺寸稳定性(水、润滑油等介质)、耐酸碱等常规溶剂、耐高低温、耐辐照等优点。并可以根据实际所需形式,方便的制成轴承等形式。
6.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所述高分子复合材料由聚氨酯中的双键和聚芳醚酮中的热氧发生氧自由基交联聚合,并和聚四氟乙烯接枝形成网状形式的交错的大分子链。
7.可选地,所述聚氨酯、聚芳醚酮和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
8.5~30:50~100:0.5~10。
9.可选地,所述聚氨酯、聚芳醚酮和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
10.4~25:50~60:3~6。
11.可选地,所述聚氨酯为功能型聚氨酯;所述聚四氟乙烯来自于经电子束辐照改性的聚四氟乙烯材料。
12.可选地,所述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为60~110%。
13.可选地,所述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干摩擦系数为0.13~0.18。
14.可选地,所述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水润滑摩擦系数为0.01~0.025。
15.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6.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含有聚氨酯、聚芳醚酮和聚四氟乙烯的三相复合粉末,模压成型,得到所述高分子复合材料。
17.可选地,分别获取聚氨酯溶液、聚芳醚酮溶液和聚四氟乙烯粉末,经雾化干燥后形成含有聚氨酯、聚芳醚酮和聚四氟乙烯的三相复合粉末。
18.可选地,获取聚氨酯溶液包括以下步骤:将含有聚合物多元醇、二异氰酸酯和惰性溶剂i的混合物在非活性气氛下反应,加入含双键的小分子扩链剂,继续反应,降温,得到所述聚氨酯溶液。
19.可选地,所述聚合物多元醇、惰性溶剂i、二异氰酸酯和含双键的小分子扩链剂的质量比为100:80~250:10~50:4~25。
20.可选地,所述聚合物多元醇、惰性溶剂i、二异氰酸酯和含双键的小分子扩链剂的质量比为100~200:200~400:35~200:30~60。
21.可选地,所述聚合物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500~5000;
22.所述聚合物多元醇选自聚己二酸系列聚酯二元醇、聚己内酯二元醇、聚碳酸酯二元醇、聚四氢呋喃醚二醇、聚环氧丙烷醚二醇、端羟基聚丁二烯中的至少一种。
23.可选地,所述聚己二酸系列聚酯二元醇选自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聚己二酸丁二醇二元醇、聚己二酸乙二醇丁二醇共聚二元醇、聚己二酸1,3丙二醇二元醇中的至少一种。
24.可选地,所述惰性溶剂i选自甲苯、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中的至少一种。
25.可选地,所述二异氰酸酯选自甲苯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26.可选地,在非活性气氛下反应的条件为:温度50~80℃,时间1~3h。
27.可选地,所述非活性气氛选自氮气、氩气中的至少一种。
28.可选地,获取聚芳醚酮溶液包括以下步骤:将聚芳醚酮溶解于惰性溶剂ii得到聚芳醚酮溶液。
29.可选地,所述聚芳醚酮溶液的固含量为10%~65%。
30.可选地,所述聚芳醚酮溶液的固含量为10%~60%。
31.可选地,所述聚芳醚酮溶液的固含量为40%~63%。
32.可选地,所述聚芳醚酮溶液的固含量独立地选自10%、15%、20%、25%、30%、35%、40%、45%、50%、55%、60%、65%中的任意值或任意两者之间的范围值。
33.本技术中,固含量是指体系干燥后剩余物质占总量的质量百分数。
34.本技术中,聚芳醚酮来自于现有技术,如专利cn201610796153.0、cn201610796206.9、cn201610796300.4、cn201510182341.x、cn201310440166.0、cn201310440208.0、cn201210407687.1、cn201210382679.6、cn201210086808.7、cn201210041298.1中提到的各种结构的聚芳醚酮。
35.可选地,所述惰性溶剂ii选自环丁砜、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环丁砜中的至少一种。
36.可选地,所述聚四氟乙烯粉末为经过电子束辐照改性的聚四氟乙烯粉末。在有氧条件下,聚四氟乙烯经过辐照后,主链上会有大量稳定的含氧自由基。
37.可选地,所述聚四氟乙烯粉末的粒径为1~10微米。
38.可选地,所述电子束的剂量为300~1500kgy。
39.可选地,所述电子束的剂量为1000~1200kgy。
40.可选地,电子束辐照改性的时间为5~150天。
41.根据电子束的剂量和辐照改性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每天的辐照剂量,如用电子束辐照剂量为1000kgy改性处理,处理时间为100天,每天的剂量为10kgy。
42.可选地,所述雾化干燥的条件为:干燥室温度为100℃。具体应用中采用普通真空喷雾干燥设置的常规设置即可。
43.可选地,所述三相复合粉末中,聚氨酯、聚芳醚酮和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
44.5~30:50~100:0.5~10。
45.可选地,所述三相复合粉末中,聚氨酯、聚芳醚酮和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
46.4~25:50~60:3~6。
47.可选地,所述三相复合粉末的粒径大小为10~50微米。
48.可选地,所述模压成型的条件为:将所述三相复合粉末经梯度升温保温一定时长模压成型,模压压力为5~25mpa;
49.所述的梯度升温保温一定时长为100~150℃保温10~30min,150~200℃保温10~30min,200~250℃保温10~30min,250~300℃保温10~30min。
50.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51.步骤一、制备功能型聚氨酯(pu)溶液
52.将聚合物多元醇真空脱水,冷却后,加入装有惰性溶剂与二异氰酸酯的反应装置中,氮气气氛下,50-80℃反应1-3h后,再加入含有双键的小分子扩链剂,继续反应1h后,降温至室温即得到功能型pu乳液;
53.所述的聚合物多元醇为数均分子量500~5000的聚己二酸系列聚酯二元醇、聚己内酯二元醇、聚碳酸酯二元醇、聚四氢呋喃醚二醇、聚环氧丙烷醚二醇和端羟基聚丁二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54.所述的惰性溶剂为甲苯、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或多种;
55.所述的二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1,5-萘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56.所述的含双键的小分子扩链剂为1,4-丁烯二醇、1,5-己二烯-3,4-二醇和2,4-己二烯-1,6-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57.所述聚合物多元醇、惰性溶剂、二异氰酸酯和含双键的小分子扩链剂的质量比为(100~200):(200~400):(35~200):(30~60);
58.步骤二、制备聚芳醚酮(paek)溶液
59.基于专利cn201610796153.0、cn201610796206.9、cn201610796300.4、cn201510182341.x、cn201310440166.0、cn201310440208.0、cn201210407687.1、cn201210382679.6、cn201210086808.7及cn201210041298.1中提到的各种结构paek,用惰性溶剂溶解配置成一定固含量的paek溶液;
60.所述的惰性溶剂为环丁砜、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或多种;
61.所述的固含量为10%~60%;
62.步骤三、辐照改性聚四氟乙烯微粉
63.采购商品化的聚四氟乙烯微粉用电子束辐照进行一定剂量的辐照,对其表面进行改性
64.所述商品化的聚四氟乙烯微粉为粒径范围在1~10微米的超细微粉,例如沈阳无量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品名为涂料专用聚四氟乙烯微粉、油墨专用聚四氟乙烯微粉和润滑油脂专用聚四氟乙烯微粉等其中一种或多种;
65.所述的一定剂量为300~1500kgy;
66.步骤四、按一定质量比将pu溶液、paek溶液与经辐照改性的聚四氟乙烯微粉,分别从不同进料口加入喷雾鼓风干燥室中,控制干燥室温度为100℃,收集得到粒径分布均匀的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
67.所述的一定质量比为干燥后三相中固定成分的质量比为pu:paek:ptfe为(5~30):(50~100):(0.5~10);
68.所述的粒径分布均匀为三相复合微粉的粒径大小分布区间为10~50微米;
69.步骤五、将所得三相复合微粉按照轴承所需形式,经梯度升温保温一定时长模压成型,即得到高承载高韧性超耐磨自润滑高分子复合材料;
70.所述的梯度升温保温一定时长为100~150℃,10~30min、150~200℃,10~30min、200~250℃,10~30min及250~300℃,10~30min;
71.所述的模压压力为5~25mpa。
72.根据本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所述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上述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在轴承、板材中的应用。
73.可选地,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轴承,含有聚氨酯、聚芳醚酮和聚四氟乙烯的三相复合粉末,按照轴承所需形式,模压成型,得到所述高分子复合材料轴承。
74.本技术解决了现有高分子轴承材料长期存在的承载性、韧性、尺寸稳定性以及摩
擦磨损等性能间无法面面俱到的根深蒂固问题。本发明的方法是先分别制备功能性聚氨酯(pu)溶液与聚芳醚酮(paek)溶液,再同步用喷雾干燥法,与被辐射改性处理过的聚四氟乙烯粉(ptfe)在高温干燥的过程中互相结合,形成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将所得复合微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逐步升温模压成型,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高承载高韧性超耐磨自润滑高分子复合轴承材料。
75.本技术中,如无特别说明,所给出的数据范围选自范围中的任意值,且包含范围的端点值。
76.本技术中,pu是指聚氨酯。
77.本技术中,paek是指聚芳醚酮。
78.本技术中,ptfe是指聚四氟乙烯。
79.本技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80.1)本技术所提供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十分优异的摩擦性能,具有高承载高韧性超耐磨自润滑的优良特点,创新性的引入了功能性pu,再通过同步喷雾干燥方法,将pu、paek以及辐照改性的ptfe三种高分子材料直接复合在一起形成粒径分布均匀的三相微粉,采用梯度升温模压,在高温高压下,功能性pu中的双键能够与paek中的热氧发生氧自由基交联聚合,并与辐照改性的ptfe接枝形成类似网状形式的复杂交错的牢固大分子链,在保障材料均一性的基础上,能够兼得pu的柔韧性、paek的高承载及ptfe的自润滑性,且类网结构的分子链有效阻止了分子链滑移、舒展等运动造成材料尺寸稳定性差的问题,同时提高了材料的耐介质方面的性能。且本技术的制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可以很方便的根据实际需要制成高分子复合材料轴承、板材等产品。
81.2)本技术所提供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喷雾干燥得到的三相复合微粉的组成和粒径可以通过pu溶液的溶度、paek溶液的固含量、ptfe微粉的粒径、三者之间的质量比及喷雾室温度进行调控,最终可得到不同模量、韧性及摩擦性能的复合材料,可针对不同应用工况灵活变通,此外,相比于现有的普通机械混合和纺丝浸胶复合,在整体提高了产品的批次稳定性的综合优势下,工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明显的竞价优势,在风电、水电、核电和船舶等各滑动摩擦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82.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技术,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如无特别说明,测试方法均采用常规方法,仪器设置均采用厂家推荐的设置。
83.其中,聚芳醚酮采用专利cn201310440208.0中公布的方法制备,具体制备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由苯并咪唑酮与二氟二苯甲酮,在催化剂碳酸钾催化下,环丁砜为溶剂,采用甲苯共沸出水法得到的
ⅰ-
a结构的聚芳醚酮。
84.对比例1
85.由于其中不含pu及改性ptef,直接将聚芳醚酮粉料在10mpa的压力下,按照150℃保温10min、220保温10min、280℃保温30min的升温程序进行模压,最后保压降至室温后泄压开模,制备得到长宽高为50
×
50
×
5mm的小板材。
86.对比例2(pu-paek复合材料)
87.步骤1、制备功能性pu乳液
88.将100g的分子量为2000的聚己内酯二元醇真空脱水,冷却后,加入装有200g甲苯与17.5g的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反应装置中,氮气气氛下,65℃反应2h后,再加入4.4g的1,4-丁烯二醇,继续反应1h后,降温至室温即得到功能型pu乳液;
89.步骤2、制备paek溶液
90.将100g聚芳醚酮溶解于100g的n,n-二甲基乙酰胺中,充分搅拌溶解,配置成固含量为50%的均匀溶液;
91.步骤3、制备pu-paek两相复合微粉
92.将20g pu溶液、100g paek溶液,分别从不同进料口加入喷雾鼓风干燥室中,控制干燥室温度为100℃,收集得到粒径分布区域为20~30微米的pu-paek两相复合微粉,其中两者质量比pu:paek为1.5:10;
93.步骤4、模压得到复合材料板材
94.按照100℃保温10min、150℃保温10min、220保温10min、280℃保温20min的升温程序进行模压,压力为10mpa,最后保压降至室温后泄压开模,制备得到长宽高为50
×
50
×
5mm的小板材。
95.对比例3(paek-ptfe复合材料)
96.步骤1、制备paek溶液
97.将100g聚芳醚酮溶解于100g的n,n-二甲基乙酰胺中,充分搅拌溶解,配置成固含量为50%的均匀溶液;
98.步骤2、制备辐照改性的ptfe颗粒
99.将沈阳无量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品名为涂料专用聚四氟乙烯微粉(粒径1~10微米),直接用电子束辐照剂量为1200kgy改性处理,处理时间为120天,每天的剂量为10kgy;
100.步骤3、制备paek-ptfe两相复合微粉
101.将100g paek溶液与5gptfe微粉,分别从不同进料口加入喷雾鼓风干燥室中,控制干燥室温度为100℃,收集得到粒径分布区域为20~30微米的paek-ptfe两相复合微粉,其中两者质量比paek:ptfe为10:1;
102.步骤4、模压得到复合材料板材
103.按照100℃保温10min、150℃保温10min、220保温10min、280℃保温20min的升温程序进行模压,压力为10mpa,最后保压降至室温后泄压开模,制备得到长宽高为50
×
50
×
5mm的小板材。
104.实施例1
105.步骤1、制备功能性pu乳液
106.将100g的分子量为2000的聚己内酯二元醇真空脱水,冷却后,加入装有200g甲苯与17.5g的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反应装置中,氮气气氛下,65℃反应2h后,再加入4.4g的1,4-丁烯二醇,继续反应1h后,降温至室温即得到功能型pu乳液;
107.步骤2、制备paek溶液
108.将100g聚芳醚酮溶解于100g的n,n-二甲基乙酰胺中,充分搅拌溶解,配置成固含量为50%的均匀溶液;
109.步骤3、制备辐照改性的ptfe颗粒
110.将沈阳无量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品名为涂料专用聚四氟乙烯微粉(粒径1~10微
米),直接用电子束辐照剂量为1200kgy改性处理,处理时间为120天,每天的剂量为10kgy;
111.步骤4、制备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
112.按20g pu溶液、100g paek溶液与5gptfe微粉,分别从不同进料口加入喷雾鼓风干燥室中,控制干燥室温度为100℃,收集得到粒径分布区域为20~30微米的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其中三者质量比pu:paek:ptfe为7.5:50:5;
113.步骤5、模压得到复合材料板材
114.按照100℃保温10min、150℃保温10min、220保温10min、280℃保温20min的升温程序进行模压,压力为10mpa,最后保压降至室温后泄压开模,制备得到长宽高为50
×
50
×
5mm的小板材。
115.实施例2
116.步骤1、制备功能性pu乳液
117.将100g的分子量为1000的聚四氢呋喃醚二元醇真空脱水,冷却后,加入装有250g丙酮与50g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反应装置中,氮气气氛下,60℃反应2h后,再加入22.8g的1,5-己二烯-3,4-二醇,继续反应1h后,降温至室温即得到功能型pu乳液;
118.步骤2、制备paek溶液
119.将100g聚芳醚酮溶解于60g的环丁砜中,充分搅拌溶解,配置成固含量为62.5%的均匀溶液;
120.步骤3、制备辐照改性的ptfe颗粒
121.将沈阳无量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品名为油墨专用聚四氟乙烯微粉,直接用电子束辐照剂量为1200kgy改性处理,处理时间为120天,每天的剂量为10kgy;
122.步骤4、制备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
123.按30g pu溶液、80g paek溶液与6gptfe微粉,分别从不同进料口加入喷雾鼓风干燥室中,控制干燥室温度为100℃,收集得到粒径分布区域为30~40微米的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其中三者质量比pu:paek:ptfe为12.2:50:6;
124.步骤5、模压得到复合材料板材
125.按照120℃保温20min、160℃保温15min、240保温10min、280℃保温15min的升温程序进行模压,压力为10mpa,最后保压降至室温后泄压开模,制备得到长宽高为50
×
50
×
5mm的小板材。
126.实施例3
127.步骤1、制备功能性pu乳液
128.将100g的分子量为3000的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真空脱水,冷却后,加入装有80g二甲基亚砜与10.68g的对苯二异氰酸酯的反应装置中,氮气气氛下,70℃反应1.5h后,再加入7.6g的2,4-己二烯-1,6-二醇,继续反应1.5h后,降温至室温即得到功能型pu乳液;
129.步骤2、制备paek溶液
130.将100g聚芳醚酮溶解于150g的二甲基亚砜中,充分搅拌溶解,配置成固含量为40%的均匀溶液;
131.步骤3、制备辐照改性的ptfe颗粒
132.将沈阳无量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品名为润滑油脂专用聚四氟乙烯微粉,直接用电子束辐照剂量为1000kgy改性处理,处理时间为100天,每天的剂量为10kgy;
133.步骤4、制备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
134.按40g pu溶液、150g paek溶液与3gptfe微粉,分别从不同进料口加入喷雾鼓风干燥室中,控制干燥室温度为100℃,收集得到粒径分布区域为30~40微米的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其中三者质量比pu:paek:ptfe为23.8:60:3;
135.步骤5、模压得到复合材料板材
136.按照140℃保温30min、180℃保温20min、240保温20min、290℃保温10min的升温程序进行模压,压力为10mpa,最后保压降至室温后泄压开模,制备得到长宽高为50
×
50
×
5mm的小板材。
137.实施例4
138.步骤1、制备功能性pu乳液
139.将100g的分子量为1000的聚碳酸酯二元醇真空脱水,冷却后,加入装有150g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与42g的1,5-萘二异氰酸酯的反应装置中,氮气气氛下,80℃反应1h后,再加入8.8g的1,4-丁烯二醇,继续反应1h后,降温至室温即得到功能型pu乳液;
140.步骤2、制备paek溶液
141.将100g聚芳醚酮溶解于100g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中,充分搅拌溶解,配置成固含量为50%的均匀溶液;
142.步骤3、制备辐照改性的ptfe颗粒
143.将沈阳无量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品名为润滑油脂专用聚四氟乙烯微粉,直接用电子束辐照剂量为1000kgy改性处理,处理时间为100天,每天的剂量为10kgy;
144.步骤4、制备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
145.按8g pu溶液、100g paek溶液与5gptfe微粉,分别从不同进料口加入喷雾鼓风干燥室中,控制干燥室温度为100℃,收集得到粒径分布区域为15~20微米的pu-paek-ptfe三相复合微粉,其中三者质量比pu:paek:ptfe为4:50:5;
146.步骤5、模压得到复合材料板材
147.按照120℃保温10min、160℃保温10min、220保温10min、260℃保温10min的升温程序进行模压,压力为10mpa,最后保压降至室温后泄压开模,制备得到长宽高为50
×
50
×
5mm的小板材。
148.实施例5
149.将对比例1-3、实施例1~4所得的小板材试样与商品化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材试样(宁津县泰达橡塑有限公司产品,分子量为570万),按照表1的测试标准,在同等条件下分别进行了硬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缺口冲击强度、摩擦系数以及在水油中的尺寸稳定性等性能比对,结果如表1所示:
150.表1:对比例1~3、实施例1~4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材性能对比
[0151][0152]
从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得到的复合材料与改性前的纯聚芳醚酮树脂材料相比,各关键性能指标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承载和韧性两方面得到了同时兼顾,此外在摩擦性能方面达到了媲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程度,具备优异的自润滑性能,特别是尺寸稳定性方面,超低的吸水和吸油膨胀率,可以让其广泛的应用于对轴承间隙要求极其苛刻的滑动摩擦部件。
[0153]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几个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技术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