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23:02: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2.导光板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导引光线的方向,进而提高光学模块的光学辉度以及调控亮度的均匀性。在光进入导光板后,由于导光板的全反射特性,可将光传导至导光板的另一端。再者,为了能让光自导光板正面射出,一般会在导光板的下表面设置网点,当光线在底面碰到网点时,反射光会往不同的角度扩散而全反射条件,即可让光从导光板的正面出光,再依序经由下扩散片、棱镜片(prism sheet)及上扩散片将光线导正而产生正向发光达到提升辉度的效果。
3.在目前的发展中,棱镜片推出了高折射率胶体的高增益增亮膜(high gai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high gain bef),可取代现行的增亮膜产品,并可在现行背光模块架构中提高10%左右的辉度。然而,目前现行的背光模块结构,并非为最佳辉度的设计。
[0004]“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将出射光束的出光角度收敛至最佳化,进而配合搭配的增亮组件而提升整体的发光强度。
[0006]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7]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一导光元件、一增亮组件以及一反射件。光源用以提供一光束。导光元件配置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导光元件包括一板体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板体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以及连接于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一入光面。光源设置于入光面的一侧。多个光学微结构形成于下表面。增亮组件配置于导光元件中上表面的一侧。增亮组件包括分别具有多个棱镜结构且互相垂直设置的两增亮膜。反射件配置于导光元件中下表面的一侧。导光元件位于增亮组件与反射件之间,其中各个光学微结构具有一迎光面及一背光面,且迎光面与下表面的夹角介于2度至12度之间。
[0008]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中,导光元件包括板体及位在板体下方的多个光学微结构。其中,板体具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且各光学微结构具有迎光面,而迎光面与下表面的夹角介于2度至12度之间。如此一来,可借由导光元件上的多个光学微结构,将光束的出光角度收敛至最佳化,进而配合搭配的增亮组件而提升整体的发光强度。
[0009]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11]
图2为图1中单一光学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12]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13]
图4为图3中单一光学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14]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15]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有关本发明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100,适于提供照明光束l2,用以作为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图未示)的光源来源。具体而言,背光模块100包括光源110、导光元件120、增亮组件130以及反射件140。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例如为侧入式的背光模块
[0018]
光源110用以提供光束l1,而导光元件120配置于光束l1的传递路径上。光源110例如是led白光灯条,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导光元件120包括板体122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124。板体122具有上表面s1、下表面s2以及连接于上表面s1与下表面s2之间的入光面s3。其中,上表面s1与下表面s2呈相对设置,上表面s1平行于下表面s2,且上表面s1及下表面s2皆垂直于入光面s3。光源110设置于入光面s3的一侧,多个光学微结构124形成于下表面s2,而上表面s1即作为导光元件120出光面。其详细结构将于后续段落详细说明。
[0019]
增亮组件130配置于导光元件120中上表面s1的一侧。详细而言,增亮组件130包括分别具有多个棱镜结构且互相垂直设置的两增亮膜。详细而言,增亮组件130包括具有第一棱镜结构m1的第一增亮组件132以及具有第二棱镜结构m2的第二增亮组件134。第二增亮组件134位于第一增亮组件132与导光元件120之间。第一棱镜结构m1设置于第一增亮组件132背向导光元件120的表面(例如为正棱镜片),第二棱镜结构m2设置于第二增亮组件134背向导光元件120的表面(例如为正棱镜片),且第一棱镜结构m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棱镜结构m2的延伸方向实质上为垂直。换句话说,第一增亮组件132与第二增亮组件134呈现垂直摆放,且棱镜结构皆朝向远离导光元件120的方向。第一棱镜结构m1与第二棱镜结构m2可以是相同的棱镜结构或不同的棱镜结构,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增亮组件130的材料例如包括透光胶(未显示),且透光胶的折射率介于1.6至1.65之间。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增亮组件130例如是高增益增亮膜(high gai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high gain bef),故可提高背光模块100的辉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增亮组件130的材质即可以透光胶制作而成,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0020]
反射件140配置于导光元件120的下表面s2的一侧,导光元件120位于增亮组件130与反射件140之间。反射件140用以将由导光元件120下表面s2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元件120。在本实施例中,反射件140例如为镜面反射镜。由于其反射表面具有高度的平整性,故可让光线的反射较为收敛不发散(或降低漫反射)而更具有指向性,使反射后的光线可朝向特定的区域及角度传递,进而提升光线的使用效率。
[0021]
图2为图1中单一光学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多个光学微结构124形成于板体122的下表面s2,这些光学微结构124在下表面s2可呈阵列排列、渐层排列、其他种类规则排列或不规则排列分布,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此外,光学微结构124可具有不同样式的形状,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124为由下表面s2向内凹陷的微结构。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124可为由下表面s2向外凸起的微结构,或亦可为沟槽状结构,本发明亦不限于此。
[0022]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10(绘示于图1)设置于光学微结构124的左侧,各个光学微结构124具有迎光面sp及背光面sn。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光学微结构124由下表面s2朝板体122凹陷,故光学微结构124的迎光面sp位于光源110与背光面sn之间。其中,迎光面sp与下表面s2的夹角a1介于2度至12度之间。在最佳的实施例中,迎光面sp与下表面s2的夹角a1为7度。当光束l1由入光面s3进入导光元件120后,光束l1在板体122内部反复传递反射,并借由光学微结构124的迎光面sp的反射,由板体122的指定区域传递出光。特别说明的是,迎光面sp例如为同时朝向入光面s3及上表面s1的表面,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0023]
如此一来,借由本实施例的配置方式与结构设计,进入导光元件120后的光束l1经由下表面s2的光学微结构124的全反射或折射作用,进而改变其行进方向,会使光束l1由导光元件120的上表面s1出射,再借由上置的增亮组件130,使光束l1收敛至最佳化而形成出光学表现较佳的照明光束l2。在相关的实验中可显示,相较于传统的背光模块配置,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亮度增益至少可达传统配置的1.45倍。在本实施例中,背光面sn与下表面s2的夹角a2介于5度至90度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0024]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单一光学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3及图4。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类似于图1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元件120a的光学微结构124a由下表面s2朝远离板体122凸出,且背光面sn位于光源110与迎光面sp之间。其中,迎光面sp与下表面s2的夹角a1介于2度至12度之间。在最佳的实施例中,迎光面sp与下表面s2的夹角a1为7度。当光束l1由入光面s3进入导光元件120后,光束l1在板体122内部反复传递反射,并借由光学微结构124的迎光面sp反射使光束l1在板体122内部传递,并由板体122的指定区域传递出光。如此一来,借由此设计进一步提升背光模块100a的整体发光强度。
[0025]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b类似于图1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b还包括扩散件150,配置于增亮组件130上方。具体来说,增亮组件130位于扩散件150与导光元件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扩散件150例如是低雾度的扩散片(非一般上扩散片),其雾度小于80%。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扩散件150的雾度例如是30%、60%或介于30%至60%之间。如此一来,可进一步均匀化所提供的照明光束。
[0026]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6。本实施例的背光
模块100c类似于图5显示的背光模块100b。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c还包括光学件160,配置于增亮组件130与导光元件120之间。光学件160例如是低雾度的透光元件,其雾度小于或等于扩散件150的雾度。意即光学件160的雾度小于80%。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光学件160的雾度例如是30%、60%或介于30%至60%之间。如此一来,当光源110所发出的光束传递通过光学件160时,可借由低雾度的光学效果使光束l1的出光角较集中且较偏正向方向传递,进而可提升背光模块100c的发光亮度及光学品质。
[0027]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中,导光元件包括板体及位在板体下方的多个光学微结构。其中,板体具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且各光学微结构具有迎光面,而迎光面与下表面的夹角介于2度至12度之间。如此一来,可借由导光元件上的多个光学微结构,将光束的出光角度收敛至最佳化,进而配合搭配的增亮组件而提升整体的发光强度。
[0028]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发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0029]
附图标记说明:
[0030]
100,100a,100b,100c:背光模块
[0031]
110:光源
[0032]
120,120a:导光元件
[0033]
122:板体
[0034]
124,124a:光学微结构
[0035]
130:增亮组件
[0036]
132:第一增亮组件
[0037]
134:第二增亮组件
[0038]
140:反射件
[0039]
150:扩散件
[0040]
160:光学件
[0041]
a1,a2:夹角
[0042]
l1:光束
[0043]
l2:照明光束
[0044]
m1:第一棱镜结构
[0045]
m2:第二棱镜结构
[0046]
s1:上表面
[0047]
s2:下表面
[0048]
s3:入光面
[0049]
sn:背光面
[0050]
sp:迎光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