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15:27: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模具领域,具体是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冲头安装在上模座或下模座上,在冲压模具工作的过程中,冲头与上模座或下模座保持不可分离的状态,在冲压模具终止工作之后,工作人员才能够将原有的冲头从上模座或下模座上取下,然后将新的冲头设置在上模座或下模座上。
3.从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在冲制钣金件时,一种冲头仅能够在钣金件上形成一种冲孔;如果钣金件需要冲制两种以上的冲孔,则需要采用两种或更多的冲头设置在上模座或下模座上;
4.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仅将两种或更多的冲头之一设置在上模座或下模座上,则需要对上模座或下模座更换冲头,冲压模具不得不终止工作;
5.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将两种或更多的冲头同时设置在上模座或下模座上,此时分为至少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两种冲头实际的间距,与钣金件上应当被冲孔的预设位置的间距不符,导致至少一个冲头对钣金件的实际冲孔位置与预设位置偏差过大;第二种情况,两种冲头或更多种冲头的长度不同,可能导致其中一种冲头能够在钣金件上冲制出冲孔,而另外一种冲头不能够在钣金件上冲制出冲孔;
6.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将两种或更多的冲头分离开来,并且设置与冲头种类数量所对应的模具,在任一个模具的上模座或下模座上仅设置有一个冲头,通过更换多个冲压模具的方式完成对钣金件的冲孔工作,其中,需要多次的终止每一个模具的工作。
7.因此,现有技术中,针对钣金件具有需要被冲孔的多个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采用冲压模具对钣金件冲孔工作的效率,成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钣金件具有需要被冲孔的多个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采用冲压模具对钣金件冲孔工作的效率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冲压模具。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冲压模具,包括第一主体、冲头和限位部件;
11.所述第一主体设置有容置腔;
12.所述限位部件和所述冲头分别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限位部件和所述冲头可在所述容置腔内相互接触,至少所述冲头和所述容置腔被设置为不可分离的连接结构;
13.所述冲头具有裸露于所述容置腔外部的第一状态和隐没于所述容置腔内部的第二状态,所述限位部件可阻止所述冲头从所述第一状态转变至所述第二状态。
14.进一步的,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第一主体的表面形成第一口部和第二口部,所述第一口部和所述第二口部之间留有预设间距;
15.所述冲头可穿透所述第一口部,所述限位部件可穿透所述第二口部。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口部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二口部的开口方向呈预设角度。
17.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装置;
18.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
19.当所述冲头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冲头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之间形成凹陷腔;
20.所述第二口部和所述凹陷腔相通,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限位部件进出所述凹陷腔。
21.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具体为气缸。
22.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主体;
23.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相互可形成往复运动状态,其中,当所述冲头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裸露在所述容置腔外部的一部分所述冲头指向所述第二主体。
2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体上设置有落料孔;
25.所述落料孔可容纳裸露在所述容置腔外部的一部分所述冲头。
26.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通过对应的限位部件使得多个冲头被设置为可调节状态,其中,同一个第一主体上的任一个冲头即可以通过对应的限位部件具有可冲制冲孔的功能,也可以通过对应的限位部件3具有可伸缩且不可冲制冲孔的功能,从而当钣金件被冲孔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可通过调节对应的限位部件改变冲头的状态,避免了在冲压过程中,需要更换冲压模具的情况发生,从而节约了冲压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冲压工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冲压模具的其中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冲压模具的其中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冲压模具的其中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冲压模具的第一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实施例1:
33.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4,提供一种冲压模具,包括第一主体1、冲头2和限位部件3;
34.第一主体1设置有容置腔101;
35.限位部件3和冲头2分别可活动的设置在容置腔101内,限位部件3和冲头2可在容置腔101内相互接触,至少冲头2和容置腔101被设置为不可分离的连接结构;
36.冲头2具有裸露于容置腔101外部的第一状态和隐没于容置腔101内部的第二状态,限位部件3可阻止冲头2从第一状态转变至第二状态。
37.参见图1至图4,如果冲压模具被设置为上模座或下模座,则第一主体1应当理解为
上模座,对应的是,第二主体5应当理解为下模座;此时,限位部件3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将冲头2保持在第一状态,即冲头2裸露在容置腔101的外部,同时,冲头2能够对钣金件进行冲孔;在调节限位部件3之后,冲头2可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即,冲头2可在冲压的过程中接收到钣金件的反作用力,在反作用力的驱动下,冲头2可回缩到容置腔101内,从而回缩到容置腔101内的冲头2无法对钣金件进行冲孔。
38.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将冲压模具进行如下多种设置:
39.场景一:被冲压的同一个钣金件实际被设置有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且两个冲孔的孔径相通,则将第一主体1上设置有两个冲头2,两个冲头2的直径相同,两个冲头2分别与两个冲孔的孔径匹配,两个冲头2之间的间距与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之间的间距相同,此时,可调节两个冲头2所对应的限位部件3,将两个冲头2分别通过对应的限位部件3而保持在第一状态,且因为限位部件3的限制而无法向第二状态转变,接着,可采用具有两个冲头2的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压,从而完成对钣金件上的两个冲孔的冲制。
40.在该场景一中,冲压模具被设置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冲头2,如果,钣金件的冲孔位置发生改变,例如:同一个钣金件上的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但两个冲孔的孔径依然保持与两个冲头2匹配,则,调节冲压模具上的限位部件3,使得仅其中一个冲头2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而另一个冲头2没有被限位部件3限制,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其中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使得同一个钣金件上形成一个冲孔,接着,再次调节冲压模具上的限位部件3,使得原本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为第一状态的冲头2,转变为

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而原本没有被限位部件3限制的另一个冲头2,转变为

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此时,调整第一主体1的位置,并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其中另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使得同一个钣金件上形成另一个冲孔。
41.在该场景一中,冲压模具被设置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冲头2,如果,钣金件的冲孔位置的数量发生改变,但冲孔的孔径依然保持与两个冲头2匹配,例如:同一个钣金件上,仅设置有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则,调节冲压模具上的限位部件3,使得其中一个冲头2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而另一个冲头2没有被限位部件3限制,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仅有的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使得同一个钣金件上形成冲孔。
42.在该场景一中,冲压模具被设置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冲头2,如果,钣金件的冲孔位置的数量发生改变,且任一个冲孔的孔径与两个冲头2匹配,例如:在同一个钣金件上,设置有三个冲孔的预设位置,此时,可产生如下两种情况:
43.情况a:如果同一个钣金件的其中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之间的间距,与冲压模具的两个冲头2的间距相同,则首先通过调整对应的限位部件3,使得两个冲头2分别保持在第一状态,且无法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其中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使得同一个钣金件上形成两个冲孔;接着,再次调整限位部件3,使得原本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为第一状态的其中一个冲头2,转变为

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而另一个冲头2依然保持在,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的剩余的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同
一个钣金件可获得第三个冲孔。
44.情况b:如果同一个钣金件的任意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之间的间距,与冲压模具的两个冲头2的间距分别不同,则,首先通过调整对应的限位部件3,使得两个冲头2的其中一个冲头2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且无法向第二状态转变,以及,另一个冲头2没有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从而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变,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并配合第一主体1的移动,依次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三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获得三个冲孔。
45.在该场景一中,冲压模具被设置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冲头2,如果,钣金件的冲孔位置的数量发生改变,且任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发生改变,且任一个冲孔的孔径与两个冲头2匹配,例如:在同一个钣金件上,设置有四个个冲孔的预设位置,或更多的冲孔的预设位置,则,参照前述的

情况b’进行调节即可,这里不再赘述。
46.场景二:被冲压的同一个钣金件实际被设置有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且两个冲孔的孔径不相同,例如:第一个冲孔的孔径比较大,第二个冲孔的孔径比较小,则将第一主体1上设置有两个冲头2,第一个冲头2的直径与第一个冲孔的孔径相匹配,第二个冲头2的直径与第二个冲孔的孔径相匹配,且两个冲头2之间的间距与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之间的间距相通,此时,可调节两个冲头2所对应的限位部件3,将两个冲头2分别通过对应的限位部件3而保持在第一状态,且因为限位部件3的限制而无法向第二状态转变,介质,可采用具有两个冲头2的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压,从而完成钣金件上的两个冲孔的冲制。
47.在该场景二中,冲压模具被设置有两个直径不同的冲头2,如果,钣金件的冲孔位置发生改变,例如:同一个钣金件上的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但两个冲孔的空间依然保持与两个冲头2匹配,则,调节冲压模具上的限位部件3,使得仅其中一个冲头2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而另一个冲头2没有被限位部件3限制,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其中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使得同一个钣金件上形成一个冲孔,接着,再次调节冲压模具上的限位部件3,使得原本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为第一状态的冲头2,转变为

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而原本没有被限位部件3限制的另一个冲头2,转变为

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此时,调整第一主体1的位置,并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其中另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使得同一个钣金件上形成另一个冲孔。
48.在该场景二中,冲压模具被设置有两个直径不同的冲头2,如果,钣金件的冲孔位置的数量发生改变,但冲孔的孔径依然保持与两个冲头2匹配,例如:同一个钣金件上,仅设置有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则,调节冲压模具上的限位部件3,使得其中一个与冲孔的孔径匹配的冲头2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而另一个冲头2没有被限位部件3限制,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仅有的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使得同一个钣金件上形成冲孔。
49.在该场景二中,冲压模具被设置有两个直径不同的冲头2,如果,钣金件的冲孔位置的数量发生改变,但冲孔的孔径依然保持与两个冲头2匹配,例如:在同一个钣金件上,设置有三个冲孔的预设位置,此时,可产生如下两种情况:
50.情况c:如果同一个钣金件的其中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之间的间距,与冲压模具的
两个冲头2的间距相同,并且两个冲孔的孔径分别与两个冲头2匹配,则首先通过调整对应的限位部件3,使得两个冲头2分别保持在第一状态,且无法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上的其中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使得同一个钣金件上形成两个冲孔;接着,再次调整限位部件3,使得与剩余冲孔的孔径所对应的冲头2,依然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为第一状态,而另一个冲头2从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保持在第一状态,转变为

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对同一个钣金件的剩余的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同一个钣金件可获得第三个冲孔。
51.情况d:如果同一个钣金件的任意两个冲孔的预设位置之间的间距,与冲压模具的两个冲头2的间距分别不同,并且任一个冲孔的孔径分别与两个冲头2之一匹配,则,首先通过调整对应的限位部件3,使得两个冲头2的其中一个冲头2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且无法向第二状态转变,以及,另一个冲头2没有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从而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变,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并配合第一主体1的移动,首先对于

与当前保持为第一状态的冲头2所匹配的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获得所有的与当前保持为第一状态的冲头2所匹配的冲孔,然后,再次调整对应的限位部件3,使得原本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的冲头2,转变为

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而另一个冲头2从没有被限位部件3限制,转变为被对应的限位部件3限制在第一状态,此时,可采用冲压模具并配合第一主体1的移动,对同一个钣金件的剩余的冲孔的预设位置进行冲制,从而同一个钣金件可获得所有的冲孔。
52.在该场景一中,冲压模具被设置有两个直径不同的冲头2,如果,钣金件的冲孔位置的数量发生改变,且任一个冲孔的预设位置发生改变,且任一个冲孔的孔径与两个冲头2之一匹配,例如:在同一个钣金件上,设置有四个冲孔的预设位置,或更多的冲孔的预设位置,则,参照前述的

情况d’进行调节即可,这里不再赘述。
53.根据前述的场景一和场景二,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应用场景,从而获得冲头2的数量更多、冲头2的直径相同或不同的冲压模具,其具体的使用方式类似于前述场景一的冲压模具、或类似于前述场景二的冲压模具,只需要通过调整对应的限位部件3即可。
54.在实际使用中,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如果在冲头2的数量与钣金件的预设冲孔数量相同,冲头2的直径与钣金件的预设冲孔的孔径相同、且多个冲头2的间距与钣金件的预设冲孔的位置匹配的情况下,可直接采用本实施例的冲压模具对钣金件进行冲制;反之,如果冲头2的数量与钣金件的预设冲孔数量、或冲头2的直径与钣金件的预设冲孔的孔径、或多个冲头2的间距与钣金件的预设冲孔的位置不同或不匹配,则,可通过调整对应的限位部件3,并采用调整后的冲压模具、并配合第一主体1的移动而完成对钣金件的冲制。
55.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通过对应的限位部件3使得多个冲头2被设置为可调节状态,其中,同一个第一主体1上的任一个冲头2即可以通过对应的限位部件3具有可冲制冲孔的功能,也可以通过对应的限位部件3具有可伸缩且不可冲制冲孔的功能,从而当钣金件被冲孔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可通过调节对应的限位部件3改变冲头2的状态,避免了在冲压过程中,需要更换冲压模具的情况发生,从而节约了冲压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冲压工作的效率。
56.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钣金件具有需要被冲孔的多个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采用冲压模具对钣金件冲孔工作的效率的技术问题。
57.进一步的,参见图1至图4,容置腔101与第一主体1的表面形成第一口部102和第二口部103,第一口部102和第二口部103之间留有预设间距;
58.冲头2可穿透第一口部102,限位部件3可穿透第二口部103。
59.其中,冲头2可通过第一口部102设置在容置腔101内,而限位部件3可通过第二口部103设置在容置腔101内;当冲头2和限位部件3分别设置于容置腔101内时,冲头2与限位部件3之间形成至少如下两种状态:
60.状态一,冲头2与限位部件3相互不接触,冲头2在重力的作用下,一部分冲头2自然的裸露在容置腔101外,但冲头2与容置腔101之间相互不可分离,此时,冲头2为第一状态,并且当前的冲头2可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位于容置腔101内部的剩余的冲头2与容置腔101的其中一面之间形成间距,当冲头2受到外力作用时,冲头2可沿着容置腔101外部至容置腔101内部的方向移动,从而冲头2可整体的容纳在容置腔101内,冲头2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在冲头2移动的过程中,冲头2与限位部件3之间互不接触。
61.状态二,冲头2与限位部件3相互接触,且冲头2相对于容置腔101不可分离且不可活动,一部分冲头2裸露在容置腔101外,此时,位于容置腔101内部的剩余的冲头2与容置腔101之间的间距被限位部件3填满,从而冲头2相对于容置腔101不可活动,冲头2保持在第一状态,且冲头2不能够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当冲头2受到外力作用时,冲头2相对于容置腔101不可移动,从而裸露在容置腔101外部的冲头2可对钣金件进行冲制;在冲头2对钣金件冲制的过程中,冲头2始终与限位部件3接触。
62.第一口部102和第二口部103之间应当留有间距,从而避免限位部件3与冲头2在第一口部102和第二口部103的交汇处接触,这有可能导致冲头2在冲压的过程中被限位部件3制约,以及,有可能导致限位部件3在限制冲头2位置的过程中脱离冲头2。
63.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口部102和第二口部103之间的间距,应当被设置为合理的间距;如果第一口部102和第二口部103之间的间距过大,则会造成增大第一主体1的重量,进而增大冲压装置的能耗;反之,如果第一口部102和第二口部103之间的间距过小,则会造成限位部件3比较小,从而限位部件3的强度不足。
64.本实施例中,限位部件3可以是如下结构之一:
65.限位部件3被设置为块状,其中,限位部件3具有第一块状部和第二块状部,第一块状部和第二块状部分别被设置为矩形体,第一块状部的宽度与第二块状部的宽度相同,但第一块状部的高度小于第二块状部的高度;与之对应的是,位于容置腔101内的冲头2的其中一面应当被设置为平面,同时,位于容置腔101内的冲头2的厚度,应当满足第二块状部与第一块状部之间的高度差,从而,当冲头2与限位部件3相互接触时,冲头2的平面能够与第一块状部的其中一个平面相互接触。
66.限位部件3被设置为块状,其中,限位部件3具有第三块状部和第四块状部,第三块状部呈矩形体,而第四块状部被设置为斜坡状,第三块状部的宽度与第四块状部的宽度相同;与之对应的是,位于容置腔101内的冲头2的其中一面应当被设置为斜面,同时,位于容置腔101内的冲天的厚度,应当与第四块状部的高度,从而,当冲头2与限位部件3相互接触时,冲头2的斜面与第四块状部的坡面相互接触。
67.限位部件3被设置为块状,其中,限位部件3上设置有通孔或盲孔;与之对应的是,位于容置腔101内的冲头2可被设置在通孔或盲孔内。具体的,当冲头2被限位部件3限制在
相对于容置腔101呈第一状态、且冲头2不可能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时,冲头2与限位部件3的表面接触,此时,冲头2的轮廓与通孔或盲孔的轮廓之间形成间距,当冲头2被限位部件3限制在相对于容置腔101呈第一状态、且冲头2可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时,冲头2可活动的进出限位部件3的通孔或盲孔,此时,冲头2的轮廓与通孔或盲孔的轮廓重合,或者,冲头2的轮廓位于通孔或盲孔的轮廓内。应当理解的是,如果限位部件3上设置有通孔,则当冲头2位于通孔内时,冲头2可与第一主体1接触,如果限位部件3上设置有盲孔,则当冲头2位于盲孔内时,冲头2仅能够与限位部件3接触;无论限位部件3上设置的是通孔还是盲孔,都应当将冲头2完全容纳,避免当冲头2位于通孔或盲孔内时,出现一部分冲头2裸露在容置腔101外的负面效果。
68.优选的,第一口部102的开口方向和第二口部103的开口方向呈预设角度。
69.由前述内容可知,在限位部件3与冲头2相互不接触的情况下,限位部件3和冲头2分别相对于容置腔101呈可活动状态,所以,限位部件3的活动轨迹与冲头2的活动轨迹如何避免相互冲突,成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0.本实施例中,第一口部102的开口方向和第二口部103的开口方向优选的采用如下预设角度:
71.a,参见图3,预设角度为90度;在实际应用中,当第一主体1被设置在冲床上时,第一口部102的开口方向应当为竖直向下,而第二口部103的开口方向应当为水平方向,从而,一部分冲头2可通过第一口部102自然的裸露在容置腔101外,此时,位于容置腔101内的冲头2和容置腔101之间可形成用于容纳限位部件3的槽,该槽的槽口方向为水平方向,且该槽的槽口与第二口部103相通,从而,限位部件3可从第二口部103至该槽的槽口方向设置在槽内,进而能够形成冲头2可与限位部件3相互接触。
72.b,预设角度为180度(图中未出示);在实际应用中,当第一主体1被设置在冲床上时,第一口部102的开口方向应当为竖直向下,而第二口部103的开口方向应当为竖直向上,从而,一部分冲头2可通过第一口部102自然的裸露在容置腔101外,此时,冲头2与容置腔101之间形成了荣用容纳限位部件3的槽,该槽的槽口方向为竖直向上,且该槽的槽口与第二口部103相通,从而,限位部件3可从第二口部103至该槽的槽口方向设置在槽内,进而能够形成冲头2可与限位部件3相互接触。
73.除了前述的预设角度为90度和180度之外,第一口部102的开口方向和第二口部103的开口方向还可以设置为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之间的角度(图中未出示),其远离与前述的

a’和

b’的原理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74.进一步的,参见图1或图3,还包括驱动装置4;
75.驱动装置4设置于第一主体1上;
76.当冲头2处于第一状态时,冲头2与容置腔101的内壁之间形成凹陷腔;
77.第二口部103和凹陷腔相通,驱动装置4用于驱动限位部件3进出凹陷腔。
78.理论上,限位部件3相对于容置腔101的位置,可以被人工调整;但是,采用人工调整的方式,其效率比较低。
79.所以,通过驱动装置4驱动限位部件3相对于容置腔101的活动,显然能够提高效率。
80.驱动装置4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多种装置,例如:可以采用电动的驱动装置4、气
动的驱动装置4、液压驱动装置4等。
81.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驱动装置4具体为气缸。
82.气缸的结构比较简单,且安全可靠,在实际使用中,气缸的重量相对于电动的驱动装置4或液压驱动装置4更轻,从而能够减少冲床驱动本实施例的冲压模具的能耗。
83.气缸与前述的限位部件3之间可采用现有技术的方式连接,例如:螺栓连接、万向轴连接、联轴器连接等。
84.进一步的,参见图1至图3,还包括第二主体5;
85.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5相互可形成往复运动状态,其中,当冲头2处于第一状态时,裸露在容置腔101外部的一部分冲头2指向第二主体5。
86.在前述内容中,已经提及第二主体5;如果第一主体1被理解为上模座,则第二主体5应当被理解为下模座。
87.进一步的,参见图2或图3,第二主体5上设置有落料孔501;
88.落料孔501可容纳裸露在容置腔101外部的一部分冲头2。
89.在本实施例的冲压模具的冲压过程中,至少一个冲头2能够对钣金件进行冲孔冲制,且在冲制的过程中,冲头2能够穿透钣金件;如果,没有在第二主体5上设置落料孔501,则穿透钣金件的冲头2直接接触于第二主体5,造成冲头2和/或第二主体5损伤;所以,在第二主体5上设置落料孔501之后,落料孔501可容纳穿透钣金件的冲头2,从而避免冲头2和/或第二主体5损伤的情况发生。
9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