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进风装置及应用其的静电纺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20:53: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风装置及应用其的静电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2.静电纺丝装置是进行静电纺丝、静电喷雾的必需装置。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制备亚微米纤维的技术,利用高压静电作用使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带电并发生形变,在喷头末端形成悬垂的锥状液滴,当液滴表面的静电斥力大于其表面张力时,液滴表面就会喷射出高速的射流,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电场力拉伸、溶剂挥发、聚合物表面固化形成纤维。
3.由于射流的体积小、质量轻,在射流拉伸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气流环境和温湿度环境至关重要。并且,静电纺丝常用的溶剂通常是有机溶剂,具有易挥发性和毒性,需要从装置中排出并收集回收。目前,在实际喷丝过程中,排风会产生巨大的气流干扰,影响喷丝质量;而如果不进行排风,有毒气体的累计又会对操作人员和环境带来危害。
4.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传统技术中静电纺丝装置的进风装置结构复杂,并且装置内部的气流稳定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以期至少部分的解决以上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7.(二)技术方案
8.为了实现如上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进风装置,包括:进风壳体210,呈长条状,其内部形成进风空间,其上风侧表面形成有进风口211,其下风侧表面形成有排风口212;第一挡流板221,正对进风口水平设置于进风空间内,其沿宽度方向延伸至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其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前后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隔开预设距离;第二挡流板222,水平设置于第一挡流板的下风侧的进风空间内,其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前后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其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隔开预设距离;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三一挡流板2231和第三二挡流板2232,两者均水平设置于第二挡流板的下风侧的进风空间内;两者分别从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向中间延伸并隔开预设距离,形成第一间隙2233;同时,两者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前后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其中,长条状的进风壳体延伸的方向定义为长度方向,由进风壳体的上风侧表面指向下风侧表面的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确定的平面定义为水平面。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壳体的上风侧表面上形成有n个进风口,该 n个进风口在进风壳体的上风侧表面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均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n≥1;进风装置包括:n个的第一挡流板,分别对应相应的进风口设置。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21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挡流板
221、第二挡流板222以及第一间隙223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内;第一间隙223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二挡流板22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内;第一挡流板221、第二挡流板 222、第一间隙223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对于进风口21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在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上呈轴对称设置。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上,第一挡流板221与前后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隔开的距离相同,均介于3cm~20cm之间。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宽度方向上,第二挡流板222与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隔开的距离相同,均介于3cm~20cm之间。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宽度方向上,第一间隙2233的宽度占其所在水平面上进风壳体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宽度的1/3。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高度方向上,第一挡流板221与第二挡流板222 的第一距离、第二挡流板222与第一间隙2233之间的第二距离均介于3cm~8cm之间。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壳体210呈长条柱状,其横截面为长方形或梯形;其中,上风侧表面和下风侧表面分别对应进风壳体相对的两面,下风侧表面的整体或至少一部分为百叶窗,在百叶窗上形成的排风口。
16.为了实现如上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静电纺丝装置,包括:箱本体100,在其上风侧表面上形成有进风口,其下风侧表面上形成有排风口,其内侧形成纺丝空间;n个如上的进风装置200,在箱本体内的上风侧表面沿宽度方向依次均匀排列,对于每个进风装置,其进风壳体的上风侧表面的进风口与箱本体的进风口对准或重合;其进风壳体的下风侧表面的排风口与纺丝空间连通,n≥1;m个排风装置300,在箱本体内的下风侧表面沿宽度方向依次均匀排列,对于每个排风装置,其排风壳体的上风侧表面的进风口311与纺丝空间连通,其排风壳体的下风侧表面的排风口312与箱本体的下风侧表面的排风口对准或重合,m≥1;k个电极对,在箱本体内沿宽度方向依次均匀排列,对于每个电极对,其包括:纺丝电极401,在箱本体的上风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收集电极402,在箱本体的下风侧上沿长度方向延伸, k≥1。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风装置包括:排风壳体310,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为条状,其内部形成排风空间,其上风侧表面上形成有进风口311,其下风侧表面上形成有排风口312;第四挡风板321,正对排风口水平设置于排风空间内,该第四挡风板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前后两侧的排风壳体内壁,其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隔开预设距离;第一环绕结构322和第二环绕结构323,两者对称环绕设置于第四挡风板的上风侧,两者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前后两侧的排风壳体内壁,两者在宽度方向形成位于第四挡板上风侧的第二间隙324;其中,第二间隙32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四挡风板321在水平面的投影之内。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风壳体310中:排风壳体310呈长条柱状,其横截面为等腰梯形,上风侧表面为等腰梯形的两侧边所对应的壳体部分,上风侧表面的整体或至少一部分为百叶窗,在该百叶窗上形成的进风口311;下风侧表面为等腰梯形的底边对应的壳体部分。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环绕结构和第二环绕结构均包括:第五一挡风板3221,固定于下风侧表面上,且与下风侧表面呈30
°
~75
°
的夹角;第五二挡风板3222,
固定于第五一挡风板远离下风侧表面的一侧,平行于第四挡风板设置。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装置的进风壳体的上风侧表面为箱本体的上风侧表面的一部分。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风装置的排风壳体的下风侧表面为箱本体的下风侧表面的一部分。
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间隙在宽度方向的长度介于3cm~10cm之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m=n=k,在排风装置的高度方向上设置相应的电极对。
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风装置中,在宽度方向上,第四挡风板321与位于其左右两侧的第五一挡风板3221和第五二防风板3222之间形成过风通道;在高度方向上,第四挡风板321与下风侧表面的距离介于1cm至8cm之间;与第二间隙的距离介于2cm~5cm之间。
25.(三)有益效果
26.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通过简单的挡风板组合,即可以实现静电纺丝装置内相对稳定的气流,能够避免溶剂挥发不完全、射流不均匀、丝的形态不稳定、丝的连续性差等问题。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静电纺丝装置的透视图。
28.图2为图1所示静电纺丝装置中进风装置在主视方向的剖视图。
29.图3为图2所示进风装置在右视方向在t面的剖视图。
30.图4a、图4b、图4c、图4d分别为图2所示进风装置在俯视方向在a、b、c、 d面的剖视图。
31.图5为图1所示静电纺丝装置中排风装置在主视方向的剖视图。
32.图6为图5所示排风装置在右视方向在e面的剖视图。
33.图7a和图7b分别为图5所示排风装置在俯视方向在f面和g面的剖视图。
34.【附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5.100、箱本体;
36.200、进风装置;
37.211、进风口;
ꢀꢀꢀꢀꢀꢀꢀꢀꢀ
212、排风口;
38.221、第一挡流板;
ꢀꢀꢀꢀꢀ
222、第二挡流板;
39.2231、第三一挡流板;
ꢀꢀ
2232、第三二挡流板; 2233、第一间隙;
40.300、排风装置
41.311、进风口;
ꢀꢀꢀꢀꢀꢀꢀꢀꢀ
312、排风口;
42.321、第四挡风板;
43.322、第一环绕结构;
ꢀꢀꢀ
323、第二环绕结构;
ꢀꢀꢀꢀꢀꢀꢀ
324、第二间隙;
44.3221、第五一挡风板;
ꢀꢀ
3222、第五二挡风板;
45.401、纺丝电极;
ꢀꢀꢀꢀ
402、收集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4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以及由两者组合形成的静电纺丝装置,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还能够提供相比于现有技术更为稳定的气流环境。
4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48.为了便于理解,下文实施例结合静电纺丝装置来介绍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不再单独针对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展开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其中的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是独立于静电纺丝装置的,其也可以在其他需要稳定气流环境的需求下采用。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静电纺丝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静电纺丝装置的透视图。图2为图1所示静电纺丝装置中进风装置在主视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进风装置在右视方向在t面的剖视图。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静电纺丝装置包括:箱本体100;三个电极对;三个通风装置200;三个排风装置300。
50.箱本体100呈长方体结构,在其上风侧表面上形成有进风口,在下风侧表面上形成有排风口,其内侧形成纺丝空间s1;
51.三个电极对中,每个电极对包括:纺丝电极401和收集电极402。三个纺丝电极在箱本体的上风侧沿宽度方向上依次均匀排列。每一个纺丝电在箱本体的上风侧表面上沿长度方向延伸。三个收集电极在箱本体的下风侧沿宽度方向依次均匀排列。每一个收集电极在箱本体的下风侧表面上沿长度方向延伸。
52.三个进风装置200在箱本体的上风侧表面沿宽度方向上依次均匀排列。对于每个进风装置而言,其整体呈长条柱状,横截面呈长方形,固定于箱本体内的上表面。进风装置的上侧壳体上形成进风口211,下侧壳体为百叶窗,其上形成排风口212。在进风装置内部形成进风空间s2,并设置有若干个挡流板,在该若干个挡流板的作用下,进风空间内形成进风通道;
53.三个排风装置300在箱本体的上风侧表面沿宽度方向上依次均匀排列。对于每一个排风装置而言,其呈长条柱状,横截面呈等腰梯形,固定于箱本体的下表面。排风装置的内部形成排风空间s3,其中,等腰梯形柱的两侧面为百叶窗,在百叶窗上形成进风口311;等腰梯形柱的下侧面上开设有排风口312。
54.其中,进风壳体的上风侧表面为箱本体的上风侧表面的一部分,箱本体的进风口与进风装置的进风口重合。排风壳体的下风侧表面为箱本体的下风侧表面的一部分,箱本体的排风口与排风装置的排风口重合。
55.请参照图1中虚线所示,空气从箱本体的进风口进入进风空间s2,在进风装置的若干个挡流板的作用下,沿着进风通道前进,不断地均匀和稳定,从进风装置的下侧壳体的百叶窗排出,进入纺丝空间s1,相对稳定的气流促使静电纺丝顺利地进行;而后空气通过排风装置两侧面的百叶窗,进入排风空间s3,在排风装置内部的挡风板的作用下,空气均匀的通过排风通道,最后从设置于箱本体底面的排风口排出。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的设置令纺丝空间s1内形成相对稳定的气流。
56.关于本实施例,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57.(1)虽然本实施例中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气流流向,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依
照纺丝电极和收集电极在箱本体内的设置方位和位置,气流方向还可以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自右而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应调整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的设置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
58.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中定义了三个方向,即长度方向、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其中,长方体结构的进风装置延伸的方向定义为长度方向,由进风装置的上风侧表面指向下风侧表面的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如果按照本实施例的自上而下的气流流向来讲的话,长度方向即对应于三维坐标系中的y轴方向,高度方向即对应三维坐标系中的z轴方向,宽度方向即对应于三维坐标中的x方向。
59.(2)本实施例中,三个纺丝电极在箱本体的上风侧的宽度方向上均匀设置;三个收集电极在箱本体的下风侧的宽度方向上均匀设置;三个进风装置在箱本体的上风侧表面沿宽度方向上均匀设置;三个排风装置在箱本体的上风侧表面沿宽度方向上均匀设置。并且,在排风装置的正上方设置相应电极对中的收集电极和纺丝电极。在宽度方向上,排风装置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2个进风装置在水平面的投影之间,进风装置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2个排风装置在水平面的投影之间。
60.这样可以充分保证纺丝空间内部件排布的整齐,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纺丝空间内气流的均匀。
61.(3)虽然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三个进风装置、三个排风装置和三个电极对,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进风装置、排风装置、电极对的数目可以根据箱本体的容积以及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62.(4)虽然本实施例中的进风口和排风口均设置为圆形,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进风口和排风口设置的位置、形状和数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确定,例如可以在 1~20之间选择进风口和排风口的数目,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此进行限制。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进风口的总面积总是进风装置的上风侧表面的表面积,排风口的总面积总是小于排风装置的下风侧表面的表面积。
63.(5)虽然本实施例中,进风装置设计为长方体形状,排风装置设计为梯形柱形状,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长条形状,例如,还可以将进风装置设计为梯形柱形状,而将进风装置设计为长方体形状等。
64.(6)无论是进风装置,还是排风装置,均是由壳体、若干块挡流板和百叶窗组成。在下文中,将重点针对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的上、下风侧表面进行说明,而对于除此之外的箱体外壳、进风装置外壳、排风装置外壳,如无特别说明的话,均是无孔板状,其材质选自pp、pvc、pa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厚度为5mm~25mm。
65.(7)在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内,设置有若干块挡流板,以形成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以使气流能够平稳、均匀地进入纺丝空间,对于挡流板的尺寸,不会超过外壳的尺寸,对于挡风板的材质,可以是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改性聚苯醚和热塑性聚酯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挡流板的厚度一般是1mm~20mm。
66.(8)虽然本实施例中,通过百叶窗来实现进风装置的下风侧表面,排风装置的上风侧表面,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百叶窗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孔板或者间隙板来代替,只要合理设计孔板的孔径和间隙即可。
67.而对于采用百叶窗的技术方案而言,百叶窗的上有若干可以调节角度的活动叶片,活动叶片的角度可以在0
°
~180
°
之间调节。百叶窗的材质是非金属类,比如pp、pvc、 pa等。采用百叶窗可以带来额外的有益效果,百叶窗可以调节方向,其作用是使气流按照想要的方向出来。通过百叶窗的目的是实现进风量和排风量的灵活调节。
68.一、进风装置
69.图2为图1所示静电纺丝装置中进风装置在主视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进风装置在右视方向在t面的剖视图。图4a、图4b、图4c、图4d分别为图2所示进风装置在俯视方向在a、b、c、d面的剖视图。
70.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a~4d,本实施例中,进风装置200整体呈长方体形状,包括:进风壳体210、第一挡流板221、第二挡流板222、第三一挡流板2231和第三二挡流板2232。对于进风壳体的左右侧面、前后侧面均为亚克力外壳。
71.关于进风壳体的上表面和箱本体的上表面,进风壳体的上表面可以是箱本体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在进风壳体的上表面上开设进风口即可。此外,也可以进风壳体的上表面是独立于箱本体的上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两上表面上分别开设进风口并相互对准。两种技术方案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不再详述。
72.后续重点针对进风壳体的上表面(即上风侧额表面)、下表面(即下风侧表面)以及内部的4块挡流板进行介绍。
73.在本实用新型中,进风装置的三维尺寸可以在以下范围内取值:前后长度为 70-100cm,左右宽度为10~40cm,高度为10~35cm。
74.进风壳体的上表面上,开设有1个圆形的进风口211。进风口211的开口的直径为5cm~20cm。圆形开口的作用是为了进风。该进风口位于上表面的中心线的位置。进风壳体的下表面为百叶窗,在百叶窗上形成进风装置的排风口212。
75.请参照图2、图3、图4a~4d,在进风装置内设置有4块挡流板,在高度方向上分为三层,分别:第一层,包括:第一挡流板221;第二层,包括:第二挡流板222;第三层,包括:第三一挡流板2231和第三二挡流板2232。
76.1、第一挡流板221
77.第一挡流板221正对所述进风口211水平设置于进风空间s2内,其沿宽度方向延伸至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其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前后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隔开预设距离。并且,进风口21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一挡流板22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内。
78.具体而言,第一挡流板的左右宽度同进风装置,前后长度介于5~30cm。在宽度方向上,第一挡流板与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之间不留空隙。在长度方向上,第一挡流板位于进风壳体的中心位置,并与前后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留有3-20cm的空隙。在高度方向上,第一挡流板距离进风装置上表面2~10cm。
79.第一挡流板221对从上方圆孔进入的气流起到缓冲作用,使气流沿挡流板周边的空隙分散,进而使气流相对均匀。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流板221在高度方向上距离进风装置上表面2.4cm。
80.2、第二挡流板222
81.第二挡流板222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流板221的下风侧的进风空间内,其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前后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其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隔开预
设距离。并且,进风口21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二挡流板22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内。
82.具体而言,第二挡流板222的前后长度同进风装置,左右宽度为5~30cm。长度方向上与进风装置的长度相同,即前后两侧不留空隙;宽度方向位于进风装置的中间位置,左右两侧各留出3-10cm的空隙;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挡流板221的下方,两者高度相差1~10cm。
83.其中,来自第一挡流板221的气流顺着第二挡流板222的周边的空隙流出,第二挡流板222对气流起到进一步分散和缓冲作用。
84.3、第三一挡流板2231和第三二挡流板2232
85.本实施例中,第三一挡流板2231和第三二挡流板223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者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流板的下风侧的进风空间内;两者分别从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向中间延伸并隔开预设距离,形成第一间隙2233;同时,两者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前后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并且,第一间隙223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二挡流板22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内。
86.具体而言,第三一挡流板2231和第三二挡流板2232尺寸完全相同。在长度方向上,两块挡流板与进风装置的长度相同,在宽度方向上,两者分别从左右两侧的进风壳体内壁向内侧延伸并隔开预设距离,形成第一间隙2233。具体而言,两块挡流板在进风装置的两边均匀分布。每个挡流板长度方向同进风装置,宽度为3~15cm,位于第二挡流板下方5~15cm。其中,第三一挡流板2231、第三二挡流板2232的宽度均为进风装置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宽度的1/3,从而第一间隙的宽度也约等于进风装置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宽度的1/3。
87.从整体上来说,本实施例静电纺丝装置的进风装置中,第二挡流板222两侧输出的气流,从第三一挡流板2231和第三二挡流板2232之间的第一间隙2233流过,在整个长度方向输出均匀的气流。
88.二、排风装置
89.图5为图1所示静电纺丝装置中排风装置在主视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5所示排风装置在右视方向在e面的剖视图。图7a和图7b分别为图5所示排风装置在俯视方向在f面和g面的剖视图。
90.请参照图1、图5、图6、图7a~7b,排风装置300固定于箱本体的下风侧表面上,排风装置的排风壳体的上风侧表面上的进风口与所述纺丝空间连通,排风装置的排风壳体的下风侧表面上的排风口与箱本体的下风侧表面的排风口对准。
91.排风装置300包括:排风壳体310,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为条状,其内部形成排风空间s3,其上风侧表面上形成有进风口311,其下风侧表面上形成有排风口312;第四挡风板321,正对所述排风口水平设置于排风空间内,该第四挡风板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前后两侧的排风壳体内壁;第一环绕结构322和第二环绕结构323,两者对称环绕设置于第四挡风板的上风侧,两者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前后两侧的排风壳体内壁,两者在宽度方向形成位于所述第四挡板上风侧的第二间隙324。
92.关于排风壳体的下表面和箱本体的下表面,排风壳体的下表面可以是箱本体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在排风壳体的下表面开设排风口即可。此外,也可以排风壳体的下表面是独立于箱本体的下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两下表面分别开设排风口并相互对准。两种技术方案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不再详述。
93.排风壳体内部设有若干个挡流板,挡流板的尺寸和位置根据静电纺丝箱内部的气流方向和排风量进行计算,挡流板的尺寸不会超过外壳的尺寸。挡流板的作用是,可以使排风装置内部的气流均匀稳定的排出,与进风装置共同作用,使纺丝箱体内部的气流保持稳定。
94.后续重点针对排风壳体的左右表面(即上风侧表面)、下表面(即下风侧表面)以及内部的挡流板进行介绍。
95.1、排风壳体、上风侧表面和下风侧表面
96.请参照图1、图5、图6、图7a~7b,排风壳体310为长条柱形,其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排风壳体的上、下表面和前、后侧面为亚克力外壳。排风壳体的前后长度为 70-100cm,上表面宽度为10~20cm,下表面宽度为15~30cm,梯形的底角角度为30
°
~75
°
,排风装置的高度为10~35cm。本实施例中,排风壳体的前后长度为80cm。
97.排风壳体的上风侧表面为等腰梯形的两侧边所对应的壳体部分,上风侧表面的整体或至少一部分为百叶窗,在该百叶窗上形成进风口311;下风侧表面为等腰梯形的底边对应的壳体部分,即下表面。在下表面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圆形开口,直径为5~20cm,作为排风口312。
98.2、第四挡流板
99.请参照图1、图3,第四挡风板321正对所述排风口水平设置于所述排风空间内,该第四挡风板321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前后两侧的排风壳体内壁。并且,排风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四挡风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内。第二间隙32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同样落入第四挡风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内。
100.具体而言,第四挡风板321在长度方向与排风壳体相同。在高度方向上,第四挡风板321距离排风壳体下表面有1-8cm;在宽度方向上,第四挡风板的宽度为10~20cm,位于排风壳体的中间位置,两侧各留有3-8cm的空隙。
101.其中,第四挡流板321的作用是可以将第一环绕结构322和第二环绕结构323处进来的气流分散,从第四挡风板321的左右两侧空隙流出到排气孔中,对排出的气流进行缓冲和阻挡,防止排风时气流波动。
102.3、第一环绕结构322和第二环绕结构323
103.在第四挡流板与排风壳体的两侧面之间,对称设置有第一环绕结构322和第二环绕结构323。该2个环绕结构对称,以下以第一环绕结构322进行说明。
104.请参照图1、图3,第一环绕结构322包括:第五一挡风板3221,固定于排风壳体的下表面上,且与所述下表面呈30
°
~75
°
的夹角;第五二挡风板3222,固定于第五一挡风板远离下表面的一侧,平行于第四挡风板设置。
105.其中,第五一挡风板长度与装置同长,高度3-10cm。第五二挡风板的长度与第五一挡风板相同,与排风壳体的下表面平行,宽度为3~10cm,距下表面的高度为3~10cm。两块的第五二挡风板之间留有第二空隙324,空隙宽度为3-10cm。
106.其中,第一环绕结构和第二环绕结构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隙324可以使静电纺丝箱体内的气流平稳进入。
107.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
108.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某些实现方式,如果其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内容,且为所属
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则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并未对其进行详细说明,此时可参照相关现有技术进行理解。
109.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
110.(1)进风壳体和排风壳体的形状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长条状,即其横截面除了长方形和梯形外,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111.(2)挡风板的尺寸、材质等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112.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地认识。
1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颖的进风装置及应用其的静电纺丝装置,其通过上风侧壳体、下风侧壳体以及内部挡流板的巧妙应用,可以大大降低进风装置和排风装置的成本,提供相比于现有技术更为稳定的气流环境,从而有利于提升静电纺丝的质量和效率,减小静电纺丝过程中有毒气体对操作人员的身体损害。
114.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115.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11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117.除非明确指明为相反之意,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中的数值参数可以是近似值,能够根据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改变。具体而言,所有使用于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中表示组成的含量、反应条件等的数字,应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中是受到“约”的用语所修饰,其表达的含义是指包含由特定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
±
10%的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
±
5%的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
±
1%的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
±
0.5%的变化。再者,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118.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主”、“次”,以及阿拉伯数字、字母等,以修饰相应的元件或步骤,其本意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并不意味着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
119.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