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隔热防水涂料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4-27 12:13: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涂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隔热防水涂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所谓涂料是涂覆在被保护或被装饰的物体表面,并能与被涂物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通常是以树脂、或油、或乳液为主,添加或不添加颜料、填料,添加相应助剂,用有机溶剂或水配制而成的粘稠液体,目前市面上的涂料其防水隔热性能较差,以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所以亟需推出一种隔热防水涂料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热防水涂料制备方法,具备隔热防水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目前市面上的涂料其防水隔热性能较差,以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所以亟需推出一种隔热防水涂料制备方法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隔热防水涂料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配方组成成分:硅丙乳液
ꢀꢀꢀꢀꢀ
50-70份防渗阻隔剂
ꢀꢀꢀ
10-20份分散剂
ꢀꢀꢀꢀꢀꢀꢀ
0.5-1份消泡剂
ꢀꢀꢀꢀꢀꢀꢀ
1-1.5份增稠剂
ꢀꢀꢀꢀꢀꢀꢀ
0.3-1份反射隔热粉
ꢀꢀꢀ
10-15份隔热防水粉
ꢀꢀꢀ
8-12份增塑剂
ꢀꢀꢀꢀꢀꢀꢀ
1-3份填料
ꢀꢀꢀꢀꢀꢀꢀꢀꢀ
6-12份;(二)制备方法:s1、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s2、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s3、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s4、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5.优选的,所述分散剂采用聚乙二醇类制剂,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最好采用聚乙二醇200。
6.优选的,所述消泡剂采用机硅类消泡剂。
7.优选的,所述增稠剂采用纤维素醚。
8.优选的,所述增塑剂采用成膜助剂,且成膜助剂采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9.优选的,所述填料采用碳纤维、玻璃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10.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500-800r/min,且搅拌时间控制在1-3h,温度控制在40-60℃。
11.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1500-2000r/min,且搅拌时间控制在1-2h,温度控制在30-50℃。
12.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1000-1200r/min,且搅拌时间控制在0.5-1h,温度控制在50-70℃。
13.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800-1100r/min,且搅拌时间控制在1-2h,温度控制在50-70℃。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采用本发明制备的涂料,能够在提供良好的防水性能的同时还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同时在制备的过程中加入填料,能够使成膜的涂料具备良好的韧性和一体性,不会轻易的发生断裂的现象,进而保证了防水性能,同时通过加入增稠剂和增塑剂,能够使涂料成膜后具备良好的韧性和完整性,从而保证了其使用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隔热防水涂料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配方组成成分:硅丙乳液
ꢀꢀꢀꢀꢀ
50-70份防渗阻隔剂
ꢀꢀꢀ
10-20份分散剂
ꢀꢀꢀꢀꢀꢀꢀ
0.5-1份消泡剂
ꢀꢀꢀꢀꢀꢀꢀ
1-1.5份增稠剂
ꢀꢀꢀꢀꢀꢀꢀ
0.3-1份反射隔热粉
ꢀꢀꢀ
10-15份隔热防水粉
ꢀꢀꢀ
8-12份增塑剂
ꢀꢀꢀꢀꢀꢀꢀ
1-3份填料
ꢀꢀꢀꢀꢀꢀꢀꢀꢀ
6-12份;(二)制备方法:s1、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s2、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s3、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
s4、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17.实施例一: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18.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中,再加上下述工序:所述分散剂采用聚乙二醇类制剂,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最好采用聚乙二醇200。
19.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20.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中,再加上下述工序:所述消泡剂采用机硅类消泡剂。
21.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22.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中,再加上下述工序:所述增稠剂采用纤维素醚。
23.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24.实施例五:在实施例四中,再加上下述工序:所述增塑剂采用成膜助剂,且成膜助剂采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25.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26.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五中,再加上下述工序:所述填料采用碳纤维、玻璃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27.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28.实施例七:在实施例六中,再加上下述工序:所述步骤一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500-800r/min,且搅拌时间控制在1-3h,温度控制在40-60℃。
29.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30.实施例八:在实施例七中,再加上下述工序:所述步骤二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1500-2000r/min,且搅拌时间控制在1-2h,温度控制在30-50℃。
31.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32.实施例九:在实施例八中,再加上下述工序:所述步骤三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1000-1200r/min,且搅拌时间控制在0.5-1h,温度控制在50-70℃。
33.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34.实施例十:在实施例九中,再加上下述工序:所述步骤四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800-1100r/min,且搅拌时间控制在1-2h,温度控制在50-70℃。
35.首先将硅丙乳液、防渗阻隔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然后加入分散剂和消泡剂继续进行搅拌,然后再将反射隔热粉和隔热防水粉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然后将增稠剂倒入上述混合液体中,进行搅拌,然后将填料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最后将增塑剂倒入反应釜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获得隔热防水涂料。
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