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干湿分离的智能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2022-04-25 01:49: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干湿分离的智能垃圾桶。


背景技术:

2.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瓜皮果核、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这类垃圾是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
3.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中的一种,也是垃圾分类中的湿垃圾,日常生活中做菜产生的菜叶子、剩饭剩菜、果皮蛋壳、茶叶、骨头等都属于厨余垃圾。这些垃圾具有有机物含量较高、含水多、油腻的特点,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厨余垃圾中的致病微生物由蚊蝇、蟑螂等传染给人,并且由于含水率高,很容易发酵产生恶臭,油脂也是地沟油的主要来源,损害人体健康。现有的厨余垃圾处理方式简单,直接使用垃圾袋将厨余垃圾进行包装,然后直接投放至垃圾桶中。普通的垃圾桶一般结构简单,不能实现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离,导致因堆积逸流出的污水污染周边环境,不仅气味难闻,同时影响后续的垃圾焚烧作业,污水更会腐蚀垃圾处理设备。
4.为此,提出一种便于干湿分离的智能垃圾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于干湿分离的智能垃圾桶,解决了普通的垃圾桶一般结构简单,不能实现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离,导致因堆积逸流出的污水污染周边环境,不仅气味难闻,同时影响后续的垃圾焚烧作业,污水更会腐蚀垃圾处理设备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干湿分离的智能垃圾桶,包括桶体以及设置在桶体上端的投放口,所述桶体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内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下端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环侧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的边缘为尖锐状,所述螺旋叶片的环侧套设有挤压筒,所述挤压筒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所述挤压筒的下端套设于螺旋叶片的下端环侧且尺寸与螺旋叶片相匹配,所述螺旋叶片的内壁开设有若干过水孔。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投放口包括导向斜板、固定架以及转动挡板,所述导向斜板倾斜设置在桶体的上端,所述固定架竖直设置在导向斜板的右侧,所述转动挡板的上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架的下侧,所述转动挡板的下端接触连接在导向斜板的下端。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挤压筒的内环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切割条,若干所述切割条均为圆环形结构且直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所述切割条的截面为三角形且尖端向内。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挤压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下方设置有过滤板,所述桶体的左右两侧正对密封板上侧以及过滤板下侧的位置均
固定连接有两个连通管。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桶体的内壁左右两侧正对过滤板的上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内穿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滤网,所述导向杆的上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架。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桶体的前侧正对挡板架的位置设置有开窗,所述挡板架的前侧中部固定连接有拉把。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桶体的前侧正对挤压筒左右两侧的位置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桶体的前侧下部正对过滤板下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左侧设置有刻度条。
13.本实用新型中:
14.该便于干湿分离的智能垃圾桶,通过设置转动杆以及螺旋叶片,垃圾在进入垃圾桶内部后,通过螺旋叶片的转动,在完成对厨余垃圾的切割便于内部水分流出的同时,可旋转输送厨余垃圾向下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配合锥形的挤压筒,可对处于垃圾进行有效的挤压,进而将厨余垃圾中的水分挤出,有效的完成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离,且分离效果好,使用便捷;进一步的,通过在挤压筒的内环侧设置切割条,可提高对厨余垃圾的切割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离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密封板以及过滤板,可集中对分离后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有效避免了污水乱流的现象,有利于空间环境的整洁性;通过设置可转动的转动挡板,可对垃圾桶内部进行自动阻挡,避免生活垃圾在切割挤压过程中从垃圾桶内跑出,同时可对垃圾桶内部进行封闭,避免气味从桶体内逸散出去,造成难闻的气味;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导向杆以及挡板架,可便于将干湿分离后的干垃圾取出,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桶体;2、安装块;3、驱动电机;4、转动杆;5、螺旋叶片;6、挤压筒;7、过水孔;8、导向斜板;9、固定架;10、转动挡板;11、切割条;12、密封板;13、过滤板;14、连通管;15、导向条;16、导向杆;17、滤网;18、挡板架;19、拉把;20、观察窗;21、排污管;22、刻度条。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实施例,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干湿分离的智能垃圾桶,包括桶体1以及设置在桶体1上端的用于投入厨余垃圾的投放口,桶体1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块2,安装块2内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下端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4,通过驱动电机3带动转动杆4旋转,转动杆4的环侧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5,螺旋叶片5的边缘为尖锐状,在螺旋叶片5转动时,可完成对厨余垃圾的切割便于内部水分流出。
20.螺旋叶片5的环侧套设有挤压筒6,挤压筒6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挤压筒6的下端套设于螺旋叶片5的下端环侧且尺寸与螺旋叶片5相匹配,螺旋叶片5的内壁开设有若干过水孔7,可旋转输送厨余垃圾向下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配合锥形的挤压筒6,可对处于垃圾进行有效的挤压,进而将厨余垃圾中的水分挤出;挤压筒6的内环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切割条11,若干切割条11均为圆环形结构且直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切割条11的截面为三角形且尖端向内,可提高对厨余垃圾的切割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离效果。
21.投放口包括导向斜板8、固定架9以及转动挡板10,导向斜板8倾斜设置在桶体1的上端,固定架9竖直设置在导向斜板8的右侧,转动挡板10的上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架9的下侧,转动挡板10的下端接触连接在导向斜板8的下端,可对垃圾桶内部进行自动阻挡,避免生活垃圾在切割挤压过程中从垃圾桶内跑出,同时可对垃圾桶内部进行封闭,避免气味从桶体1内逸散出去,造成难闻的气味。
22.挤压筒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密封板12,密封板12的下方设置有过滤板13,桶体1的左右两侧正对密封板12上侧以及过滤板13下侧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连通管14,通过设置密封板12以及过滤板13,可集中对分离后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有效避免了污水乱流的现象,有利于空间环境的整洁性。
23.桶体1的内壁左右两侧正对过滤板13的上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导向条15,导向条15内穿设有导向杆16,导向杆16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滤网17,导向杆16的上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架18,干湿分离后的垃圾进入挡板架18内,可便于将干湿分离后的干垃圾取出,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桶体1的前侧正对挡板架18的位置设置有开窗,挡板架18的前侧中部固定连接有拉把19。
24.桶体1的前侧正对挤压筒6左右两侧的位置设置有用于观察内部的观察窗20,观察窗20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桶体1的前侧下部正对过滤板13下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排污管21,排污管21的左侧设置有用于显示桶体1内部污水量的刻度条22。
25.工作原理:垃圾在进入垃圾桶内部后,通过螺旋叶片5的转动,在完成对厨余垃圾的切割便于内部水分流出的同时,可旋转输送厨余垃圾向下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配合锥形的挤压筒6,可对处于垃圾进行有效的挤压,进而将厨余垃圾中的水分挤出,有效的完成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离,且分离效果好,使用便捷;进一步的,通过在挤压筒6的内环侧设置切割条11,可提高对厨余垃圾的切割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离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密封板12以及过滤板13,可集中对分离后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有效避免了污水乱流的现象,有利于空间环境的整洁性;通过设置可转动的转动挡板10,可对垃圾桶内部进行自动阻挡,避免生活垃圾在切割挤压过程中从垃圾桶内跑出,同时可对垃圾桶内部进行封闭,避免气味从桶体1内逸散出去,造成难闻的气味;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导向杆16以及挡板架18,可便于将干湿分离后的干垃圾取出,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2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7.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