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分离垃圾袋的厨余垃圾处理箱的制作方法

2022-04-13 14:20: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厨余垃圾回收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分离垃圾袋的厨余垃圾处理箱。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为了环保和方便资源回收利用,我国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一大难点是厨余垃圾的处理。目前,很多小区要求居民在家里将厨余垃圾装好,定时投放到小区设置的厨余垃圾回收点处,并且要求在投放厨余垃圾时,不得将装垃圾的垃圾袋与垃圾一起投放。而在此过程中将垃圾从垃圾袋中取出一般是采用人工破袋的方法,人工将垃圾袋割破后再将垃圾倒出,造成大量人力的浪费且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差,虽然也有部分垃圾的处理采用了专门的破袋器,但效果与效率仍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分离垃圾袋的厨余垃圾处理箱,其具有将垃圾袋进行自动分离的优点。
4.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动分离垃圾袋的厨余垃圾处理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前侧设有垃圾口,箱体内设有放置垃圾袋的放置盒和通过设置输送带部件带动放置盒进行环形移动;所述输送带部件上侧设有弧形的滑移槽,滑移槽设置在箱体内壁两侧,滑移槽内滑动连接有顶盖和通过弹性件对顶盖施加推力的复位组件;所述箱体内设有使得放置盒与顶盖吸附垃圾袋两端的吸附装置,进而输送带部件带动放置盒向弹性件侧移动使得垃圾袋剪切破裂;所述箱体内设有回收厨余垃圾和垃圾袋的回收装置。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市民通过将垃圾袋放置在放置盒内即可自动完成垃圾袋分离;本发明通过吸附装置进行破袋相比现有的通过锯齿破袋不仅噪音更低,而且消除了安全隐患避免因为放置垃圾袋时对手部造成伤害,同时吸附式破袋不仅能够将垃圾袋完整一分二,相比锯齿式破袋减少了垃圾袋的破碎,而且不会产生垃圾袋的缠绕问题,使得设备的运转更加的流畅减少了维修;复位组件能够增加一个横向推力,不仅加快了垃圾袋的横向剪切,而且顶盖进行自动复位,使得本发明结构简单且有效。
6.进一步设置:所述吸附装置包括设置在输送带部件内的第一气泵,放置盒底部设有若干第一气孔,第一气孔与第一气泵通过第一气管连接,放置盒设有重力传感器,箱体内设有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重力传感器、第一气泵、输送带部件和外接电源连接;所述吸附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滑移槽上侧的第二气泵,顶盖顶部设有若干第二气孔,第二气孔和第二气泵通过第二气管连接,滑移槽靠近垃圾口侧设有触碰开关,触碰开关、第二气泵、重力传感器、plc控制器和外接电源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自动进行启动和运行,减少了人工的操作且更加的准确;双向气孔的设置能够将垃圾袋进行更好的固定,使得垃圾袋移动至输送带部件末端
才破裂,避免厨余垃圾残留在放置盒内造成污染。
8.进一步设置:所述放置盒内部周侧设有若干第一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一气泵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第一气囊上设有第一压力阀;所述顶盖内部周侧设有若干第二气囊,第二气囊与第二气泵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第二气囊上设有第二压力阀。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发明能够适用不同容量的垃圾袋,通过对垃圾袋的挤压使得顶盖能够对垃圾袋进行完整的吸附,进一步确保了垃圾袋能够进行完整分离。
10.进一步设置:所述复位组件包括设置在滑移槽内的复位弹簧,箱体内设有滑移杆,滑移杆与滑移槽滑动连接,滑移杆与复位弹簧连接;滑移杆上设有弹性杆,弹性杆与顶盖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杆的设置使得顶盖能够进行竖向移动,进而能够对垃圾袋的高度进行适应调节,进而能够避免将垃圾袋挤破。
12.进一步设置:所述滑移槽包括横移段和弧形段,横移段远离垃圾口端向下倾斜;弧形段弧度大于输送带部件两端弧度,放置盒靠近垃圾口侧设有动力杆;顶盖靠近动力杆侧设有限位槽,动力杆与限位槽滑动连接,动力杆上端靠近限位槽侧设有刀片。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移段的设置使得顶盖与放置盒能够完成吸附动作,且方便市民进行投放垃圾袋;动力杆与限位槽的设置能够使得放置盒与顶盖进行更好的同步移动进而完成吸附,同时刀片的设置使得垃圾袋在紧绷状态下进行切割,进而使得本发明能够将垃圾袋进行完整的分离。
14.进一步设置:所述回收装置包括设有连接在箱体内的隔板,隔板与箱体形成上部开口的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内滑动连接有厨余桶;第一腔室外侧设有限位架,限位架与箱体内壁连接,限位架内滑动连接有废料桶;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箱体外侧的回收口,回收口内装卡配合有装卡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厨余垃圾进行单独收集。
16.进一步设置:所述隔板上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上设有密封板,密封板封闭第一腔室上部开口;转动轴上连接有控制杆和通过放置盒带动控制杆进行竖向摆动的封闭组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随放置盒移动进行自动开启或关闭,进而能够避免厨余垃圾异味向外溢出,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18.进一步设置:所述封闭组件包括设置在控制杆上的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放置盒外侧转动连接有连杆,连杆另一端与滑块转动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构简单进而降低了建造成本。
20.进一步设置:所述限位架上侧设有一组转动板,转动板与限位架转动连接;限位架上侧设有竖向杆,竖向杆与箱体连接,竖向杆上滑动连接有限位环,限位环下部转动连接有至少一组限位杆,限位杆分别与相邻侧转动板转动连接;限位环与控制杆转动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随放置盒移动自动对废料桶进行开启或闭合,进而减少了异味移出,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22.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与外接电源连接;箱体外侧设有查看室,查看室与第一腔室连通。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仅能够对第一内腔内部进行异味去除,而且通过观察
查看室内臭氧的颜色深度即可对厨余桶内的垃圾含量进行了解。
附图说明
24.图1是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下的前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方向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下的后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方向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箱体;10、垃圾口;11、放置盒;12、输送带部件;13、滑移槽;14、顶盖;2、复位组件;3、吸附装置;4、回收装置;31、第一气泵;32、第一气孔;33、第一气管;34、重力传感器;35、plc控制器;36、第二气泵;37、第二气孔;38、第二气管;39、触碰开关;301、第一气囊;302、第一连接管;303、第一压力阀;304、第二气囊;305、第二连接管;306、第二压力阀;21、复位弹簧;22、滑移杆;23、弹性杆;131、横移段;132、弧形段;24、动力杆;25、限位槽;26、刀片;41、隔板;42、第一腔室;43、厨余桶;44、限位架;45、废料桶;46、回收口;47、装卡板;51、转动轴;52、密封板;53、控制杆;54、封闭组件;541、滑槽;542、滑块;543、连杆;55、转动板;56、竖向杆;57、限位环;58、限位杆;59、臭氧发生器;50、查看室。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一种自动分离垃圾袋的厨余垃圾处理箱,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箱体1,箱体1前侧设有垃圾口10,在本实施例中垃圾口10位于箱体1边缘处;箱体1内设有放置垃圾袋的放置盒11,箱体1内设有横向放置的输送带部件12部件,输送带部件12为现有技术,输送带部件12与外接电源连接;输送带部件12位于垃圾口10下侧,放置盒11连接在输送带部件12上,进而通过输送带部件12即可带动放置盒11进行环形移动,在初始状态时放置盒11位于垃圾口10处。
28.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输送带部件12上侧设有弧形的滑移槽13,滑移槽13设置在箱体1内壁两侧,滑移槽13内滑动连接有顶盖14,使得顶盖14能够沿滑移槽13进行移动。箱体1内设有使得放置盒11与顶盖14吸附垃圾袋两端的吸附装置3,吸附装置3包括设置在输送带部件12内的第一气泵31,放置盒11底部设有若干第一气孔32,第一气孔32与第一气泵31的吸气口通过第一气管33连接,进而通过第一气泵31将放置在放置盒11上的垃圾袋进行吸附;放置盒11设有重力传感器34,进而用于识别垃圾袋是否放置在放置盒11上;箱体1内设有plc控制器35,plc控制器35、重力传感器34、第一气泵31和外接电源连接,通过设置使得垃圾袋放置在放置盒11上时第一气泵31吸气同时输送带部件12转动一周;在滑移槽13上侧设有第二气泵36,顶盖14顶部设有若干第二气孔37,第二气孔37和第二气泵36通过第二气管38连接,滑移槽13靠近垃圾口10侧设有触碰开关39,触碰开关39、第二气泵36、重力传感器34、plc控制器35和外接电源连接,进而使得垃圾袋放置在放置盒11上时第二气泵36运转将垃圾袋上部吸附在顶盖14上,同时触碰开关39相抵开启时第二气泵36关闭,通过设置使得在初始状态下时顶盖14位于放置盒11上端,进而垃圾袋放置在放置盒11上时顶盖14吸
附垃圾袋上侧,通过输送带部件12移动使得顶盖14进行同步移动至滑移槽13末端时,顶盖14与放置盒11横向错位,从而将垃圾袋剪切破裂使得垃圾袋内厨余垃圾掉落同时垃圾袋分别吸附在顶盖14和放置盒11上。
29.如图3和图4所示,放置盒11靠近垃圾口10侧设有动力杆24,顶盖14靠近动力杆24侧设有限位槽25,动力杆24与限位槽25滑动连接,使得在初始状态下时动力杆24位于限位槽25内,进而放置盒11移动时通过动力杆24推动顶盖14进行同步移动;滑移槽13包括横移段131和弧形段132,横移段131远离垃圾口10端向下倾斜,使得在移动时顶盖14向下移动进而能够更好吸附垃圾袋上部;弧形段132弧度大于输送带部件12两端弧度,进而使得位于弧形段132时垃圾袋能够完整的撑开,从而能够更好的受力;动力杆24上端靠近限位槽25侧设有刀片26,通过设置使得顶盖14位于弧形槽末端时动力杆24滑出限位槽25,进而刀片26对垃圾袋进行切割,从而加快垃圾袋分离。
30.如图2和图4所示,滑移槽13内设有通过弹性件对顶盖14施加推力的复位组件2。复位组件2包括设置在滑移槽13内的复位弹簧21,箱体1内设有滑移杆22,滑移杆22与滑移槽13滑动连接,滑移杆22与复位弹簧21连接,在复位弹簧21初始状态下时顶盖14位于放置盒11上部,进而使得顶盖14滑移至滑移槽13末端时能够自动进行复位,且复位时滑移杆22与触碰开关39相抵进行脱袋;滑移杆22上设有弹性杆23,弹性杆23与顶盖14连接,使得顶盖14能够竖向移动。
31.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放置盒11内部周侧设有若干第一气囊301,第一气囊301和第一气泵31出气口通过第一连接管302连接,进而使得第一气泵31开启时第一气囊301同步进行充气,从而将放置盒11内的垃圾袋聚拢向上伸展;第一气囊301上设有第一压力阀303,通过对第一压力阀303的设置防止压力过大将垃圾袋挤破;顶盖14内部周侧设有若干第二气囊304,第二气囊304与第二气泵36的出气口通过第二连接管305连接,进而使得第二气泵36开启时第二气囊304同步进行充气,从而使得第二气孔37能够更好的吸附垃圾袋顶部;第二气囊304上设有第二压力阀306,通过对第二压力阀306的设置防止压力过大将垃圾袋挤破。
32.如图2所示,箱体1内设有回收厨余垃圾和垃圾袋的回收装置4。回收装置4包括设有连接在箱体1内的隔板41,隔板41与箱体1形成上部开口的第一腔室42,第一腔室42内滑动连接有厨余桶43,第一腔室42位于输送带部件12末端下侧,进而使得垃圾袋撕裂后厨余垃圾能够掉落至厨余桶43内;隔板41上转动连接有转动轴51,转动轴51上设有密封板52,通过转动转动轴51即可带动密封板52进行转动;密封板52封闭第一腔室42上部开口,进而使得密封板52封闭时第一腔室42形成封闭空间,从而防止厨余桶43内的气味向外溢出。
33.如图5所示,转动轴51上连接有控制杆53和通过放置盒11带动控制杆53进行竖向摆动的封闭组件54,初始状态下时控制杆53横向放置且密封板52封闭第一腔室42上部开口。封闭组件54包括设置在控制杆53上横向设置的滑槽541,滑槽541内滑动连接有滑块542,放置盒11外侧转动连接有连杆543,连杆543另一端与滑块542转动连接,进而通过设置使得放置盒11位于初始位置时控制杆53位于初始位置,通过放置盒11向远离垃圾口10侧移动时控制杆53向下摆动带动密封板52向上翻转,放置盒11位于输送带部件12末端时密封板52向上转动至最大角度且该角度不小于90
°
,放置盒11返程时密封板52向下转动复位。
34.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腔室42内设有臭氧发生器59,臭氧发生器59与外接电源连
接,通过设置使得臭氧发生器59进行间歇式运转;箱体1外侧设有查看室50,查看室50与第一腔室42连通,进而通过观察查看室50内颜色的浓度即可知晓厨余桶43内垃圾的含量。
35.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腔室42靠近垃圾口10侧设有限位架44,限位架44与箱体1内壁连接,限位架44内滑动连接有废料桶45,限位架44位于输送带部件12下侧,通过plc控制器35的设置使得放置盒11移动至废料桶45上侧时第一气泵31停止运转,进而使得放置盒11内的垃圾袋掉落至废料桶45内,同时顶盖14复位与触碰开关39相抵时垃圾袋掉落至废料桶45内;限位架44上侧设有一组转动板55,转动板55与限位架44转动连接,通过转动转动板55即可封闭或开启废料桶45顶部开口;限位架44上侧设有竖向杆56,竖向杆56与箱体1连接,竖向杆56上滑动连接有限位环57,限位环57下部转动连接有至少一组限位杆58,限位杆58分别与相邻侧转动板55转动连接,通过设置使得限位环57向下移动时转动板55向下翻转开启废料桶45顶部开口;限位环57与控制杆53转动连接,通过设置使得控制杆53位于初始位置时转动板55封闭废料桶45顶部开口,进而控制杆53摆动带动限位环57进行竖向移动,从而控制转动板55。
36.如图2所示,回收装置4还包括设置在箱体1外侧的回收口46,回收口46内装卡配合有装卡板47,通过回收口46即可将厨余桶43和废料桶45移出箱体1。
37.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