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助力转向器及其输出轴扇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08:58: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动助力转向器及其输出轴扇齿结构。


背景技术:

2.为满足乘用车市场的大型车辆的载荷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车辆开始从液压助力更换至电动助力,但是汽车转向,主要采用前轮转向,由于前轮转向技术比较成熟,价格也相对便宜,但是当车辆在高速急转弯时,车身容易漂移,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针对前轮转向车身容易漂移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动助力转向器及其输出轴扇齿结构,它增大了扇齿与齿条螺母的输出扭矩,进而增加车辆的稳定性,减小车身漂移的风险。
5.2、技术方案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输出轴扇齿结构,包括轴体和沿轴体周向设置的齿部,所述轴体用于与后轮驱动桥连接,所述齿部的两侧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与齿条螺母相抵靠。
7.可选的,所述齿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齿牙、第二齿牙和第三齿牙,所述第二齿牙的两侧设有所述凸起部。
8.可选的,所述凸起部为弧形凸起。
9.可选的,所述轴体设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齿部的两侧。
10.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器,包括壳体、蜗轮、螺杆、齿条螺母以及上文所述的输出轴扇齿结构,所述蜗轮和齿条螺母均套设在螺杆上,所述蜗轮、螺杆、齿条螺母均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齿部与齿条螺母啮合,所述轴体设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齿部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块设于轴体靠近蜗轮的一侧,所述壳体内侧壁设有与第一限位块活动接触的第一挡板。
11.可选的,所述第二限位块设于轴体远离蜗轮的一侧,所述壳体内侧壁设有与第二限位块活动接触的第二挡板。
12.可选的,所述齿条螺母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轮齿、第二轮齿、第三轮齿,所述一轮齿与第一齿牙啮合,所述第二轮齿与第二齿牙啮合,所述第三轮齿与第三齿牙啮合。
13.可选的,所述轴体连接有拉杆,所述与轴体带有锥度,所述拉杆设有锥孔,所述拉杆与轴体为锥度锁紧配合。
14.3、有益效果
15.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输出轴扇齿结构,适用于后轮转向,凸起部弥补了齿部与齿条螺母之间缝隙,使齿部与齿条螺母之间紧密啮合,增大了扇齿与齿条螺母的输出扭矩,进而增加后轮的稳定性,减小车身漂移的风险。
17.(2)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输出轴扇齿结构,第一限位块用于与壳体的第一挡板相抵靠,第二限位块用于与壳体的第二挡板相抵靠,防止转向螺母运动过度与蜗轮或者轴承发生碰撞,确保电动助力转向器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输出轴扇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电动助力转向器的示意图。
21.各附图中的标记为:1、轴体;11、第一限位块;12、第二限位块;2、齿部;21、凸起部;22、第一齿牙;23、第二齿牙;24、第三齿牙;3、壳体;31、第一挡板;32、第二挡板;4、蜗轮;5、螺杆;6、齿条螺母;61、第一轮齿;62、第二轮齿;63、第三轮齿;7、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语,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方便而设置,并没有特定的限定作用,均为泛指,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定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同一实施例中的多个技术方案,以及不同实施例的多个技术方案之间,可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不存在矛盾或冲突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24.实施例1
25.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输出轴扇齿结构,包括轴体1和沿轴体1周向设置的齿部2,所述轴体1用于与后轮驱动桥连接,所述齿部2的两侧设有凸起部21,所述凸起部21用于与齿条螺母6相抵靠。本实施例的输出轴扇齿结构适用于后轮转向,凸起部21弥补了齿部2与齿条螺母6之间缝隙,使齿部2与齿条螺母6之间紧密啮合,增大了扇齿与齿条螺母6的输出扭矩,进而增加后轮的稳定性,减小车身漂移的风险。
26.实施例2
27.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输出轴扇齿结构,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齿部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齿牙22、第二齿牙23和第三齿牙24,所述第二齿牙23的两侧设有所述凸起部21。当螺杆5带动齿条螺母6反复运动时,位于齿部2中间位置的第二齿牙23与齿条螺母6上的轮齿紧密接触,凸起部21弥补了第二齿牙23与齿条螺母6之间缝隙,使第二齿牙23与齿条螺母6之间紧密啮合,增大车辆的稳定力矩。
28.实施例3
29.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输出轴扇齿结构,与实施例1或2的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凸起部21为弧形凸起。弧形凸起更加有利于凸起部21与齿条螺母6进行配合抵靠。
30.实施例4
31.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输出轴扇齿结构,与实施例1-3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轴体1设有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2,所述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2分别位于齿部2的两侧。第一限位块11用于与壳体3的第一挡板31相抵靠,第二限位块12用于与壳体3的第二挡板32相抵靠,防止转向螺母运动过度与蜗轮4或者轴承发生碰撞,确保电动助力转向器正常工作。
32.实施例5
33.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器,包括壳体3、蜗轮4、螺杆5、齿条螺母6以及实施例1~4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输出轴扇齿结构,所述蜗轮4和齿条螺母6均套设在螺杆5上,所述蜗轮4、螺杆5、齿条螺母6均设置在壳体3内部,所述齿部2与齿条螺母6啮合,所述第一限位块11设于轴体1靠近蜗轮4的一侧,所述壳体3内侧壁设有与第一限位块11活动接触的第一挡板31。蜗杆带动蜗轮4转动,蜗轮4带动螺杆5转动,套设在螺杆5上的转向螺母沿螺杆5做往复运动,当齿条螺母6向着螺杆5套设有蜗轮4的一端运动时,第一限位块11抵靠在第一挡板31上,防止齿条螺母6运动过度与蜗轮4发生碰撞,确保电动助力转向器正常工作。
34.实施例6
35.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器,与实施例1-5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第二限位块12设于轴体1远离蜗轮4的一侧,所述壳体3内侧壁设有与第二限位块12活动接触的第二挡板32。轴体1远离蜗轮4的一侧靠近轴承,当齿条螺母6向着螺杆5套设有轴承的一端运动时,第二限位块12抵靠在第二挡板32上,防止齿条螺母6运动过度与轴承发生碰撞,确保电动助力转向器正常工作。
36.实施例7
37.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器,与实施例1-6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齿条螺母6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轮齿61、第二轮齿62、第三轮齿63,所述一轮齿与第一齿牙22啮合,所述第二轮齿62与第二齿牙23啮合,所述第三轮齿63与第三齿牙24啮合。
38.实施例8
39.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器,与实施例1-7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轴体连接有拉杆7,所述与轴体带有锥度,所述拉杆7设有锥孔,所述拉杆7与
轴体为锥度锁紧配合。拉杆与与后轮驱动桥连接。轴体和拉杆7连接的部分带有锥度,使得轴体和拉杆7是锁紧配合;并且在锥度的地方设有花键,既保证拉杆7与轴体连接不会出现松动,又便于将轴体的一端推进锥孔,避免出现特别难配合的情况。
40.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