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幼儿载具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09: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幼儿载具。


背景技术:

2.常用的幼儿载具,例如儿童推车等一般设有座椅和靠背。为使儿童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倚靠在靠背上,靠背相对座位的角度往往是可以进行调节的。同时,常用的幼儿载具的座椅和靠背上还设置肩带等束缚系统,用来束缚乘坐在幼儿载具内的幼儿以保护其安全。
3.现有的幼儿载具中肩带的设计一般只是将其一端固定于靠背部,另一端与座椅部的带扣扣合。该肩带的高度往往是不可调节的,而当儿童成长时,其肩部的高度及宽度均会发生明显变化。如果肩带的位置和长度不能随幼儿的身高体型做灵活的调整,则幼儿乘坐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将会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灵活调整肩带高度的幼儿载具。
5.一种幼儿载具,包括:座椅部;扣具,活动设于所述座椅部上;背靠部,与所述座椅部连接并向上延伸,所述背靠部从下至上设置有多个调节孔;及肩带,所述肩带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背靠部的背面,所述自由端可选择地穿过所述多个调节孔中的一个后,与所述所述座椅部可拆卸地连接。
6.上述的幼儿载具的背靠部从下至上设置有多个调节孔,肩带的自由端可以选择性地从不同高度的调节孔穿出而与腰带连接。由于调节孔的高度不同,因此能随儿童的身高体型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儿童乘坐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腰带包括固定于所述背靠部的第一端,和与所述扣具活动相连的第二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第二端可拆卸地连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幼儿载具还包括设于所述自由端的第一肩带扣,所述腰带的第二端形成有固定孔,所述第一肩带扣上形成有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固定孔的钩部。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幼儿载具还包括设于所述腰带上的第二肩带扣,所述自由端形成有固定孔,所述第二肩带扣上形成有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固定孔的钩部。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的直径沿所述钩部插入所述固定孔的方向逐渐减小。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肩带扣在所述腰带上可调节地滑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靠部的背面设有第三肩带扣,所述固定端可调节地穿设于所述第三肩带扣。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具包括母扣和设于所腰带上的公扣,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可拆卸地相互扣合。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幼儿载具还包括活动连接于所述座椅部的胯带护片,所述扣具固定在所述胯带护片上,所述胯带护片的宽度自与所述座椅部的连接处至所述扣具所
在位置逐渐增加。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调节孔排列成两列,每列中的多个调节孔等间距设置。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幼儿载具为婴儿推车、车载安全座椅、高脚椅或睡篮。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或示例,可以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所公开的实用新型、目前描述的实施例和/或示例以及目前理解的这些实用新型的最佳模式中的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
18.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幼儿载具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主视图;
19.图2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幼儿载具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主视图;
20.图3为图1所示幼儿载具的肩带与腰带分离时的主视图;
21.图4为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22.图5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幼儿载具的主视图;
23.图6为图5所示幼儿载具的肩带与腰带分离时的主视图;
24.图7为图6的b部的局部放大图;
25.图8为图2所示幼儿载具的后视图;
26.图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幼儿载具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请参考图1至图2,根据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幼儿载具100包括座椅部10、背靠部20、腰带30、肩带40、及扣具50。本实施例中,幼儿载具100为婴儿推车。在其他实施例中,幼儿载具100还可为车载安全座椅、高脚椅或睡篮等。
28.座椅部10用于支撑儿童的臀部,背靠部20的下端与座椅部10连接并向上延伸,用于支撑儿童的背部。本实施例中,座椅部10和背靠部20为分体结构,并通过一个铰链机构可折叠地连接在一起。在其他实施例中,座椅部10和背靠部20也可设置为一体结构。背靠部20上设置多个调节孔22。本实施例中,六个调整孔22分成两列,每列的三个调节孔22等间距地沿竖直方向排列在背靠部20上。通过等间距地设置调节孔22,可以方便地调节肩带30的高度。可以理解,调节孔22的数量不作限制,可以是4个、8个或更多。
29.如图3和图4所示,腰带30的数量为两个,用于从两侧环绕儿童的腰部,其可以为尼龙编织带。每一腰带30包括第一端32和第二端34。第一端32固定在背靠部20的相应位置,第二端34活动穿设于扣具50。
30.肩带40的数量为两个,用于固定儿童的肩部。肩带40的材质与腰带30相同。肩带40具有固定端42和自由端44。固定端42通过车缝等方式固定在背靠部20的背面(见图8)。自由端44穿过背靠部20上的其中一个调节孔22,而与腰带30的第二端34可拆卸地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自由端44上设有第一肩带扣46。第一肩带扣46大致呈“曰”字形,其包括长方形的固定环462和从固定环462的短边横向延伸形成的钩部464。钩部464与固定环462之间形成有间隙。自由端44缝合固定于固定环462上。腰带30的第二端34通过车缝等方式形成有固定孔342。第一肩带扣46的钩部464可以穿设于固定孔342内,从而实现肩
带40与腰带30的连接。第一肩带扣46的钩部464也可以从固定孔342中取出,从而实现肩带40与腰带30的分离。请参阅图4,为了方便钩部464的进出,固定孔342的直径沿钩部464插入固定孔432的方向逐渐减小。
31.扣具50活动设于座椅部10上,用于将左右两边的腰带30连同肩带40可拆卸地固定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座椅部10上设有胯带护片60,用于穿过婴儿的双胯。扣具50固定在胯带护片60上。胯带护片60能够避免硬的扣具50直接与儿童接触,以避免儿童受伤。胯带护片60的宽度自与座椅部10的连接处至扣具50所在位置逐渐增加,以更符合人体工学。具体的,扣具50包括母扣52和公扣54。公扣54一端形成滑动套设在腰带30上的环,另一端形成与母扣52可拆卸地相互扣合的舌片。通过将腰带30上的公扣54与胯带护片60上的母扣52进行扣合,使肩带40、腰带30和胯带护片60扣合一处以实现连接。通过肩带40、腰带30和胯带护片60的共同束缚,保证了幼儿载具100中幼儿的乘坐的稳定性和安全。
32.下面结合图1

图3,对本技术的可调整肩带高度的幼儿载具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33.正常使用情况下,两条肩带40的固定端42固定于背靠部20的背面,且固定端42的固定位置高于最上端的调节孔22。两条肩带30的自由端31从背靠部20的背面穿过其中一个调节孔22后,进入到背靠部20的正面。自由端31然后通过第一肩带扣46与腰带30的第二端34相连,从而实现肩带30与腰带30的连接。腰带30的第一端32固定在背靠部20上,活动穿设于腰带30中部的公扣54扣合于扣具50的母扣52。
34.需要对肩带40的高度进行调整时,可以将第一肩带扣46的钩部464从固定孔342中取出,从而实现肩带40的自由端44与腰带30的第二端34分离。接着将肩带40的自由端44穿过当前调节孔22而回到背靠部20的背面,然后选择合适的调节孔22,将自由端44从该调节孔22穿过,然后在通过第一肩带扣46与腰带30的第二端34相连,从而实现肩带30与腰带30的连接。
3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上述的幼儿载具100的背靠部20从下至上设置有多个调节孔22,肩带40的自由端44可以选择性地从不同高度的调节孔22穿出而与腰带30连接。由于调节孔22的高度不同,因此能随儿童的身高体型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儿童乘坐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6.请参阅图5

图7,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幼儿载具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幼儿载具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腰带30上设有的第二肩带扣36,肩带40的自由端44与第二肩带扣36可拆卸地相连。
37.如图6和图7所示,肩带40的自由端44通过车缝等方式形成有固定孔442。第二肩带扣36包括大致呈“曰”字形的主体部362和从主体部362的短边横向延伸形成的钩部364。主体部362上设有两个并列的狭长的孔,腰带30的第二端34可以从一个孔穿入,并从另一个孔穿出,从而可以方便地调节第二肩带扣36在腰带30上的位置。钩部364与主体部362之间形成有间隙,从而使得钩部364可拆卸地穿设于固定孔442中。请参阅图7,为了方便钩部364的进出,固定孔442的直径沿钩部364插入固定孔442的方向逐渐减小。
38.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幼儿载具200的使用方法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幼儿载具100类似,均可以根据儿童的身高,选择性地将肩带40的自由端44穿出不同高度的调节孔22而与腰带30连接,从而提高儿童乘坐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肩带扣36是可
滑动地设置在腰带30上,当肩带40从较低位置的调节孔22穿过时,使用者可以拉动腰带30的第二端34,使得第二肩带扣36在腰带30上朝靠近扣具50的方向移动,以确保从调节孔22至扣具50之间的腰带30的长度不会太长,即收紧束缚在儿童身上的腰带30和肩带40的长度,从而可以很好的达到束缚要求,保证儿童乘坐的安全性。
39.请参阅图9,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幼儿载具3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幼儿载具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图8所示的幼儿载具100的肩带40的固定端42固定在背靠部20的背面,而图9所示的幼儿载具300的肩带40的固定端42通过一个第三肩带扣70与背靠部20的背面可调节地相连。
40.第三肩带扣70通过较短的背带固定设于背靠部20的背面。第三肩带扣70的形状与第二肩带扣36的主体部362的形状大致相同,均呈“曰”字形。第三肩带扣70上设有两个并列的狭长的孔,肩带40的固定端42可以从一个孔穿入,并从另一个孔穿出,从而可以方便地调节第三肩带扣70在肩带40上的位置。
41.由于第三肩带扣70是可滑动地设置在肩带40上,当肩带40从较高位置的调节孔22穿过时,使用者可以拉动肩带40的固定端42,使得多余的肩带40穿过第三肩带扣70,以确保从调节孔22至扣具50之间的肩带40的长度不会太长,即收紧束缚在儿童身上的肩带40的长度,从而可以很好的达到束缚要求,保证儿童乘坐的安全性。
4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