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悬链输送线中阳极组横向积放方法与流程

2022-04-02 03:25: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悬链输送线,特别涉及一种在阳级组装车间中设置的实现阳极组横向积放的悬链输送线,以及悬链输送线中阳极组横向积放方法。


背景技术:

2.铝厂阳级组装车间主要任务是处理电解车间产生的残极阳极组,并同时组装新的阳级组,供电解车间生产使用;阳极组装车间主要工位有:组装工位、电解质处理工位和残极炭块处理三工位,同时还包含有炭块库和成品库;阳极组装车间是将电解车间残极冷却工段运来的残极,在装卸站设置到输送链上;在卸站车上设有卸站车、卸站托盘支架,工作时,叉车将装有残极的托盘放在装站托盘支架上,装站车抬起托盘,将其运到装站悬链下,由导杆扶正装置,将残极导杆扶正,使残极导杆与地面保持垂直状态,将残极导杆运到悬链上的夹具中,然后,装站车将托盘交给倾翻车,倾翻车把托盘送到设置在倾翻线中部的收尘罩处,倾倒托盘残渣,再将托盘送到卸站线,卸站线上的卸站车接过干净的托盘,运行到卸站悬链下,将新组装好的阳极下放到托盘上,再送到卸站托盘支架上,等待叉车运走;现有的装站和卸站上的悬链输送的阳极,是纵向积放两排,每排三套阳极,共六套阳极,同时进行装载或卸载;这样的积放输送模式,存在装卸阳极效率低,占用场地大,悬链链条长和制造成本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链输送线中阳极组横向积放方法,通过在阳极组装车间的阳极装站和阳极卸站中,设置横向积放输送工位,实现了减小装卸站占地和提高了阳极装卸效率。
4.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总体构思是:在铝厂阳级组装车间中的阳极装站和卸站,设置一个与悬链输送线并排设置的承载轨道并联支路,在承载轨道并联支路中不设置牵引链条,积放小车在承载轨道并联支路中可被动的被牵引行走;在前、后两积放小车之间,设置载荷梁,在载荷梁下通过吊链吊接长方体阳极;在阳极装站和卸站以外的悬链输送线上,前、后积放小车一前一后,纵向吊接着长方体阳极进行输送,当前小车进入到阳极装站和卸站时,后小车进入到承载轨道并联支路中,被停止器阻挡停止后,使前、后两积放小车变换队形为并排状态,载荷梁由纵向变成横向,实现了长方形阳极在阳极装站和卸站的横向积放,减小了阳极的占地面积,同时还提高了六套阳极的高效率进装载或卸载。
5.一种阳极组横向积放的悬链输送线,包括顺次连接在一起的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卸站承载轨道、卸站出口后装站入口前承载轨道、装站承载轨道和装站出口后承载轨道,在顺次连接的上述轨道中,设置有动力牵引链条,在卸站承载轨道的一侧,并联有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在装站承载轨道的一侧,并联有装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在卸站承载轨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阻车器,在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阻车器,
第一阻车器与第二阻车器是并排设置的;在装站承载轨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三阻车器,在装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四阻车器,第三阻车器与第四阻车器是并排设置的。
6.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上,分别设置有前积放小车和后积放小车,前积放小车与后积放小车,是沿着动力牵引链条的前进方向,一前一后设置的;在前积放小车与后积放小车之间,吊接有载荷梁,在载荷梁的前部下端连接有前吊链,在载荷梁的后部下端连接有后吊链,在前吊链的下端与后吊链的下端之间,吊接有长方体形阳极;在前积放小车的前端,设置有前小车前铲,在前积放小车的后端,设置有前小车后铲,在前积放小车的上端,设置有升降爪,前小车前铲与升降爪是机械连接在一起的,前积放小车顶部的前小车行走轮,是设置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中的,前积放小车通过升降爪与动力牵引链条连接在一起;在后积放小车的后端,设置有后小车后铲,后积放小车顶部的后小车行走轮,是设置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中的。
7.一种悬链输送线中阳极组横向积放方法,包括顺次连接在一起的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卸站承载轨道、卸站出口后装站入口前承载轨道、装站承载轨道和装站出口后承载轨道,在顺次连接的上述轨道中,设置有动力牵引链条,在卸站承载轨道的一侧,并联有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在装站承载轨道的一侧,并联有装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在卸站承载轨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阻车器,在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阻车器,第一阻车器与第二阻车器是并排设置的;在装站承载轨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三阻车器,在装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四阻车器,第三阻车器与第四阻车器是并排设置的;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上,分别设置有前积放小车和后积放小车,前积放小车与后积放小车,是沿着动力牵引链条的前进方向,一前一后设置的;在前积放小车与后积放小车之间,吊接有载荷梁,在载荷梁的前部下端连接有前吊链,在载荷梁的后部下端连接有后吊链,在前吊链的下端与后吊链的下端之间,吊接有长方体形阳极;在前积放小车的前端,设置有前小车前铲,在前积放小车的后端,设置有前小车后铲,在前积放小车的上端,设置有升降爪,前小车前铲与升降爪是机械连接在一起的,前积放小车顶部的前小车行走轮,设置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中,前积放小车通过升降爪与动力牵引链条连接在一起;在后积放小车的后端,设置有后小车后铲,后积放小车顶部的后小车行走轮,设置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中;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一)前积放小车在前,后积放小车在后,在前积放小车与后积放小车之间,吊接载荷梁和长方体形阳极,组成第一阳极运送吊具,该第一阳极运送吊具,通过前积放小车上端设置的升降爪与动力牵引链条连接,被动力牵引链条牵引,行走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中;前积放小车在动力牵引链条牵引下,进入到卸站承载轨道中后,继续向前行走;后积放小车进入到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中,前积放小车通过载荷梁,牵引后积放小车继续在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中向前行走;当前积放小车行走到第一阻车器处时,第一阻车器通过与前积放小车的前端设置的前小车前铲碰接,使升降爪与动力牵引链条脱离,前积放小车停止前进;后积放小车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向前行走,当后积放小车接触到第二阻车器后,也停止前进;此时,前积放小车与后积放小车并列设置,载荷梁变成横向设置,使其吊接的长方体形阳极也转变为横向设置状态;
(二)在第一阳极运送吊具后方设置的,行走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中的,第二阳极运送吊具的结构,是与第一阳极运送吊具完全相同的;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在动力牵引链条牵引下,进入到卸站承载轨道中后,继续向前行走;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后积放小车进入到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中,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通过载荷梁,牵引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后积放小车继续在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中向前行走;当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上的前小车前铲,碰接到停止的第一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上的前小车后铲时,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上的升降爪与动力牵引链条脱离,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停止前进,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后积放小车,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前进,直到碰接到第一阳极运送吊具中停止前进的后积放小车后,也停止下来,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第二块长方体形阳极也转变为横向设置状态;(三)在第二阳极运送吊具后方设置的其他阳极运送吊具,也如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一样,进入到卸站承载轨道和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中,直到完成一组长方体形阳极的积放;当积放在卸站承载轨道和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中的一组长方体形阳极,被卸下后,控制第一阻车器和第二阻车器落下,当第一阻车器落下的同时,前积放小车上端的升降爪升起,与动力牵引链条结合在一起,在动力牵引链条的牵引下,前积放小车进入到卸站出口后装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中,前积放小车通过载荷梁,牵引后积放小车也随后进入到卸站出口后装站入口前承载轨道中,前积放小车与后积放小车,恢复到一前一后的前进运行状态。
8.本发明通过在前小车尾部增加尾铲,后小车在前小车的基础上去掉前铲和升降爪,实现了被运送阳极的横向积放,提高了生产节拍,节约了厂房用地,为自动化生产线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9.图1是本发明的悬链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上由前积放小车13和后积放小车14组成的阳极运送吊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前后两阳极运送吊具中的两前积放小车在卸站承载轨道4中积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一种阳极组横向积放的悬链输送线,包括顺次连接在一起的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卸站承载轨道4、卸站出口后装站入口前承载轨道2、装站承载轨道5和装站出口后承载轨道3,在顺次连接的上述轨道中,设置有动力牵引链条6,在卸站承载轨道4的一侧,并联有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在装站承载轨道5的一侧,并联有装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8;在卸站承载轨道4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阻车器9,在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的出口处,设置有第
二阻车器10,第一阻车器9与第二阻车器10是并排设置的;在装站承载轨道5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三阻车器11,在装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8的出口处,设置有第四阻车器12,第三阻车器11与第四阻车器12是并排设置的。
11.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上,分别设置有前积放小车13和后积放小车14,前积放小车13与后积放小车14,是沿着动力牵引链条6的前进方向,一前一后设置的;在前积放小车13与后积放小车14之间,吊接有载荷梁15,在载荷梁15的前部下端连接有前吊链16,在载荷梁15的后部下端连接有后吊链17,在前吊链16的下端与后吊链17的下端之间,吊接有长方体形阳极18;在前积放小车13的前端,设置有前小车前铲20,在前积放小车13的后端,设置有前小车后铲21,在前积放小车13的上端,设置有升降爪19,前小车前铲20与升降爪19是机械连接在一起的,前积放小车13顶部的前小车行走轮22,是设置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中的,前积放小车13通过升降爪19与动力牵引链条6连接在一起;在后积放小车14的后端,设置有后小车后铲23,后积放小车14顶部的后小车行走轮24,是设置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中的。
12.一种悬链输送线中阳极组横向积放方法,包括顺次连接在一起的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卸站承载轨道4、卸站出口后装站入口前承载轨道2、装站承载轨道5和装站出口后承载轨道3,在顺次连接的上述轨道中,设置有动力牵引链条6,在卸站承载轨道4的一侧,并联有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在装站承载轨道5的一侧,并联有装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8;在卸站承载轨道4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阻车器9,在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阻车器10,第一阻车器9与第二阻车器10是并排设置的;在装站承载轨道5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三阻车器11,在装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8的出口处,设置有第四阻车器12,第三阻车器11与第四阻车器12是并排设置的;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上,分别设置有前积放小车13和后积放小车14,前积放小车13与后积放小车14,是沿着动力牵引链条6的前进方向,一前一后设置的;在前积放小车13与后积放小车14之间,吊接有载荷梁15,在载荷梁15的前部下端连接有前吊链16,在载荷梁15的后部下端连接有后吊链17,在前吊链16的下端与后吊链17的下端之间,吊接有长方体形阳极18;在前积放小车13的前端,设置有前小车前铲20,在前积放小车13的后端,设置有前小车后铲21,在前积放小车13的上端,设置有升降爪19,前小车前铲20与升降爪19是机械连接在一起的,前积放小车13顶部的前小车行走轮22,设置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中,前积放小车13通过升降爪19与动力牵引链条6连接在一起;在后积放小车14的后端,设置有后小车后铲23,后积放小车14顶部的后小车行走轮24,设置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中;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一)前积放小车13在前,后积放小车14在后,在前积放小车13与后积放小车14之间,吊接载荷梁15和长方体形阳极18,组成第一阳极运送吊具,该第一阳极运送吊具,通过前积放小车13上端设置的升降爪19与动力牵引链条6连接,被动力牵引链条6牵引,行走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中;前积放小车13在动力牵引链条6牵引下,进入到卸站承载轨道4中后,继续向前行走;后积放小车14进入到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中,前积放小车13通过载荷梁15,牵引后积放小车14继续在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中向前行走;当前积放小车13行走到第一阻车器9处时,第一阻车器9通过与前积放小车13的前端设置的前小车前铲20碰接,使升降爪19与动力牵引链条6脱离,前积放小车13停止前进;
后积放小车14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向前行走,当后积放小车14接触到第二阻车器10后,也停止前进;此时,前积放小车13与后积放小车14并列设置,载荷梁15变成横向设置,使其吊接的长方体形阳极18也转变为横向设置状态;(二)在第一阳极运送吊具后方设置的,行走在卸站入口前承载轨道1中的,第二阳极运送吊具的结构,是与第一阳极运送吊具完全相同的;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在动力牵引链条6牵引下,进入到卸站承载轨道4中后,继续向前行走;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后积放小车进入到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中,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通过载荷梁,牵引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后积放小车继续在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中向前行走;当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上的前小车前铲,碰接到停止的第一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13上的前小车后铲21时,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上的升降爪与动力牵引链条6脱离,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前积放小车停止前进,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后积放小车,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前进,直到碰接到第一阳极运送吊具中停止前进的后积放小车14后,也停止下来,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中的第二块长方体形阳极也转变为横向设置状态;(三)在第二阳极运送吊具后方设置的其他阳极运送吊具,也如第二阳极运送吊具一样,进入到卸站承载轨道4和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中,直到完成一组长方体形阳极的积放;当积放在卸站承载轨道4和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中的一组长方体形阳极,被卸下后,控制第一阻车器9和第二阻车器10落下,当第一阻车器9落下的同时,前积放小车13上端的升降爪19升起,与动力牵引链条6结合在一起,在动力牵引链条6的牵引下,前积放小车13进入到卸站出口后装站入口前承载轨道2中,前积放小车13通过载荷梁15,牵引后积放小车14也随后进入到卸站出口后装站入口前承载轨道2中,前积放小车13与后积放小车14,恢复到一前一后的前进运行状态;当前积放小车13与后积放小车14进入到装站承载轨道5和装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8时的工作模式,是与在卸站承载轨道4和卸站并联支路承载轨道7中的工作模式相同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