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3-09 05:03: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结构色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响应性光子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纸张作为信息存储和传播的重要媒介,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尽管当今世界以电子产品为主导,各种信息以数字方式快速记录和传输,但纸张在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增长中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纸张的过度生产和使用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开发环境友好、低耗的功能材料,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完美平衡,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3.与传统纸张相比,可重写水响应光子纸作为一种生态友好、低资源消耗的信息存储载体,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张晓安等人通过在纸张中引入变色染料和显色剂复合组成的双分子水协同变色体系,利用染料和显影剂遇水前不发生显色,遇水后染料与显影剂发生作用而显示颜色,开发了无墨喷水打印技术(专利cn108873547a;cn108873546a;cn108873545a;natcommun.2018,9,4819-4827)。这种技术依然依赖染料进行显色。因此开发非染料基、颜色简单易调的显色材料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
4.光子晶体是由两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物质在空间中周期性排布而成的材料,这种规则有序的结构特点使其具有对光传播进行调制的能力,利用光子带隙让特定波长的光选择性地禁止通过从而获得结构色。结构色材料通过调控所使用的胶体微球大小,可以获得多种颜色,因而受到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光子晶体基的水写显色材料是利用水凝胶基质的溶胀行为通过调整周期性晶格常数来获得颜色(j.mater.chem.c,2015,3,3542-3547;adv.mater.interfaces2019,6,1901363-1901369.)或以软结构乳胶微球作为构建单元通过改变折射率比来实现水写过程(acs appl.mater.interfaces,2019,11,22777-22785;chem.eng.j.2020,380,122494-122503.),或者是基于氢键去质子化诱导润湿性改变实现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chem.eng.j.2021,426,131213-131222.)。然而基于水凝胶体系的溶胀以及软胶体粒子遇水改变折射率的显色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水凝胶材料对水环境的依赖性以及制备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尺寸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潜在的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制备工艺简单、颜色简单易调的新型光子材料,通过非胶体阵列模式来实现水写显色已成为当今研究的主流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及其制备方法,以亲水性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为构建单元,制备了水写显色的聚丙烯酸酯基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用水作为显色颜料,易于书写。通过调节所使用胶体微球的粒径,可以很容易获得多种颜色的水写纸。利用不同比例的乙二醇与水的混合液进行书写,可以
调节结构色的保留时间。同时所制备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具有很好的柔韧性、结构稳定性,可以被擦除和水写多次,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该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成本低廉、普适性好,对推动结构色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环境友好、低资源消耗的信息存储材料和传播载体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6.一种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所述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是由聚苯乙烯微球嵌套在聚丙烯酸酯反蛋白骨架材料的孔内形成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结构,再进一步在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孔内,填充亲水性丙烯酰胺或双丙酮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2~8wt%的乙醇溶液,经过光聚合形成聚丙烯酰胺或聚双丙酮丙烯酰胺网络而得到的水写显色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7.所述纳米微球为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二氧化钛、硫化镉、氧化锌、硫化锌中的一种。
8.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所述纳米微球的直径为165~230nm,聚丙烯酸酯反蛋白骨架材料的孔径为185~280nm。
9.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所述纳米微球的粒径为165~230nm,粒径分布为0.02~0.07、表面电位为-50~-35mv。
10.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的光聚合的光引发剂为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或安息香双甲醚,光聚合的条件为:功率为0.5-2kw的紫外光聚合3~20分钟。
11.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所述聚丙烯酸酯反蛋白骨架材料由三丙烯酸酯类、双丙烯酸酯类和丙烯酸作为共聚单体组分光聚合形成,三丙烯酸酯类、双丙烯酸酯类和丙烯酸的体积比为1:4:0.5~1:4:2,光聚合的光引发剂为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或安息香双甲醚,光引发剂占三丙烯酸酯类、双丙烯酸酯类和丙烯酸共聚物单体体积和的1-6%,光聚合的条件为:使用功率为0.5-2kw的紫外光聚合30~60s。
12.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所述三丙烯酸酯类为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13.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所述双丙烯酸酯类为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如聚乙二醇(200)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50)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400)双丙烯酸酯和聚乙二醇(600)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
14.本发明所提供的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所述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接触角《30
°
),能够诱导水快速(《1s)渗透进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孔内。
15.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6.①
用丝棒在玻璃或不锈钢基底上刮涂制备好的质量分数为20~40wt%的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浓缩液,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自组装形成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80~95℃的烘箱中0.5~2h来提高其结构稳定性;
17.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分别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一片玻璃片,形成一个宽度为500~1000μm的缝隙;向缝隙里面填充三丙烯酸酯类、双丙
烯酸酯类和丙烯酸单体和光引发剂,然后使用功率为0.5-2kw的紫外光聚合30~60s形成柔性聚丙烯酸酯树脂复合膜;
18.③
通过质量分数为1~10wt%的氢氟酸刻蚀壳层后,得到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19.④
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孔内填充质量分数为2~8wt%的亲水性丙烯酰胺或双丙酮丙烯酰胺的乙醇溶液,使用功率为0.5-2kw的紫外光聚合3~20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或或聚双丙酮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亲水性丙烯酰胺或双丙酮丙烯酰胺的乙醇溶液由亲水性丙烯酰胺或双丙酮丙烯酰胺、交联剂、光引发剂、乙醇制备而成,丙烯酰胺或双丙酮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5-15,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或双丙酮丙烯酰胺质量的5-15%。
20.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步骤

中,所述核壳微球为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二氧化硅包覆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包覆硫化镉、二氧化硅包覆氧化锌、二氧化硅包覆硫化锌等纳米微球中的一种。
21.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步骤

中,所述核壳微球的粒径165nm~230nm、粒径分布pdi为0.02~0.06、表面电位为-45~-50mv。所述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显示的亮丽结构色是由核壳微球的核层微球大小以及壳层厚度决定的。其中核层微球的大小设为x,壳层厚度设为y,165《x≤175nm,10《y≤20nm水写显色的颜色为蓝色;180《x≤190nm,15《y≤20nm水写显色的颜色为绿色;220《x≤230nm,15《y≤25nm水写显色的颜色为红色。
22.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步骤

中,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微球,通过水热法合成二氧化钛、硫化镉、氧化锌、硫化锌微球,然后以制备的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二氧化钛、硫化镉、氧化锌、硫化锌微球为种子核,通过水解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其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壳层,形成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二氧化硅包覆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包覆硫化镉、二氧化硅包覆氧化锌或二氧化硅包覆硫化锌微球。
23.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步骤

中,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浓缩液是用乙醇配置而成。
24.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步骤

中,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0~3.0微升/每平方厘米。
25.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步骤

中,所述聚酰亚胺的面积为0.5mm2,厚度为500~1000μm。
26.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步骤

中,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27.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步骤

中,所述光引发剂为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或安息香双甲醚。
28.根据上文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情况下,步骤

中,亲水性丙烯酰胺或双丙酮丙烯酰
胺的乙醇溶液的填充量为10~20微升/每平方厘米。
29.整个过程都在室温环境中操作,条件温和,不会对基材造成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0.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一种水写显色的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应用,在作为水写纸、显示、传感、装饰材料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亲水的聚丙烯酰胺或聚双丙酮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能够诱导水快速渗透进入反蛋白的孔内,使得反蛋白骨架孔内的微球在浮力作用下从随机分布到有序排列,从而消除了散射干扰,通过调控折射率比,产生亮丽的结构色,可作为一种水写显色的光子纸。该水写纸与已有报道的光子纸的不同在于,文献中利用水凝胶基质的溶胀行为,调整光子晶体周期性晶格常数,或使用软结构胶体粒子作为构建模块改变折射率比。这种利用晶格参数变化获得的水显色响应速度较慢,同时水凝胶材料需要保持其中的水分以维持结构稳定。本发明中报道的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作为水写纸的优势在于不改变胶体晶格参数,通过水渗透进入反蛋白的孔内,调控折射率比,采用非阵列调节的模式产生亮丽的结构色。
3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成本低廉、普适性好的优点。得到的水写显色的聚丙烯酸酯基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具有快速的水写显色性能(《1s)。该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可循环使用10000次以上),避免了纸张引起的环境污染。只需用水作为书写材料,该水写纸具有快速的水写速度(《1.0s)和金属光泽一样亮丽的结构色。其作为环境友好、低资源消耗的信息存储材料和传播载体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对推动结构色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32.图1为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图。
33.图2为使用的聚苯乙烯微球的sem图像(a,170nm;b,185nm;c,225nm)和相应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的sem图像(d,200nm;e,220nm;f,265nm)。a中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170nm)和d中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00nm)是实施例3中所制备的;b中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185nm)和e中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20nm)是实施例2中所制备的;c中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25nm)和f中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65nm)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的。
34.图3为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蛋白石模板的复合膜、双反蛋白膜、亲水的双反蛋白膜的sem俯视图。a中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00nm)、d中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蛋白石模板的复合膜、g中双反蛋白膜和j中亲水的双反蛋白膜是实施例3中所制备的;b中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20nm)、e中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蛋白石模板的复合膜、h中双反蛋白膜和k中亲水的双反蛋白膜是实施例2中所制备的;c中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65nm)、f中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微球蛋白石模板的复合膜、i中双反蛋白膜和l中亲水的双反蛋白膜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的。
35.图4为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记录的接触角。a是实施例3中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记录的接触角;b是实施例2中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
树脂膜记录的接触角;c是实施例1中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记录的接触角。如图所示,接触角均《30
°
,表明制备的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表面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36.图5为实施例1中得到的蓝色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干燥状态的数码照片。如图所示,表明制备的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具有很好的柔韧性。
37.图6从左到右依次为实施例1-3中得到的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在水浸润之后显示结构色的照片。如图所示,表明制备的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左到右依次显示出蓝色、绿色、红色结构色。
38.图7为实施例1-3中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在水浸润之后不同角度测得的反射光谱(a,实施例1中蓝色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b,实施例2中绿色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c,实施例3中红色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如图所示,从反射光谱中可见,随着观察角度的增大,结构色发生明显的蓝移,具有典型三维光子晶体角度依存特征。
39.图8为实施例2中绿色水写显色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水写前后的数码照片(a,通过水笔在其上面书写的英语单词;b,水干之后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c,通过水笔在其上面书写的数字和英语短语)。如图所示,表明制备的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水写后可以被擦除,并再次水写。图9为实施例2中绿色水写显色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在水润湿之后不同时间记录的反射光谱。如图所示,在0.8s左右,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不再发生改变,说明已经达到了平衡状态,表明制备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具有快速的水写显色性能。
40.图10为实施例2中绿色水写显色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循环水写测试反射光谱图。如图所示,经过20次循环测试,反射峰位置几乎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说明制备的水写显色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具有良好的循环可逆性。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述非限制性实施例可以使本研究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全面的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42.下列实施例中所述实验制备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操作方法;所述材料和试剂,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渠道获得。
43.实施例1
44.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胶体纳米微球。在装有机械搅拌的2000ml三口圆底烧瓶内加入0.55g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900ml去离子水,油浴升温至85℃,350r/min机械搅拌乳化1h。加入90g苯乙烯单体,继续搅拌30min。将1g过硫酸钾引发剂溶于5g去离子水加入上述圆底烧瓶内,5h后反应结束,得到白色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为225nm,pdi为0.062,表面电位为-49.2mv)。
45.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采用改进的法,通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中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得到。取30ml上述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于250ml单孔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15ml氨水,加入磁子,超声分散均匀。将圆底烧瓶置于3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下室温搅拌,用微量注射泵将8ml乙
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h逐滴加入烧瓶内,反应18h后结束,获得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粒径为260nm,pdi为0.022,表面电位为-49.6mv。将所得的微球分散液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最终用乙醇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0wt%的纳米微球浓缩液备用。
46.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47.①
室温下用丝棒在玻璃基底(18厘米
×
22厘米)上涂覆质量分数为30wt%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浓缩液(粒径大小为260nm,内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25nm),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5微升/每平方厘米,纳米微球自组装得到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90℃的烘箱中1h;
48.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玻璃片,形成宽度为500μm的缝隙。将共聚物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00)双丙烯酸酯、丙烯酸以体积比1:4:0.5混合,加入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其中光引发剂与共聚物单体的体积比为0.05:1,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注射到“三明治”结构缝隙中,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灯光聚合40s形成柔性聚丙烯酸酯树脂复合膜;
49.③
剥离玻璃片后获得含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聚合物树脂复合膜,用质量分数为4wt%的氢氟酸浸泡去除二氧化硅壳层后,得到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50.④
用丙烯酰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乙醇制备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4%的乙醇溶液液,其中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10,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0%。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多孔薄膜)的表面填充丙烯酰胺的乙醇溶液,丙烯酰胺乙醇分散液的用量为15微升/每平方厘米,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灯光聚合4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颜色为红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51.实施例2
52.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胶体纳米微球。在装有机械搅拌的2000ml三口圆底烧瓶内加入0.65g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900ml去离子水,油浴升温至85℃,350r/min机械搅拌乳化1h。加入90g苯乙烯单体,继续搅拌30min。将1g过硫酸钾引发剂溶于5g去离子水加入上述圆底烧瓶内,5h后反应结束,得到白色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为185nm,pdi为0.029,表面电位为-38.9mv)。
53.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采用改进的法,通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中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得到。取30ml上述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于250ml单孔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15ml氨水,加入磁子,超声分散均匀。将圆底烧瓶置于3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下室温搅拌,用微量注射泵将8m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h逐滴加入烧瓶内,反应18h后结束,获得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粒径为220nm,pdi为0.035,表面电位为-43.1mv。将所得的微球分散液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最终用乙醇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0wt%的纳米微球浓缩液备用。
54.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55.①
室温下用丝棒在玻璃基底(18厘米
×
22厘米)上涂覆质量分数为30wt%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浓缩液(粒径大小为220nm,内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185nm),
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5微升/每平方厘米,纳米微球自组装得到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90℃的烘箱中1h;
56.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玻璃片,形成宽度为500μm的缝隙。将共聚物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50)双丙烯酸酯、丙烯酸以体积比1:4:0.75混合,加入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其中光引发剂与共聚物单体的体积比为0.04:1,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注射到“三明治”结构缝隙中,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灯光聚合40s形成柔性聚丙烯酸酯树脂复合膜;
57.③
剥离玻璃片后获得含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聚合物树脂复合膜,用质量分数为3.5wt%的氢氟酸浸泡去除二氧化硅壳层后,得到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58.④
用丙烯酰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乙醇制备成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4%的乙醇溶液,其中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9,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0%。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多孔薄膜)的表面填充丙烯酰胺的乙醇溶液,丙烯酰胺乙醇分散液的用量为15微升/每平方厘米,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4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颜色为绿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59.实施例3
60.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胶体纳米微球。在装有机械搅拌的2000ml三口圆底烧瓶内加入0.75g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900ml去离子水,油浴升温至85℃,350r/min机械搅拌乳化1h。加入90g苯乙烯单体,继续搅拌30min。将1g过硫酸钾引发剂溶于5g去离子水加入上述圆底烧瓶内,5h后反应结束,得到白色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为170nm,pdi为0.054,表面电位为-42.5mv)。
61.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采用改进的法,通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中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得到。取30ml上述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于250ml单孔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15ml氨水,加入磁子,超声分散均匀。将圆底烧瓶置于3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下室温搅拌,用微量注射泵将8m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h逐滴加入烧瓶内,反应18h后结束,获得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粒径为220nm,pdi为0.035,表面电位为-43.1mv。将所得的微球分散液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最终用乙醇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0wt%的纳米微球浓缩液备用。
62.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63.①
室温下用丝棒在玻璃基底(18厘米
×
22厘米)上涂覆质量分数为30wt%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浓缩液(粒径大小为200nm,内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170nm),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5微升/每平方厘米,纳米微球自组装得到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90℃的烘箱中1h;
64.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玻璃片,形成宽度为500μm的缝隙。将共聚物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00)双丙烯酸酯、丙烯酸以体积比1:4:1混合,加入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其中光引发剂与共聚物单体的体积比为0.03:1,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注射
1-苯基-1-丙酮)、乙醇制备成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4%的乙醇溶液,其中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6,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0%。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多孔薄膜)的表面填充丙烯酰胺的乙醇溶液,丙烯酰胺乙醇分散液的用量为15微升/每平方厘米,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3.5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颜色为红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75.实施例5
76.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胶体纳米微球。在装有机械搅拌的2000ml三口圆底烧瓶内加入0.65g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900ml去离子水,油浴升温至85℃,350r/min机械搅拌乳化1h。加入90g苯乙烯单体,继续搅拌30min。将1g过硫酸钾引发剂溶于5g去离子水加入上述圆底烧瓶内,5h后反应结束,得到白色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为185nm,pdi为0.029,表面电位为-38.9mv)。
77.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采用改进的法,通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中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得到。取30ml上述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于250ml单孔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15ml氨水,加入磁子,超声分散均匀。将圆底烧瓶置于3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下室温搅拌,用微量注射泵将8m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h逐滴加入烧瓶内,反应18h后结束,获得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粒径为220nm,pdi为0.035,表面电位为-43.1mv。将所得的微球分散液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最终用乙醇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2wt%的纳米微球浓缩液备用。
78.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79.①
室温下用丝棒在玻璃基底(18厘米
×
22厘米)上涂覆质量分数为32wt%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浓缩液(粒径大小为220nm,内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185nm),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5微升/每平方厘米,纳米微球自组装得到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80℃的烘箱中2h;
80.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玻璃片,形成宽度为700μm的缝隙。将共聚物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00)双丙烯酸酯、丙烯酸以体积比1:4:0.9混合,加入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其中光引发剂与共聚物单体的体积比为0.05:1,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注射到“三明治”结构缝隙中,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45s形成柔性聚丙烯酸酯树脂复合膜;
81.③
剥离玻璃片后获得含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聚合物树脂复合膜,用质量分数为5wt%的氢氟酸浸泡去除二氧化硅壳层后,得到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82.④
用丙烯酰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乙醇制备成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为质量分数为4%的乙醇溶液,其中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11,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0%。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多孔薄膜)的表面填充丙烯酰胺乙醇溶液,丙烯酰胺乙醇分散液的用量为15微升/每平方厘米,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5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颜色为绿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83.实施例6
84.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胶体纳米微球。在装有机械搅拌的2000ml三口圆底烧瓶内加入0.75g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900ml去离子水,油浴升温至85℃,350r/min机械搅拌乳化1h。加入90g苯乙烯单体,继续搅拌30min。将1g过硫酸钾引发剂溶于5g去离子水加入上述圆底烧瓶内,5h后反应结束,得到白色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为170nm,pdi为0.054,表面电位为-42.5mv)。
85.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采用改进的法,通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中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得到。取30ml上述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于250ml单孔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15ml氨水,加入磁子,超声分散均匀。将圆底烧瓶置于3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下室温搅拌,用微量注射泵将8m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h逐滴加入烧瓶内,反应18h后结束,获得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粒径为220nm,pdi为0.035,表面电位为-43.1mv。将所得的微球分散液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最终用乙醇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3wt%的纳米微球浓缩液备用。
86.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87.①
室温下用丝棒在玻璃基底(18厘米
×
22厘米)上涂覆质量分数为33wt%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浓缩液(粒径大小为200nm,内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170nm),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5微升/每平方厘米,纳米微球自组装得到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88℃的烘箱中1.2h;
88.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玻璃片,形成宽度为800μm的缝隙。将共聚物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50)双丙烯酸酯、丙烯酸以体积比1:4:1.2混合,加入光引发剂(安息香双甲醚),其中光引发剂与共聚物单体的体积比为0.05:1,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注射到“三明治”结构缝隙中,使用功率为1.5kw的紫外光聚合50s形成柔性聚丙烯酸酯树脂复合膜;
89.③
剥离玻璃片后获得含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聚合物树脂复合膜,用质量分数为6wt%的氢氟酸浸泡去除二氧化硅壳层后,得到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90.④
用丙烯酰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光引发剂(安息香双甲醚)、乙醇质量分数为3%的乙醇溶液,其中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11,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2%。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多孔薄膜)的表面填充丙烯酰胺的乙醇溶液,丙烯酰胺乙醇分散液的用量为15微升/每平方厘米,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6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颜色为绿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91.实施例7
92.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胶体纳米微球。在装有机械搅拌的2000ml三口圆底烧瓶内加入0.55g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900ml去离子水,油浴升温至85℃,350r/min机械搅拌乳化1h。加入90g苯乙烯单体,继续搅拌30min。将1g过硫酸钾引发剂溶于5g去离子水加入上述圆底烧瓶内,5h后反应结束,得到白色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为225nm,pdi为0.062,表面电位为-49.2mv)。
93.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采用改进的法,通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中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得到。取30ml上述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于250ml单孔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15ml氨水,加入磁子,
超声分散均匀。将圆底烧瓶置于3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下室温搅拌,用微量注射泵将8m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h逐滴加入烧瓶内,反应18h后结束,获得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粒径为260nm,pdi为0.022,表面电位为-49.6mv。将所得的微球分散液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最终用乙醇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3wt%的纳米微球浓缩液备用。
94.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95.①
室温下用丝棒在玻璃基底(18厘米
×
22厘米)上涂覆质量分数为33wt%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浓缩液(粒径大小为260nm,内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25nm),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5微升/每平方厘米,纳米微球自组装得到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92℃的烘箱中0.8h;
96.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玻璃片,形成宽度为750μm的缝隙。将共聚物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00)双丙烯酸酯、丙烯酸以体积比1:4:1.5混合,加入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其中光引发剂与共聚物单体的体积比为0.03:1,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注射到“三明治”结构缝隙中,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50s形成柔性聚丙烯酸酯树脂复合膜;
97.③
剥离玻璃片后获得含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聚合物树脂复合膜,用质量分数为5wt%的氢氟酸浸泡去除二氧化硅壳层后,得到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98.④
用丙烯酰胺、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和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乙醇制备成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4%的乙醇溶液,其中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8,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0%。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多孔薄膜)的表面填充丙烯酰胺乙醇溶液,丙烯酰胺乙醇分散液的用量为15微升/每平方厘米,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8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颜色为红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99.实施例8
100.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胶体纳米微球。在装有机械搅拌的2000ml三口圆底烧瓶内加入0.65g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900ml去离子水,油浴升温至85℃,350r/min机械搅拌乳化1h。加入90g苯乙烯单体,继续搅拌30min。将1g过硫酸钾引发剂溶于5g去离子水加入上述圆底烧瓶内,5h后反应结束,得到白色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为185nm,pdi为0.029,表面电位为-38.9mv)。
101.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采用改进的法,通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中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得到。取30ml上述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于250ml单孔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15ml氨水,加入磁子,超声分散均匀。将圆底烧瓶置于3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下室温搅拌,用微量注射泵将8m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h逐滴加入烧瓶内,反应18h后结束,获得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粒径为220nm,pdi为0.035,表面电位为-43.1mv。将所得的微球分散液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最终用乙醇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2wt%的纳米微球浓缩液备用。
102.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103.①
室温下用丝棒在玻璃基底(18厘米
×
22厘米)上涂覆质量分数为32wt%的二氧
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浓缩液(粒径大小为220nm,内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185nm),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5微升/每平方厘米,纳米微球自组装得到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80℃的烘箱中2h;
104.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玻璃片,形成宽度为850μm的缝隙。将共聚物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50)双丙烯酸酯、丙烯酸以体积比1:4:0.9混合,加入光引发剂(安息香双甲醚),其中光引发剂与共聚物单体的体积比为0.06:1,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注射到“三明治”结构缝隙中,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50s形成柔性聚丙烯酸酯树脂复合膜;
105.③
剥离玻璃片后获得含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聚合物树脂复合膜,用质量分数为5wt%的氢氟酸浸泡去除二氧化硅壳层后,得到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106.④
制备丙烯酰胺、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和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乙醇制备成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4%的乙醇溶液,其中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11,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0%。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多孔薄膜)的表面填充丙烯酰胺的乙醇溶液,丙烯酰胺乙醇分散液的用量为15微升/每平方厘米,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5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颜色为绿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107.实施例9
108.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胶体纳米微球。在装有机械搅拌的2000ml三口圆底烧瓶内加入0.75g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900ml去离子水,油浴升温至85℃,350r/min机械搅拌乳化1h。加入90g苯乙烯单体,继续搅拌30min。将1g过硫酸钾引发剂溶于5g去离子水加入上述圆底烧瓶内,5h后反应结束,得到白色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为170nm,pdi为0.054,表面电位为-42.5mv)。
109.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采用改进的法,通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中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得到。取30ml上述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于250ml单孔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15ml氨水,加入磁子,超声分散均匀。将圆底烧瓶置于3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下室温搅拌,用微量注射泵将8m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h逐滴加入烧瓶内,反应18h后结束,获得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粒径为220nm,pdi为0.035,表面电位为-43.1mv。将所得的微球分散液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最终用乙醇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6wt%的纳米微球浓缩液备用。
110.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111.①
室温下用丝棒在玻璃基底(18厘米
×
22厘米)上涂覆质量分数为36wt%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浓缩液(粒径大小为200nm,内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170nm),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5微升/每平方厘米,纳米微球自组装得到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85℃的烘箱中1.5h;
112.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玻璃片,形成宽度为900μm的缝隙。将共聚物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00)双丙烯酸酯、丙烯酸以体积比1:4:2混合,加入光引发剂(安息香双甲醚)与共聚物单体的体积比为0.06:1,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注射到“三明治”结构缝隙中,使用功率为
1.5kw的紫外光聚合50s形成柔性聚丙烯酸酯树脂复合膜;
113.③
剥离玻璃片后获得含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聚合物树脂复合膜,用质量分数为7wt%的氢氟酸浸泡去除二氧化硅壳层后,得到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114.④
用丙烯酰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光引发剂(安息香双甲醚)、乙醇制备成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3%的乙醇溶液,其中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9,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质量的8%。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多孔薄膜)的表面填充丙烯酰胺的乙醇溶液,丙烯酰胺乙醇分散液的用量为15微升/每平方厘米,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8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颜色为蓝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115.实施例10
116.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胶体纳米微球。在装有机械搅拌的2000ml三口圆底烧瓶内加入0.55g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900ml去离子水,油浴升温至85℃,350r/min机械搅拌乳化1h。加入90g苯乙烯单体,继续搅拌30min。将1g过硫酸钾引发剂溶于5g去离子水加入上述圆底烧瓶内,5h后反应结束,得到白色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为225nm,pdi为0.062,表面电位为-49.2mv)。
117.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采用改进的法,通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中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壳层得到。取30ml上述聚苯乙烯微球乳液于250ml单孔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15ml氨水,加入磁子,超声分散均匀。将圆底烧瓶置于300r/min的磁力搅拌器下室温搅拌,用微量注射泵将8ml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h逐滴加入烧瓶内,反应18h后结束,获得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纳米微球粒径为260nm,pdi为0.022,表面电位为-49.6mv。将所得的微球分散液用无水乙醇洗涤3次,最终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5wt%的纳米微球浓缩液备用。
118.水写显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的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119.①
室温下用丝棒在玻璃基底(18厘米
×
22厘米)上涂覆质量分数为35wt%的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浓缩液(粒径大小为260nm,内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225nm),纳米微球浓缩液的涂覆量为2.5微升/每平方厘米,纳米微球自组装得到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再将得到的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放在90℃的烘箱中1h;
120.②
在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四个角位置贴上聚酰亚胺作为垫片,在其上面覆盖玻璃片,形成宽度为500μm的缝隙。将共聚物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250)双丙烯酸酯、丙烯酸以体积比1:4:1.5混合,加入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与共聚物单体的体积比为0.02:1,超声分散混合均匀后注射到“三明治”结构缝隙中,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45s形成柔性聚丙烯酸酯树脂复合膜;
121.③
剥离玻璃片后获得含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聚合物树脂复合膜,用质量分数为4wt%的氢氟酸浸泡去除二氧化硅壳层后,得到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122.④
用丙烯酰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乙醇制备成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4%的乙醇溶液,其中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8,光引发剂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0%。向聚丙烯酸酯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多孔薄膜)的表面填充丙烯酰胺乙醇溶液,丙烯酰胺乙醇分散液的用量为15微升/每平方厘米,使用功率为1kw的紫外光聚合5分钟形成聚丙烯酰胺网络结构而得到水写颜色为红色的双反蛋白光子晶体树脂膜。
123.对于所有熟悉本领域的研究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范围情况下,都可以利用上述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方案作出可能的修饰和变动,或转化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的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意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