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雾化导雾装置及一种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5:40: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导雾装置及一种加湿器。


背景技术:

2.市场上的超声波加湿器为了实现水箱与底座一体化设置,多采用聚能环原理实现高水位制雾,在使用时,聚能环能够浮在水箱中并在导雾管内跟随水位浮动,雾化片会将振动波传递给聚能环,并由聚能环将能量放大,扩散到聚能环上方。为了使聚能环上方发生雾化的水雾能够顺利从上方出口喷出,超声波加湿器设置了送风装置通过通风孔对水雾通道进行送风,从而实现喷雾的效果。
3.但现有超声波加湿器的送风管道较复杂,开设在导雾管侧部的通风孔常出现强度不高导致发生变形从而对聚能环的上下移动产生卡位等现象,或者由于加工、成型误差导致通风孔边缘凸出于导雾管内壁从而对聚能环的上下移动产生卡位等现象。如果不解决卡位的问题,则会影响聚能环的使用从而影响超声波加湿器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雾化导雾装置,能够正常送风,可以避免发生导雾管阻碍聚能环移动的现象。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导雾装置,安装于加湿器的水箱内,包括雾化组件和导雾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片和聚能环,所述雾化片位于所述加湿器的下部,所述聚能环位于所述雾化片的上方并能浮在水面。
6.所述导雾组件包括导雾管和通风孔,所述导雾管竖直设置于所述雾化片的上方,所述聚能环能够跟随所述水箱内的水位在所述导雾管中上下移动,所述通风孔设于所述导雾管的侧壁,所述通风孔与所述加湿器的送风装置连通。
7.所述导雾管的内壁设有防卡机构,所述防卡机构凸出于所述导雾管的内壁或凹陷于所述导雾管的内壁,所述防卡机构用于使所述聚能环与所述通风孔保持距离。
8.其中,所述导雾管的顶部设有顶通孔与所述加湿器的出风口连通,所述导雾管的底部设有底通孔与所述加湿器的水箱连通。
9.其中,所述通风孔从所述导雾管的内壁向外壁贯穿,贯穿范围从所述导雾管的内壁向外壁方向逐渐扩大。
10.其中,所述通风孔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风孔竖直排列于所述导雾管侧壁,相邻所述通风孔之间设有隔离段,所述通风孔的竖向长度比横向宽度大。
11.其中,所述防卡机构包括避空槽,所述避空槽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避空槽的底面凹陷于所述导雾管的内壁上,多个所述通风孔和所述隔离段排列于所述避空槽的底面上。
12.其中,所述避空槽底面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通风孔的横向宽度。
13.其中,所述防卡机构包括避空凸块,所述避空凸块凸出于所述导雾管的内壁,所述
避空凸块设于多个所述通风孔的侧部,所述避空凸块用于使所述聚能环表面与所述隔离段保持距离。
14.其中,所述避空凸块连贯地从所述导雾管的上部延伸至所述导雾管的下部。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包括如上所述的雾化导雾装置。
16.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雾化导雾装置设有防卡机构,所述防卡机构凸出于所述导雾管的内壁或凹陷于所述导雾管的内壁,当所述防卡机构凸出于所述导雾管内壁时,所述防卡机构能够抵住所述聚能环的表面,使其不与所述通风孔边缘接触,从而避免被所述通风孔边缘卡位,当所述防卡机构凹陷于所述导雾管内壁时,将所述通风孔设置于凹陷表面上,也可以使所述聚能环不与所述通风孔边缘接触,从而避免被所述通风孔边缘卡位。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所述通风孔正常送风,也可以通过所述防卡机构避免发生导雾管阻碍聚能环移动的现象。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雾化导雾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a的局部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和导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24.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雾化导雾装置,安装于加湿器的水箱3内,包括雾化组件1和导雾组件2,所述雾化组件1包括雾化片11和聚能环12,所述雾化片11位于所述加湿器的下部,所述聚能环12位于所述雾化片11的上方并能浮在水面,所述聚能环12优选位于所述雾化片11的正上方,所述雾化片11能够激发振动波,位于雾化片11上方的所述聚能环12能够聚集所述雾化片11的能量并继续向上释放,使雾化后的水汽能够向上运动。所述导雾管21的横向截面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矩形带圆角的形状,所述聚能环12的横向截面形状与之对应。
25.为了使水汽能够顺利运动到所述加湿器的顶部出口,所述导雾组件2包括导雾管21和通风孔22,所述导雾管21竖直设置于所述雾化片11的上方,所述导雾管21为中空管,所述雾化片11激发的振动波会在所述导雾管21中向上传递,而所述聚能环12浮在所述导雾管21中,能够跟随所述水箱3内的水位在所述导雾管21中上下移动。所述通风孔22设于所述导雾管21的侧壁,所述通风孔22与所述加湿器的送风装置连通,所述通风孔22从所述导雾管21的上部延伸至所述导雾管21的下部,所述通风孔22一部分浸没在水中,一部分露出于水面上,当所述加湿器工作时,露出于水面的所述通风孔22能够起到送风的作用,将所述聚能环12上方的水汽输送到所述加湿器的出风口4。
26.为了避免所述通风孔22的边缘挡住所述聚能环12上下运动,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设有防卡机构23,所述防卡机构23凸出于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或凹陷于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所述防卡机构23用于使所述聚能环12与所述通风孔22保持距离。当所述防卡机构23凸出于所述导雾管21内壁时,所述防卡机构23能够抵住所述聚能环12的表面,使其不与所述通风孔22边缘接触,从而避免被所述通风孔22边缘卡位,当所述防卡机构23凹陷于所述导雾管21内壁时,将所述通风孔22设置于凹陷表面上,也可以使所述聚能环12不与所述通风孔22边缘接触,从而避免被所述通风孔22边缘卡位。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所述通风孔22正常送风,也可以通过所述防卡机构23避免发生导雾管21阻碍聚能环12移动的现象。
27.所述导雾管21的顶部设有顶通孔211与所述加湿器的出风口4连通,所述导雾管21的底部设有底通孔212与所述加湿器的水箱3连通。所述通风孔22从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向外壁贯穿,贯穿范围从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向外壁方向逐渐扩大,即送风装置将风通入所述通风孔22时,会先经过大孔再经过小孔,既能大范围捕获到送风装置送过来的空气,也能产生节流作用使风速提高。所述通风孔22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风孔22竖直排列于所述导雾管21侧壁,相邻所述通风孔22之间设有隔离段213,所述通风孔22的竖向长度比横向宽度大。所述隔离段213既起分隔所述通风孔22的作用,也起加强作用,能够对所述导雾管21的侧壁进行加强,避免侧壁变形,从而对所述聚能环12的上下滑动产生阻碍。
28.在实际生产中,所述隔离段213的上端面会与所述导雾管21的侧壁形成尖角台阶233,此尖角台阶233会成为影响所述聚能环12上下滑动的一个阻碍因素。所述防卡机构23能够避免所述尖角台阶233对所述聚能环12产生影响。
29.参见图4,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防卡机构23包括避空槽231,所述避空槽231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避空槽231的底面凹陷于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上,多个所述通风孔22和所述隔离段213排列于所述避空槽231的底面上,同时所述避空槽231底面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通风孔22的横向宽度,因此,所述尖角台阶233位于所述避空槽231的底面,而所述聚能环12在所述避空槽231的侧部上下滑动,与所述尖角台阶233保持0.2-2.0mm的安全距离,因此消除了所述尖角台阶233对所述聚能环12的影响。所述避空槽231的横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
30.参见图5,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设有避空凸块232,所述避空凸块232凸出于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所述避空凸块232设于多个所述通风孔22的侧部,优选地,所述避空凸块232设于多个所述通风孔22的两侧,所述避空凸块232连贯地从所述导雾管21的上部延伸至所述导雾管21的下部,所述避空凸块232能够将所述聚能环12表面与所述导雾管21内壁面隔开,从而将所述聚能环12与所述尖角台阶233隔开,从而使所述聚能环12表面与所述隔离段213保持0.2-2.0mm的安全距离,避免所述尖角台阶233对所述聚能环12的上下滑动产生影响。所述避空凸起232的横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形。
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加湿器,包括如上所述的雾化导雾装置。所述加湿器内设有水箱3、雾化组件1和导雾组件2,其中所述雾化组件1包括雾化片11和聚能环12,所述导雾组件2包括导雾管21、通风孔22和防卡机构23。在工作时,位于所述导雾管21内的所述聚能环12能够聚集所述雾化片11向上激发的振动能量并继续向上释放,为了使雾化后的水汽能够顺利到达所述加湿器的顶部出风口4,所述加湿器内设有送风装置将空气通过所述通风孔22送至所述导雾管21,从而使所述导雾管21内的水汽向上运动并喷出。所述聚
能环12会跟随水箱3内的水位进行上下滑动,所述防卡机构23凸出于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或凹陷于所述导雾管21的内壁,使所述聚能环12不与所述通风孔22边缘接触,从而避免被所述通风孔22边缘卡位。因此本实用新型加湿器能够通过所述通风孔22正常送风,也可以通过所述防卡机构23避免发生导雾管21阻碍聚能环12移动的现象。
32.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