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除湿系统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3-05 05:19: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除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湿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夏季室外空气温度较高,地道表面温度较低,当室外空气露点温度高于地道表面温度,就会使地道壁面发生结露现象,严重时还会产生凝结水甚至大量积水,不仅容易造成细菌滋生,还会影响地道的正常使用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湿效果较好的除湿系统及控制方法。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除湿系统,包括:
6.热源设备;
7.壁面换热组件;
8.温度监测组件;
9.第一控制阀;
10.具有冷媒的循环管路,所述热源设备、所述壁面换热组件及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一控制阀根据所述温度监测组件的监测结果调节所述第一控制阀的阀门开度,以对流经所述壁面换热组件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
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监测组件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及壁面温度传感器。
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除湿系统还包括辅助散热组件,所述辅助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以使从所述热源设备流出的至少部分所述冷媒流经所述辅助散热组件并在所述辅助散热组件处进行换热后流回所述热源设备。
1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散热组件位于所述壁面换热组件沿冷媒流动方向的下游。
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散热组件及所述壁面换热组件并联设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
1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除湿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的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根据所述温度监测组件的监测结果调节所述第二控制阀的阀门开度,以对流经所述辅助散热组件的所述冷媒流量进行控制。
16.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子阀及第二控制子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包括第三控制子阀及第四控制子阀,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热源设备的出口端及所述壁面换热组件的进口端,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壁面换热组件的出口端及所述热源设备的进口端,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热源设备的出口端及所述辅助散热组件的进口端,所述第四管路连通所述辅助散热组件
的出口端及所述热源设备的进口端,所述第一控制子阀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第二控制子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子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第四控制子阀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
1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监测组件还包括温差传感器,所述温差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及所述第二管路之间,以对流经所述第一管路和/或所述第二管路内的所述冷媒的温度进行检测。
1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为冷却水,所述除湿系统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热源设备与所述壁面换热组件之间的所述循环管路上。
1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壁面换热组件包括壁面埋管和地面埋管的至少其中之一。
2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壁面换热组件包括所述壁面埋管和所述地面埋管,所述地面埋管与所述壁面埋管并联设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
2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阀及所述第二控制阀均为自动调节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及所述第二控制阀分别与所述温度监测组件信号连接。
22.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所述的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23.当所述温度监测组件的所述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高于壁面温度,则所述第一控制阀调大所述第一控制阀的阀门开度,以增加流经所述壁面换热组件的所述冷媒流量。
2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25.在所述第一控制阀调大所述第一控制阀的阀门开度之后,若所述温度监测组件的所述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且所述壁面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则所述第一控制阀保持所述第一控制阀的阀门开度。
2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除湿系统还包括第二控制阀及与所述壁面换热组件并联的辅助散热组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27.当所述温度监测组件的所述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高于壁面温度,则所述第二控制阀调小所述第二控制阀的阀门开度,以减少流经所述辅助散热组件的所述冷媒流量。
28.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控制阀调小所述第二控制阀的阀门开度之后,若所述温度监测组件的所述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且所述壁面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则所述第二控制阀保持所述第二控制阀的阀门开度。
2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30.当所述温度监测组件的所述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且从所述热源设备流至所述壁面换热组件的所述冷媒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和/或,当所述温度监测组件的所述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且从所述壁面换热组件流至所述热源设备的所述冷媒温度高于第三设定值,则所述第一控制阀调小所述第一控制阀的阀门开度,所述第二控制阀调大所述第二控制阀的阀门开度。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湿系统及控制方法,除湿系统包括热源设备、壁面换热组件、温度监测组件、第一控制阀及循环管路。其中,循环管路中具有冷媒,热源设备、壁面换热组件及第一控制阀设置在循环管路上。也就是说,冷媒能在循环管路中循环流动,且能将热源设备的热量运输到壁面换热组件处并通过壁面换热组件与壁面进行换热。由此,壁面通过吸收流经壁面换热组件的冷媒中的热量,可以提高壁面的温度,以避免壁面温度较室外温度低而出现结露现象,可以保持壁面的干燥,从而达到较好的除湿效果。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除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除湿系统10;热源设备11;壁面换热组件12;壁面埋管121;地面埋管122;温度监测组件13;室外温度传感器131;壁面温度传感器132;温差传感器133;第一控制阀14;第一控制子阀141;第二控制子阀142;循环管路15;第一管路151;第二管路152;第三管路153;第四管路154;辅助散热组件16;第二控制阀17;第三控制子阀171;第四控制子阀172;水泵18;壁面20;地面30。
具体实施方式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36.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湿系统10,请参阅图1,包括热源设备11、壁面换热组件12、温度监测组件13、第一控制阀14及循环管路15。其中,循环管路15中具有冷媒,热源设备11、壁面换热组件12及第一控制阀14设置在循环管路15上,第一控制阀14根据温度监测组件13的监测结果调节第一控制阀14的阀门开度,以对流经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
37.本技术的除湿系统10可以用于各类建筑、结构及不同场景中,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以除湿系统10用于地道进行描述。
38.具体地,冷媒能在循环管路15中循环流动,且能将热源设备11的热量运输到壁面换热组件12处,并通过壁面换热组件12与壁面20进行换热。由此,壁面20通过吸收流经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中的热量,可以提高壁面20的温度,以避免壁面温度较室外温度低而出现结露现象,可以保持壁面20的干燥,从而达到较好的除湿效果。且本技术除湿系统10结构形式简单,投资及运行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9.此外,第一控制阀14能够根据温度监测结果调控流经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流量,从而控制壁面换热组件12与壁面20换热的热量大小,进而调控壁面20的温度变化情况。
40.需要说明的是,热源设备11是能通过放热提供热量的设备,热源设备11可以是专门提供热量的供热装置,也可以是利用自身余热提供热量的其他设备,热源设备11的内部可以设置冷凝器,也可以设置其它的换热设备。由此,可以丰富本技术除湿系统10的结构种类,以满足各种实际情况的需要。
41.壁面换热组件12指的是与壁面20进行换热的组件。此处,壁面换热组件12将冷媒从热源设备11吸收的热量释放到壁面20,以使壁面20吸收热量而升温。可以理解的是,壁面换热组件12也可以设置在地面30,并用于与地面30换热,从而使地面30升温,避免室外温度高于地面30从而导致地面30结露。可以理解的是,室外温度也指的是空气温度。
42.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所述的除湿系统1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3.当温度监测组件13的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高于壁面温度,则第一控制阀14调大第一控制阀14的阀门开度,以增加流经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流量。
44.也就是说,当室外温度比壁面温度高时,壁面20存在结露的风险,由此,将第一控制阀14的阀门开度调大,增加了流经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流量,从而增多了冷媒运输的热量,提高了壁面换热组件12与壁面20的换热效率,使得壁面20的温度迅速提升,可以避免室外温度高于壁面温度而导致壁面20结露,由此能够大大提高除湿效率。
45.可以理解的是,当除湿系统10用于地面30时,该控制方法也同样适用。
46.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控制阀14调大所述第一控制阀14的阀门开度之后,若温度监测组件13的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且壁面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则第一控制阀14保持第一控制阀14的阀门开度。
4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定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例如28℃。当通过调大第一控制阀14使壁面20升温,以使壁面温度高于室外温度且低于第一设定值时,说明室外温度较低,壁面20不会出现结露的现象,同时壁面温度也不高,其散热效果好。由此,可以保持此时第一控制阀14的阀门开度,以维持流经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流量,从而维持冷媒运输的热量,确保壁面换热组件12的散热效率并保持壁面20除湿效果。
4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温度监测组件13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131及壁面温度传感器132。
49.需要说明的是,室外温度传感器131是用来测量室外温度的,壁面温度传感器132是用来测量壁面温度的。
50.示例性地,室外温度传感器131为湿球温度传感器,壁面温度传感器132为干球温度传感器,两个传感器与第一控制阀14并联,第一控制阀14根据两个传感器的监测结果调节阀门开度。
5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除湿系统10还包括辅助散热组件16,辅助散热组件16设置在循环管路15上,以使从热源设备11流出的至少部分冷媒流经辅助散热组件16并在辅助散热组件16处进行换热后流回热源设备11。由此,辅助散热组件16可以辅助壁面换热组件12对热源设备11进行散热,与此同时,壁面换热组件12也能分担辅助散热组件16对热源设备11的散热压力,可以大大降低辅助散热组件16的运行能耗。
52.具体地,辅助散热组件16是起到辅助散热功能的组件,当热源设备11所需释放的热量过多或壁面换热组件12的换热效率无法满足热源设备11的散热需求时,辅助散热组件16可以起到辅助散热的功能。
53.一具体实施例中,辅助散热组件16为空气散热装置,其与冷媒交换热量的介质为空气,可以是冷却塔。
54.一实施例中,辅助散热组件16位于壁面换热组件12沿冷媒流动方向的下游。
55.也就是说,辅助散热组件16与壁面换热组件12串联设置在循环管路15中,且从热源设备11流出的冷媒先流经壁面换热组件12再流经辅助散热组件16,以实现在对壁面20除湿的同时,起到对热源设备11进行散热的效果。
5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辅助散热组件16及壁面换热组件12并联设置在循环管路15上。由此,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阀14对壁面换热组件12进行单独控制,可以对除湿效果单独调节,并避免对辅助散热组件16的散热功能造成较大影响。
5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除湿系统10还包括设置在循环管路15上的第二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7根据温度监测组件13的监测结果调节第二控制阀17的阀门开度,以对流
经辅助散热组件16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
58.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二控制阀17对流经辅助散热组件16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可以单独控制辅助散热组件16的散热效果。
59.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温度监测组件13的监测结果,可以同时调节第一控制阀14及第二控制阀17的阀门开度,以同时调节除湿效果及散热效果。
60.一实施例中,当温度监测组件13的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高于壁面温度,则第二控制阀17调小第二控制阀17的阀门开度,以减少流经辅助散热组件16的冷媒流量。
61.可以理解的是,当室外温度比壁面温度高时,表面壁面20存在结露风险,需要通过调小第二控制阀17的阀门开度,减少流经辅助散热组件16的冷媒流量,以增加流经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流量,从而提高壁面换热组件12的换热效率,提升壁面20的温度以提高除湿效果。
62.一实施例中,在第二控制阀调小第二控制阀的阀门开度之后,若当温度监测组件13的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且壁面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则所述第二控制阀保持所述第二控制阀的阀门开度。
63.也就是说,当通过调小第二控制阀17的阀门开度,以提升了壁面20的温度,使得室外温度比壁面温度低,且壁面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时,说明壁面温度尽管比室外温度高,但壁面温度也不高,壁面20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可以保持此时第二控制阀17的阀门开度,使得流经辅助散热组件16的冷媒流量处于一个较小值,壁面换热组件12承担部分的散热压力,从而降低辅助散热组件16的运行能耗。
64.一些实施例中,当室外温度比壁面温度高时,可以同步调节第一控制阀14及第二控制阀17,也可以只调节第一控制阀14。
65.一实施例中,当温度监测组件13的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且从热源设备11流至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温度高于第二设定值;和/或,当温度监测组件13的监测结果表明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且从壁面换热组件12流至热源设备11的冷媒温度高于第三设定值,则第一控制阀14调小第一控制阀14的阀门开度,第二控制阀17调大第二控制阀17的阀门开度。
66.也就是说,当室外温度比壁面温度低,且流入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温度较高,或者流出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温度较高,或者两者温度均较高时,说明此时壁面温度较高,不具有结露的风险,但其温度过高散热效果不好,需要通过第一控制阀14减小流经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流量,并通过第二控制阀17增大流经辅助散热组件16的冷媒流量,以增强辅助散热组件16的散热效率,提高对热源设备11的散热效果。
67.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设定值和第三设定值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例如,第二设定值为37℃,第三设定值为32℃。
6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第一控制阀14包括第一控制子阀141及第二控制子阀142,第二控制阀17包括第三控制子阀171及第四控制子阀172,循环管路15包括第一管路151、第二管路152、第三管路153和第四管路154,第一管路151连通热源设备11的出口端及壁面换热组件12的进口端,第二管路152连通壁面换热组件12的出口端及热源设备11的进口端,第三管路153连通热源设备11的出口端及辅助散热组件16的进口端,第四管路154连通辅助散热组件16的出口端及热源设备11的进口端,第一控制子阀141设置在第一管路151
上,第二控制子阀142设置在第二管路152上,第三控制子阀171设置在第三管路153上,第四控制子阀172设置在第四管路154上。
69.也就是说,第一控制子阀141可以调节从热源设备11流向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流量,第二控制子阀142可以调节从壁面换热组件12流向热源设备11的冷媒流量,第三控制子阀171可以调节从热源设备11流向辅助散热组件16的冷媒流量,第二控制子阀142可以调节从辅助散热组件16流向热源设备11的冷媒流量。由此,可以实现分别对流经辅助散热组件16及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流量进行调控。
70.一具体实施例中,当温度监测装置监测到室外温度高于壁面温度,将第一控制子阀141与第二控制子阀142的阀门开度提高至最大,第三控制子阀171与第四控制子阀172的阀门开度减小至最小。
71.当温度监测装置监测到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且壁面温度低于28℃,第一控制子阀141与第二控制子阀142的阀门开度维持在最大阀门开度,且第三控制子阀171与第四控制子阀172的阀门开度维持在最小阀门开度。
72.当温度监测装置监测到室外温度低于壁面温度,流入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温度高于37℃,且流出壁面换热组件12的冷媒温度高于32℃,将第一控制子阀141与第二控制子阀142的阀门开度减小至最小,第三控制子阀171与第四控制子阀172的阀门开度提高至最大。
73.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14及第二控制阀17均为自动调节阀,第一控制阀14及第二控制阀17分别与温度监测组件13信号连接。也就是说,温度监测组件13能够感应到温度并将其转换为可用输出信号,以使第一控制阀14及第二控制阀17接收到以完成阀门开度自动控制。
74.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温度监测组件13还包括温差传感器133,温差传感器133设置在第一管路151及第二管路152之间,以对流经第一管路151和/或第二管路152内的冷媒的温度进行检测。由此,可以达到对第一管路151及第二管路152的冷媒温度分别监测的目的。
75.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冷媒为冷却水,除湿系统10还包括水泵18,水泵18设置在热源设备11与壁面换热组件12之间的循环管路15上。由此,通过水泵18的驱动可以是冷却水在循环管路15中不断循环,可以达到对壁面20循环除湿的目的。
76.需要说明的是,冷媒还可以为其他能起到传递热能的流体,循环管路15中同样具有与之对应的驱动装置,以驱动冷媒流动。
77.一具体实施例中,冷媒为37℃左右的冷却水。
78.一实施例中,壁面换热组件12包括壁面埋管121和地面埋管122的至少其中之一。也就是说,壁面换热组件12可以是在壁面20埋设用于换热的埋管,或者是在地面30埋设用于换热的埋管,也可以在壁面20或者地面30均埋设,以完成对壁面20或地面30的换热升温。
7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壁面换热组件12包括壁面埋管121和地面埋管122,地面埋管122与壁面埋管121并联设置在循环管路15上。通过并联的设置,可以使壁面20和地面30的升温效果一致。
80.一具体实施例中,地面埋管122和壁面埋管121也可以串联设置在循环管路15上。
81.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