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与流程

2022-03-01 20:53: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观测墩;实时查询潮汐预报资料,在涨潮至平潮的时间段内选择观测时段;获得同一岸边的棱镜的水准高度差;在观测墩上对向架设两台测量机器人;实时导入测距时的气象条件,自动改正测距值进行改正;对同一岸边的棱镜未对调时的光段设置自动观测程序,同步观测同一岸边棱镜的距离以及垂直角,观测4组且每组10次,同步观测对岸的棱镜的距离以及垂直角,观测8组且每组10次;当同一岸边的棱镜未对调时的光段观测完毕后,将同一岸边的棱镜对调,设置自动观测程序,同步观测同一岸边棱镜的距离以及垂直角,观测4组且每组10次,同步观测对岸的棱镜的距离以及垂直角,观测8组且每组10次;当同一岸边的棱镜对调后的光段观测完毕,将测量机器人和棱镜同时进行换岸操作,实时导入测距时的气象条件,自动改正测距值进行改正;对测量机器人和棱镜同时进行换岸操作后的同一岸边的棱镜未对调时的光段设置自动观测程序,同步观测同一岸边棱镜的距离以及垂直角,观测4组且每组10次,同步观测对岸的棱镜的距离以及垂直角,观测8组且每组10次;当对测量机器人和棱镜同时进行换岸操作后的同一岸边的棱镜未对调时的光段观测完毕后,将同一岸边的棱镜对调,设置自动观测程序,同步观测同一岸边棱镜的距离以及垂直角,观测4组且每组10次,同步观测对岸的棱镜的距离以及垂直角,观测8组且每组10次;当测量机器人和棱镜同时进行换岸操作后的所有光段都观测完毕,分析观测得到的每组数据的分布规律;根据所述分布规律、同一岸边的棱镜的水准高度差以及各光段的棱镜之间的高度差计算跨河高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观测墩的对向对称布设,所述观测墩包括六个墩柱,且每三个墩柱为一组,设置在同一岸边,一组墩柱内的三个墩柱呈等边三角形布置,且墩距10米,每个墩柱高度相等,每组墩柱的中间墩柱是用于架设仪器的墩柱,每组墩柱的两边是用于架设棱镜的墩柱,每个墩柱上设有强制对中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观测墩,包括:在桥墩面上用水钻至少钻4个矩形排列的钻孔,并对钻孔进行清洗、风干;用植筋胶分别在四个钻孔中植入螺纹钢筋作为观测墩的支柱主筋;在支柱主筋上间隔捆扎钢筋圈,形成钢笼,将观测墩的底盘座捆扎到钢笼内;采用现浇混凝上加高强度白色pvc套管施工工艺进行浇筑,以形成观测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浇筑所采用的材料包括强度等级p.o 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5-40mm级和石子和中砂以及饮用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浇筑所采用的材料还包括外加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导入测距时的气象条件,自动改正测距值进行改正,包括:通过温度气压传感器实时导入测距时的气象条件,自动改正测距值进行改正,得到改正后的斜距。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自动观测程序,同步观测同一岸边棱镜,观测4组且每组10次,包括:设置自动观测程序,垂直角指标差互差不大于30

,垂直角测回差不大于30

,同步观测同一岸边棱镜,观测4组且每组10次。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观测得到的每组数据的分布规律,包括:通过python分析观测得到的每组数据的分布规律。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布规律、同一岸边的棱镜的水准高度差以及各光段的棱镜之间的高度差计算跨河高差,包括:获取各光段的棱镜之间的高度差,结合跨河观测前测得的同一岸边的棱镜的水准高度差,组成四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闭合环,统计各条边光段互差和环闭合差,对超限数据进行重测后,取各边平均值进行平差,确定跨河主边,获得跨河高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营运中大桥跨河水准测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设置观测墩;选择观测时段;获得同一岸边的棱镜的水准高度差;对向同时设置两台测量机器人,实时导入测距时的气象条件,自动改正测距值进行改正;同步观测同一岸边棱镜,观测4组且每组10次;同步观测对岸的棱镜,观测8组且每组10次,直至观测完毕;当未对调前的光段观测完毕后,将同一岸边的棱镜对调,执行上述观测内容;当前所有光段观测完毕后将测量机器人和棱镜同时进行换岸操作,并执行上述观测步骤;换岸操作完成后分析观测得到的每组数据的分布规律;计算跨河高差。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实现减少频繁换站,减少人工测量误差,提高工作效率,消弱潮汐影响。潮汐影响。潮汐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时 胡正伟 赵练翔 沈正中 林键 王路 俞栋耀 刘立 冯杨民 王星星 张亮 陈少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1.09.27
技术公布日:2022/2/2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