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手持切割锯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5:55: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切割锯,其可采用锂电驱动,该切割锯设计有独特的出料口,可防止切削堆积,从而加快切割进程。


背景技术:

2.手持切割锯目前主要用于切割树枝等物品,该切割锯包括供电组件、壳体组件、驱动组件、锯片等部件,其中供电组件主要包括锂电、电控板等部件,这样当按下按钮时,锂电对驱动组件进行供电,从而带动刀片运动,完成切割工作。壳体组件主要用于对其它部件进行支撑固定,该壳体组件主要是采用二个配合的壳体拼接在一起。驱动组件主要是采用偏心轮或者行星齿轮的结构带动锯片往复运动或者转动运动。锯片可设计锯齿或者锯链等结构从而完成对物品的切割。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手持切割锯均未设计有进料口,这样当物品被切割产生切屑料时,这些切屑料堆积在壳体组件内造成堵塞,从而影响锯片的运动,进而造成驱动组件的锁死,进而造成切割锯的损坏。
3.经检索,目前还未有对应的技术文献或者产品能解决该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持切割锯,解决如何防止切屑料堵塞在壳体内部的技术问题。
5.手持切割锯,包括壳体组件、出料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在锯片的进壳位置具有第一出料板,第一出料板与第一壳体在该位置的部分壳体共同形成第一出料腔;第二壳体在第二出料板出料方向具有对应的第二出料板,第二出料板与第二壳体在该位置的部分壳体共同形成第二出料腔,上述第一出料腔和第二出料腔整体共同形成出料通道,出料件内部中空并与出料通道相通,出料件固定在第二壳体上。
6.所述进壳位置是指第一壳体在锯片由第一壳体外部进入第一壳体内部所处的位置。
7.所述第一出料板其中一侧的延伸方向与锯片的横向布置方向对齐,该第一出料板相对锯片整体向下倾斜形成对出料方向的控制。
8.所述第二出料板其中一侧的延伸方向与锯片的横向布置方向对齐,该第二出料板整体向下倾斜的方向与第一出料板向下倾斜的方向对应形成对出料方向的控制。
9.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外臂、第一内臂、第一上臂、第一下臂并围合成第一出料腔形状,第一出料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外壁和第一内臂配合同时处于第一下臂的上方。
10.所述第一出料腔整体为漏斗形状。
11.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外臂、第二内臂;其中第二外臂与第一外臂拼合成平板状,第二内臂与第一内臂配合成平板状,第二出料板处于第二外臂及第二内臂之间且与第一出料板拼合。
12.所述第二外臂与第二内臂相交且在相交位置形成填充相交面的凸台,该凸台与第
二壳体的外侧面具有落差,该凸台的两个面分别与第二外臂、第二内臂配合形成填充相交面配合关系。
13.所述出料件整体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该出料件成向下倾斜状与第二壳体配合。
14.所述出料件在与第二壳体配合的外部设计有第一安装端,出料件在与第二壳体配合的内部设计有第二安装端,其中第一安装端通过螺钉固定在凸台上,第二安装端一侧朝内延伸与第二壳体的内部成贴合过盈配合。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计独特的出料件,再配合独特的壳体组件,这样使用该切割锯时,锯片切割产生的一部分切屑就能从进壳位置进入到第一出料腔,然后再进入第二进料腔,最后通过中空的出料件排出,从而完成切屑的及时排出,避免堵塞壳体组件。
附图说明
16.图1是手持切割锯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17.图2是出料件朝向使用者观察手持切割锯内部出料结构的示意图;
18.图3是出料件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19.图4是出料件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20.图5是将出料件取下,显示第二壳体与出料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显示第一壳体在进壳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显示第一壳体从第一出料腔观察出料的示意图;
23.图8是显示第一壳体的外侧面的示意图;
24.图9是显示第一壳体的内侧面的示意图;
25.图10是显示第二壳体的外侧面的示意图;
26.图11是显示第二壳体的内侧面的示意图;
27.图中1.壳体组件、11.第一壳体、111.伸缩槽、112.第一出料板、113.第一出料腔、114.第一外臂、115.第一内臂、116.第一上臂、117.第一下臂、12.第二壳体、121.第二出料板、122.第二出料腔、123.第二外臂、124.第二内臂、125.凸台、126.放置槽、127.相交面、2.出料件、21.第一安装端、22.第二安装端、3.锯片、4.出料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8.请参考图1至图11,图中的手持切割锯,具有壳体组件1、出料件2、供电组件、驱动组件、锯片3等部件,其中壳体组件1及出料件2为本案的核心的发明创新部分,供电组件、驱动组件、锯片3均采用现有部件或者根据需要进行适应性的修改,从而与壳体组件1和出料件2配合即可。如供电组件图中是采用锂电,也可采用其它电池方案;驱动组件可采用偏心轮,也可采用行星齿轮方式;锯片3可采用采用带齿的锯条,也可采用锯链。壳体组件1在本案主要用于形成内部出料通道4,出料件2主要用于形成外部出料通道4。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增加其它部件或者机构,同时也可对本案创新点进行再优化或者简化,从而提高本手持切割锯综合性能的。
29.壳体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这两个部件,这两个部件相互拼合在一起形成整个手持切割锯的外壳部分。第一壳体11主要是固定锯片3、导板等部件,第一壳体11
在锯片3进及出壳体的边缘壳体位置设计上下两个伸缩槽111,其中处于下方的伸出槽附件位置布置一个第一出料板112。上述边缘壳体位置具体的是指第一壳体11在锯片3由第一壳体11外部进入第一壳体11内部的位置,通过这样的位置设计,这样能将切割产生的切屑料掉落到第一出料板112上。在具体产品设计中,第一壳体11在边缘壳体位置对应的设计第一外臂114、第一内臂115、第一上臂116、第一下臂117;这四个臂围合形成一个第一出料腔113的结构,第一出料腔113的形状整体设计成漏斗状便于导出切屑,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出料腔113还可设计成其它形状。第一出料板112按照图中的设计分别与第一外臂114和第一内臂115整合在一起并处于第一下臂117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个臂的方位只是便于理解本方案,并不是对其具体方位的限制。上述第一上臂116的一侧即横向一侧延伸方向与锯片3的横向布置方向对齐,从而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容纳更多的切屑。为了便于切屑导出,可将第一上臂116相对锯片3整体采用向下倾斜的设计,这样形成这样独特的位置设计对出料方向进行控制。同时也采用同样的向下倾斜的设计,这样也形成独特的位置设计便于对出料方向进行控制。在实际应用中,上述臂的数量还可再增加或者减少,同时倾斜的角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第一出料板112的长度、整体形状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30.切削从第一壳体11导出后接着就进入第二壳体12内,该第二壳体12在出料方向设计对应的第二出料板121,这样第二出料板121与第二壳体12在该位置的部分壳体共同形成第二出料腔122,上述第一出料腔113和第二出料腔122整体就能共同形成一个出料通道4,从而完成切屑从壳体组件1的导出。本案的第二出料腔122同样也可采用漏斗的形式,这样二个出料腔采用同样的结构实现出料的无障碍导出。
31.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外臂123、第二内臂124;其中第二外臂123和第二内臂124属于第二壳体12的内部壳体部分。为了能使切屑料很顺利的导出,可将第二外臂123设计成与第一外臂114对齐拼合成平板状,同时,第二内臂124也设计成与第一内臂115对齐拼合成平板状,同样的,第二出料板121处于第二外臂123及第二内臂124之间并采用与第一出料板112对齐拼合成平板状,通过上述三个平板的结构即能很好的完成切屑的平滑导出。在实际应用中,上述臂的数量还可增加或者减少,只要满足能将切屑导出即可。
32.本案的出料件2成向下倾斜状与第二壳体12装配在一起,该出料件2整体设计成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并与出料通道4相通,为了便于将出料件2固定在第二壳体12上,可在第二壳体12与出料件2配合的位置设计放置槽126,该放置槽126可设计成等腰梯形的结构。为了将出料件2固定在放置槽126内,可将第二外臂123与第二内臂124设计成相交状形成相交面127,并在相交位置设计填充相交面127的凸台125,该凸台125与第二壳体12的外侧面具有落差,该落差的厚度即为放置槽126的高度,这样凸台125的两个面就能分别与第二外臂123、第二内臂124配合形成填充相交面127配合关系即融为一体。同时出料件2在与第二壳体12配合的外部设计有一个三角形的第一安装端21,出料件2在与第二壳体12配合的内部设计有一个l形的第二安装端22,其中第一安装端21通过螺钉固定在凸台125上,第二安装端22一侧朝内延伸与第二壳体12的内部成贴合过盈配合,通过这样的配合方式既能很好的将出料件2安装在第二壳体12上。在实际应用中,出料件2还可采用其它外部结构或者内部结构,如外部结构可以由现在的圆柱体结构作为规则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多边形结构,对应的内部结构还可做出长条形等结构。
33.上述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方案。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如“上”、“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34.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配合”、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方案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