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有复合壳体的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7:44: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具有复合壳体的工具


背景技术:

1.动力工具(包括手持式、台式和柜式工具)采用结构壳体,该结构壳体可实现各种功能,包括为所有内部机械和电气部件提供冲击保护、支撑内部机构和马达、提供绝缘隔离以及提供隔热和热管理特征。此外,壳体为用户创造了必要的人体工程学界面,保护用户免受移动部分的影响,并产生在适当火焰等级情况下的保护结构。
2.一些常规的动力工具采用模制塑料壳体,该壳体在工作机构周围提供结构外壳。外壳的厚度,在某些情况下与加强肋结合,提供了执行上述功能的壳体。
3.在一个示例中,手持式动力工具的壳体可以包括结构外壳,该结构外壳是具有接近恒定壁厚的整体元件。在一些情况下,热塑性弹性体(tpe)(诸如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j))或其他适当的材料可以包覆成型到外壳的外表面上,以提供改进的触觉抓握(例如“软抓握”)和用户人机工程学,但是包覆成型材料对工具壳体的结构完整性的影响最小。壳体的内腔包含加固外壳的肋结构,并为马达、变速箱、开关、电子设备、电池等提供机械支撑。当工具具有相当大的重量(例如,大于4磅)时,壁厚和肋的数量增加,以承受用户的力和来自恶劣场地使用的冲击力以及由于无意掉落造成的冲击载荷。除了增加工具的重量之外,肋结构还具有产生到下面机构的集中载荷路径的不期望的特性。任何冲击载荷在它们到达机构之前仅被外部外壳和肋略微减小。
4.对于无电线工具,电池会增加总的工具总重量。随着使用更大和更高输出的电池,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关键,因为电池占工具总重量的更大比例。这产生了进一步增加壁厚和增加更多内部肋以增加壳体刚度并维持所需耐用性的不受欢迎的进展。即使采用优化技术,壳体壁和肋也会变得相当大,并且会导致不想要的外部凹陷痕迹和更重且更昂贵的壳体。


技术实现要素:

5.在一些方面,动力工具包括具有复合壳体结构的工具壳体,该复合壳体结构显著提高了耐用性并在冲击加载期间高效地管理冲击能量。在动力工具壳体中,常规的刚性外壳由复合结构代替,该复合结构使用两种不同的材料层来产生受控的变形和管理冲击能量。外复合材料层比用于相同工具的常规(非复合的)壳体更薄,并且由设计成用于受控的变形而不开裂的更具顺应性的材料形成。内复合层支撑外层,并且是刚性聚合物泡沫或柔性聚合物泡沫。
6.有利的是,复合壳体提供了显著的重量减轻益处。由于外部外壳的壁厚相对于一些常规的工具壳体减小以产生耐用的结构,因此整个工具的重量立即减轻。由于所有或大部分内部肋可以由连续或几乎连续的泡沫结构代替,所以工具的重量进一步减轻。这种构造非常适合于动力工具壳体的轻量化和成本有效的能量管理。
7.进一步有利的是,对于手持式工具,应理解的是,复合结构产生了更耐用的结构。对于更大的非手持式动力工具,诸如台锯,复合结构产生了重要的结构元件。在台锯的情况下,主壳体变成了的大的盒体特征,其增强了结构并增加了工具的刚性。另外,聚合物泡沫
层有助于金属和非泡沫元件在模制过程中的附接。
8.在一些方面,动力工具包括工具壳体和设置在工具壳体内的机构。工具壳体包括提供动力工具壳体外表面的外层。外层由第一材料组成。工具壳体包括设置在外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内表面上的内层。内层由第二材料组成。第一材料的密度是第二材料密度的至少三倍。
9.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是凹形的第一外壳部分和凹形的第二外壳部分的组件,第一外壳部分沿着第一分型线与第二壳体部段联结在一起,以提供容纳机构的被围封的内部空间,内层设置在外层的部分和机构之间,并且内层具有相对于第一分型线偏离、使得内层连续延伸跨越第一分型线的第一外围边缘部分。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是第一外壳部分、第二外壳部分和凹形的第三外壳部分的组件,第三外壳部分沿着第二分型线与第一外壳部分和第二外壳联结在一起,以提供容纳机构的被围封的内部空间,并且内层具有相对于第二分型线偏离、使得内层连续延伸跨越第二分型线的第二外围边缘部分。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层是第一内层部分和第二内层部分的组件,第一内层部分沿着第三分型线邻接第二内层部分,并且第三分型线与第二分型线间隔开。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层位于外层之下,使得内层的面向外的表面面对外层的面向内的表面、而没有任何中间结构,并且内层没有粘附和结合到外层。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的面向内的表面在面对内层的位置处没有结构加强突起。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具有不均匀的厚度,使得外层在工具壳体的第一区域中具有第一厚度,并且在工具壳体的第二区域中具有第二厚度,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并且内层在工具壳体的第一区域内设置在外层的内表面上。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工具是手持式紧固件驱动工具,其包括设置在工具壳体第一端处的机构,该机构包括紧固件驱动机构。该工具还包括设置在工具壳体第二端处的电源;以及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的手柄。工具壳体的第一区域包括第一端,并且工具壳体的第二区域包括手柄。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工具壳体包括容纳机构的柜部分、支撑在柜部分上的平面工作表面、以及被配置成相对于外部支撑表面支撑柜部分的支撑构件。工具壳体的第一区域对应于柜,并且工具壳体的第二区域对应于支撑构件。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材料是热塑性聚合物,并且第二材料是聚合物泡沫。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层的厚度是外层厚度的至少1.5倍。
19.在一些方面,动力工具包括工具壳体和设置在工具壳体内的机构。工具壳体包括提供动力工具壳体的外表面的外层和设置在外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内表面上的内层。外层是凹形的第一外壳部分和凹形的第二外壳部分的组件。第一外壳部分与第二外壳部分沿着第一分型线联结在一起,以提供容纳机构的被围封的内部空间。内层设置在外层的该部分和机构之间。另外,内层具有相对于第一分型线偏离、使得内层连续延伸跨越第一分型线的第一外围边缘部分。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包括第一材料,内层包括第二材料,并且第一材料的密度是第二材料的密度的至少三倍。
21.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是第一外壳部分、第二外壳部分和凹形的第三外壳部分的
组件。第三外壳部分沿着第二分型线与第一外壳部分和第二外壳部分联结在一起,以提供被围封的内部空间,并且内层的第二外围边缘部分相对于第二分型线偏离,使得内层连续延伸跨越第二分型线。
22.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层是第一内层部分和第二内层部分的组件。第一内层部分沿着第三分型线邻接第二内层部分,并且第三分型线与第二分型线间隔开。
23.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层位于外层之下,使得内层的面向外的表面面对外层的面向内的表面、而没有任何中间结构,并且内层没有粘附和结合到外层。
24.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具有不均匀的厚度,使得外层在工具壳体的第一区域中具有第一厚度,并且在工具壳体的第二区域中具有第二厚度。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并且内层在工具壳体的第一区域内设置在外层的内表面上。
25.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工具是手持式紧固件驱动工具,其包括设置在工具壳体第一端处的机构。该机构包括紧固件驱动机构。该工具还包括设置在工具壳体第二端处的电源和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的手柄。工具壳体的第一区域包括第一端,并且工具壳体的第二区域包括手柄。
附图说明
26.图1是如沿着图2的线1-1所看到的包括复合壳体的无线手持式线性紧固件驱动工具的侧视横截面图。
27.图2是图1的线性紧固件驱动工具的复合壳体的透视图。
28.图3是如沿着图2的线3-3看到的图1的线性紧固件驱动工具的透视横截面图,并且其中省略了工具的一些非壳体元件以允许复合壳体的清晰可视化。
29.图4是图2的复制品,其图示了参考平面p1、p2和p3相对于复合壳体的位置。
30.图5是图1的复合壳体的分解透视图,其中省略了工具的非壳体元件,以允许复合壳体的清晰可视化。
31.图6是图1的复合壳体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其中省略了工具的非壳体元件,以允许复合壳体的清晰可视化。
32.图7是如从工具的底部和前部看到的组装好的壳体内层的透视图。
33.图8是如从工具的顶部和前部看到的组装好的壳体内层的透视图。
34.图9是如从工具的底部和后部看到的组装好的壳体内层的透视图。
35.图10是图9的壳体内层的分解图。
36.图11是替代实施例动力工具的复合壳体的透视图。
37.图12是如沿线b-b看到的图11的工具的复合壳体的透视图,并且示出有省略了壳体的工作台部分以允许复合壳体的清晰可视化。
具体实施方式
38.参考图1-4,动力工具1包括工具壳体2,该工具壳体2是第一材料的外层60和第二材料的内层80的复合物,其中第一材料不同于第二材料。通过采用本文所述的两层复合结构,工具壳体2允许受控的变形,并在工具壳体2经历冲击(例如由于掉落或有东西落在其上)的情况下管理冲击能量。如下文详细讨论的,由于新颖的结构,复合工具壳体2比一些常
规工具壳体重量更轻且更耐用。
39.此处提及的方向,诸如上方、下方、前面(参见附图标记50)、后面(参见附图标记52)、顶部(参见附图标记54)、底部(参见附图标记56)、向前、向后、上部、下部等是相对于图1中所示的工具1的取向使用的,并且不旨在为限制性的,因为工具1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在空间中以其他取向使用。
4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动力工具1是手持式线性紧固件驱动工具,诸如气体打钉机,其被设计成线性地驱动紧固件,诸如钉子和缝钉。动力工具1包括紧固件驱动机构32、紧固件驱动复位机构40、紧固件进给机构20和紧固件料盒21。此外,动力工具1包括可拆卸的电池组12。紧固件驱动机构32包括缸体33和活塞(未示出),活塞可在缸体33内沿着在工具壳体2的顶部54和底部56之间延伸的轴线移动。紧固件驱动机构32包括气体贮器39,气体贮器39与缸体33连通并且包含固定体积的不可燃气体。叶片42从活塞突出,以便延伸出缸体33。紧固件驱动复位机构40提升活塞并将贮器39内的气体压缩到高压。该配置对应于动力工具1的“准备击发”状态。当用户拉动触发器18时(例如,“击发工具”),马达34旋转,从而释放活塞和叶片42。缸体33内的压缩气体膨胀并驱动工具壳体2内的活塞,由此叶片42以驱动冲程从工具壳体2前进。当前进的同时,叶片42从紧固件进给机构20接收紧固件,并将紧固件推进到工件中。在完成该驱动冲程后,提升机构40使活塞和叶片42返回,从而将固定体积的气体压缩到更高的压力,为随后的打钉操作做好准备。
41.紧固件驱动机构32设置在工具壳体2的位于动力工具1的前部50处的主壳体部段90中,并且可拆卸电池组12连接到工具壳体2的位于动力工具1的后部52处的电池连接部段92。紧固件驱动复位机构40设置在主壳体部段90中,以便沿着动力工具1的前部50位于紧固件驱动机构32的下方。动力工具1包括紧固件出口部分10和从紧固件驱动复位机构40下方的工具壳体2突出的引导体11。
42.工具壳体2包括抓握部段或手柄94,其用作手抓握件并在主外壳部分90和电池连接部段92之间延伸。在这种配置中,手柄94形成工具壳体2的上部、中间部分。手柄94是中空的,并且触发器开关16设置在手柄94中。触发器开关16由从手柄94的面向底部的表面突出的触发器18致动。如从图1中可以看到的,手柄94被设计成由人手抓握,并且触发器18被设计成由用户的手指在抓握手柄94同时致动。
43.动力工具1包括设置在电池连接部段92的内部空间中的印刷电路板14。印刷电路板14支撑控制器(未示出)。触发开关16和其他装置向控制器提供输入。控制器可以包括充当处理电路的微处理器或微型计算机装置。至少一个存储器电路也将可以是控制器的一部分,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器(rom)装置。为了存储用户输入的信息(如果适用于特定的工具型号),则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装置,诸如eeprom、nvram或闪存装置。
44.紧固件进给机构20和对应的紧固件料盒21设置在副壳体部段96中。副壳体部段96设置在手柄94和电池组12的下方,并且大致平行于手柄94延伸,以便与引导体11连通。用于驱动紧固件驱动复位机构40的电动马达34设置在副壳体部段96中,以便位于手柄94和紧固件料盒21之间。电动马达34具有驱动齿轮组35的输出。齿轮组的输出驱动紧固件驱动复位机构40。电动马达34可以是例如电动无刷dc马达。
45.紧固件料盒21包括料盒壳体22,并且紧固件轨道(未示出)设置在料盒壳体22中。各个紧固件(例如钉子)可在料盒6内移动。进给器托架(未示出)设置在料盒壳体22中,并用
于将单个紧固件从料盒6进给到紧固件驱动机构32中。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进给器托架将紧固件定位在引导体11内与紧固件驱动机构32的驱动件构件(例如,叶片42)的路径一致的位置中,使得当叶片42移动通过驱动行程时,其驱动端将拦截紧固件并将该紧固件承载到工具出口区域底部部分处的紧固件出口部分10。
46.电池组12连接到电池连接部段92,电池连接部段92设置在手柄94的后部处。电池组12为动力工具1内的控制器、电动马达34和其他电气装置提供电能。电池组12是可再充电的。为此,电池组12可以选择性地能够从手柄94移除,以允许在专用充电装置内充电。
47.参考图3-6,工具壳体2是中空的刚性结构,其围封紧固件驱动机构32、紧固件驱动复位机构40、紧固件进给机构20和紧固件料盒21。另外,工具壳体2围封动力工具1的其他辅助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印刷电路板14和控制器、马达34、触发器开关16等。工具壳体2是外层60和内层80的复合物,外层60提供动力工具壳体的外表面,内层80设置在外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内表面上。
48.复合结构的外层60提供刚性外壳,并且相对于一些常规的工具壳体更薄和更具顺应性。外层60被设计成用于受控的变形而不开裂。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60由第一材料形成,第一材料可以是热塑性聚合物。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塑性聚合物具有高拉伸强度,并且非常耐物理冲击和化学腐蚀。例如,合适的热塑性聚合物包括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酰胺(abs-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酰胺12 (pa12)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酰胺6(pa6)。abs-pa共混物提供了材料韧性和刚度的平衡。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60的厚度可以具有在10毫米至3毫米范围内的最大厚度和5毫米至1毫米范围内的最小厚度。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60的厚度可以具有5毫米的最大厚度和3毫米的最小厚度。
49.工具壳体2的外层是凹形的第一外壳部分61、凹形的第二外壳部分62和凹形的第三外壳部分63的组件。第一、第二和第三外壳部分61、62、63单独形成,并且在组装好时限定被围封的内部空间67。
50.第一外壳部分61覆盖动力工具1的第一横向侧,例如动力工具1的左侧。第二外壳部分62覆盖动力工具1的第二横向侧,例如动力工具1的右侧,以便与第一外壳部分61相对。当第一外壳部分61和第二外壳部分62被组装时,它们被定位成使得它们的外围边缘的相应面对部分61a、62a邻接,并且面对部分61a、62a被联结在一起。由第一和第二外壳部分61、62的组装产生的接缝或联结线被称为第一分型线65。第一分型线65沿着工具壳体2的第一周向部分延伸,其中第一周向部分位于将工具壳体2分成右侧和左侧的第一平面p1中。例如,第一平面p1可以对应于图1所示的工具壳体2的横截面。在该配置中,第一外壳部分61和第二外壳部分62一起提供电池连接部段92、手柄94、副壳体部段96和主壳体部段90的大部分。
51.第三外壳部分63是大致杯形的结构,其封闭主壳体部段90的开口顶端,其中工具壳体2的“顶部”使用附图标记54来标识。当第三外壳部分63与第一和第二壳体部段61、62组装时,第三外壳部分63的外周边缘的面对部分63b邻接第一和第二壳体部段61、62的外周边缘的对应面对部分61b、62b,并且相应的面对部分63b、61b、62b联结在一起。由第三外壳部分63与第一和第二外壳部分61、62的组装产生的接缝或联结线被称为第二分型线66。第二分型线66沿着工具壳体2的第二周向部分延伸,其中第二周向部分位于垂直于第一平面p1的第二平面p2中。第三外壳部分63提供与主壳体部段90的其余部分相对应的顶盖。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外壳部分63可以对应于可移除的盖,该盖选择性地附接到
主壳体部段90的其余部分,或者选择性地从主壳体部段90的其余部分拆下。这种可移除的盖允许维修紧固件驱动机构32内的内部磨损部件。呈可移除的盖形式的第三外壳部分63可以使用诸如螺钉的紧固件(未示出)、或者替代地经由其他类型的机械连接(诸如压配合、卡扣配合、螺纹接合等)固定到主外壳部段90的其余部分。
53.第一、第二和第三外壳部分61、62、63沿着第一分型线65和第二分型线66联结在一起,以便提供单个或单一的外壳结构。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60的面向内的表面68在面向内层80的位置没有结构上加强的突起,诸如但不限于肋。
55.还参考图7-10,内层80用作用于外层60的衬里,使得内层80的面向外的表面89面对外层60的面向内的表面68,而没有任何中间结构。在所示实施例中,内层80没有粘附到和/或结合到外层60。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层80可以经由粘合剂、机械紧固件或其他已知方法固定到外层。例如,如果认为将外层60和内层80结合在一起对动力工具1的加工或性能有利,则可以将它们结合在一起。
56.内层80的面向外的表面89被定轮廓成对应于外层60的面向内的表面68的面对的轮廓,由此内层80和外层60之间的间隙最小或不存在。
57.内层80设置在外层60和动力工具1的内部部件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整个外层60衬有内层80。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层80可以仅设置在工具壳体2的关键位置处。也就是说,内层80可以设置在局部的预定位置(在该位置处例如很可能发生冲击载荷)中或者更容易发生壳体故障的位置处。
58.当动力工具1落下时,它可在空间中旋转,直到最重的部分面向下。因此,当掉落时,工具壳体2的前部50和顶部54可比工具壳体2的其他部分经历更多的冲击载荷。为此,在所示实施例中,内层80设置在主壳体部段90中,并且沿着动力工具1的前部50和顶部54位于外层60的下方。换句话说,内层80设置在外层60和紧固件驱动机构32之间。在人体工程学要求导致复杂形状或热载荷需要消散的其他位置中,外层60可以加厚,并且内层80的厚度可以减小或消除。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例如,内层80从工具壳体2的不经常经历冲击载荷的位置省略,诸如电池连接部段92、手柄94和副壳体部段96。外层60可以在工具壳体2的第一区域中具有第一厚度,该第一区域对应于其中内层80位于外层60下方的位置,并且在工具壳体2的第二区域中具有第二厚度,该第二区域对应于其中省略内层的位置,诸如手柄94。由于内层80加强和强化了外层60,所以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这种方法优化了壳体区域,以便实现了最大功能,同时控制了重量和成本。这种方法还最小化了对工具外观和人体工程学的影响。
59.内层80是内层第一部分83和内层第二部分85的组件。内层第一部分83具有u形横截面,并且沿着在动力工具1的顶部54和底部56之间延伸的轴线是细长的。内层第一部分83位于紧固件驱动机构32的缸体和外层60的对应部分之间。特别地,内层第一部分83沿着动力工具1的前部延伸,并且还沿着动力工具1的左横向侧和右横向侧的部分延伸。内层第二部分85大致是杯形的,并且用作用于外层第三外壳部分63的衬里。当内层第一和第二部分83、85被组装以提供内层80时,内层第一和第二部分83、85的外围边缘的面对部分83a、85a沿着第三分型线87彼此邻接。
60.此外,内层80延伸跨过第一分型线65和第二分型线66两者,因为内层80的外围边
缘的面对部分83a、85a平行于第二分型线66延伸,并且与第二分型线66偏离(例如,间隔开)。另外,内层80的外围边缘的平行于第一分型线65延伸的部分83b、85b与第一分型线65偏离。
61.内层第一和第二部分83、85的形状和尺寸被设置成使得第三分型线87位于平面p3中,第三平面p3平行于第二平面p2的,并且与第二平面p2偏离,使得第三分型线87比第二分型线66更靠近动力工具1的顶部54。结果,内层第一部分83延伸跨过第二分型线66,并且第三分型线87位于第三外壳部分63内部。
62.复合结构的内层80支撑外层60,并在工具壳体2的冲击加载期间提供能量吸收。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层80是聚合物泡沫。根据具体应用的需要,聚合物泡沫可以是刚性的或柔性的。内层80比外层60更易变形且密度更小。特别地,内层80的密度至多是外层60密度的三分之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层80可以是密度为外层60密度的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或五十分之一的泡沫。所得的工具壳体2具有优异的压缩强度和能量吸收性质,同时耐破损。这种构造非常适合动力工具壳体中的轻量化和成本有效的能量管理。
63.例如,内层80可以是膨胀聚烯烃(epo)。epo包括膨胀聚乙烯(epe)、膨胀聚丙烯(epp)、膨胀聚丁烯(epb)以及乙烯、丙烯共聚物等。最优选的epo是膨胀聚丙烯(epp)及其与乙烯和丁烯的共聚物。选择该聚合物以提供期望的物理性质,诸如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弹性模量、密度、模制温度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层80的厚度可以是外层60的厚度的至少1.5倍。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层80的厚度可以是外层60厚度的5倍、10倍或40倍,这取决于恶劣场地使用或冲击力所需的能量吸收量。在使用中,外层60的变形性质允许外层60仅通过小量的变形就压靠在下面的内层80上。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层80和外层60在分离的过程中模制。通过在与内层80的模制分离的过程中模制外层60,内层80可以被配置成延伸跨过分型线65、66。例如,当在拆下第三外壳部分63的情况下观察工具壳体2时(图6),可以看到,外层60的第一分型线65偏离内层80的平行外围边缘部分83b、85b。另外,外层的第二分型线66偏离第三分型线87。如果动力工具1的前部50在第一和/或第二分型线65、66附近受到严重冲击,则内层80将会吸收载荷。此外,由于内层80沿着动力工具1的前部延伸跨过分型线65、66,所以内层80将不会在分型线65、66附近分离。也就是说,即使分型线65、66由于冲击载荷而分离,下面的内层80也不会在该位置处分离,从而在设置在工具壳体2中的机构和环境之间提供屏障。通过这种构造,内层80下面的机构受到内层80的保护,因为内层80提供覆盖件并提供能量吸收。这种方法也比其他一些过程更加成本有效,因为每个模制过程都可以针对周期时间和材料性质进行优化。通过设计,外层60的内表面几何形状嵌套在下面的内层80中,因为它们几乎相同。
65.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60和内层80可以模制为一个一体式组件。这种方法可提供最大的能量管理机会,但也可能增加成本和处理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加工参数可能会损害最佳材料性质。
66.将外层60与内层80单独模制也通过允许现有动力工具的抗冲击性得到改善而为制造商提供好处。这是通过向动力工具的内表面添加第二材料的内部层来实现的。这可以是升级现有动力工具的一种经济的方法,并且可以补偿更新且重得多的电池,而无需重新装备壳体。尽管通过增加内部层可能无法实现关于抗冲击载荷性的全部益处,但增量增益可使动力工具获得所期望的额外耐用性。
67.复合工具壳体2提供了重量减轻的益处,因为外层60的壁厚相对于一些常规工具壳体的壁厚减小,以产生耐用的结构。由于常规工具壳体的所有或大部分内部肋可以由具有连续或几乎连续泡沫结构的内层80代替,因此整个工具的重量立即减轻。这种构造重量轻,并且在动力工具壳体中提供了成本有效的能量管理。
68.尽管动力工具1被描述为气体-弹簧打钉机,但是打钉机不限于具有气弹簧驱动机构。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打钉机可以具有气体燃烧驱动机构、机械弹簧驱动机构或适合于期望应用的其他驱动机构。
69.尽管工具壳体2在上文中关于手持式气体打钉机动力工具进行了描述,但是工具壳体2不限于与气体打钉机一起使用。工具壳体2可以与其他类型的打钉机一起使用,诸如气动打钉机或电池供能的打钉机。此外,工具壳体2不限于与手持式打钉机一起使用,并且可以与其他手持式动力工具一起使用,包括但不限于锯、砂轮机、研磨机、喷漆器、搅拌器、锤、千斤顶锤等。
70.参考图11和12,工具壳体2不限于与手持式动力工具一起使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替代实施例工具壳体102与落地式动力工具101(诸如台锯)一起使用,其中锯片110和驱动锯片的马达(未示出)容纳在柜式工具壳体102中。台锯101包括搁置在工具壳体102的柜部分105上的平面工作表面104,并且锯片110可以部分地突出穿过工作表面104中的开口。柜部分105可以由支腿106相对于地面支撑。复合结构设置在柜102中,并且包括外层160和内层180,内层提供了进一步的益处,因为膨胀的聚烯烃有助于金属和非泡沫元件在模制过程中的附接。台锯101的其他部分,诸如工作表面104和/或支腿106,可以不包括特定应用所需的复合结构。
71.对于手持式工具,应当理解的是,该复合结构产生了更耐用的结构。对于更大的非手持式或柜式动力工具,诸如台锯,复合结构产生了重要的结构元件。在台锯101的情况下,主工具壳体102用作大的箱体特征,其增强了工具101的结构完整性,并增加了工具101的刚性。如在较早的实施例中,复合结构还降低了台锯101的总重量。
72.包括复合壳体的动力工具的选择性说明性实施例在上文中有详细描述。应理解的是,本文仅描述了被认为是阐明动力工具和复合壳体所必需的结构。假设动力工具的其他常规结构以及从属和辅助部件的结构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和理解。此外,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包括复合壳体的动力工具的工作示例,但是动力工具和/或复合壳体不限于上述工作示例,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阐述的动力工具和/或复合壳体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