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4:03: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感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


背景技术:

2.电感器为被动电子元件的一种,时常运用在电子产品中,电感器在电子电路里面可抗拒电流变化,从而具有过滤电流杂信、稳定电路中的电流值、降低电磁干扰、功率转换等功能。
3.电感器一般具有平面式(或称平躺式)或站立式等两种。其中,平面式电感器虽然具有在多线圈数的情况下,线圈两端的接脚仍可在同一直线上的优点,但平面式电感器却占据了基板大部分的表面积,而影响基板表面布局的设置。相反地,站立式电感器虽然具有占用基板小部分的表面积,而有利于基板表面布局的设置,但站立式电感器在多线圈数的情况下,线圈两端的接脚不仅错位(呈斜对角状态)且彼此相距遥远,因此,不利于站立式电感器的安装、设置。
4.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本领域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
6.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其包括第一铁芯体、第二铁芯体以及线圈体。第二铁芯体能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铁芯体,所述第二铁芯体与所述第一铁芯体之间界定出容置空间。线圈体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线圈体包括主体部、第一脚位部以及第二脚位部,所述第一脚位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脚位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脚位部与所述第二脚位部结合为单一构件。其中,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呈错位状,所述第一脚位部与所述第二脚位部为对称设置且彼此面对。
7.优选的,所述第一铁芯体具有对应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铁芯体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线圈体套设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
8.优选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截面积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截面积相等,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截面积为圆形或多角形。
9.优选的,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具有间隙;其中,所述电感结构还进一步包括垫片体,所述垫片体位于所述间隙。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脚位部与所述第二脚位部为l形结构;其中,所述线圈体为圆体线圈或扁平线圈。
11.优选的,所述第一铁芯体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容置空间相通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
铁芯体的一端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缺口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一铁芯体的另一端具有与所述容置空间相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铁芯体的一端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一脚位部与所述第二脚位部的一部分外露在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脚位部的顶部具有邻近于所述第一铁芯体的第一位置以及邻近于所述第二铁芯体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脚位部的顶部具有邻近于所述第一铁芯体的第三位置以及邻近于所述第二铁芯体的第四位置,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脚位部的所述顶部的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脚位部的所述顶部的所述第四位置。
13.优选的,所述第一脚位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脚位部的底部外露在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
14.优选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一端接触于所述第二铁芯体,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另一端接触于所述第一铁芯体,或者,所述第一脚位部接触于所述第二铁芯体,且所述第二脚位部接触于所述第一铁芯体。
15.本技术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提供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能通过“第二铁芯体能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铁芯体,所述第二铁芯体与所述第一铁芯体之间界定出容置空间。线圈体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线圈体包括主体部、第一脚位部以及第二脚位部,所述第一脚位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脚位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脚位部与所述第二脚位部结合为单一构件;其中,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呈错位状,所述第一脚位部与所述第二脚位部为对称设置且彼此面对”的技术方案,以提升电感结构的实用性。
16.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第一底视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第一铁芯体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第二底视示意图。
23.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第一底视示意图。
24.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第二底视示意图。
25.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第三底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所公开有关“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
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技术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7.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或者信号,但这些元件或者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28.第一实施例
29.请参阅图1至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立体示意图、部分分解示意图、分解示意图、第一底视示意图以及第一铁芯体的示意图以及第二底视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包括第一铁芯体1、第二铁芯体2以及线圈体3。
30.首先,配合图1至图4所示,第一铁芯体1与第二铁芯体2可为相互对称的结构,且第一铁芯体1与第二铁芯体2可为铁氧体或软磁性的材料,但不以此为限。第一铁芯体1能拆卸地与第二铁芯体2连接,第一铁芯体1与第二铁芯体2之间具有容置空间s,可用于容纳线圈体3。
31.进一步地,配合图1至图4所示,第一铁芯体1的一端具有与容置空间s相通的第一缺口10,第二铁芯体2的一端具有对应于第一缺口10的第二缺口20,第一铁芯体1的另一端具有与容置空间s相通的第一开口11,第二铁芯体2的一端具有对应于第一开口11的第二开口21。也就是说,第一缺口10与第二缺口20组合而形成了电感结构z顶部的缺口,第一开口11与第二开口21结合而形成了电感结构z底部的开口。
32.接着,配合图1至图4所示,线圈体3可为回旋延伸的圆体线圈或扁平线圈,但不以此为限。线圈体3可包括主体部30、第一脚位部31以及第二脚位部32。主体部30可具有一端30a与另一端30b,主体部30的一端30a与另一端30b呈错位状。第一脚位部31连接于主体部30的一端30a,第二脚位部32连接于主体部30的另一端30b,且主体部30、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结合为一体化且同质的单一构件。进一步来说,线圈体3的两端接脚可通过挤压、弯折等现有的工业处理技术,而朝一侧边方向延伸形成类似l形结构的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而未受到上述工业处理技术处理的本体部分则为主体部30,主体部30也可为回旋延伸的圆体线圈或扁平线圈,但不以此为限。并且,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相对于主体部30可呈相互对称且彼此不错位的设置,并且,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相对于主体部30呈彼此面对面设置,举例来说,配合图4所示,第一脚位部31的一侧312与第二开口2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脚位部32的一侧322与第二开口21的之间距离相同;相对地,第一脚位部31的另一侧313与第二开口2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脚位部32的另一侧323与第二开口21之间的距离相同。此外,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的一部分可外露在第一开口11与第二开口21。
33.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至图4所示,第一脚位部31的顶部310可具有邻近于第一铁芯体1的第一位置310a以及邻近于第二铁芯体2的第二位置310b,第二脚位部32的顶部320也可具有邻近于第一铁芯体1的第三位置320a以及邻近于第二铁芯体2的第四位置320b,主体部30的一端30a连接于第一脚位部31的顶部310的第二位置310b,主体部30的另一端30b
连接于第二脚位部32的顶部320的第四位置320b。并且,第一脚位部31的一底部311与第二脚位部32的底部321外露在第一开口11与第二开口21。
34.由此,本技术所提供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的平面式电感器不仅具有占用基板小部分的表面积,而有利于基板(如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表面布局的设置,而且,本技术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相较于现有的站立式电感器,因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相对于主体部30可呈相互对称且彼此不错位的设置,并且,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相对于主体部30呈相互面对面的设置,而有利于电感结构z方便安装、设置在基板上。
35.更进一步地,配合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第一铁芯体1可具有对应于容置空间s的第一突出部12,第二铁芯体2也可具有对应于第一突出部12的第二突出部22,线圈体3套设于第一突出部12与第二突出部22。举例来说,第一铁芯体1对应于容置空间s的内壁面可朝第二铁芯体2突出形成第一突出部12;相对地,第二铁芯体2对应于容置空间s的内壁面也可朝第一铁芯体1突出形成第二突出部22。并且,第一突出部12的截面积与第二突出部22的截面积相等,且第一突出部12的截面积为圆形(如图3所示)或其他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但不以此为限。并且,配合图2与图4所示,本技术的第一铁芯体1的第一开口11可延伸第一铁芯体1侧边,第二铁芯体2的第二开口21也可延伸到第二铁芯体2侧边,且第一脚位部31的一部分与第二脚位部32的一部分可位于第一开口11与第二开口21中;或者,配合图5与图6所示,第一铁芯体1的第一开口11不延伸到第一铁芯体1侧边,第二铁芯体2的第二开口21也不延伸到第二铁芯体2侧边,而第一脚位部31的一部分与第二脚位部32的一部分则会外露在第一铁芯体1与第二铁芯体2的外部(即第一开口11与第二开口21的外部),因第一脚位部31的底部311与第二脚位部32的底部321增厚的关系。
36.第二实施例
37.请参阅图7至图9,分别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的第一底视示意图、第二底视示意图以及第三底视示意图,并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大致相似,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12与第二突出部22之间具有间隙g;其中,电感结构z还进一步包括垫片体4,垫片体4位于间隙g。其中,垫片体4可为使用非铁磁性材料所制作而成,非铁磁性材料包括有麦拉片、牛皮纸片、塑料片、玻璃片或由不同的非铁磁性材料混合而成。
38.举例来说,配合图1至图4及图7所示,在第一铁芯体1与第二铁芯体2组合后,第一突出部12与第二突出部22之间可具有间隙g。并且,垫片体4可位于间隙g中而与第一突出部12以及第二突出部22接触。因此,本技术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可通过垫片体4的设置而控制第一铁芯体1与第二铁芯体2之间的气隙,以达到所需要的电感量。其中,间隙g的大小与垫片体4的厚度可由用户或制造商根据所需而调整。
39.进一步地,配合图8所示,本技术的第一铁芯体1可具有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侧壁13,第二铁芯体2也可具有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二侧壁23,且第一侧壁13对应于第二侧壁23。因此,第一突出部12与第二突出部22接触,而相对应的第一侧壁13与第二侧壁23之间具有间隙g,且间隙g中可设置上述垫片体4。或者,配合图9所示,本技术的第一铁芯体1与第二铁芯体2的相对应的第一侧壁13与第二侧壁23之间具有间隙g,以及第一突出部12与第二突出
部22之间也具有间隙g,并且,各个间隙g中可设置上述垫片体4。
40.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个间隙g的距离可依据用户或制造商的需求而定。并且,上述的间隙g也可选择不放置任何物品,以形成空气隙。
41.然而,上述各实施例所举的例子只是其中一个可行的实施例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
42.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43.本技术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提供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能通过“第二铁芯体2能拆卸地连接于第一铁芯体1,第二铁芯体2与第一铁芯体1之间界定出容置空间s。线圈体3位于容置空间s中,线圈体3包括主体部30、第一脚位部31以及第二脚位部32,第一脚位部31连接于主体部30的一端30a,第二脚位部32连接于主体部30的另一端30b,主体部30、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结合为单一构件;其中,主体部30的一端30a与另一端30b呈错位状,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为对称设置且彼此面对”的技术方案,以提升电感结构z的实用性。
44.更进一步来说,本技术所提供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挤压、弯折等现有的工业处理技术处理线圈体3的两端,使得线圈体3的两端分别朝一侧边方向延伸形成类似l形结构的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且第一脚位部31与第二脚位部32呈相互面对的设置(即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本技术所提供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相较于现有的平面式电感器,不仅具有占用基板小部分的表面积,而有利于基板(如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表面布局的设置,而且,本技术的立式线圈对称脚位的电感结构z相较于现有的站立式电感器,有利于电感结构z方便安装、设置在基板上。
45.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