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淬火时使用的转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0:38: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淬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淬火时使用的转运工装。


背景技术:

2.淬火是指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在此过程中,需要先在加热炉中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再将工件转运至淬火池中进行迅速冷却。
3.现有的淬火池设置在加热炉的旁边,对于小型工件加热工序完成后,打开炉门,将放置小型工件的小车推出,人工使用夹持或钩挂工具将小型工件放入淬火池的冷水中进行淬火;但是淬火时,由于工件出炉温度较高,若采用人工进行工件的转运,会增加操作工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淬火时使用的转运工装,旨在解决对于小型工件的淬火,需要人工进行转运,导致安全风险增加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淬火时使用的转运工装,包括转运支架、转运框、滑动设置于所述转运支架的顶部的移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转运支架上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转运框的顶端设置有转运杆,所述移动件上设置有移动绳和用于驱动所述移动绳升降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移动绳的底端设置有可自动抓取所述转运杆的抓取机构。
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抓取机构包括第一支架、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滑动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三驱动机构以及沿竖直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驱动块,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侧对称铰接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驱动块的两侧对称铰接设置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底端沿靠近所述第二连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夹角大于90
°
,所述驱动杆可带动两个所述第三连杆相互靠近对所述转运杆进行抓取。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连杆的底端设置有抓取部,当两个所述抓取部相互抵触时,所述抓取部处于水平方向。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运杆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转运杆的中部的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运杆包括斜向下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端与所述转运框固定连接。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运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移动件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
11.工作过程:将小型的工件放置在转运框中,然后把转运框放置在加热炉中进行加
热,当加热至一定温度需要进行淬火时,首先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移动件、移动绳以及抓取机构移动至加热炉的正上方,之后打开加热炉上方的炉盖,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抓取机构下降至合适的位置,之后通过抓取机构对转运杆进行抓取,然后通过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将抓取机构和转运框输送至淬火池进行淬火即可;通过设置转运框、抓取机构等,使得小型工件通过转运框集中进行淬火,从而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工人可以直接操控抓取机构对转运框进行抓取,然后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输送进行淬火,工人不需要靠近高温的工件进行操作,从而降低了操作的安全风险。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1、通过设置转运框、抓取机构等,使得小型工件通过转运框集中进行淬火,从而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工人可以直接操控抓取机构对转运框进行抓取,然后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输送进行淬火,工人不需要靠近高温的工件进行操作,从而降低了操作的安全风险。
14.2、通过设置驱动杆、驱动块、第一连杆等,实现对转运杆的抓取以及转运框的吊运,结构接单,操作方便。
15.3、通过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对移动件进行限位,使得工人操作进行转运框的吊运更加简单,确保能对转运框进行精准的吊运,从而确保淬火工序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淬火时使用的转运工装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19.图3是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淬火时使用的转运工装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转运支架;2、转运框;3、移动件;4、第一驱动机构;5、转运杆;51、第一连接部;52、第二连接部;6、移动绳;7、第二驱动机构;8、第一支架;9、滑动轮;10、第三驱动机构;11、驱动杆;12、驱动块;13、第一连杆;14、第二连杆;15、第三连杆;16、抓取部;17、第一限位件;18、第二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淬火时使用的转运工装,包括转运支架1、转运框2、滑动设置于转运支架1的顶部的移动件3以及设置于转运支架1上用于驱动移动件3的第一驱动机构4,转运框2的顶端设置有转运杆5,移动件3上设置有移动绳6和用于驱动移动绳6升降的
第二驱动机构7,移动绳6的底端设置有可自动抓取转运杆5的抓取机构。
24.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小型的工件放置在转运框2中,然后把转运框2放置在加热炉中进行加热,当加热至一定温度需要进行淬火时,首先通过第一驱动机构4(包括普通电机、行走轮等,为常规结构,因此不加以详细描述,也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方案的理解)驱动移动件3、移动绳6以及抓取机构移动至加热炉的正上方,之后打开加热炉上方的炉盖,通过第二驱动机构7(包括普通电机、绕绳轮等,为常规结构,因此不加以详细描述,也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方案的理解)驱动抓取机构下降至合适的位置,之后通过抓取机构对转运杆5进行抓取,然后通过第二驱动机构7和第一驱动机构4将抓取机构和转运框2输送至淬火池进行淬火即可,整个工作过程只需要工人远程进行操控,不需要靠近高温的工件进行转运工序,从而降低了操作的安全风险。
25.抓取机构包括第一支架8、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架8上的滑动轮9、设置于第一支架8上的第三驱动机构10以及沿竖直方向设置于第三驱动机构10的输出端的驱动杆11,驱动杆11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驱动块12,第一支架8的两侧对称铰接设置有第一连杆13,驱动块12的两侧对称铰接设置有第二连杆14,第一连杆13的底端与第二连杆14的底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3的底端沿靠近第二连杆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杆15,第三连杆15与第一连杆13的夹角大于90
°
,驱动杆11可带动两个第三连杆15相互靠近对转运杆5进行抓取。
26.当需要对转运框2进行抓取时,首先通过第二驱动机构7驱动抓取机构下降,直至驱动杆11的底端抵触于转运杆5的顶端(需要注意,为了避免第三驱动机构10受到加热炉中高温的影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驱动杆11的长度加长,使得第三驱动机构10与加热炉的距离增加至合适),之后打开第三驱动机构10(普通气缸),第三驱动机构10驱动驱动杆11和驱动块12向上运动,驱动杆11和驱动块12分别带动第一连杆13和第二连杆14向内侧转动,从而带动两个第三连杆15相互靠近,直至两个第三连杆15抵触在一起,此时转运杆5位于两个第三连杆15的上方,在抓取机构整体上升时,两个第三连杆15就通过转运杆5将转运框2吊起;通过设置驱动杆11、驱动块12、第一连杆13等,实现对转运杆5的抓取以及转运框2的吊运,结构接单,操作方便。
27.第三连杆15的底端设置有抓取部16,当两个抓取部16相互抵触时,抓取部16处于水平方向。
28.转运杆5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于转运杆5的中部的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51。
29.当对转运杆5进行抓取时,通过驱动杆11和驱动块12驱动两个抓取部16相互靠近,直至两个抓取部16相互抵触在一起,此时抓取部16处于水平方向,同时转运杆5的第一连接部51为平板状,因此第一连接部51与抓取部16之间为面接触,从而使得转运框2的吊运过程更加稳定。
30.转运杆5包括斜向下对称设置于第一连接部51的两端的第二连接部52,第二连接部52的底端与转运框2固定连接。
31.第二连接部52斜向下设置,因此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51为转运杆5的顶端,当第二驱动机构7驱动抓取机构下降时,驱动杆11的底端抵触于第一连接部51即可,从而确保抓取机构能对转运杆5的中部进行抓取,进而确保转运框2在吊运过程中的稳定性。
32.转运支架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对移动件3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
33.当移动件3抵触于第一限位件17时,抓取机构位于加热炉的正上方,当移动件3抵触于第二限位件18时,抓取机构位于淬火池的正上方;通过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对移动件3进行限位,使得工人操作进行转运框2的吊运更加简单,确保能对转运框2进行精准的吊运,从而确保淬火工序的顺利进行。
34.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5.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