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油料烘炒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2:23: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食用油加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料烘炒装置。


背景技术:

2.油料在榨取食用油之前先需要进行烘炒,现有的油料烘炒装置结构包括底座,底座上布置有炒制架,炒制架上布置有炒箱,底座上还布置有驱动炒箱转动的第一电机,炒制架的顶部布置有多个升降气缸,各升降气缸的输出端布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位于炒箱的正上方,固定板上布置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布置有翻炒杆,翻炒杆延伸进炒箱并连接有翻炒架。
3.上述现有技术通过翻炒杆转动带动翻炒架运动,对炒箱内的油料进行翻炒,且同时使得炒箱转动,以增大对油料的翻搅力度,但炒箱与翻炒杆同时运动使得整个烘炒装置的结构稳定性较差,且炒箱处于运动状态不方便工作人员观察炒箱内部油料的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油料烘炒装置,能使油料均匀受热的同时还能提高整个烘炒装置的结构稳定性,有效的提高了油料的烘炒质量。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料烘炒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布置有炒锅,炒锅内布置有翻搅组件,翻搅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搅拌轴,搅拌轴转动布置于炒锅,搅拌轴的周向布置有多个翻炒片,各翻炒片滑动连接于炒锅的内表面,且各翻炒片靠近炒锅的表面均分别配置成贴合于炒锅的内表面,各翻炒片上均分别布置有翻料板,各翻料板沿相对应的各翻炒片的延伸方向布置,且翻炒片与翻料板倾斜设置,翻料板布置于翻炒片的远离翻炒片运动方向的一端侧,翻炒片的沿翻炒片延伸方向的两端均分别布置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翻炒片的一端固定于搅拌轴,且各连接杆的轴线位于搅拌轴的圆形截面的半径的延长线上,炒锅上铰接有网盖,网盖沿翻炒片的运行轨迹延伸布置。
6.通过上述设置,布置水平设置的搅拌轴,并在搅拌轴的周向布置翻炒片,通过连接杆使得搅拌轴、连接杆以及翻炒片之间形成一个翻搅框架对炒锅内的油料进行翻搅,通过使翻炒片的表面滑动抵接于炒锅的表面,在翻炒片运行时,能将与炒锅内表面直接接触的油料翻起,减少位于油料层底部的油料炒糊的现象出现,在翻炒片的侧端布置翻料板,并对翻料板与翻炒片之间的位置关系做进一步的限定,使得翻料板与翻炒片之间形成容纳油料的空间,方便将油料层底部的油料翻到油料层上层,能增大对油料的翻搅力度,使得油料均匀受热,连接杆位于搅拌轴的圆形截面的半径延长线上,方便确定各翻炒片的位置以及各翻炒片的运行轨迹,布置网盖,能避免炒锅内的油料溅出炒锅,能减少油料的损耗,能使油料均匀受热的同时还能提高整个烘炒装置的结构稳定性,有效的提高了油料的烘炒质量。
7.进一步地,各翻炒片沿搅拌轴的周向等间距排列。
8.通过上述设置,对翻炒片的排列方式进行限定,方便确定对油料翻搅频率,使得油料均匀受热,减少油料炒糊的现象。
9.进一步地,翻炒片垂直于翻料板。
10.通过上述设置,对翻炒片和翻料板之间的位置关系做进一步的限定,使得翻炒片与翻料板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可以携带更多的油料,提高对油料翻炒效率,使得油料均匀受热。
11.基于本技术的一种油料烘炒装置,搅拌轴、连接杆以及翻炒片之间形成一个翻搅框架对炒锅内的油料进行翻搅,通过使翻炒片的表面滑动抵接于炒锅的表面,在翻炒片运行时,能将与炒锅内表面直接接触的油料翻起,减少位于油料层底部的油料炒糊的现象出现,在翻炒片的侧端布置翻料板,并对翻料板与翻炒片之间的位置关系做进一步的限定,使得翻料板与翻炒片之间形成容纳油料的空间,方便将油料层底部的油料翻到油料层上层,能增大对油料的翻搅力度,使得油料均匀受热,连接杆位于搅拌轴的圆形截面的半径延长线上,方便确定各翻炒片的位置以及各翻炒片的运行轨迹,网盖能避免炒锅内的油料溅出炒锅,能减少油料的损耗,能使油料均匀受热的同时还能提高整个烘炒装置的结构稳定性,有效的提高了油料的烘炒质量。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油料烘炒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油料烘炒装置的左视方向的全剖示意图;
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油料烘炒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去除了网盖结构,显示出了炒锅内部的结构。
16.附图标记:1、机架;2、炒锅;3、加热条;4、隔热板;5、加热腔;6、搅拌轴;7、翻炒片;8、翻料板;9、连接杆;10、网盖;11、驱动电机;12、下料口;13、安装盖;14、锁紧螺栓;15、进料斗;16、透明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18.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出一种油料烘炒装置,包括机架1,机架1上布置有炒锅2,炒锅2可以为拥有中轴线的任意几何体。可以为中空设置的半球体或者半圆筒体等,本技术优选为半圆筒体。炒锅2水平设置,且炒锅2沿其轴线方向的两端密封设置,炒锅2的底部的外部曲形侧面上布置有多个加热条3,各加热条3沿炒锅2的周向布置,且加热条3平行于炒锅2的轴线,炒锅2的底部布置有隔热板4,隔热板4与炒锅2之间形成加热腔5,加热条3位于加热腔5内。
19.炒锅2的底部布置有下料口12,下料口12沿炒锅2的轴线方向延伸,下料口12处布置有安装盖13,安装盖13配置成密封下料口12,且安装盖13靠近炒锅2内腔的表面与炒锅2
的内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安装盖13铰接于炒锅2,且安装盖13与炒锅2的铰接轴线平行于炒锅2的中轴线,炒锅2在处于工作状态时,安装盖13通过三个锁紧螺栓14固定于炒锅2,并密封下料口12。各锁紧螺栓14沿下料口延伸方向等间距排列。在炒锅2底部布置下料口12,方便将烘炒好的油料运出炒锅2,便于下料。
20.炒锅2内布置有翻搅组件,翻搅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搅拌轴6,搅拌轴6的轴线与炒锅2的中轴线共线,搅拌轴6转动布置于炒锅2,炒锅沿其轴线方向的端壁上布置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与搅拌轴6同轴线且固定连接。搅拌轴6的周向布置有六个翻炒片7,翻炒片7的数量根据炒锅2的内腔容积大小确定,炒锅2的内腔容积越大,翻炒片7的数量就越多,本实施列选为六个翻炒片7。各翻炒片7滑动连接于炒锅2的内表面,且各翻炒片7靠近炒锅2的表面均分别配置成贴合于炒锅2的内表面。各翻炒片7上均分别布置有翻料板8,各翻料板8沿相对应的各翻炒片7的延伸方向布置。翻炒片7与翻料板8倾斜设置,且翻料板8布置于翻炒片7的远离翻炒片7运动方向的一端侧。
21.翻炒片7的沿翻炒片7延伸方向的两端均分别布置有连接杆9,连接杆9远离翻炒片7的一端固定于搅拌轴6。各连接杆9的轴线位于搅拌轴6的圆形截面的半径的延长线上,炒锅2上布置有网盖10,网盖10沿翻炒片7的运行轨迹延伸布置,网盖10上布置有进料斗15,且网盖10上还布置有用于观察炒锅2内部油料翻炒情况的透明观察窗16。
22.通过上述设置,布置水平设置的搅拌轴6,并在搅拌轴6的周向布置翻炒片7,通过连接杆9使得搅拌轴6、连接杆9以及翻炒片7之间形成一个翻搅框架对炒锅2内的油料进行翻搅,通过使翻炒片7的表面滑动抵接于炒锅2的表面。在翻炒片7运行时,能将与炒锅2内表面直接接触的油料翻起,减少位于油料层底部的油料炒糊的现象出现。在翻炒片7的侧端布置翻料板8,并对翻料板8与翻炒片7之间的位置关系做进一步的限定,使得翻料板8与翻炒片7之间形成容纳油料的空间,方便将油料层底部的油料翻到油料层上层,能增大对油料的翻搅力度,使得油料均匀受热。连接杆9位于搅拌轴6的圆形截面的半径延长线上,方便确定各翻炒片7的位置以及各翻炒片7的运行轨迹。布置网盖10,能避免炒锅2内的油料溅出炒锅2,能减少油料的损耗,能使油料均匀受热的同时还能提高整个烘炒装置的结构稳定性,有效的提高了油料的烘炒质量。
23.各翻炒片7之间的间距与油料的搅动频率有关,各翻炒片7之间的间距越恒定,油料受热就越均匀,各翻炒片7沿搅拌轴6的周向等间距排列。通过上述设置,对翻炒片7的排列方式进行限定,方便确定对油料翻搅频率,使得油料均匀受热,减少油料炒糊的现象。
24.为使得翻料板8搅带更多的油料,翻炒片7垂直于翻料板8。通过上述设置,对翻炒片7和翻料板8之间的位置关系做进一步的限定,使得翻炒片7与翻料板8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可以携带更多的油料,提高对油料翻炒效率,使得油料均匀受热。
25.综上所述,搅拌轴6、连接杆9以及翻炒片7之间形成一个翻搅框架,并对炒锅2内的油料进行翻搅。在翻炒片7运行时,翻炒片7的表面滑动抵接于炒锅2的表面,能将与炒锅2内表面直接接触的油料翻起,减少位于油料层底部的油料炒糊的现象出现。翻料板8与翻炒片7之间形成容纳油料的空间,方便将油料层底部的油料翻到油料层上层,能增大对油料的翻搅力度,使得油料均匀受热。连接杆9位于搅拌轴6的圆形截面的半径延长线上,方便确定各翻炒片7的位置以及各翻炒片7的运行轨迹,网盖10能避免炒锅2内的油料溅出炒锅2,能减少油料的损耗。能使油料均匀受热的同时还能提高整个烘炒装置的结构稳定性,有效的提
高了油料的烘炒质量。
26.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