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9:36: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培养基灌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2.培养基是微生物实验中不可或缺的器材,精准的培养基分装对实验结果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传统的培养基分装主要是采用人工量取和倾倒,这样不仅浪费时间,效率较低,同时还会因为掌握不了倒入量和倒入时的温度,直接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手工操作过程中,实验者的接触风险和无菌环境保持也很难控制,因此,实现培养基的自动化灌装尤为重要。
3.现有的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的灌装管灵活性较差,不能根据不同高度的培养皿对灌装管的位置进行调整,如果灌装管的高度较高,培养液在落入到培养皿内部后容易溅出,如果灌装管的高度较低,则不便于对拿取培养皿,使用的局限性较大,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使用的局限性较大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包括支座,所述支座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罐体,所述罐体的顶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管,所述支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与气管相连通,所述罐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管,所述导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阀门,所述导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喷嘴,所述支座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贯穿支座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夹,所述连接管通过固定夹与固定架固定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连接管有三个,三个所述连接管的顶端均与导管相连通。
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顶端均设有控制阀。
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支座靠近罐体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固定架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限位槽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槽呈对称分布在支座的一侧,所述连杆的数量和位置均与限位槽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螺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通过设置活动连接的固定架结构,利用固
定架带动连接管底部的喷嘴进行运动,使其高度能够进行调整,减少了使用的局限性,使用更加方便。
13.2、该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通过设置多个可单独进行控制的连接管结构,可以同时对多个培养皿进行灌装,节省大量时间,增加了生物培养基灌装的效率,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料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罐体;2、支座;3、盖板;4、气泵;5、气管;6、电磁阀门;7、喷嘴;8、限位槽;9、连杆;10、连接臂;11、导管;12、固定块;13、螺杆;14、转盘;15、固定架;16、连接管;19、固定夹;20、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20.请参阅图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包括支座2,支座2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罐体1,罐体1的顶部设有盖板3,盖板3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管5,支座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气泵4,气泵4与气管5相连通,罐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管11,导管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阀门6,导管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16,连接管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喷嘴7,支座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螺杆13,螺杆13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固定块12,固定块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臂10,连接臂10贯穿支座2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5,固定架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夹19,连接管16通过固定夹19与固定架15固定连接。
21.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将培养液等需要灌装的物料放入罐体1的内部后,将盖板3密封,启动气泵4,使气泵4通过气管5向罐体1的内部加压,增大罐体1内部的压力,打开电磁阀门6,灌装物即可通过导管11进入到连接管16,随后通过连接管16从喷嘴7喷出,实现灌装,需要改变喷嘴7的高度时,转动螺杆13,螺杆13通过带动固定块12使连接臂10进行运动,连接臂10通过带动固定架15使连接管16进行运动,从而使连接管16带动喷嘴7进行运动,使其高度能够进行调整,减少了使用的局限性,使用更加方便。
22.具体的,连接管16有三个,三个连接管16的顶端均与导管11相连通。
23.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连接管16,可以同时对多个培养皿进行灌装,节省大量
时间,增加了生物培养基灌装的效率,有利于推广使用。
24.具体的,连接管16的顶端均设有控制阀20。
25.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管16的顶部设置控制阀20,利用控制阀20控制连接管16的通断,便于对单个培养皿进行灌装。
26.具体的,支座2靠近罐体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8,限位槽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杆9,连杆9的一端与固定架15固定连接。
27.本实施例中:利用连杆9与限位槽8之间的配合,对固定架15进行限位,减少连接臂10与支座2之间的摩擦,使固定架15的运动更加平稳。
28.具体的,限位槽8有两个,两个限位槽8呈对称分布在支座2的一侧,连杆9的数量和位置均与限位槽8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
29.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对称分布的连杆9和限位槽8,使固定架15的两侧受力更加均匀。
30.具体的,螺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14。
31.本实施例中:利用转盘14带动螺杆13进行旋转,操作更加简单省力。
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包括支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2)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罐体(1),所述罐体(1)的顶部设有盖板(3),所述盖板(3)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管(5),所述支座(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气泵(4),所述气泵(4)与气管(5)相连通,所述罐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管(11),所述导管(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阀门(6),所述导管(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16),所述连接管(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喷嘴(7),所述支座(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螺杆(13),所述螺杆(13)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固定块(12),所述固定块(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臂(10),所述连接臂(10)贯穿支座(2)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5),所述固定架(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夹(19),所述连接管(16)通过固定夹(19)与固定架(15)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6)有三个,三个所述连接管(16)的顶端均与导管(11)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6)的顶端均设有控制阀(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2)靠近罐体(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8),所述限位槽(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杆(9),所述连杆(9)的一端与固定架(15)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8)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槽(8)呈对称分布在支座(2)的一侧,所述连杆(9)的数量和位置均与限位槽(8)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1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属于培养基灌装技术领域,该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包括支座,所述支座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罐体,所述罐体的顶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管,所述支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与气管相连通,所述罐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管,所述导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阀门,所述导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贯穿支座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固定架。该实验室生物培养基自动灌装装置,通过设置活动连接的固定架结构,利用固定架带动连接管底部的喷嘴进行运动,使其高度能够进行调整,减少了使用的局限性,使用更加方便。方便。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董红平 卢文文 丁利敬 赵兰兰 刘晓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省京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6
技术公布日:2022/1/2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