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3:14: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危岩体防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危岩体防护结构,通过锚固件提供的预应力预先进行危岩体和主岩体之间的固定,使结构面处于压紧状态,以提高危岩体和主岩体的整体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岩体的位移,再通过钢丝绳网覆盖包裹在危岩体上,以限制危岩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岩层崩塌,起到加固作用,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起到围护作用,目前,钢丝绳网使用过程中,常需要通过拉紧钢索提供的拉紧力达到张紧钢丝绳网的目的,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拉紧钢索的张紧力容易因钢索变形、松脱或者岩体改变而减小,相关技术中危岩体防护结构中,在对张紧力变小后的拉紧钢索进行张紧时,需先解除拉紧钢索的全部张紧力,容易导致其余拉紧钢索的张紧力变大,不便于在不解除拉紧钢索拉紧力的情况下,增大拉紧钢索的拉紧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所述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在实现对张紧力变小后的拉紧钢索进行张紧的过程中,第一钢索处于拉紧状态,减少需先解除拉紧钢索的全部张紧力的情况,有效改善相关技术中危岩体防护结构,不便于在不解除拉紧钢索拉紧力的情况下,增大拉紧钢索的拉紧力的情况。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包括:岩体组件和防护网组件。
5.所述岩体组件包括主岩体以及突出主岩体的且处于悬空状态下的危岩体,所述防护网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多个连接件、防护网、拉紧件、第二固定件和绞盘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岩体侧壁,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危岩体下端,多个所述连接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防护网下侧,多个所述连接件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拉紧件包括第一钢索、第一绳扣和第二绳扣,所述第一钢索两端折弯,所述第一钢索折弯后通过所述第一绳扣固定,所述第一钢索两端折弯处形成第一套环,所述第一钢索的两个所述第一套环之间的一段折弯,所述第一钢索的两个所述第一套环之间的一段折弯后通过所述第二绳扣固定,所述第一钢索的两个所述第一套环之间的一段折弯处形成第二套环,所述第二套环套接于所述防护网上侧的网孔,所述防护网罩住所述危岩体,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绞盘件固定于所述主岩体顶部,所述第一钢索一端的所述第一套环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绞盘件通过钢丝绳连接于所述第一钢索另一端的所述第一套环。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岩体和所述危岩体之间设置有锚固件,所述危岩体通过所述锚固件压紧于所述主岩体。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于所述主岩体侧壁,所述第一连接环等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
所述拉紧件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钢索和第三绳扣,所述第二钢索两端折弯,所述第二钢索两端折弯处通过所述第三绳扣固定,所述第二钢索两端折弯形成第三套环,所述第三套环分别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防护网下侧的网孔。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网设置为钢丝绳网。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固定板和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等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钢索一端的所述第一套环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环。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绞盘件包括支架和绞盘本体,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岩体顶端,所述绞盘本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上端。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架包括支撑板和安装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为倒u形,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下端。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板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绞盘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螺杆配合螺母固定连接。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绞盘本体设置为自锁手摇绞盘。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为多个且均匀设置于所述危岩体下端,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架、支撑件、分压板和调节件,所述固定架包括连接杆、第一连接板、加强杆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岩体侧壁的下端,所述加强杆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加强杆一端,所述加强杆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下侧,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岩体侧壁的下端,所述支撑件下端铰接于所述连接杆上侧,所述分压板铰接于所述支撑件上端,所述分压板支撑住所述危岩体,所述调节件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件上端的侧壁,所述调节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调节件拉紧于所述支撑件。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通过法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两端。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件包括两个连接套筒和第二螺杆,两个所述连接套筒分别螺纹套接于所述第二螺杆两端,所述第二螺杆两端的螺纹方向相反,两个所述连接套筒远离所述第二螺杆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撑件上端的侧壁和所述第一固定件。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拦网组件,所述拦网组件包括第三固定件、第一牵引件、第二牵引件、内滑轮架和拦网,所述第三固定件包括第三固定板、第三连接环和第四连接环,所述第三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岩体顶端,所述第三连接环和所述第四连接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固定板上侧,所述第一牵引件包括第三钢索、第四绳扣、第四钢索和第五绳扣,所述第三钢索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拦网一端,所述第三钢索另一端折弯,所述第三钢索折弯后通过所述第四绳扣固定,所述第三钢索折弯处形成第四套环,所述第四钢索两端折弯,所述第四钢索两端折弯后通过所述第五绳扣固定,所述第四钢索两端折弯处形成第五套环,所述第四钢索一端的所述第五套环套接于所述第三连接环,所述第四钢索另一端的所述第五套环套接于所述第四套环,所述第二牵引件和所述第一牵引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二牵引件的所述第三钢索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拦网远离所述第一牵引件一端,所述
内滑轮架包括第四固定板、第一连接耳板和第一滑轮,所述第四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岩体侧壁的下端,所述第一连接耳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滑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耳板,所述第一牵引件上的所述第三钢索穿过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四固定板之间,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一端固定连接有外滑轮架,所述外滑轮架包括第五固定板、第二连接耳板和第二滑轮,所述第五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一端,所述第二连接耳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五固定板,所述第二滑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耳板,所述第二牵引件上的所述第三钢索能够沿所述第二滑轮滑动,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第二牵引件上的所述第四套环能够连接于所述绞盘件。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耳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三滑轮,所述第二牵引件上的所述第三钢索穿过所述第二滑轮和所述第三滑轮之间。
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需要拉紧张紧力变小的拉紧钢索时,将绞盘件上的钢丝绳通过绳扣固定于第一钢索远离靠近第二套环一端的第一套环,收紧绞盘件上的钢丝绳,第一钢索受力张紧后,逐渐解开第二套环处的第二绳扣,至第二绳扣对第一钢索压紧解除,再收紧绞盘件上的钢丝绳,带动第一钢索收紧,同时,第一钢索的拉紧力逐渐增大,第一钢索带动防护网张紧后,旋紧第二绳扣,至第二绳扣压紧第一钢索重新形成第二套环,实现对张紧力变小后的拉紧钢索进行张紧的目的,过程中,第一钢索处于拉紧状态,减少需先解除拉紧钢索的全部张紧力的情况,有效改善相关技术中危岩体防护结构,不便于在不解除拉紧钢索拉紧力的情况下,增大拉紧钢索的拉紧力的情况。
2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岩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护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拉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绞盘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件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拦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3中a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滑轮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外滑轮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标:100-岩体组件;110-主岩体;120-危岩体;130-锚固件;200-防护网组件;210-第一固定件;211-第一固定板;212-第一连接环;220-连接件;221-第二钢索;222-第三绳扣;223-第三套环;230-防护网;240-拉紧件;241-第一钢索;242-第一绳扣;243-第一套环;244-第二绳扣;245-第二套环;250-第二固定件;251-第二固定板;252-第二连接环;260-绞盘件;261-支架;2611-支撑板;2612-安装板;2613-第一螺杆;262-绞盘本体;300-支撑组件;310-固定架;311-连接杆;312-第一连接板;313-加强杆;314-第二连接板;315-外滑轮架;3151-第五固定板;3152-第二连接耳板;3153-第二滑轮;3154-第三滑轮;320-支撑件;321-第一支撑杆;322-第二支撑杆;323-第三支撑杆;330-分压板;340-调节件;341-连接套筒;342-第二螺杆;400-拦网组件;410-第三固定件;411-第三固定板;412-第三连接环;413-第四连接环;420-第一牵引件;421-第三钢索;422-第四绳扣;423-第四套环;424-第四钢索;425-第五绳扣;426-第五套环;430-第二牵引件;440-内滑轮架;441-第四固定板;442-第一连接耳板;443-第一滑轮;450-拦网。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26.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下面参考附图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
34.如图1-图17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包括:岩体组件100和防护网组件200,岩体组件100为含有危岩体的岩石体,防护网组件200用于张紧防护危岩体。
35.如图2示,岩体组件100包括主岩体110以及突出主岩体110的且处于悬空状态下的危岩体120,主岩体110和危岩体120之间设置有锚固件130,锚固件130连接于主岩体110和危岩体120之间的方式,为本技术领域人员已知,在此不详细叙,危岩体120通过锚固件130压紧于主岩体110,锚固件130提供的预应力预先进行危岩体和主岩体之间的固定。
36.如图3示,防护网组件200包括第一固定件210、多个连接件220、防护网230、拉紧件240、第二固定件250和绞盘件260,第一固定件210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侧壁,第一固定件210位于危岩体120下端,多个连接件220一端固定连接于防护网230下侧,多个连接件220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件210,防护网230设置为钢丝绳网,限制危岩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岩层崩塌,起到加固作用,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起到围护作用。
37.如图4示,拉紧件240包括第一钢索241、第一绳扣242和第二绳扣244,第一钢索241两端折弯,第一钢索241折弯后通过第一绳扣242固定,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绳扣242固将第一钢索241折弯后端部压紧于第一钢索241本体,第一钢索241两端折弯处形成第一套环243,第一钢索241的两个第一套环243之间的一段折弯,第一钢索241的两个第一套环243之间的一段折弯后通过第二绳扣244固定,第一钢索241的两个第一套环243之间的一段折弯处形成第二套环245,第二套环245套接于防护网230上侧的网孔,第一钢索241穿过防护网230上侧的网孔后,再通过第二绳扣244固定形成第二套环245,防护网230罩住危岩体120,第二固定件250和绞盘件260固定于主岩体110顶部,第一钢索241一端的第一套环243套接于第二固定件250,绞盘件260通过钢丝绳连接于第一钢索241另一端的第一套环243,当需要拉紧张紧力变小的拉紧钢索时,将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通过绳扣固定于第一钢索241远离靠近第二套环245一端的第一套环243,收紧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第一钢索241受力张紧后,逐渐解开第二套环245处的第二绳扣244,至第二绳扣244对第一钢索241压紧解除,再收紧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带动第一钢索241收紧,同时,第一钢索241的拉紧力逐渐增大,第一钢索241带动防护网230张紧后,旋紧第二绳扣244,至第二绳扣244压紧第一钢索241重新形成第二套环245,实现对张紧力变小后的拉紧钢索进行张紧的目的,过程中,第一
钢索241处于拉紧状态,减少需先解除拉紧钢索的全部张紧力的情况,有效改善相关技术中危岩体防护结构,不便于在不解除拉紧钢索拉紧力的情况下,增大拉紧钢索的拉紧力的情况。
38.如图5示,第一固定件210包括第一固定板211和第一连接环212,第一固定板211固定于主岩体110侧壁,其中,第一固定板211通过锚固件固定于主岩体110侧壁,第一连接环212等间隔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板211,具体的,第一连接环212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一固定板211,拉紧件240一端套接于第一连接环212,便于连接件220上钢索的固定。
39.如图6示,连接件220包括第二钢索221和第三绳扣222,第二钢索221两端折弯,第二钢索221两端折弯处通过第三绳扣222固定,第二钢索221两端折弯形成第三套环223,第三套环223分别套接于第一固定件210和防护网230下侧的网孔,便于连接件220连接于第一固定件210和防护网230,同时,解除第三绳扣222后,可进行第二钢索221的更换。
40.如图7示,第二固定件250包括第二固定板251和第二连接环252,第二连接环252等间隔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板251,具体设置时,第二连接环252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二固定板251,第一钢索241一端的第一套环243套接于第二连接环252,通过解除和旋紧第一钢索241上的第一绳扣242,有利于第一钢索241和第二固定件250之间的拆卸和固定。
41.如图8示,绞盘件260包括支架261和绞盘本体262,支架261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顶端,绞盘本体262固定连接于支架261上端,通过支架261升高绞盘本体262,便于绞盘本体262的收紧。
42.如图9示,支架261包括支撑板2611和安装板2612,支撑板2611设置为倒u形,安装板2612固定连接于支撑板2611下端,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板2612和支撑板2611通过焊接固定,支撑板2611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杆2613,第一螺杆2613通过焊接固定于支撑板2611,绞盘本体262通过第一螺杆2613配合螺母固定连接,绞盘本体262设置为自锁手摇绞盘,当第一钢索241收紧或者拦网组件400起落完成后,解除第一螺杆2613上的螺母,将绞盘本体262从第一螺杆2613上取下,工作人员可将绞盘本体262带离主岩体110,待下次使用时,再按相反的顺序进行安装,减少绞盘本体262因无人看守丢失的情况。
43.如图10和图11示,相关技术中,危岩体120下端可通过支撑杆进行危岩体120的支撑,但是支撑杆底端需使用主岩体110相对平缓的位置进行底端支撑,当危岩体120处于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时,相关技术中的支撑杆不便于对危岩体120的进行支撑,该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还包括支撑组件300,支撑组件300设置为多个且均匀设置于危岩体120下端,支撑组件300包括固定架310、支撑件320、分压板330和调节件340,固定架310包括连接杆311、第一连接板312、加强杆313和第二连接板314,第一连接板312固定连接于连接杆311一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板312和连接杆311通过焊接固定,第一连接板312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侧壁的下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312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侧壁的下端,加强杆313倾斜设置,第二连接板314固定连接于加强杆313一端,其中,第二连接板31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加强杆313一端,加强杆313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杆311下侧,加强杆313另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连接杆311下侧,通过加强杆313支撑连接杆311,减少连接杆311的变形,提高连接杆311的强度,第二连接板314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侧壁的下端,具体设置时,第二连接板314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侧壁的下端,支撑件320下端铰接于连接杆311上侧,分压板330铰接于支撑件320上端,分压板330支撑住危岩体
120,调节件340一端铰接于支撑件320上端的侧壁,调节件340另一端铰接于第一固定件210,调节件340拉紧于支撑件320,当危岩体120处于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时,先在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确定固定架310的安装位置,将固定架310上的第一连接板312和第二连接板314通过锚固件固定于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再将调节件340一端铰接于第一固定件210,调整分压板330的倾斜角度,调节调节件340的长度,带动支撑件320转动,支撑件320带动分压板330逐渐支撑住危岩体120,通过支撑件320支撑住危岩体120,通过固定架310为支撑件320提供支撑平台,使支撑件320可在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上进行安装,同时,通过支撑件320的支撑危岩体120和防护网230的限制危岩体120的风化剥落或破坏,形成两种方式复合固定危岩体120,加强危岩体120的稳定性。
44.如图12示,支撑件320包括第一支撑杆321、第二支撑杆322和第三支撑杆323,第一支撑杆321和第三支撑杆323通过法兰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杆322两端,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第二支撑杆322,使支撑件320顶端的分压板330在危岩体120上的支撑位置进行改变,便于寻找合适的支撑位置,调节件340包括两个连接套筒341和第二螺杆342,两个连接套筒341分别螺纹套接于第二螺杆342两端,第二螺杆342两端的螺纹方向相反,两个连接套筒341远离第二螺杆342一端分别铰接于支撑件320上端的侧壁和第一固定件210,旋转第二螺杆342,通过螺纹传动原理,第二螺杆342缩回或者推出连接套筒341,调节调节件340的长度,以便于带动支撑件320进行转动,进而便于带动分压板330支撑住危岩体120。
45.如图13和图14示,当危岩体120经历长时间的风化或者雨水冲刷,出现局部岩体脱落时,局部岩体常需要通过拦网进行拦阻防护,相关技术中的拦网多设置于公路的上侧,拦网处于主岩体110底端,但是对于危岩体120处于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时,脱落的岩体下落过程中,冲击力依然较大,对拦网的破坏也较大,并且脱落的岩体处于高处也不便于清理,而固定架310的功能单一,仅能为支撑件320提供支撑力,该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还包括拦网组件400,拦网组件400包括第三固定件410、第一牵引件420、第二牵引件430、内滑轮架440和拦网450,第三固定件410包括第三固定板411、第三连接环412和第四连接环413,第三固定板411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顶端,其中,第三固定板411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顶端,第三连接环412和第四连接环413固定连接于第三固定板411上侧,具体设置时,第三连接环412和第四连接环413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第三固定板411上侧。
46.如图15示,第一牵引件420包括第三钢索421、第四绳扣422、第四钢索424和第五绳扣425,第三钢索421一端固定连接于拦网450一端,第三钢索421另一端折弯,第三钢索421折弯后通过第四绳扣422固定,第三钢索421折弯处形成第四套环423,第四钢索424两端折弯,第四钢索424两端折弯后通过第五绳扣425固定,第四钢索424两端折弯处形成第五套环426,第四钢索424一端的第五套环426套接于第三连接环412,第四钢索424另一端的第五套环426套接于第四套环423,第二牵引件430和第一牵引件420结构相同,第二牵引件430的第三钢索421一端固定连接于拦网450远离第一牵引件420一端。
47.如图16示,内滑轮架440包括第四固定板441、第一连接耳板442和第一滑轮443,第四固定板441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侧壁的下端,具体的,第四固定板441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主岩体110侧壁的下端,第一连接耳板442固定连接于第四固定板441,第一连接耳板44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第四固定板441,第一滑轮443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耳板442,第一牵引件420上的第三钢索421穿过第一滑轮443和第四固定板441之间,第三钢索421穿过第
一滑轮443和第四固定板441之间后,通过绳扣固定于拦网450。
48.如图17示,连接杆311远离第一连接板312一端固定连接有外滑轮架315,外滑轮架315包括第五固定板3151、第二连接耳板3152和第二滑轮3153,第五固定板3151固定连接于连接杆311一端,其中,第五固定板3151通过焊接固定于连接杆311端部,第二连接耳板3152固定连接于第五固定板3151,具体的,第二连接耳板3152和第五固定板3151通过焊接固定,第二滑轮3153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耳板3152,第二牵引件430上的第三钢索421能够沿第二滑轮3153滑动,第一牵引件420和第二牵引件430上的第四套环423能够连接于绞盘件260,第二连接耳板3152上转动连接有第三滑轮3154,第二牵引件430上的第三钢索421穿过第二滑轮3153和第三滑轮3154之间,通过第三滑轮3154将第二牵引件430上的第三钢索421限制于第二滑轮3153上,减少第二牵引件430上的第三钢索421脱离第二滑轮3153的情况,第一牵引件420的第三钢索421上端穿过第一滑轮443和第四固定板441之间,第三钢索421上端拦网450一端提升至第一滑轮443处,此时,将第三钢索421穿过第五套环426后使用第四绳扣422固定,再将第二牵引件430上的第三钢索421上端穿过第二滑轮3153和第三滑轮3154之间,第三钢索421带动拦网450一端提升至第二滑轮3153处,此时,将第三钢索421穿过第五套环426后使用第四绳扣422固定,通过固定架310为第二滑轮3153提供支撑,实现固定架310一体双用的作用,为支撑件320和第二滑轮3153提供支撑,无需为拦网450重新设置远离主岩体110的支撑件,使拦网450的两端形成开口,当危岩体120经历长时间的风化或者雨水冲刷,出现局部岩体脱落时,局部岩体通过拦网450两端的开口落入拦网450,拦网450通过固定架310可设置于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减少拦网450设置于主岩体110底端的情况,拦网450离危岩体120较近,脱落的局部岩体冲击力也较小,减少对拦网450的冲击和破坏,拦网450内脱落的局部岩体需要清理时,安装绞盘件260,将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连接于第一牵引件420和第二牵引件430上的第三钢索421,解除第五绳扣425,第四钢索424和第三钢索421的连接解除,放出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拦网450在自身重力和脱落的局部岩体重力作用下,逐渐下落,至拦网450落至主岩体110底端,人员可在主岩体110底端进行脱落的岩体的清理,无需工作人员登高清理。
49.具体的,该危岩体复合防护结构的工作原理:当需要拉紧张紧力变小的拉紧钢索时,将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通过绳扣固定于第一钢索241远离靠近第二套环245一端的第一套环243,收紧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第一钢索241受力张紧后,逐渐解开第二套环245处的第二绳扣244,至第二绳扣244对第一钢索241压紧解除,再收紧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带动第一钢索241收紧,同时,第一钢索241的拉紧力逐渐增大,第一钢索241带动防护网230张紧后,旋紧第二绳扣244,至第二绳扣244压紧第一钢索241重新形成第二套环245,实现对张紧力变小后的拉紧钢索进行张紧的目的,过程中,第一钢索241处于拉紧状态,减少需先解除拉紧钢索的全部张紧力的情况,有效改善相关技术中危岩体防护结构,不便于在不解除拉紧钢索拉紧力的情况下,增大拉紧钢索的拉紧力的情况。
50.当第一钢索241收紧或者拦网组件400起落完成后,解除第一螺杆2613上的螺母,将绞盘本体262从第一螺杆2613上取下,工作人员可将绞盘本体262带离主岩体110,待下次使用时,再按相反的顺序进行安装,减少绞盘本体262因无人看守丢失的情况。
51.当危岩体120处于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时,先在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确定固定架310的安装位置,将固定架310上的第一连接板312和第二连接板314通过锚固件固定于主
岩体110悬崖式侧壁,再将调节件340一端铰接于第一固定件210,调整分压板330的倾斜角度,调节调节件340的长度,带动支撑件320转动,支撑件320带动分压板330逐渐支撑住危岩体120,通过支撑件320支撑住危岩体120,通过固定架310为支撑件320提供支撑平台,使支撑件320可在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上进行安装,同时,通过支撑件320的支撑危岩体120和防护网230的限制危岩体120的风化剥落或破坏,形成两种方式复合固定危岩体120,加强危岩体120的稳定性。
52.第一牵引件420的第三钢索421上端穿过第一滑轮443和第四固定板441之间,第三钢索421上端拦网450一端提升至第一滑轮443处,此时,将第三钢索421穿过第五套环426后使用第四绳扣422固定,再将第二牵引件430上的第三钢索421上端穿过第二滑轮3153和第三滑轮3154之间,第三钢索421带动拦网450一端提升至第二滑轮3153处,此时,将第三钢索421穿过第五套环426后使用第四绳扣422固定,通过固定架310为第二滑轮3153提供支撑,实现固定架310一体双用的作用,为支撑件320和第二滑轮3153提供支撑,无需为拦网450重新设置远离主岩体110的支撑件,使拦网450的两端形成开口,当危岩体120经历长时间的风化或者雨水冲刷,出现局部岩体脱落时,局部岩体通过拦网450两端的开口落入拦网450,拦网450通过固定架310可设置于主岩体110悬崖式侧壁,减少拦网450设置于主岩体110底端的情况,拦网450离危岩体120较近,脱落的局部岩体冲击力也较小,减少对拦网450的冲击和破坏,拦网450内脱落的局部岩体需要清理时,安装绞盘件260,将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连接于第一牵引件420和第二牵引件430上的第三钢索421,解除第五绳扣425,第四钢索424和第三钢索421的连接解除,放出绞盘件260上的钢丝绳,拦网450在自身重力和脱落的局部岩体重力作用下,逐渐下落,至拦网450落至主岩体110底端,人员可在主岩体110底端进行脱落的岩体的清理,无需工作人员登高清理。
53.需要说明的是,自锁手摇绞盘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
5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