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隧道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7:09: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2.修建隧道可以减少车辆的行驶路程和道路的修建成本,缩短公路铁路成本,隧道更加接近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还能起到和水上桥梁类似的作用,即减少行驶时间,提到客运量。
3.我国交通基础建设逐步向西部复杂山区以及高寒、高海拔地区转移,大量的复杂环境隧道工程正在规划和修建,隧道建设过程中围岩、结构位移、应力、温度监测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隧道施工安全提供必要的指导依据,并依据结果提前布设保护措施。目前,在隧道建设过程中会同时设置一些传感装置,隧道的各项监测数据一般通过传感装置直接传输到外界的服务终端,导致数据收集、处理不及时,且传感装置可持续工作时间较短,致使监测周期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监测系统,旨在及时的收集数据,同时延长监测周期。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隧道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车和传感装置,所述监测车包括:
6.车身,所述车身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车轮,所述车身前端的所述车轮和后端的所述车轮之间还设有履带;
7.无线供能装置,设于所述车身;
8.信号收发装置,设于所述车身顶部;
9.图像获取装置,设于所述车身顶部,并位于所述车身前端;
10.控制装置,设于所述车身,并分别与所述无线供能装置、所述信号收发装置、所述图像获取装置和所述车身内的驱动装置连接;
11.所述传感装置用于置于隧道内,其为具有无线充电感应模块的传感装置。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的顶部设有竖向支架,所述信号收发装置设于所述竖向支架的顶端。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供能装置沿以预设中心为圆心呈环状设有多个。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的顶面开设有与所述无线供能装置一一对应的容置槽,所述无线供能装置与对应的所述容置槽转动配合,所述监测车还包括翻转驱动装置,所述翻转驱动装置能使所述无线供能装置收纳于所述容置槽中,还能使所述无线供能装置伸出所述容置槽。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翻转驱动装置包括:
16.传动环,与所述预设中心同心设置,所述传动环的顶部设有多个传动斜齿,多个所
述传动斜齿绕所述预设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且所述传动斜齿与所述传动环对应位置的径向线呈夹角设置;
17.多个传动套,所述传动套套装于所述传动环,且所述传动套的中轴垂直于所述传动环的中轴,所述传动套的内壁开设有与所述传动斜齿适配的传动斜槽,所述传动斜槽与所述传动套的中轴呈夹角设置,所述传动套与所述无线供能装置连接;以及
18.传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环绕所述预设中心转动。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环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齿圈,所述传动驱动机构包括:
20.传动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车身;以及
21.传动驱动齿轮,连接于所述传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并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供能装置包括盖板和供能模块,所述供能模块连接于所述盖板,所述盖板连接于对应的所述传动套;当所述无线供能装置收纳于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盖板位于所述供能模块的上方。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能模块为弧形构件。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监测车还包括惯导装置,所述惯导装置设于所述车身,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监测车还包括防撞装置,所述防撞装置包括防撞块和防撞驱动机构,所述防撞块转动连接于所述车身,所述防撞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防撞块,以使所述防撞块具有伸出所述车身边缘的防撞状态,以及收纳于所述车身之内的收纳状态。
26.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传感装置具有无线充电模块,当监测车驶入隧道的时候,通过无线供能装置对隧道内的传感装置供能,在顶起巡检的过程中就能实现传感装置的充电,解决了传感装置续航的问题,延长了监测周期;通过信号收发装置接收传感装置获取的数据信号,实现信号的现场近距离传输,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另外,由于设置了车轮和履带,能够较好的适应隧道施工环境中不平整的地面,提高行驶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隧道监测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28.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隧道监测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29.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隧道监测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三;
30.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采用的监测车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4中第一安装架和图像扫描模块的装配结构a向视图;
32.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采用的翻转驱动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图6中传动环的右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图6中其中一个传动套和对应的无线供能装置的装配结构右视图;
35.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采用的防撞驱动机构的俯视状态示意图一;
36.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采用的防撞驱动机构的俯视状态示意图二;
37.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采用的车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00、车身;110、竖向支架;120、第一安装架;130、第二安装架;140、驱动轴;150、车轮;151、轮毂;1511、中心容置腔;1512、滑道;152、外板;153、调节环;1531、主环体;1532、调节块;154、滑杆;155、调节斜槽;156、滑块;157、驱动齿轮;160、履带;
40.200、防撞装置;210、防撞块;220、防撞驱动机构;221、前驱齿条;222、前驱齿轮;223、侧驱齿条;224、侧驱齿轮;225、第一牵引绳;226、第一弹性件;227、第一定滑轮组;228、第二牵引绳;229、第二弹性件;230、第二定滑轮组;
41.300、无线供能装置;310、盖板;320、供能模块;
42.400、信号收发装置;
43.500、图像获取装置;510、图像扫描模块;520、红外摄像模块;
44.600、多点激光监测装置;
45.700、翻转驱动装置;710、传动环;711、第一齿圈;720、传动套;721、传动斜槽;730、传动斜齿;740、传动驱动齿轮;
46.800、控制装置;810、数据处理模块;820、电源模块;
47.900、传感装置;910、管棚嵌入式传感器;920、超前小导管嵌入式传感器;930、钢拱架嵌入式传感器;940、锚杆嵌入式传感器;950、锚索嵌入式传感器;960、多点位移计;970、多点位移计传感器;
48.1000、掌子面;1100、管棚;1200、超前小导管;1300、钢拱架;1400、锚杆;1500、锚索;1600、原岩区域;1700、弹塑性过渡区;1800、围岩破碎松动圈。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50.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发明提供的隧道监测系统进行说明。所述隧道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车和传感装置。
51.监测车包括车身100、无线供能装置300、信号收发装置400、图像获取装置500和控制装置800;车身100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车轮150;履带160设于车身100,车身100前端的车轮150和后端的车轮150之间还设有履带160;无线供能装置300设于车身100;信号收发装置400设于车身100顶部;图像获取装置500设于车身100顶部,并位于车身100前端;控制装置800设于车身100,并分别与无线供能装置300、信号收发装置400、图像获取装置500和车身100内的驱动装置连接;传感装置900用于置于隧道内,其为具有无线充电感应模块的传感装置。
52.本实施例提供的隧道监测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传感装置900具有无线充电模块,当监测车驶入隧道的时候,通过无线供能装置300对隧道内的传感装置900供能,在顶起巡检的过程中就能实现传感装置900的充电,解决了传感装置900续航的问题,延长了监测周期;通过信号收发装置400接收传感装置900获取的数据信号,实现信号的现场近距离传输,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另外,由于设置了车轮150和履带160,能够较好的适应隧道施工环境中不平整的地面,提高行驶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为了方便信号收发装置400的安装,车身100的顶部设有竖向支架110,信号收发装置400设于竖向支架110的顶端。本实施例抬高了信号收发装置400的高度,有利于缩短信号收发距离,提高信号收发的可靠性。信号收发装置400收到信号之后,会在控制装置800内进行存储备份,还能发送给外部终端(例如手机、电脑等),操作人员再隧道之外即可获取这些数据。
54.具体的,参阅图6,无线供能装置300沿以预设中心为圆心呈环状设有多个。无线供能装置300可采用无线电波的方式实现无线远距离的无线充电,无线电波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需要无线供能装置300有一定的朝向,设置多个无线供能装置300即可保证充电方向的全覆盖。
55.当然,无线供能装置300的充电方式也可以是电磁感应式、磁场共振式等的方式,能适应隧道内的环境即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车身100的顶面开设有与无线供能装置300一一对应的容置槽,无线供能装置300与对应的容置槽转动配合,监测车还包括翻转驱动装置700,翻转驱动装置700能使无线供能装置300收纳于容置槽中,还能使无线供能装置300伸出容置槽。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容置槽,在非使用状态下能使无线供能装置300收纳于容置槽,避免磕碰损坏,降低检修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57.作为翻转驱动装置7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6至图8,翻转驱动装置700包括传动环710、传动套720和传动驱动机构;传动环710与预设中心同心设置,传动环710的顶部设有多个传动斜齿730,多个传动斜齿730绕预设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且传动斜齿730与传动环710对应位置的径向线呈夹角设置;传动套720设有多个,传动套720套装于传动环710,且传动套720的中轴垂直于传动环710的中轴,传动套720的内壁开设有与传动斜齿730适配的传动斜槽721,传动斜槽721与传动套720的中轴呈夹角设置,传动套720与无线供能装置300连接;传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传动环710绕预设中心转动。其中,同一个传动套720内环绕传动套720的中轴设有多个传动斜槽721。
58.在传动时,在传动环710转动的呈中,前一个传动斜齿730滑动穿过传动套720的其中一个传动斜槽721,进而推动传动套720转动一定角度,随着传动环710的不断转动,后续的传动斜齿730不断进入下一个传动斜槽721,进而实现传动套720的连续转动,达到使无线供能装置300翻转的目的,其中,不同的翻转方向对应传动环710不同的旋向。本实施例的传动结构简单紧凑,传动效率较高,通过一个驱动源能同时带动多个无线供能装置300同步翻转,更加便于控制。
59.具体实施时,参阅图4,竖向支架110位竖杆,预设中心可与竖杆同心设置。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7,传动环710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齿圈711,传动驱动机构包括传动驱动电机和传动驱动齿轮740;传动驱动电机固定于车身100;传动驱动齿轮740连接于传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并与第一齿圈711啮合。本实施例通过齿轮驱动结构实现传动环710的转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具有自锁效果,旋转到位后无需另外设置锁定结构。
61.作为无线供能装置3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6及图8,无线供能装置300包括盖板310和供能模块320,供能模块320连接于盖板310,盖板310连接于对应的传动套720;当无线供能装置300收纳于容置槽中时,盖板310位于供能模块320的上方。盖板310能在收
纳状态下对供能模块320起到密封防护的作用,避免供能模块320受损,在翻转时起到支撑作用。
62.具体实施时,为了实现有效的密封防护,并且保持美观性,当无线供能装置300收纳于容置槽中时,盖板310的上表面基板与车身100的上表面平齐。
63.具体的,参阅图8,为了最大程度的增加功能面积,供能模块320为弧形构件。
64.在一些实施例中,监测车还包括惯导装置,惯导装置设于车身100,并与控制装置800连接。惯导装置可对轮轴进行基于导航系统的自动校准定位,保证其行驶方向无偏差。
65.具体实施时,惯导装置设于履带160的轮轴上,或位于与车轮150连接的驱动轴140上。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9及图10,监测车还包括防撞装置200,防撞装置200包括防撞块210和防撞驱动机构220,防撞块210转动连接于车身100,防撞驱动机构220用于驱动防撞块210,以使防撞块210具有伸出车身100边缘的防撞状态,以及收纳于车身100之内的收纳状态。当控制装置800检测到惯导系统失效,或车辆行驶方向出现偏差的时候,防撞块210展开,避免车身100或各个监测装置磕碰到隧道侧壁。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9及图10,防撞驱动机构220包括前驱齿条221、前驱齿轮222、侧驱齿条223、侧驱齿轮224、第一牵引绳225、第一弹性件226、第一定滑轮组227、第二牵引绳228、第二弹性件229、第二定滑轮组230和前驱驱动器。其中,前驱齿条221与前驱齿轮222啮合,侧驱齿条223与侧驱齿轮224啮合。
68.防撞块210设有多个,车身100的前部和两侧分别设有防撞块210,前部的防撞块210固接于前驱齿轮222,前驱齿轮222转动连接于车身100,前驱齿条221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于车身100;侧部的防撞块210固接于侧驱齿轮224,侧驱齿轮224转动连接于车身100,侧驱齿条223沿前后方向滑动连接于车身100。
69.第一定滑轮组227设于车身100的左侧,第一牵引绳225的一端连接于前驱齿条221的左端,另一端绕过第一定滑轮组227与左侧的侧驱齿条223的前端连接;第二定滑轮组230设于车身100的右侧,第二牵引绳228的一端连接于前驱齿条221的右端,另一端绕过第二定滑轮组230与右侧的侧驱齿条223的前端连接;第一弹性件226的后端连接于车身100,前端连接于左侧的侧驱齿条223,第二弹性件229的后端连接于车身100,前端连接于右侧的侧驱齿条223,第一弹性件226和第二弹性件229被配置有使对应的侧驱齿条223靠近车身100后部的预紧力。
70.前驱驱动器用于驱动前驱齿条221左右移动;当前驱齿条221向第一预设方向移动时,第一牵引绳225和第二牵引绳228同时拉拽两侧的侧驱齿条223向前移动;当前驱齿条221向与第一预设方向相反的第二预设方向动时,第一弹性件226和第二弹性件229拉拽两侧的侧驱齿223条向后移动复位。
71.以图9及图10的视角为例,第一预设方向为向左的方向,第二预设方向为向右的方向,图9所展示的状态为初始状态,其中防撞块210处于收纳状态,图10所展示的防撞块210处于收纳防撞状态。
72.具体实施时,参阅图9及图10,第一定滑轮组227包括三个定滑轮,第二动滑轮组230包括一个定滑轮。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前驱驱动器包括前驱驱动电机和前驱驱动丝杠,前
驱齿条221上设有与前驱驱动丝杠适配的螺母座,通过前驱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转动能带动前驱齿条221左右移动。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传感装置900用于对隧道周围围岩、衬砌结构、掌子面的区域提供应力、位移、温度等参数的监测,其具体设置可以是:
75.1)与掌子面1000对应的区域内,管棚1100上设有管棚嵌入式传感器910,超前小导管1200上设有超前小导管嵌入式传感器920,这两种传感器用于监测掌子面1000在开挖过程中有无挤出作用及各种变,在掌子面1000开挖过程中判断掌子面是否得到稳定支护;
76.2)钢拱架1300上设有钢拱架嵌入式传感器930,与钢拱架1300连接的锚杆1400上设有锚杆嵌入式传感器940,与钢拱架1300连接的锚索1500上设有锚索嵌入式传感器950,这三种传感器主要用于隧道开挖初期支护阶段,可用来监测围岩变化;
77.3)钢拱架1300上设有多点位移计960,不同的岩层区域(原岩区域1600、弹塑性过渡区1700和围岩破碎松动圈1800)内对应嵌入多点位移计传感器970,用来监测不同区域内围岩的变化。
78.作为图形获取装置5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4及图5,图像获取装置500包括图像扫描模块510和红外摄像模块520,图像扫描模块510和红外摄像模块520并排设于车身100顶部的前端,图像扫描模块510和红外摄像模块520分别与控制装置800连接。
79.在行进过程中中,本实施例通过图像扫描模块510将所经过隧道洞身各区域逐步进行扫描,控制装置800通过扫描的数据进行数据整合,最终在外部终端上生成3d洞身实景图,同时,红外摄像模块520自动记录、回传隧道硐室内实时影像。
80.具体实施时,图像扫描模块510为三维激光扫描仪,红外摄像模块520为红外高清摄像头。
81.为了方便图像扫描模块510和红外摄像模块520的安装,参阅图4及图5,车身100的前端并排设有第一安装架120和第二安装架130,图像扫描模块510设于第一安装架120,红外摄像模块520设于第二安装架130。
82.具体实施时,参阅图4及图5,第一安装架120为折弯的筒状结构,图像扫描模块510安装于向前开口的折弯部内,不影响图像扫描模块510的扫描,同时还能对图像扫描模块510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避免小块落石等损坏图像扫描模块510。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隧道监测车还包括与控制装置800连接的多点激光监测装置600。本实施例的隧道监测车通过前方的多点激光监测装置600对掌子面各点位移进行监测,增加了隧道监测车的适用场景。
84.具体实施时,参阅图6,多点激光监测装置600位于车身100的前端。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本实施例的隧道监测车通过前方的多点激光监测装置600对掌子面各点位移进行监测,并且红外摄像模块520可远程观测掌子面近况,适用方便,获取数据更加全面。
85.作为车轮15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1,车轮150包括轮毂151、外板152和伸缩控制机构;轮毂151与车身100的驱动轴140连接;外板152设有多个且均为弧形板,多个外板152沿轮毂151的周向同心设置;伸缩控制机构分别与外板152和轮毂151连接,以沿轮毂151的径向调节外板152和轮毂151的间距;当多个外板152均处于距离轮毂151最近的状态时,多个外板152围合形成与轮毂151同心的圆环状结构,伸缩控制机构还与控制装置800连接。
86.本实施例中,外板152直接与地面接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可控制伸缩控制机构处于伸长状态,外板152距离轮毂151的距离最远,此时车轮150的直径最大,能达到使履带160抬离地面的目的,进而能加快监测车的形式速度;当地表崎岖不平,仅通过车轮150不易行进的时候,可控制伸缩控制机构处于回缩状态,外板152距离轮毂151的距离最小,此时车轮150的直径最小,使履带160直接接触地面,通过履带160行驶过这一路段;当然,也可以控制伸缩控制机构处于中长的状态,此时车轮150的直径适中,车轮150和履带160均能接触地面,可通过履带160和车轮150同时驱动监测车行进。
87.本实施例通过控制车轮150的直径,使得监测车具有多种行驶模式,能适应不同路况的地面,使用灵活性强。
8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1,轮毂151的中部形成有中心容置腔1511,中心容置腔1511的外周贯通设有沿轮毂151径向设置的滑道1512;伸缩控制机构包括调节环153、滑杆154和驱动结构;调节环153位于中心容置腔1511内,并与轮毂151同心转动设置,调节环153上开设有调节斜槽155;滑杆154滑动插设于滑道1512内,滑杆154的内端设有与滑道1512滑动配合的滑块156,滑杆154的外端连接于外板152;驱动结构设于中心容置腔1511内,并用于驱动调节环153转动,驱动结构还与控制装置800连接。
89.本实施例通过调节环153的转动实现滑杆154的移动,进而控制外板152的位置,驱动同步性强;当调节环153转动到位后,只要保证调节环153不再转动即可使滑杆154停留在该位置,无需另设锁定结构,结构简单紧凑。
90.具体实施时,参阅图11,调节斜槽155的长轴与调节环153对应位置的径向线呈夹角设置,且其一端靠近调节环153的中心,另一端远离调节环153的中心,所有调节斜槽155相对于对应位置径向线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均相同。
91.作为调节环15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1,调节环153包括主环体1531和多个调节块1532;主环体1531的外周面形成有齿圈;多个调节块1532沿主环体1531的周向分布,并固定于主环体1531,调节块1532与外板152一一对应,调节斜槽155设于调节块1532;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电机和驱动齿轮157,驱动电机固定于中心容置腔1511,驱动齿轮157同轴固定于驱动电机,并与齿圈啮合,驱动电机与控制装置800连接。
92.为了使车轮150在转动时保持平衡,同时避免重量过重,驱动结构对称设有两个,如图11所示。
93.具体实施时,以图11的视角为例,图11所示的状态为车轮150直径最小的状态;当需要使车轮150的直径增大时,通过驱动齿轮157使调节环153顺时针转动,滑块156在调节斜槽155内滑动,在调节斜槽155的顶推作用下,滑杆154逐渐外伸,使外板152远离轮毂151;反向操作即可使外板152靠近轮毂151,在此不再赘述。当调节单位后,驱动齿轮157不再转动,驱动齿轮157和齿圈之间形成自锁结构,调节环153也不再转动,实现稳定的位置锁定。
94.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参阅图4,控制装置800包括数据处理模块810和电源模块820,数据处理模块810与电源模块820导电连接,数据处理模块810与无线供能装置300、信号收发装置400、图像扫描模块510、红外摄像模块520和多点激光监测装置600导电连接,数据处理模块810与驱动电机之间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实现通讯连接,电源模块820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实现对驱动电机供电。
95.具体实施时,为了合理利用车身100的空间,控制装置800位于车身100的后部,而
竖向支架110则位于车身100的中部。
96.本技术的实施例可适应以下两种场景:
97.场景一:
98.1)隧道施工阶段,将管棚嵌入式传感器910、超前小导管嵌入式传感器920、钢拱架嵌入式传感器930、锚杆嵌入式传感器940、锚索嵌入式传感器950、多点位移计960、多点位移计传感器970安装到设计位置,各个传感器开启低耗能监测模式;
99.2)当监测车驶入隧道后,位于车身100前端的图像扫描模块510将所经过隧道洞身各区域进行扫描,通过扫描的数据进行数据整合,最终数据处理模块810生成3d洞身实景图数据,红外摄像模块520将隧道各处的影像进行记录,并经数据处理模块810回传给外部终端;
100.3)当监测车驶入传感器布置区域后,各个传感器通过定位芯片感应到监测车后,无线供能装置300与各个传感器自动配对,对各个传感器进行无线供能;
101.4)在监测车行驶过程中,惯导装置可对轮轴进行基于导航系统的自动校准定位,保证其行驶方向无偏差;
102.5)供能完成后,各个传感器将监测到的数据回传给数据处理模块810,数据处理模块810将质量不好的数据进行筛除,筛除完成后,对余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103.6)数据处理完成后,数据处理模块810中的5g信号传输单元将处理完成后的数据返还给外部终端,以对数据结果进行判别;
104.7)每隔一段时间,监测车会对隧道洞身进行巡检,并重复上述步骤。
105.场景二:
106.1)隧道开挖过程中,监测车通过前方多点激光监测装置600对掌子面1000的各点位移进行监测,并且红外摄像模块520可远程观测掌子面1000近况;
107.2)管棚嵌入式传感器910和超前小导管嵌入式传感器920对掌子面1000深部位移、应力、温度进行监测,并将数据处理模块810;
108.3)数据处理模块810经过数据筛查、处理后将符合要求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模块810中的5g信号传输单元传递给外部终端。
10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