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放线的划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3:03: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测量放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放线的划线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放线划线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施工放线过程中时间紧,消耗人工多,需要一个人拉尺、一个人画点或划线,大大制约了工作效率。
3.因此,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新的划线装置,以期解决放线划线工序,减少放线划线时间,减少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放线的划线装置,在拉尺测量尺寸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划线,减轻体力劳动,缩减放线时间,提供工作效率。
5.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放线的划线装置,包括固定架、钢卷尺;
6.所述固定架包括主体框架、位于主体框架中心的转轴;所述主体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所述主体框架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设置有交叉支杆,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两交叉支杆的中心;所述主体框架前侧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开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位于限位板底端,用于钢卷尺伸出;所述第二穿孔位于限位板的中上部,用于在不划线时钢卷尺的端部穿入并限位;
7.所述钢卷尺卷绕于所述固定架的转轴;所述钢卷尺包括钢卷尺本体、尼龙条和封条,所述钢卷尺本体的表面标记有长度刻度;所述钢卷尺本体下方粘结有两条尼龙条,两所述尼龙条之间填充有石灰层;所述封条为带有两条透明胶的塑料膜,粘结于尼龙条,其中所述透明胶与尼龙条位置对应;在填充有石灰之处未设置有透明胶,防止石灰被胶层粘住影响划线。
8.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架为钢管焊接的框架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经由第三穿孔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架的左侧和右侧还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结构相同,位置以主体框架的中心对称;
11.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钢管组成的矩形框架底座,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于主体框架的底部,所述底座的外侧边通过斜向钢管连接于主体框架左侧的顶端。第一支撑部其纵切面为三角形形状,结构稳定,支撑作用佳。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的底座还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固定连接于矩形底座的边角,用于将本装置整体固定于作业地面。
13.进一步的,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有手摇手柄,用于钢卷尺转动收回。
14.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架的顶端的棱边还固定连接有挂钩,用于悬挂电钻等工具。
15.进一步的,所述钢卷尺的一端固定于转轴,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钢卷尺限位部。
16.进一步的,所述钢卷尺限位部固定连接于钢卷尺的一端,钢卷尺限位部开设有通孔,用于对钢卷尺的固定限位。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①
通过对钢卷尺缠绕的固定架设置有定位环,钢卷尺的端部设置有定位通孔,因此固定架和钢卷尺端部均设置有限位结构,因此在放线划线过程中,对固定架以及钢卷尺端部进行固定后,一个人即可完成划线操作。
19.②
在使用本划线装置划线时,依据待划线位置先将固定架固定于地面,然后拉动钢卷尺,钢卷尺沿转轴转动,确定好划线位置后,将钢卷尺的末端固定于地面,在将钢卷尺的塑料膜揭下,轻轻沿竖直方向弹动钢卷尺,白灰便从钢卷尺下落到地面,完成划线。整个划线过程,一个人操作即可,减轻体力劳动,缩减放线时间,提供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用于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放线的划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钢卷尺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钢卷尺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主体框架、2-转轴、3-交叉支杆、4-限位板、401-第一穿孔、402-第二穿孔、403-第三穿孔、5-钢卷尺、501-钢卷尺本体、502-尼龙条、503-封条、504-石灰层、6-底座、7-斜向钢管、8-定位环、9-钢卷尺限位部、901-通孔、10-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具体实施例:
28.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放线的划线装置,包括固定架、钢卷尺。
29.如图1、图2所示,所述固定架包括主体框架1、位于主体框架中心的转轴2;所述主体框架2为为方钢管焊接的长方体框架结构,所述主体框架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设置有交叉支杆3,所述转轴2转动连接于两交叉支杆3的中心,转轴2固定连接有手摇手柄,手摇手柄用于钢卷尺转动收回,采用可折手柄或不可折手柄均可,转轴伸出交叉支杆的一端设置有方形凸起,方形凸起与手摇手柄连接端的方孔相匹配(图2为了图示简洁且手摇手柄为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并未示出手摇手柄结构)。主体框架1前侧设置有限位板4,所述限位板4开设有第一穿孔401和第二穿孔402,所述第一穿孔401位于限位板4的底端,用于钢卷尺5伸出;所述第二穿孔402位于限位板4的中上部,用于在不划线时钢卷尺的端部穿入并限位;第一穿
孔401和第二穿孔402经由第三穿孔403连通。其中,第一穿孔401为宽度大于钢卷尺宽度、高度大于钢卷尺厚度的长条形孔,第二穿孔402和第一穿孔401结构相同,且均水平设置;第三穿孔403与第一穿孔401、第二穿孔402相互垂直。
30.本实施例中,主体框架1的左侧和右侧还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结构相同,位置以主体框架的中心对称;第一支撑部包括钢管组成的矩形框架底座6,底座6固定连接于主体框架1的底部,底座6的外侧边通过斜向钢管7连接于主体框架1左侧的顶端。第一支撑部其纵切面为三角形形状,左右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通过焊接于主体框架结合为一体,形成的整体结构稳定,支撑作用佳。并且,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的底座6还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定位环8,定位环8为钢板弯折后形成的环形结构,定位环8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矩形框架底座6的边角,用于将本装置整体固定于作业地面。
31.本实施例中,钢卷尺5卷绕于所述固定架的转轴2;如图4所示,钢卷尺5包括钢卷尺本体501、尼龙条502和封条503,其中钢卷尺本体501的表面标记有长度刻度,钢卷尺本体即为钢卷尺材质,热胀冷缩变形小,划线精度高。钢卷尺本体501下方粘结有两条尼龙条502,两所述尼龙条之间填充有石灰层504;所述封条503为带有两条透明胶的塑料膜,粘结于尼龙条,其中透明胶与尼龙条位置对应;在填充有石灰之处未设置有透明胶,防止石灰被胶层粘住影响划线。具体的,钢卷尺5的一端固定于转轴2,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钢卷尺限位部9,钢卷尺限位部9固定连接于钢卷尺5的一端,钢卷尺限位部9开设有通孔901,如图3所示,用于对钢卷尺的固定限位。实际操作操作中,钢卷尺限位部可以采用两片形状相同的木片或钢板;木质的钢卷尺限位部,通过胶粘分别粘接于钢卷尺端部的上下两侧,其中部在开设通孔即可,通孔可圆可方,能够将钢卷尺限位部固定即可。当钢卷尺限位部为两片钢板时,边沿开设螺纹孔并采用螺栓螺母进行固定,中部开设有通孔。
32.本实施例中,为了划线操作方便,在主体框架1的顶端的棱边还固定连接有挂钩10,用于悬挂电钻等工具。在固定架和钢卷尺端部固定过程中,均需要用到固定螺栓,采用电钻将固定螺栓钻入对应的定位环或通孔中,达到定位目的。固定螺栓收纳于收纳袋,也可悬挂于挂钩10上。
33.本实施例中用于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放线的划线装置的使用原理为:
34.在使用本划线装置划线时,依据待划线位置先将固定架固定于地面,采用电钻和固定螺栓,将固定螺栓穿入固定架的定位环并伸入地面,这样便将固定架固定了;然后拉动钢卷尺,钢卷尺沿转轴转动,在确定好的划线位置停留,并将钢卷尺的末端固定于地面,电钻操作固定螺栓同前述。由于钢卷尺的背面有两条尼龙条,两条尼龙条中间填充有石灰,钢卷尺最底层粘结有胶带,在上述确定好划线的位置和尺寸后,揭去封条,即揭去胶带,在揭完封条时,划线操作人员已走到固定架处,此时用手用力按压紧邻固定架的钢卷尺位置,或用重铁块压住固定架的钢卷尺位置,达到钢卷尺不再沿转轴转动,即可轻轻沿竖直方向弹动钢卷尺或者采用滚轮辊压钢卷尺,白灰便从钢卷尺下落到地面,即完成进行划线。或者在揭完封条,划线操作人员已走到固定架处时,采用绳索将手摇手柄绑系于固定架的一条钢管上,通过固定手摇手柄达到钢卷尺不再沿转轴转动的目的,再进行画线即可。整个划线过程,一个人操作即可,减轻体力劳动,缩减放线时间,提供工作效率。
35.通过对钢卷尺缠绕的固定架设置有定位环,钢卷尺的端部设置有定位通孔,因此
固定架和钢卷尺端部均设置有限位结构,因此在放线划线过程中,对固定架以及钢卷尺端部进行固定后,一个人即可完成划线操作。
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