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2:37: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现如今,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尤其是水污染,如何有效解决水体污染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污水处理是为了使污水达到排水至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而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在水利工程设施建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需要用污水处理器将污水净化。
3.目前,水利工程建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可能含有生活垃圾、泥渣、碎石等杂质,现有技术传统的污水处理器的过滤装置,经过长时间使用,沉淀物等垃圾会堆积在沉淀箱的底部,容易造成过滤网堵塞,降低了污水净化的速率,同时堆积的垃圾还会给水质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导致了无法回收利用污水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是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实现对堆积在沉淀箱底部的沉淀物进行有效处理和排放,实现回收利用污水,避免水资源浪费。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沉淀箱,沉淀箱一侧外壁上设电机,沉淀箱侧壁上设有第一轴承,电机输出端连接沉淀箱内侧一端的主动辊,主动辊端部与第一轴承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内侧的主动辊上设有第一齿轮,沉淀箱内侧另一端设有与主动辊平行的传动辊,传动辊端部与沉淀箱侧壁上的第二轴承转动连接,第二轴承内侧的传动辊上设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链条外侧面上均匀设有若干安装块,推板两端垂直连接两侧链条上对应的安装块外侧面,主动辊和传动辊相邻的沉淀箱两侧壁下部开有排污口,排污口外侧的沉淀箱侧壁上设有收集箱,收集箱一端下部连接带排污阀的排污管,电机所在的沉淀箱一侧壁以及该侧壁所在的另一侧壁下部分别开有出水口,出水口内侧覆盖有滤网。
6.优选的,所述的沉淀箱底部连接储水箱顶部。
7.优选的,两侧所述的出水口外侧的沉淀箱外壁上分别设集水箱,两侧出水口对应的储水箱两侧壁凸出沉淀箱两侧壁,储水箱另外两侧壁与沉淀箱另外两侧壁齐平,储水箱一侧壁底部设带有排水阀的排水管。
8.优选的,所述的储水箱顶部凸出沉淀箱两侧壁处内壁上设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装有活性炭吸附层,活性炭吸附层覆盖储水箱顶部凸出沉淀箱两侧壁部分。
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结构设计合理,通入沉淀箱内的污水沉淀后经过出水口滤网,可对污水中的生活垃圾、泥渣、碎石等杂质进行过滤和隔离,过滤后的污水可存入优选的储水箱中,沉淀箱内沉淀物可通过电机驱动的推板通过排污口清出沉淀箱,解决了沉淀物堆积在沉淀箱底部无法处理和排放的问题;优选的集水箱挡水,可避免向沉淀箱内加入污水
过急时,污水流到储水箱外的情况发生,活性炭吸附层可对过滤后的污水经进行吸附处理,然后存储在储水箱中,方便对处理后的水进行排放使用,解决了无法回收利用污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图1不包含储水箱和集水箱时的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图1不包含储水箱和收集箱时的结构示意图。
13.图4是图1中沉淀箱内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4.图5是图1中储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的1是沉淀箱、2是电机、3是主动辊、4是第一轴承、5是第一齿轮、6是链条、7是第二轴承、8是第二齿轮、9是传动辊、10是安装块、11是推板、12是排污口、13是收集箱、14是排污管、15是排污阀、16是出水口、17是滤网、18是集水箱、19是储水箱、20是安装架、21是活性炭吸附层、22是排水管、23是排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7.如图1-4所示,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沉淀箱1,沉淀箱1一侧外壁上设电机2,沉淀箱1侧壁上设有第一轴承4,电机2输出端连接沉淀箱1内侧一端的主动辊3,主动辊3端部与第一轴承4转动连接,第一轴承4内侧的主动辊3上设有第一齿轮5,沉淀箱1内侧另一端设有与主动辊3平行的传动辊9,传动辊9端部与沉淀箱1侧壁上的第二轴承7转动连接,第二轴承7内侧的传动辊9上设有第二齿轮8,第一齿轮5与第二齿轮8之间通过链条6传动连接,链条6外侧面上均匀设有若干安装块10,推板11两端垂直连接两侧链条6上对应的安装块10外侧面,主动辊3和传动辊9相邻的沉淀箱1两侧壁下部开有排污口12,排污口12外侧的沉淀箱1侧壁上设有收集箱13,收集箱13一端下部连接带排污阀15的排污管14,电机2所在的沉淀箱1一侧壁以及该侧壁所在的另一侧壁下部分别开有出水口16,出水口16内侧覆盖有滤网17。
18.根据以上结构,工作时,待处理污水通入沉淀箱1内进行沉淀,出水口16出水时通过滤网17可对污水中的生活垃圾、泥渣、碎石等杂质进行过滤和隔离,沉淀物沉入沉淀箱1底部,启动电机2带动主动辊3转动,主动辊3转动时带动第一齿轮5转动,第二轴承7为传动辊9提供了安装条件,传动辊9安装第二齿轮8,第一齿轮5转动时通过链条6带动第二齿轮8转动,链条6传动时带动安装块10移动,从而带动推板11将沉淀箱1底部的沉淀物通过排污口12清出沉淀箱1,收集箱13可对沉淀物进行收集,打开排污阀15可将沉淀物由排污管14统一排出,避免沉淀后的生活垃圾、泥渣、碎石等杂质污染环境。
19.优选的,如图5所示,两侧出水口16外侧的沉淀箱1外壁上分别设集水箱18,沉淀箱1底部连接储水箱19顶部,两侧出水口16对应的储水箱19两侧壁凸出沉淀箱1两侧壁,储水箱19另外两侧壁与沉淀箱1另外两侧壁齐平,储水箱19一侧壁底部设带有排水阀23的排水管22。
20.储水箱19顶部凸出沉淀箱1两侧壁处内壁上设有安装架20,安装架20上装有活性
炭吸附层21,活性炭吸附层21覆盖储水箱19顶部凸出沉淀箱1两侧壁部分。
21.通过优选的集水箱18进行挡水,可避免待处理污水通入沉淀箱1内过急时,污水从出水口16流出储水箱19外的情况发生,安装架20的设置为活性炭吸附层21提供了安装条件,过滤后的污水经过活性炭吸附层21时可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处理,处理后的水存储在储水箱19中,打开排水阀23可通过排水管22将储水箱19中处理后的水排出进行使用,解决了无法回收利用污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22.以上所述各部件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使用任意可实现其对应功能的型号和现有设计。
23.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包括沉淀箱(1),沉淀箱(1)一侧外壁上设电机(2),沉淀箱(1)侧壁上设有第一轴承(4),电机(2)输出端连接沉淀箱(1)内侧一端的主动辊(3),主动辊(3)端部与第一轴承(4)转动连接,第一轴承(4)内侧的主动辊(3)上设有第一齿轮(5),沉淀箱(1)内侧另一端设有与主动辊(3)平行的传动辊(9),传动辊(9)端部与沉淀箱(1)侧壁上的第二轴承(7)转动连接,第二轴承(7)内侧的传动辊(9)上设有第二齿轮(8),第一齿轮(5)与第二齿轮(8)之间通过链条(6)传动连接,链条(6)外侧面上均匀设有若干安装块(10),推板(11)两端垂直连接两侧链条(6)上对应的安装块(10)外侧面,主动辊(3)和传动辊(9)相邻的沉淀箱(1)两侧壁下部开有排污口(12),排污口(12)外侧的沉淀箱(1)侧壁上设有收集箱(13),收集箱(13)一端下部连接带排污阀(15)的排污管(14),电机(2)所在的沉淀箱(1)一侧壁以及该侧壁所在的另一侧壁下部分别开有出水口(16),出水口(16)内侧覆盖有滤网(1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沉淀箱(1)底部连接储水箱(19)顶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两侧所述的出水口(16)外侧的沉淀箱(1)外壁上分别设集水箱(18),两侧出水口(16)对应的储水箱(19)两侧壁凸出沉淀箱(1)两侧壁,储水箱(19)另外两侧壁与沉淀箱(1)另外两侧壁齐平,储水箱(19)一侧壁底部设带有排水阀(23)的排水管(2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储水箱(19)顶部凸出沉淀箱(1)两侧壁处内壁上设有安装架(20),安装架(20)上装有活性炭吸附层(21),活性炭吸附层(21)覆盖储水箱(19)顶部凸出沉淀箱(1)两侧壁部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是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其是沉淀箱外壁上设电机,侧壁上设第一轴承,电机输出端连接沉淀箱内侧一端的主动辊,主动辊与第一轴承转动连接,主动辊上设有第一齿轮,沉淀箱内侧另一端设传动辊,传动辊与沉淀箱侧壁上第二轴承转动连接,传动辊上设有第二齿轮,第一、第二齿轮之间链传动,链条上设安装块,推板连接安装块,沉淀箱两侧壁开有排污口,排污口外侧设收集箱,收集箱端下部连接排污管,沉淀箱侧壁下部开有出水口,出水口内侧覆盖有滤网。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解决了沉淀物堆积在沉淀箱底部无法处理和排放的问题;集水箱可避免向沉淀箱内加入污水过急时流到储水箱外的情况发生;还解决了无法回收利用污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乔宏亮 王天鹏 罗广 付至友 洪立松 仲建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中电创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04
技术公布日:2022/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