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蓄电池壳体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1:46: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壳体。


背景技术:

2.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叫化学电池,一般简称为电池。放电后,能够用充电的方式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将这类电池称为蓄电池,也称二次电池。
3.蓄电池拆卸后的临时运输或集体运输中,因其会遇到道路颠簸或搬抬不稳的情况,会使蓄电池产生竖直方向上的晃动或者振动,严重的会损坏蓄电池,而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方式是使用弹簧减震的方式进行避震,但是这一方式在蓄电池晃动或者振动时,存在蓄电池与弹性件之间接触的空白期,从分离到接触会致使蓄电池与弹性件之间发生碰撞,碰撞更使蓄电池通过壳体装载的安全性收到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蓄电池壳体。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蓄电池壳体,包括容纳蓄电池的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的盖体;
7.所述外壳内的下底设有下部减震机构;
8.所述盖体内侧的上底设有上部减震机构,所述上部减震机构与所述下部减震机构分别位于蓄电池上下两侧以对蓄电池进行竖直方向上的减震支撑;
9.还包括持续防撞减震机构,所述持续防撞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下部减震机构与所述上部减震机构之间,通过所述持续防撞减震机构对蓄电池上下两端进行持续的减震和防撞保护。
10.优选的,所述下部减震机构包括:
11.下部减震承载板,所述下部减震承载板位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外壳内下底面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12.以及下部减震弹簧,所述下部减震弹簧设置在所述下部减震承载板与所述外壳内下底面之间。
13.优选的,所述上部减震机构包括:
14.上部减震承载板,所述上部减震承载板位于所述盖体内侧且与所述盖体内上底面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15.以及上部减震弹簧,所述上部减震弹簧设置在所述上部减震承载板与所述盖体内上底面之间。
16.优选的,所述持续防撞减震机构包括上部防撞减震气囊、下部防撞减震气囊以及连通在所述上部防撞减震气囊与所述下部防撞减震气囊之间的导气管;
17.所述下部防撞减震气囊固定设置在所述下部减震承载板上并对蓄电池进行防撞减震支撑,所述上部防撞减震气囊通过所述上部减震承载板推压而推压于蓄电池上表面。
18.优选的,所述上部防撞减震气囊和所述下部防撞减震气囊的分布均避开蓄电池接线端部位。
19.优选的,所述上部防撞减震气囊与所述外壳内壁之间还设置转动支撑机构以对所述上部防撞减震气囊进行转动支撑。
20.优选的,所述转动支撑机构包括:
21.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固定套装在所述上部防撞减震气囊外侧,所述支撑环不与所述上部减震承载板和蓄电池之间接触;
22.以及转动支撑杆,所述转动支撑杆一端铰链连接在所述外壳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环之间固定连接。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蓄电池壳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本装置通过外壳及其盖体装载蓄电池,并通过下部减震机构和上部减震机构对蓄电池进行纵向支撑,并消减蓄电池的纵向振动或晃动,同时结合持续防撞减震机构,对蓄电池上下两端进行持续的减震和防撞保护,使蓄电池的纵向振动或晃动下能够通过始终与蓄电池保持接触的方式来避免出现蓄电池磕碰的情况发生,更全面的对蓄电池进行防振动和防碰撞防护。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电池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电池壳体的上部防撞减震气囊的翻转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电池壳体的支撑环的俯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外壳;2、盖体;3、下部减震承载板;4、下部减震弹簧;5、上部减震承载板;6、上部减震弹簧;7、上部防撞减震气囊;8、下部防撞减震气囊;9、导气管;10、支撑环;11、转动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32.请参阅图1-3,一种蓄电池壳体,包括容纳蓄电池的外壳1以及设置在外壳1上的盖体2;
33.外壳1内的下底设有下部减震机构;
34.盖体2内侧的上底设有上部减震机构,上部减震机构与下部减震机构分别位于蓄电池上下两侧以对蓄电池进行竖直方向上的减震支撑;
35.还包括持续防撞减震机构,持续防撞减震机构设置在外壳1内且位于下部减震机构与上部减震机构之间,通过持续防撞减震机构对蓄电池上下两端进行持续的减震和防撞保护。
36.具体的,本装置通过外壳1及其盖体2装载蓄电池,并通过下部减震机构和上部减震机构对蓄电池进行纵向支撑,并消减蓄电池的纵向振动或晃动,同时结合持续防撞减震机构,对蓄电池上下两端进行持续的减震和防撞保护,使蓄电池的纵向振动或晃动下能够通过始终与蓄电池保持接触的方式来避免出现蓄电池磕碰的情况发生,更全面的对蓄电池进行防振动和防碰撞防护
37.进一步的,下部减震机构包括:
38.下部减震承载板3,下部减震承载板3位于外壳1内且与外壳1内下底面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39.以及下部减震弹簧4,下部减震弹簧4设置在下部减震承载板3与外壳1内下底面之间。
40.具体的,通过下部减震承载板3支撑蓄电池并结合下部减震弹簧4的减振支撑来缓解对蓄电池的纵向振动。
41.进一步的,上部减震机构包括:
42.上部减震承载板5,上部减震承载板5位于盖体2内侧且与盖体2内上底面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43.以及上部减震弹簧6,上部减震弹簧6设置在上部减震承载板5与盖体2内上底面之间。
44.具体的,通过上部减震承载板5支撑蓄电池的上端部,并结合上部减震弹簧6的减振支撑来缓解对蓄电池的纵向振动。
45.进一步的,持续防撞减震机构包括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以及连通在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与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之间的导气管9;
46.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固定设置在下部减震承载板3上并对蓄电池进行防撞减震支撑,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通过上部减震承载板5推压而推压于蓄电池上表面。
47.具体的,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与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通过导气管9连通,同时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和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均不完全充满,且使导气管9在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与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之间导气过程中,具备一特定的导气速率,使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或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在承受蓄电池纵向移动的时候,其排气速度能够刚好适合于对蓄电池的减振,因此在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与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在承受蓄电池纵向移动的力的时候,利用导气管9导气,在其中一个气囊排气时将为另一个气囊充气,这样能够使蓄电池朝向一个气囊移动时致使其排气来达到减振的效果,同时另一个气囊通过导气管9被充气并鼓起,其鼓起程度对应蓄电池的移动,这样就是两个气囊始终与蓄电池接触,这样就避免了蓄电池与减振件接触时出现空白期,也就避免了发生蓄电池碰撞事故发生。
48.进一步的,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和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的分布均避开蓄电池接线端部位。这样使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和下部防撞减震气囊8能够更好的支撑蓄电池且不影响蓄电池正常工作。
49.进一步的,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与外壳1内壁之间还设置转动支撑机构以对上部防
撞减震气囊7进行转动支撑。
50.进一步的,转动支撑机构包括:
51.支撑环10,支撑环10固定套装在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外侧,支撑环10不与上部减震承载板5和蓄电池之间接触;
52.以及转动支撑杆11,转动支撑杆11一端铰链连接在外壳1内壁上、另一端与支撑环10之间固定连接。
53.具体的,通过转动支撑杆11支撑支撑环10转动,再通过支撑环10固定在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上,继而能够支撑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转动,这样在放置蓄电池的时候能够现将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提起,放置好蓄电池之后在转动上部防撞减震气囊7使其压在蓄电池上进行使用。
54.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