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2-17 21: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当多个天线之间的距离较近以及多个天线能够同时工作于相同或相邻的频段时,天线之间容易产生信号干扰,隔离度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天线之间的隔离度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之间的隔离度的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4.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天线组件,包括:
5.第一辐射体,包括第一自由端、第一接地端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之间的第一馈电端,所述第一辐射体用于产生第一频段的谐振;
6.第二辐射体,包括第二自由端、第二接地端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之间的第二馈电端,所述第二接地端与所述第一自由端相对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自由端之间形成第一耦合间隙,所述第二辐射体用于产生第二频段的谐振,其中,所述第二频段与所述第一频段至少部分重合;
7.第三辐射体,包括第三自由端和第三接地端,所述第三辐射体沿所述第二辐射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之间形成第二耦合间隙,所述第三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二馈电端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三接地端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三辐射体用于产生第三频段的谐振,其中,所述第三辐射体的谐振点与所述第二辐射体的谐振点不重合。
8.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9.电路板;
10.第一辐射体,沿所述电路板的边缘设置,并与所述电路板相互耦合;
11.第二辐射体,沿所述电路板的边缘设置,并与所述电路板相互耦合,所述第二辐射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辐射体的一端相对;
12.第三辐射体,沿所述第二辐射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辐射体及所述电路板相互耦合;
13.其中,所述第一辐射体在所述电路板上激励产生第一横模电流,所述第二辐射体在所述电路板上产生第二横模电流,所述第三辐射体在所述电路板上产生第三横模电流,所述第三横模电流与所述第一横模电流和/或所述第二横模电流至少部分耦合,用于改变所述第一横模电流和/或所述第二横模电流的分布。
14.本技术提供的天线组件通过设置第三辐射体,使第三辐射体沿第二辐射体设置,且第三自由端位于第二馈电端所在的一侧,第三接地端位于第二自由端所在的一侧,即第三辐射体的电流强点位于第二辐射体的电场强点所在侧,第三辐射体的电场强点位于第二
辐射体的电流强点所在侧,故可通过第三辐射体激发的横模电流改变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激发的横模电流的分布,避免第一辐射体在第二馈电端处激发的横模电流较强和/或第二辐射体在第一馈电端处激发的横模电流较强,由于第三辐射体的谐振点与第二辐射体的谐振点不重合,因此可在不影响或较少影响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在其谐振点的效率的同时减少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之间的耦合干扰,提高频段至少部分重合的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之间的隔离度。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包括导电中框和天线组件;
17.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天线组件包括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及第三辐射体,且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及第三辐射体设于导电中框内的平面示意图;
18.图3是图1所示天线组件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设于导电中框上,第三辐射体设于导电中框内的平面示意图;
19.图4是图3所示电子设备中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之间的隔离度曲线图;
20.图5是图3所示电子设备中部分导电中框的平面示意图;
21.图6是图3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摄像头模组,且第三辐射体设于导电中框内的平面示意图;
22.图7是图6所示电子设备的导电中框包括第三子边框的平面示意图;
23.图8是图7所示电子设备中摄像头模组的装饰件延伸至第三子边框的平面示意图;
24.图9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天线组件的平面示意图,其中,第二辐射体的第二接地端及第三辐射体的第三接地端接地;
25.图10是图9所示天线组件还包括调谐模块的平面示意图;
26.图11是图10所示天线组件中第一辐射体的第五辐射端接地的平面示意图;
27.图12是图10所示天线组件中第二自由端、第二接地端、第六辐射端、第五辐射端依次排列的平面示意图;
28.图13是图12所示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二射频模块,第一辐射体还包括第二馈电端,第二馈电端电连接第二射频模块的平面示意图;
29.图14是图13所示天线组件的第三辐射体、第一射频模块、第二射频模块设于导电中框内,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设于导电中框上的平面示意图;
30.图15是图14所示电子设备中第一辐射体工作于b40频段时,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之间的隔离度曲线图;
31.图16是图14所示电子设备中第一辐射体工作于b41频段时,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之间的隔离度曲线图;
32.图17是图13所示天线组件还包括第四天线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34.本技术中为部件所编序号,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本技术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简化描述,而不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手表、眼镜、耳机、无人机等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本技术实施例以手机为例。电子设备100包括导电中框10、天线组件20和电路板40。
36.具体的,如图2所示,导电中框10可以为金属中框、合金中框、碳纤维中框、复合中框等。例如:铝合金中框、不锈钢中框、钢铝复合中框等中的一种。其中,导电中框10的宽度方向请参照附图中的x轴方向。导电中框10的长度方向请参照附图中的y轴方向,后续不再赘述。一实施例中,导电中框10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第三边框103和第四边框104。第一边框101与第三边框103沿导电中框10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二边框102与第四边框104沿导电中框10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
37.天线组件20包括第一辐射体201、第二辐射体202及第三辐射体203。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相邻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沿导电中框10的宽度方向相邻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可以沿导电中框10的长度方向或者其他方向(例如:对角方向)相邻设置。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相邻可以理解为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无其他天线。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形成第一耦合间隙213。换言之,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间隔设置并至少部分相对,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可通过第一耦合间隙213电耦合或者电磁耦合。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相邻设置。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可以沿导电中框10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可以沿导电中框10的宽度方向或者其他方向(例如:对角方向)相邻设置。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相邻可以理解为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无其他天线。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三辐射体203之间形成第二耦合间隙224。换言之,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三辐射体203间隔设置并至少部分相对,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三辐射体203之间可通过第二耦合间隙224电耦合或者电磁耦合。
38.第一辐射体201用于在第一频段内产生谐振。换言之,第一辐射体201可用于接收和/或发射第一频段的电磁波。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201可用于接收和发射第一频段的电磁波。第一辐射体201可以是板载辐射体、贴片式辐射体、金属片辐射体、pcb辐射体、支架式辐射体、馈线连接式辐射体、中框辐射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一辐射体201沿电路板40的边缘设置,并与电路板40相互耦合。第一辐射体201还用于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一横模电流。具体的,第一辐射体201与电路板40间隔设置且第一辐射体201与电路板40电耦合或者电磁耦合,第一辐射体201工作于第一频段时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一横模电流。
39.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辐射体201为外置天线辐射体,部分导电中框10形成第一辐射体201。可选的,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第三边框103和第四边框104中的一个或多个边框形成第一辐射体201。例如:至少部分第二边框102形成第一辐射体201。电路板40设于导电中框10内,电路板40与第一辐射体201间隔设置。通过导电中框10形成第一辐射体201,可减小电子设备100内的部件对第一辐射体201收发电磁波的遮挡,提高第一辐射体201的性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辐射体201也可以为内置天线辐射体,即第一辐射体201可设于导电中框10内。
40.第二辐射体202用于产生第二频段的谐振。换言之,第二辐射体202用于接收和/或发射第二频段的电磁波。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辐射体202可用于接收和发射第二频段的电磁波。第二辐射体202可以是板载辐射体、贴片式辐射体、金属片辐射体、pcb辐射体、支架式辐射体、馈线连接式辐射体、中框辐射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辐射体202沿电路板40的边缘设置,并与电路板40相互耦合。第二辐射体202还用于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二横模电流。具体的,第二辐射体202与电路板40间隔设置且第二辐射体201与电路板40电耦合或者电磁耦合,第二辐射体202工作于第二频段时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二横模电流。
41.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辐射体202为外置天线辐射体,另一部分导电中框10形成第二辐射体202。可选的,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第三边框103和第四边框104中的一个或多个边框形成第二辐射体202。例如:至少部分第一边框101形成第二辐射体202。电路板40设于导电中框10内,电路板40与第二辐射体202间隔设置。通过导电中框10形成第二辐射体202,可减小电子设备100内的部件对第二辐射体202收发电磁波的遮挡,提高第二辐射体的性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辐射体202也可以为内置天线辐射体,即第二辐射体202可设于导电中框10内。
42.以下实施例在未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以第一辐射体201、第二辐射体202为外置天线辐射体为例。
43.如图3所示,第二辐射体202包括相连的第二接地端220和第二自由端221。其中,第二接地端220与第二自由端221相连包括第二接地端220与第二自由端221直接连接,或者,第二接地端220与第二自由端221间接连接。换言之,第二接地端220与第二自由端221一体成型,第二接地端220与第二自由端221通过其他导电部件连接皆可以理解为第二接地端220与第二自由端221相连。第二接地端220和第二自由端221可以直线相连也可以弯折连接。例如:当第一边框101形成第二辐射体202时,可以认为第二接地端220和第二自由端221直线相连。当第一边框101形成部分第二辐射体202,第二边框102或者第四边框104形成另一部分第二辐射体202时,可以认为第二接地端220和第二自由端221弯折连接。第二接地端220和第二自由端221相互导通。第二接地端220的电流大于第二自由端221的电流。换言之,第二接地端220的电流较大、电场强度较弱,第二自由端221的电流较小、电场强度较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辐射体202在第二频段的谐振下的电流强点位于第二接地端220、电场强点位于第二自由端221。第二辐射体202还包括第二馈电端223。第二馈电端223设于第二接地端220与第二自由端221之间。第二馈电端223靠近第二接地端220。第二馈电端223用于电连接馈源并进行馈电。
44.第二辐射体202的一端与第一辐射体201的一端相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辐射体202的第二接地端220与第一辐射体201的自由端相对。
45.其中,第一频段与第二频段至少部分重合。可以理解的,第一频段与第二频段部分重合或者第一频段与第二频段全部重合。例如:第一频段包括1.7ghz~2.69ghz。第二频段包括2.3ghz~2.69ghz。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频段、第二频段可以是3g频段、5g频段等。第一辐射体201的谐振点位于第一频段内,第二辐射体202的谐振点位于第二频段内,例如:第一辐射体201的谐振点为2.38ghz,第二辐射体202的谐振点为2.43ghz;或者,第一辐射体201的谐振点为2.62ghz,第二辐射体202的谐振点为2.43ghz等。
46.第三辐射体203用于在第三频段内产生谐振。换言之,第三辐射体203可用于接收和/或发射第三频段的电磁波。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辐射体203用于接收和发射第三频段的电磁波。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与第二辐射体202的谐振点不重合。一实施例中,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位于1.7ghz~2.3ghz之间。例如:第三频段的谐振点为2.15ghz。可以理解的,第三频段的谐振点靠近第二频段,但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与第二辐射体202的谐振点不重合。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与第二辐射体202的谐振点不重合可减少或避免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影响第二辐射体202在其谐振点的效率。第三辐射体203可以是板载天线、贴片式天线、金属片天线、pcb天线、支架式天线、馈线连接式天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三辐射体203沿第二辐射体202设置,并与第二辐射体202及电路板40相互耦合。第三辐射体203还用于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三横模电流。具体的,第三辐射体203设于电路板40上,第三辐射体203与电路板40电耦合或者电磁耦合,第三辐射体203工作于第三频段时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三横模电流。
47.其中,第一辐射体201、第二辐射体202与电路板40间隔设置。第一辐射体201与电路板40耦合并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一横模电流。第二辐射体202与电路板40耦合并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二横模电流。由于导电中框10内需要设置与第一辐射体201、第二辐射体202电连接并为第一辐射体201、第二辐射体202供电的电路板40,而第一辐射体201、第二辐射体202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横模电流是导致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将第三辐射体203设于导电中框10内,使第三辐射体203靠近电路板40,使第三辐射体203在电路板40产生的第三横模电流与第一横模电流和/或第二横模电流至少部分耦合,可用于改变第一横模电流和/或第二横模电流的分布,提高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一实施例中,第三辐射体203设于导电中框10内并设于电路板40上。具体的,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支架50,支架50设于电路板40上,第三辐射体203设于支架50背离电路板40的一侧。其中,支架50可固定连接于电路板40上。第三辐射体203可以为设于支架50上的lds、pds、fpc等。
48.如图3所示,第三辐射体203包括相连的第三接地端230和第三自由端231。其中,第三接地端230与第三自由端231相连包括第三接地端230和第三自由端231直接连接,或者,第三接地端230和第三自由端231间接连接。换言之,第三接地端230和第三自由端231一体成型,第三接地端230和第三自由端231通过其他辐射部件连接皆可以理解为第三接地端230和第三自由端231相连。第三接地端230和第三自由端231可以直线相连也可以弯折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接地端230和第三自由端231直线相连。第三接地端230和第三自由端231相互导通。第三接地端230的电流大于第三自由端231的电流。换言之,第三接地端230的电流较大、电场强度较弱;第三自由端231的电流较小、电场强度较强。可以理解的,第三辐射体203在第三频段的谐振下的电流强点位于第三接地端230;电场强点位于第三自由
端231。
49.第三辐射体203沿第二辐射体202设置。第三自由端231位于第二馈电端所在的一侧,第三接地端230位于第二自由端221所在的一侧。换言之,第三辐射体20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辐射体20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三接地端230靠近第二自由端221。第三自由端231靠近第二接地端220。可以理解的,第三接地端230与第三自由端231中第三接地端230更靠近第二自由端221,第三自由端231与第三接地端230中第三自由端231更靠近第二接地端220。换言之,第三接地端230与第二自由端22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自由端231与第二自由端221之间的距离;第三自由端231与第二接地端22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接地端230与第二接地端220之间的距离。第三辐射体203中电流较大、电场强度较弱的第三接地端230靠近第二辐射体202中电流较小、电场强度较强的第二自由端221。第三辐射体203中电流较小、电场强度较强的第三自由端231靠近第二辐射体202中电流较大、电场强度较弱的第二接地端220。第三辐射体203用于提高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的隔离度。其中,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的隔离度提高表明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的耦合干扰减小。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三辐射体203的电流强点靠近第二辐射体202的电场强点,第三辐射体203的电场强点靠近第二辐射体202的电流强点,因此,第三辐射体203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三横模电流可与第二辐射体202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二横模电流和/或第一辐射体201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一横模电流相耦合,以改变第二辐射体202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二横模电流和/或第一辐射体201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一横模电流的分布,从而提高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的隔离度。一实施例中,第一横模电流的强点位于电路板40与第二馈电端223相对的位置,第二横模电流的强点位于电路板40与第一辐射体201的馈电端相对的位置,第三横模电流的强点位于电路板40与第二自由端221相对的位置,第三横模电流用于改变第一横模电流和/或第二横模电流的强点位置。可以理解的,第三横模电流用于使第一横模电流的强点发生偏移,以远离电路板40与第二馈电端223相对的位置和/或使第二横模电流的强点发生偏移,以远离电路板40与第一辐射体201的馈电端相对的位置。
50.如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曲线。图4中,曲线a为未设置第三辐射体203时,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曲线,曲线b为设置第三辐射体203后,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曲线。比较曲线1和曲线2可以看出,在1.62ghz~2.562ghz频段,设置第三辐射体203后,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提升。其中,在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2.15ghz时,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近似提高10db;在第一辐射体201和第二辐射体202的相近频段2.3ghz~2.4ghz时,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近似提高4db。
51.本技术提供的天线组件20通过设置第三辐射体203,使第三辐射体203沿第二辐射体202设置,且第三自由端231位于第二馈电端223所在的一侧,第三接地端230位于第二自由端221所在的一侧,即第三辐射体203的电流强点位于第二辐射体202的电场强点所在侧,第三辐射体203的电场强点位于第二辐射体202的电流强点所在侧,故可通过第三辐射体203在电路板40上激发的第三横模电流改变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分别在电路板40上激发的第一横模电流和第二横模电流的分布,避免第一辐射体201在第二馈电端223与
电路板40之间的激发第一横模电流较强和/或第二辐射体202在第一辐射体201的馈电端处与电路板40之间的第二横模激发电流较强,由于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与第二辐射体202的谐振点不重合,因此可在不影响或较少影响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在其谐振点的效率的同时减少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耦合干扰,提高频段至少部分重合的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
52.可以理解的,当第一辐射体201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一横模电流,第二辐射体202在电路板40上产生第二横模电流,第三辐射体203在电路板40上产生第三横模电流时,由于第三横模电流与第一横模电流和/或第二横模电流至少部分耦合,因此第三辐射体203产生的第三横模电流可用于改变第一横模电流和/或第二横模电流的分布,使得第二馈电端223处的第一横模电流较弱和/或第一辐射体201的馈电处的第二横模电流较弱,从而提高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
53.可选的,请参照图3和图5,第一边框101包括第一子边框110和第二子边框112。第一子边框110形成至少部分第一辐射体201。第二子边框112形成第二辐射体202。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边框110形成第一辐射体201。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边框110形成部分第一辐射体201,第二边框102形成另一部分第一辐射体201。其中,第二边框102形成另一部分第一辐射体201可以是部分第二边框102形成另一部分第一辐射体201,也可以是全部的第二边框102形成第一辐射体201。本实施例中,可将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集中于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上,从而使得导电中框10的其他边框可形成其他的天线,以适用于天线数量较多的电子设备100。
54.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摄像头模组30。第一边框101还包括第三子边框113。第三子边框113连接于第二子边框112背离第一子边框110的一侧。其中,第三子边框113、第二子边框112及第一子边框110沿导电中框10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摄像头模组30在沿导电中框10的长度方向上靠近第三子边框113。第三辐射体203设于摄像头模组30与第二边框102之间。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辐射体201、第二辐射体202与摄像头模组30错位设置,将第三辐射体203设于摄像头模组30与第二边框102之间,既可通过第三辐射体203提高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同时,又可使得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避开摄像头模组30,以减小摄像头模组30中的金属等对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的影响,提高第一辐射体201、第二辐射体202收发信号的性能。
55.其中,请参照图6和图7,第三子边框113连接于第二子边框112背离第一子边框110的一侧可以是第三子边框113与第二辐射体202的第二接地端220相连,也可以是第三子边框113与第二辐射体202的第二自由端221相连。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子边框113与第二辐射体202的第二自由端221通过第一绝缘件114相连。通过第一绝缘件114连接第三子边框113与第二辐射体202可减少或避免第三子边框113对第二辐射体202的影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三子边框113接地以减少或避免第三子边框113对第二辐射体202的影响。此外,将第二辐射体202的第二自由端221朝向摄像头模组30,可增大第二自由端221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本身的干扰较小,隔离度较好。
56.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摄像头模组30包括装饰件301。装饰件301可用于安装和固定摄像头。装饰件301的边缘延伸至第三子边框113上。可选的,装饰件301的边缘弧形延伸
至第三子边框113上。一实施例中,装饰件301的一侧与第三子边框113之间弧形过渡连接,装饰件301的另一侧与第四边框104靠近第一边框101的一端弧形过渡连接。本实施例中,将装饰件301的边缘延伸至第三子边框113上,可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外观圆滑性。
57.如图9所示,第二接地端220接地,即第二接地端220为第二辐射体202中电流最大、电场强度最弱的一端。第三接地端230接地,即第三接地端230为第三辐射体203中电流最大、电场强度最弱的一端。第二自由端221为第二辐射体202的开放端,即第二自由端221为第二辐射体202中电流最小、电场强度最强的一端。第三自由端231为第三辐射体203中电流最小、电场强度最强的一端。本实施例中,将第三接地端230靠近所述第二自由端221,第三自由端231靠近所述第二接地端220,可使得第三辐射体203在电路板40上激发的第三横模电流改变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分别在电路板40上激发的第一横模电流和第二横模电流的分布,避免第一辐射体201在第二馈电端223与电路板40之间的激发第一横模电流较强和/或第二辐射体202在第一辐射体201的馈电端处与电路板40之间的第二横模激发电流较强,从而在不影响或较少影响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在其谐振点的效率的同时减少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耦合干扰,提高频段至少部分重合的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其中,第二接地端220接地可以理解为第二接地端220与电子设备100的参考地电连接。第三接地端230接地可以理解为第三接地端230与电子设备100的参考地电连接。
58.如图9所示,天线组件20还包括第一射频模块204。第二馈电端223电连接第一射频模块204。第一射频模块204即第一辐射体201的馈源。可选的,第二馈电端223与第一射频模块204通过馈电弹片、馈电线等中的一种电连接。第二馈电端223用于传输第一射频模块204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射频信号。换言之,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射频模块204之间通过第二馈电端223收发射频信号。一应用场景中,第一射频模块204发送射频信号至第二馈电端223,第二辐射体202接收第一射频模块204发送的射频信号,并转换为电磁波朝向空间辐射,以实现无线通信。另一应用场景中,第二辐射体202接收第二频段的电磁波并转换为射频信号经第二馈电端223传输至第一射频模块204,以实现无线通信。其中,射频信号即具有一定频率的发射电波。
59.其中,请参照图8和图9,第三自由端231沿导电中框10的宽度方向上可以延伸至第二馈电端223与第二接地端220之间,也可以延伸至第二馈电端223背离第二接地端220的一侧。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自由端231沿导电中框1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至第二馈电端223背离第二接地端220的一侧,即第三自由端231位于第二馈电端223所在的一侧。
60.可选的,如图10所示,至少部分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相对设置。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电耦合或者电磁耦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沿导电中框10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一实施例中,第三辐射体203通过第二耦合间隙224与第二辐射体202耦合,并被第二辐射体202耦合至第三辐射体203的电流激励谐振于第三频段。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电磁耦合,第三辐射体203无需从射频模块中馈电,可减少天线组件20中馈电元件、射频模块的数量。换言之,第三辐射体203相当于谐振结构,可以在某一个频率被第二辐射体202激发,激发后遵循驻波天线的边界条件,在接地点电流最大,在开放端也即悬空侧电场强度最强。
61.其中,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三辐射体203与第
二辐射体20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具有间隙,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一实施例中,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的间距近似为7mm。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间距近似为7mm。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即导电中框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即导电中框1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可通过第二绝缘件115连接。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沿第二方向设置,有利于实现第三辐射体203的第三接地端230靠近第二辐射体202的第二自由端221,第三自由端231靠近第二接地端220,同时可缩小天线组件20的整体体积,以适用于小型化、空间有限的电子设备100。此外,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间隔,可避免第二辐射体202与第一辐射体201干涉;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间隔,可避免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干涉。
62.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天线组件20还包括调谐模块205。调谐模块205的一端电连接第三接地端230,调谐模块205的另一端接地。调谐模块205用于调节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具体的,调谐模块205包括开关单元250和多个匹配电路251。开关单元25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开关。当开关单元250包括一个开关时,开关可以是单刀多掷开关。开关单元250的一端接地,开关单元250的另一端在多个匹配电路251之间切换,以调节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当开关单元250包括多个开关时,开关可以为单刀单掷开关或者单刀多掷开关,开关单元250连通不同的匹配电路251与地,以调节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本技术实施例中,调谐模块205接地可以理解为调谐模块205与电子设备100内的参考地电连接。通过在第三辐射体203的第三接地端230与电子设备100的参考地之间设置调谐模块205,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匹配电路251,动态控制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从而动态影响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在不同频点的隔离度。
63.可选的,如图11所示,第一辐射体201包括相连的第一接地端210和第一自由端211。其中,第一接地端210与第一自由端211相连包括第一接地端210和第一自由端211直接连接和第一接地端210和第一自由端211间接连接。换言之,第一接地端210和第一自由端211一体成型,第一接地端210和第一自由端211通过其他部件连接皆可以理解为第一接地端210和第一自由端211相连。第一接地端210和第一自由端211可以直线相连也可以弯折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端210和第一自由端211弯折连接。第一接地端210的电流大于第一自由端211的电流。换言之,第一接地端210的电流较大、电场强度较弱;第一自由端211的电流较小、电场强度较强。
64.第一接地端210接地,即第一接地端210为第一辐射体201中电流最大、电场强度最弱的一端。第一自由端211为第一辐射体201的开放端,即第一自由端211为第一辐射体201中电流最小、电场强度最强的一端。
65.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自由端221、第二接地端220、第一接地端210、第一自由端211依次排列。本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201的第一接地端210与第二辐射体202的第二接地端220靠近,第一接地端210与第二接地端220可电连接至同一参考地,从而减少电子设备100中参考地的数量,或者,减小参考地的面积。
66.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二自由端221、第二接地端220、第一自由端211、第一接地端210依次排列。本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201的第一自由端211与第二辐射体202的
第二接地端220靠近,第一自由端211的电流较小、电场强度较强,而第二接地端220的电流较大、电场强度较弱,因此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本身的干扰较小,隔离度较高。此外,第一辐射体201的第一自由端211与第二辐射体202的第二接地端220靠近,有利于在第一辐射体201远离第二辐射体202的一侧设置其他的天线,并保证第一辐射体201与其他天线之间具有较好的隔离度。其中,第二辐射体202的第二接地端220与第一辐射体201的第一自由端211相对设置,并与第一自由端211之间形成第一耦合间隙213。
67.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3和图14,第一辐射体201还包括第一馈电端212。第一馈电端212设于第一接地端210与第一自由端211之间。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端210与第一馈电端212位于第一边框101,第一自由端211位于第二边框102。天线组件20还包括第二射频模块206,第一馈电端212电连接第二射频模块206。可选的,第一馈电端212与第二射频模块206通过馈电弹片、馈电线等中的一种电连接。第一馈电端212用于传输第二射频模块206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的射频信号。换言之,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射频模块206之间通过第一馈电端212收发射频信号。一应用场景中,第二射频模块206发送射频信号至第一馈电端212,第一辐射体201接收第二射频模块206发送的射频信号,并转换为电磁波朝向空间辐射。另一应用场景中,第一辐射体201接收第一频段的电磁波并转换为射频信号经第一馈电端212传输至第二射频模块206。本技术中,第一射频模块204与第二射频模块206可以是同一射频模块,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射频模块。当第一射频模块204与第二射频模块206为同一射频模块时,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分别电连接该射频模块的不同端口。
68.可选的,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的带宽大于第二辐射体202的工作频段的带宽。一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第一频段)包括b40频段和/或b41频段。例如: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为1.71ghz~2.69ghz。第二辐射体202的工作频段(第二频段)包括wifi频段。例如:第二辐射体202的工作频段2.3ghz~2.69ghz。第三辐射体203的谐振点位于1.7ghz~2.3ghz之间。第三接地端230靠近第二自由端221,第三自由端231靠近第二接地端220,即第三辐射体203靠近第二辐射体202设置。本实施例中,将第三辐射体203靠近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中工作频段的宽度较窄的第二辐射体202设置,可使得第三辐射体203的工作频段较方便的避开第二辐射体202的工作频段,不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或者,对其工作效率的影响较小以及减小对第一辐射体201的影响。
69.一实施例中,第三辐射体203的工作频率为2.15ghz。第二辐射体202为gpswifi天线。第一辐射体202为蜂窝mhb天线,或者mhb天线和5g nr天线。
70.如图15所示,图15为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为b40频段(2.3ghz~2.4ghz)时第一辐射体201的回波损耗、第一辐射体201的辐射效率、第二辐射体202的回波损耗、第二辐射体202的辐射效率以及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曲线图。图15中,曲线m为第一辐射体201的辐射效率曲线。曲线n为第一辐射体201的回波损耗曲线。曲线c为第二辐射体202的辐射效率曲线。曲线d第二辐射体202的回波损耗曲线。曲线e为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曲线。从曲线e可以看出,在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b40频段时,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近似为

12db,在第二辐射体202的工作频段wifi频段时,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近似为

9.5db,皆具有较好的隔离度。从曲线m可以看出,第一辐射体201的峰值效率近似为

3.8db;从曲线c可以看出,第二辐射体202的峰值效率近似为

2.8db,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皆具
有较好的辐射效率。
71.如图16所示,图16为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为b41频段(2.496ghz~2.69ghz)时第一辐射体201的回波损耗、第一辐射体201的辐射效率、第二辐射体202的回波损耗、第二辐射体202的辐射效率以及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曲线图。图16中,曲线f为第一辐射体201的辐射效率曲线。曲线g为第一辐射体201的回波损耗曲线。曲线h为第二辐射体202的辐射效率曲线。曲线i第二辐射体202的回波损耗曲线。曲线j为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曲线。从曲线j可以看出,在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b41频段时,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近似为

11db,在第二辐射体202的工作频段wifi频段时,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近似为

9.5db,皆具有较好的隔离度。从曲线f可以看出,第一辐射体201的峰值效率近似为

2.9db;从曲线h可以看出,第二辐射体202的峰值效率近似为

3db,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皆具有较好的辐射效率。
72.由于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包括b40频段和b41频段。b40频段、b41频段与wifi频段接近,若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为b40频段以及第一辐射体201的工作频段为b41频段时,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具有较好的隔离度,则可以确定在第一辐射体201的其他工作频段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也具有较好的隔离度。
73.可选的,如图17所示,天线组件20还包括第四辐射体207。第四辐射体207用于接收和/或发射第四频段的电磁波。其中,第四辐射体207的谐振点与第一辐射体201的谐振点不同。一实施例中,第四辐射体207的谐振点位于1.9ghz~2.3ghz之间。例如:第四辐射体207的谐振点为2.25ghz。可以理解的,第四辐射体207的谐振点靠近第一频段,但第四辐射体207的谐振点与第一辐射体201的谐振点不重合。第四辐射体207的谐振点与第一辐射体201的谐振点不重合可减少或避免第四辐射体207的谐振影响第一辐射体201在其谐振点的效率。第四辐射体207可以是板载天线、贴片式天线、金属片天线、pcb天线、支架式天线、馈线连接式天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第四辐射体207与第一辐射体201相邻。一实施例中,第四辐射体207设于导电中框10内。第四辐射体207与第一辐射体201相邻可以理解为第四辐射体207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无其他天线。第四辐射体207还用于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四横模电流。具体的,第四辐射体207设于电路板40上,第四辐射体207与电路板40电耦合或者电磁耦合,第四辐射体207工作于第四频段时在电路板40上激励产生第四横模电流。其中,第四辐射体207可通过支架设于电路板40上。第四辐射体207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形成第三耦合间隙272。换言之,第四辐射体207与第一辐射体201间隔设置并至少部分相对,第四辐射体207与第一辐射体201之间可通过第三耦合间隙272电耦合或者电磁耦合。可选的,第四辐射体207通过第三耦合间隙272与第一辐射体201电耦合,并被第一辐射体201耦合至第四辐射体207的电流激励谐振于第四频段。
74.第四辐射体207包括相连的第四接地端270和第四自由端271。其中,第四接地端270和第四自由端271相连包括第四接地端270和第四自由端271直接连接和第四接地端270和第四自由端271间接连接。换言之,第四接地端270和第四自由端271一体成型,第四接地端270和第四自由端271通过其他部件连接皆可以理解为第四接地端270和第四自由端271相连。第四接地端270和第四自由端271可以直线相连也可以弯折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第四接地端270和第四自由端271弯折相连。第四接地端270的电流大于第四自由端271的电
流。换言之,第四接地端270的电流较大、电场强度较弱,第四自由端271的电流较小、电场强度较强。
75.第四接地端270靠近第一自由端211,第四自由端271靠近第一接地端210。换言之,第四接地端270与第四自由端271中第四接地端270更靠近第一自由端211,第四接地端270与第四自由端271中第四自由端271更靠近第一接地端210。换言之,第四接地端270与第一自由端21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四自由端271与第一自由端211之间的距离;第四自由端271与第一接地端21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四接地端270与第一接地端210之间的距离。第四辐射体207用于在电路板40上产生第四横模电流以提高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可以理解的,由于第四辐射体207在第四频段的谐振下的电流强点位于第四接地端270;电场强点位于第四自由端271,即第四辐射体207的电流强点靠近第一辐射体201的电场强点,第四辐射体207的电场强点靠近第一辐射体201的电流强点,因此,第四辐射体207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四横模电流可与第一辐射体201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一横模电流和/或第二辐射体202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二横模电流耦合,以改变第一辐射体201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一横模电流和/或第二辐射体202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二横模电流的分布,从而提高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
76.其中,第四接地端270接地。第四自由端271为第四辐射体207的开放端。本实施例中,第四接地端270接地、第四自由端271为第四辐射体207的开放端的效果与第三辐射体203的第三接地端230接地,第三自由端231为第三辐射体203的开放端的效果相似,即本实施例中,将第四接地端270靠近第一自由端211,第四自由端271靠近第一接地端210,可使得第四辐射体207的电流最大点靠近第一辐射体201电场最大点,第四辐射体207的电场最大点靠近第一辐射体201的电流最大点,从而确保第四辐射体207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四横模电流能够有效地与第一辐射体201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一横模电流和/或第二辐射体202在电路板40上产生的第二横模电流相耦合,以改变第一横模电流和的第二横模电流的分布,避免第一辐射体201在第二馈电端处的激发电流较强和/或第二辐射体202在第一馈电端处的激发电流较强,从而减少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耦合干扰,提高频段至少部分重合的第一辐射体201与第二辐射体202之间的隔离度。一实施例中,第一横模电流的强点位于电路板40与第二馈电端223相对的位置,第二横模电流的强点位于电路板40与第一辐射体201的馈电端相对的位置,第四横模电流的强点位于电路板40与第一自由端211相对的位置,第四横模电流用于改变第一横模电流和/或第二横模电流的强点位置。可以理解的,第四横模电流用于使第一横模电流的强点发生偏移,以远离电路板40与第二馈电端223相对的位置和/或使第二横模电流的强点发生偏移,以远离电路板40与第一辐射体201的馈电端相对的位置。
77.其中,第四辐射体207可与第一辐射体201相对设置,第四辐射体207与第一辐射体201耦合。第四辐射体207可被第一辐射体201耦合至谐振于第四频段。本实施例中,第四辐射体207与第一辐射体201耦合的效果与第三辐射体203与第二辐射体202耦合的效果相似,即第四辐射体207无需从射频模块中馈电,可减少天线组件20中馈电元件、射频模块的数量。第四辐射体207相当于谐振结构,可以在某一个频率被第一辐射体201激发,激发后遵循驻波天线的边界条件,在接地点电流最大,在开放端也即悬空侧电场强度最强。
78.以上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提及的特征,只要在本技术的范围内是有
意义的,均可以任意相互组合。针对天线组件20所说明的优点和特征以相应的方式适用于电子设备100。
79.以上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