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包装盒内衬的制作方法

2022-02-18 20:12: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包装盒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包装盒内衬。


背景技术:

2.在包装产品时,除了需要包装盒盛放产品外,有时还需要在包装盒中放入包装盒内衬,包装盒内衬可以限制产品在包装盒中的位置,同时在产品运输过程中,对产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相关技术中常用到珍珠棉内衬、海绵内衬和纸质内衬等,纸质内衬一般由纸板翻折、拼接成型。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拼接成型的纸质的拼接部分不牢固,导致包装盒内衬不稳定,易散开。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得包装盒纸质内衬牢固,不易散开,本技术提供一种包装盒内衬。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包装盒内衬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包装盒内衬,由一张纸板翻折粘接而成,纸板呈十字形,包括底板和侧壁板,所述底板为方形板,所述侧壁板依照顺时针方向分别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底板位于十字中心,所述侧壁板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四周,所述侧壁板一端和所述底板连接,并绕所述侧壁板和所述底板的连接边翻折,另一端经过翻折粘接在底板上,并且形成4个带有双层结构的侧壁。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组装前为一纸板,运输方便。由一张纸板翻折成的包装盒内衬在组装时无需添加其他零部件,组装方便。采用粘接的方式组装纸板,连接更加稳固,组装时,包装盒成型更加方便。双层的侧壁减震效果更好,能够很好的保护包装盒内衬收纳的物品。
9.可选的,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卡接,所述第四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卡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形成一u形框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相邻的两侧板卡接在一起,使得本技术提供的包装盒内衬的侧壁形成一个整体,加固了包装盒内衬的结构,在受到冲击时,单个侧板受到与之卡接的侧壁板的支持,不易发生侧板的变形的状况。
11.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封闭板,所述第四侧板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封闭板,所述第一封闭板和所述第二封闭板用于封闭带有双层结构的侧壁侧面。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闭板一方面将具有双层结构的侧壁封闭起来,异物不易进入侧壁的两层之间破坏本技术提供的包装盒内衬的结构,提高了包装盒内衬的耐用性。同时,封闭板也能够对于侧壁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加固包装盒内衬。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封闭板和所述第二封闭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板和所述第一插接槽插接,所述第二插接板和所述第二插接槽插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插接的方式,相对固定两封闭板,加强了本技术提供的包装盒内衬的结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侧壁板上开设有侧壁通孔,在翻折成包装盒内衬时,所述侧壁通孔在包装盒内衬侧壁顶端形成取物槽。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者拿取存放于本技术提供的种包装盒内衬中的物品时,可以将手指通过位于包装盒内衬侧壁顶端的槽中,便于取出物品。
17.可选的,所述底板与侧壁板相连接的位置上开设有u形孔,所述u形孔的两端分别延伸到所述底板与所述侧壁板的连接边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形孔将底板分为两个部分,被u形孔包围的区域在侧壁板翻折时可以随侧壁板翻折。翻折后,该部分从底板远离侧壁板的一端延伸出来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包装盒内衬的支座,使得底板与底板与支座接触的表面之间留有空隙,从而使得包装盒内衬不易受污损。
19.可选的,所述侧壁板粘接在所述底板上的部分形成一贴合在底板上的环形框架,所述环形框架所包围的区域为矩形区域,所述矩形区域的四边与底板端面的四边平行。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粘贴有侧壁板会导致本技术提供的包装盒内衬底部不平整,通过对底板上粘贴的侧壁板部分的形状进行限制,保证了包装盒内衬底部有一集中的平整部分,便于放置物品。同时,环形的侧壁板也能够对物品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减小物品在包装盒内衬中滑动、碰撞的概率。
21.可选的,所述包装盒内衬内填充有柔性填充物。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柔性填充物将限制所存放的物品的位置,具有防磕碰的效果。柔性填充物在本技术提供的包装盒内衬的运输过程中提供缓冲作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包装盒内衬采用粘接的方式完成成型、固定,使用时结构稳定,不易散开。
25.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包装盒内衬的侧壁相互卡接,相互之间提供支撑,侧壁具有双层结构,且设置有封闭板加固侧壁,结构强度高,经久耐用。
26.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包装盒内衬包含方便取用的槽,底部有支座,使用方便,使用体验好。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包装盒内衬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带有剖面线处为粘接边)。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包装盒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包装盒内衬的上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包装盒内衬的下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第三侧板;5、第四侧板;6、u形
孔;7、第一翻折边;8、第二翻折边;9、第三翻折边;10、外壁;11、上端面;12、内壁;13、粘接边;14、卡接板;15、卡接槽;16、第一封闭板;17、第二封闭板;18、第一插接板;19、第一插接槽;20、第二插接板;21、第二插接槽;22、侧壁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包装盒内衬。参考图1,所述包装盒内衬由一张纸板翻折、粘接而成。纸板呈十字状,包括位于十字中心的底板1和朝向四个方向延伸的侧壁板,底板1为方形板,底板1的上端面11的四个边分别为与四个侧壁板的侧壁板连接边,侧壁板可以沿连接边翻折。位于图1中最右方的侧壁板为第一侧板2,从第一侧板2开始,其余侧壁板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和第四侧板5。
34.参考图1,底板1的边缘依照方形阵列分布有6个u形孔6,其中,与第一侧板2和第三侧板4相邻的边缘分别设置有1个u形孔6,与第二侧板3和第四侧板5相邻的边缘分别设置有2个u形孔6。u形孔6由方形的外缘、弧形的内缘以及与底板1的边缘重合的两端形成。
35.参考图1,u形孔6包围的部分随侧壁板翻折,从底板1的下端面延伸出去,形成6个方形阵列分布的支座。
36.参考图1、图2,四个侧壁板均经过四次翻折形成所述包装盒内衬的四个侧壁,侧壁板上均设置有3个翻折边,每个翻折边均与该侧壁板与底板1的侧壁板连接边平行。本技术实施例中以第四侧板5为例进行说明。
37.第四侧板5的3个翻折边从侧壁板靠近底板1的位置到远离底板1的位置依次为:第一翻折边7、第二翻折边8和第三翻折边9。侧壁板沿翻折边翻折的角度均为90度。
38.参考图2,侧壁板首先沿侧壁板与底板1的连接边翻折朝向底板1上端面11翻折90度形成外壁10;而后沿第一翻折边7朝向底板1上端面11翻折90度形成上端面11;再后沿第二翻折边8朝向底板1上端面11翻折90度形成内壁12;最后沿第三翻折边9翻折形成粘接边13,粘接在底板1上。
39.参考图1、图2,第一侧板2靠近第二侧板3的一侧和第三侧板4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接板14,卡接板14向上延伸。第四侧板5靠近第三侧板4的一侧和第二侧板3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接槽15,卡接槽15从侧板边缘向侧板中间延伸,延伸方向与侧板和底板1连接边的方向平行。第二侧板3分别与第一侧板2和第三侧板4卡接,第四侧板5和第三侧板4卡接,卡接槽15和卡接板14位置对应,相互卡接。
40.参考图1、图2,第一侧板2远离所述第二侧板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封闭板16,第四侧板5远离所述第三侧板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封闭板17,第一封闭板16和第二封闭板17靠近翻折边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接板18和第二插接板20。第一封闭板16和第二封闭板17均为方形板,第一封闭板16的两边分别与第一侧板2的第二翻折边8和第三翻折边9平行且相接,第二封闭板17的两边分别与第三侧板4的第二翻折边8和第三翻折边9平行且相接,第一侧板2和第三侧板4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接槽19和第二插接槽21。
41.第一封闭板16由一垂直于第一侧板2上翻折边的翻折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翻折后伸入第一侧板2形成的双层侧壁的内部,另一部分翻折后封闭第一侧板2形成的双层侧壁。第二封闭板17由一垂直于第三侧板4上翻折边的翻折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翻折后伸
入第三侧板4形成的双层侧壁的内部,另一部分翻折后封闭第一侧板2形成的双层侧壁。
42.第一插接板18和第一插接槽19卡接,第二插接板20和第二插接槽21卡接。
43.参考图1、图2,第二侧板3和第三侧板4位于第一翻折边7和第三翻折边9之间分别开设有形状、尺寸相同的侧壁通孔22,侧壁通孔22经过第二翻折边8。翻折后,侧壁通孔22形成的取物槽位于侧壁的上端面11和内壁12的交接位置处。
44.参考图1、图3,四个侧壁板在翻折后的粘接边13拼成一环形框架,环形框架所围的区域为四边分别与底板1四边平行的矩形。
45.包装盒内衬中填充有海绵填充物,在物品和包装盒内衬间起到缓冲作用。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包装盒内衬的实施原理为:侧壁板通过翻折、粘接后形成双层的侧壁;底板1上开设u形槽,放置形成支座;第二侧板3和第四侧板5上设置有侧壁通孔22,在翻折后形成方便拿取用的槽;第一封闭板16和第二封闭板17翻折后封闭双层的侧壁;侧壁板的粘接边13在底板1上拼接成围成矩形区域的环状,保证底板1的部分平整,限制物品的位置;海绵填充物在物品和包装盒内衬间起到缓冲作用。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