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温控器底壳组件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18 19:48: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上料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温控器底壳组件的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温控器由底壳组件、固定支架、导向片、陶瓷棒、双金属片与上盖组装而成,每个零部件需放置于预设工位上进行组装,而现有的组装工序为人工或半自动流水线的形式进行上料操作,生产效率较低,且耗费人力,并且上料设备的输送精度或准确度也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温控器底壳组件的上料装置,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一振动盘等配合协作,实现自动化上料,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手工或半自动化上料操作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温控器底壳组件的上料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一振动盘;
6.该上料装置能够将工件移至第一转盘,第一转盘的边缘部设有多个均布的治具,治具设有圆形的固定槽;
7.第一振动盘用于输送工件;
8.第二驱动机构能够将工件推送至预设位置;
9.第一驱动机构能够将预设位置的工件移至治具。
10.由此,本上料装置能够将底壳组件等工件移至第一转盘,实现自动上料,提高工作效率。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夹紧气缸与第一夹紧部,第一夹紧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且呈“l”形的第一夹块;
12.第一夹紧气缸能够驱动两第一夹块作相对运动。
13.由此,第一夹紧气缸驱动两第一夹块实现夹持与松放操作。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水平气缸、第一滑板、第一竖直气缸与第一滑块;
15.第一水平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一滑板驱动连接;
16.第一滑板能够水平滑动的连接于第一基架;
17.第一竖直气缸连接于第一滑板,且第一竖直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一滑块驱动连接;
18.第一滑块能够竖直滑动的连接于第一滑板;
19.第一夹紧气缸连接于第一滑块。
20.由此,第一水平气缸驱动第一滑板水平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夹紧部水平运动,第一竖直气缸驱动第一滑块竖直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夹紧部竖直运动,实现第一夹紧部能够多方向运动,进而对工件进行夹持并移至第一转盘。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推针,第一振动盘包括第一末端输送段,第
一末端输送段设有预设位置;
22.推针能够将位于第一末端输送段的工件推至预设位置。
23.由此,推针并排的设有两个,将工件推送至预设位置,以便第一驱动机构更精准的夹持工件。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水平气缸、第二滑板、第二竖直气缸与第二滑块;
25.第二水平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二滑板驱动连接;
26.第二滑板能够水平滑动的连接于第一基架;
27.第二竖直气缸连接于第二滑板,且第二竖直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二滑块驱动连接;
28.第二滑块能够竖直滑动的连接于第二滑板;
29.推针连接于第二滑块。
30.由此,第二水平气缸驱动第二滑板水平运动,从而带动推针水平运动,第二竖直气缸驱动第二滑块竖直运动,从而带动推针竖直运动,实现推针能够多方向运动,进而对工件进行推送。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均设于第一基架;
32.第一基架设有第一限位螺钉。
33.由此,第一基架的顶部设有横板,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均设于横板上,横板两端均设有侧板,侧板均设有第一限位螺钉,用以限定两驱动机构的行程。
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末端输送段设有多个第一检测器。
35.由此,第一检测器为红外线检测器,用于检测工件的位置,第一末端输送段的预设位置处也设有第一检测器,从而提高自动化水平。
3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一振动盘等配合协作,实现自动化上料,提高工作效率;
37.并且第二驱动机构将工作推送到预设位置后,第一驱动机构再进行夹持上料,提高第一驱动机构的夹持精度与准确度。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器底壳组件的上料装置的俯视图;
3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器底壳组件的上料装置的轴测图,其中省略第一振动盘;
4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图;
4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器的轴测图;
4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器的分解图;
43.其中:100-第一转盘;110-治具;110a-固定槽;11-第一驱动机构;111-第一水平气缸;112-第一滑板;113-第一竖直气缸;114-第一滑块;115-第一夹紧气缸;116-第一夹紧部;1161-第一夹块;12-第二驱动机构;121-第二水平气缸;122-第二滑板;123-第二竖直气缸;124-第二滑块;125-推针;13-第一基架;131-第一限位螺钉;14-第一振动盘;141-第一末端输送段;141a预设位置;142-第一检测器;10-第一检测机构;101-管体;300-温控器;310-底壳组件;320-固定支架;330-导向片;340-陶瓷棒;350-双金属片;360-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5.参考图1至图5,温控器底壳组件的上料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1、第二驱动机构12与第一振动盘14;
46.该上料装置能够将工件移至第一转盘100,第一转盘100的边缘部设有多个均布的治具110,治具110设有圆形的固定槽110a;
47.第一振动盘14用于输送工件;
48.第二驱动机构12能够将工件推送至预设位置141a;
49.第一驱动机构11能够将预设位置141a的工件移至治具110。
50.温控器300由底壳组件310、固定支架320、导向片330、陶瓷棒340、双金属片350与上盖360组装而成,本上料装置用于将底壳组件310等工件移至第一转盘100,实现自动上料,提高工作效率。
51.底壳组件310等工件于第一振动盘14的振动下沿着输送导轨运动进给,当工件输送至第一末端输送段141时,第二驱动机构12推动工件至预设位置141a,便于第一驱动机构11更精准的夹持工件,然后第一驱动机构11将工件移至转盘的治具110,固定槽110a的形状与底壳组件310的外形相符合,用于放置底壳组件310等工件,实现自动上料,并且第二驱动机构12推动工件至预设位置141a,利于减少第一驱动机构11夹持不到工件等空操作,提高第一驱动机构11的夹持效率与准确率。
52.进一步说明,第一转盘100由相应的电机驱动其转动,以转动来进行工位进给转换。
53.进一步说明,第一驱动机构11包括第一夹紧气缸115与第一夹紧部116,第一夹紧部11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且呈“l”形的第一夹块1161;
54.第一夹紧气缸115能够驱动两第一夹块1161作相对运动。第一夹紧气缸115驱动两第一夹块1161实现夹持与松放操作。
55.进一步说明,第一驱动机构11还包括第一水平气缸111、第一滑板112、第一竖直气缸113与第一滑块114;
56.第一水平气缸111的输出端与第一滑板112驱动连接;
57.第一滑板112能够水平滑动的连接于第一基架13;
58.第一竖直气缸113连接于第一滑板112,且第一竖直气缸113的输出端与第一滑块114驱动连接;
59.第一滑块114能够竖直滑动的连接于第一滑板112;
60.第一夹紧气缸115连接于第一滑块114。
61.第一水平气缸111驱动第一滑板112水平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夹紧部116水平运动,第一竖直气缸113驱动第一滑块114竖直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夹紧部116竖直运动,实现第一夹紧部116能够多方向运动,进而对工件进行夹持并移至第一转盘100。
62.进一步说明,第一滑板112与第一基架13之间可设置导轨连接结构。
63.进一步说明,第一滑块114与第一滑板112之间可设置导轨连接结构。
64.进一步说明,第二驱动机构12包括推针125,第一振动盘14包括第一末端输送段141,第一末端输送段141设有预设位置141a;
65.推针125能够将位于第一末端输送段141的工件推至预设位置141a。
66.推针125并排的设有两个,将工件推送至预设位置141a,以便第一驱动机构11更精准的夹持工件。
67.进一步说明,第二驱动机构12还包括第二水平气缸121、第二滑板122、第二竖直气缸123与第二滑块124;
68.第二水平气缸121的输出端与第二滑板122驱动连接;
69.第二滑板122能够水平滑动的连接于第一基架13;
70.第二竖直气缸123连接于第二滑板122,且第二竖直气缸123的输出端与第二滑块124驱动连接;
71.第二滑块124能够竖直滑动的连接于第二滑板122;
72.推针125连接于第二滑块124。
73.第二水平气缸121驱动第二滑板122水平运动,从而带动推针125水平运动,第二竖直气缸123驱动第二滑块124竖直运动,从而带动推针125竖直运动,实现推针125能够多方向运动,进而对工件进行推送。
74.进一步说明,第二滑板122与第二基架之间可设置导轨连接结构;
75.进一步说明,第二滑块124与第二滑板122之间可设置导轨连接结构;
76.进一步说明,第一驱动机构11与第二驱动机构12均连接于第一基架13;
77.第一基架13设有第一限位螺钉131。
78.第一基架13的顶部设有横板,第一驱动机构11与第二驱动机构12均设于横板上,横板的两端均设有侧板,侧板均设有第一限位螺钉131,用以限定两驱动机构的行程。
79.进一步说明,第一末端输送段141设有多个第一检测器142。第一检测器142为红外线检测器,用于检测工件的位置,第一末端输送段141的预设位置141a处也设有第一检测器142,从而提高自动化水平。
80.进一步说明,该上料装置还包括第一检测机构10,第一检测机构10能够对上料后的工件进行位置检测。
81.由此,第一检测机构10位于该上料装置的一侧,工件上料后,第一转盘100转动至下一工位,第一检测机构10对该工位进行检测,第一检测机构10包括管体101,管体101的管口设有第二检测器,第二检测器为红外线检测器,用于检测底壳组件310等工件是否放置到位。
82.进一步说明,管体101可与真空设置连接,使管体101形成一定负压气流,从而能够去除底壳组件310的灰尘。
83.以上公开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