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承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7 22: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各类机加中需要旋转角度的零件加工,需要人工更换承载装置进行角度替换,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快速完成角度变更的承载装置。
4.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承载装置,包括承载部、主体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驱动机构,所述承载部可转动地装设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工件;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装设于所述主体部上,另一端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相对两端的底部;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转动;当所述承载部转动后接触所述第一限位部时,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止挡所述承载部转动并使所述承载部保持一定倾斜角度;当所述承载部反向转动后接触所述第二限位部时,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止挡所述承载部转动并使所述承载部平行于所述主体部。
5.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支撑件及配合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装设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配合件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靠近所述承载部的一端;所述配合件设有斜面,所述斜面用于接触所述承载部底面以止挡所述承载部转动,并将所述承载部限制在与所述斜面相同的倾斜角度。
6.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顶部设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平行于所述主体部,用于接触所述承载部的底面以止挡所述承载部转动,并使所述承载部平行于所述主体部。
7.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抵推件、第二驱动件及第二抵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抵推件装设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上;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推件装设于所述第二驱动件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推件升降,所述第一抵推件用于抵推所述承载件的一侧以驱动所述承载件转动,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抵推件升降,所述第二抵推件用于抵推所述承载件的另一侧以驱动所述承载件反向转动。
8.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推件、所述第二抵推件靠近所述承载部的一端呈半球状以减少摩擦。
9.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通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及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抵推件及所述第二抵推件交错升降并保持升降后的位置。
10.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包括底座、支架、转轴及旋转固定件,所述底座
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驱动机构,所述支架装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转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旋转固定件穿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承载部装设于所述旋转固定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上。
11.上述承载装置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承载部转动,通过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限制承载部的角度,以实现带动工件在水平及所需角度之间快速切换的目的。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承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3.图2为图1中承载装置另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14.图3为图1中承载装置的分解图。
15.图4为图1中第一支撑件及多种配合件的分解图。
16.图5为图2中驱动机构、电磁阀和管路的示意图。
17.图6为图1中承载装置的侧视图。
18.图7为图1中vii-vii的剖视图。
19.图8为图2中承载装置的侧视图。
20.图9为图2中ix-ix的剖视图。
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2.承载装置
ꢀꢀꢀꢀꢀꢀꢀꢀꢀꢀꢀꢀꢀꢀꢀꢀꢀꢀꢀꢀꢀꢀꢀꢀ
100
23.治具
ꢀꢀꢀꢀꢀꢀꢀꢀꢀꢀꢀꢀꢀꢀꢀꢀꢀꢀꢀꢀꢀꢀꢀꢀꢀꢀꢀꢀ
200
24.工件
ꢀꢀꢀꢀꢀꢀꢀꢀꢀꢀꢀꢀꢀꢀꢀꢀꢀꢀꢀꢀꢀꢀꢀꢀꢀꢀꢀꢀ
300
25.承载部
ꢀꢀꢀꢀꢀꢀꢀꢀꢀꢀꢀꢀꢀꢀꢀꢀꢀꢀꢀꢀꢀꢀꢀꢀꢀꢀ
10
26.主体部
ꢀꢀꢀꢀꢀꢀꢀꢀꢀꢀꢀꢀꢀꢀꢀꢀꢀꢀꢀꢀꢀꢀꢀꢀꢀꢀ
20
27.底座
ꢀꢀꢀꢀꢀꢀꢀꢀꢀꢀꢀꢀꢀꢀꢀꢀꢀꢀꢀꢀꢀꢀꢀꢀꢀꢀꢀꢀ
21
28.支架
ꢀꢀꢀꢀꢀꢀꢀꢀꢀꢀꢀꢀꢀꢀꢀꢀꢀꢀꢀꢀꢀꢀꢀꢀꢀꢀꢀꢀ
22
29.转轴
ꢀꢀꢀꢀꢀꢀꢀꢀꢀꢀꢀꢀꢀꢀꢀꢀꢀꢀꢀꢀꢀꢀꢀꢀꢀꢀꢀꢀ
23
30.旋转固定件
ꢀꢀꢀꢀꢀꢀꢀꢀꢀꢀꢀꢀꢀꢀꢀꢀꢀꢀꢀꢀꢀꢀ
24
31.第一限位部
ꢀꢀꢀꢀꢀꢀꢀꢀꢀꢀꢀꢀꢀꢀꢀꢀꢀꢀꢀꢀꢀꢀ
30
32.第一支撑件
ꢀꢀꢀꢀꢀꢀꢀꢀꢀꢀꢀꢀꢀꢀꢀꢀꢀꢀꢀꢀꢀꢀ
31
33.配合件
ꢀꢀꢀꢀꢀꢀꢀꢀꢀꢀꢀꢀꢀꢀꢀꢀꢀꢀꢀꢀꢀꢀꢀꢀꢀꢀ
32
34.斜面
ꢀꢀꢀꢀꢀꢀꢀꢀꢀꢀꢀꢀꢀꢀꢀꢀꢀꢀꢀꢀꢀꢀꢀꢀꢀꢀꢀꢀ
32a
35.第二限位部
ꢀꢀꢀꢀꢀꢀꢀꢀꢀꢀꢀꢀꢀꢀꢀꢀꢀꢀꢀꢀꢀꢀ
40
36.限位面
ꢀꢀꢀꢀꢀꢀꢀꢀꢀꢀꢀꢀꢀꢀꢀꢀꢀꢀꢀꢀꢀꢀꢀꢀꢀꢀ
40a
37.驱动机构
ꢀꢀꢀꢀꢀꢀꢀꢀꢀꢀꢀꢀꢀꢀꢀꢀꢀꢀꢀꢀꢀꢀꢀꢀ
50
38.第一驱动件
ꢀꢀꢀꢀꢀꢀꢀꢀꢀꢀꢀꢀꢀꢀꢀꢀꢀꢀꢀꢀꢀꢀ
51
39.第一抵推件
ꢀꢀꢀꢀꢀꢀꢀꢀꢀꢀꢀꢀꢀꢀꢀꢀꢀꢀꢀꢀꢀꢀ
52
40.第二驱动件
ꢀꢀꢀꢀꢀꢀꢀꢀꢀꢀꢀꢀꢀꢀꢀꢀꢀꢀꢀꢀꢀꢀ
53
41.第二抵推件
ꢀꢀꢀꢀꢀꢀꢀꢀꢀꢀꢀꢀꢀꢀꢀꢀꢀꢀꢀꢀꢀꢀ
54
42.电磁阀
ꢀꢀꢀꢀꢀꢀꢀꢀꢀꢀꢀꢀꢀꢀꢀꢀꢀꢀꢀꢀꢀꢀꢀꢀꢀꢀ
60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4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

固定于

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

连接

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

设置于

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垂直的



水平的









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或/及

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6.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承载装置,包括承载部、主体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驱动机构,所述承载部可转动地装设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工件;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装设于所述主体部上,另一端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相对两端的底部;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转动;当所述承载部转动后接触所述第一限位部时,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止挡所述承载部转动并使所述承载部保持一定倾斜角度;当所述承载部反向转动后接触所述第二限位部时,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止挡所述承载部转动并使所述承载部平行于所述主体部。
47.上述承载装置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承载部转动,通过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限制承载部的角度,以实现带动工件在水平及所需角度之间快速切换的目的。
4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9.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以快速完成角度变更的承载装置100,承载装置100包括承载部10、主体部20、第一限位部30、第二限位部40及驱动机构50。主体部20水平放置。承载部10呈四边形板状,其两侧可转动地装设于主体部20上,承载部10用于承载治具200,治具200上承载工件300。第一限位部30、第二限位部40的一端装设于主体部20上,另一端分别设于承载部10底部相对的两侧。驱动机构50设于主体部20上,驱动机构50用于驱动承载部10转动。当承载部10转动后接触第一限位部30的顶部时,第一限位部30用于止挡承载部10转动并使承载部10保持所需的倾斜角度;当承载部10反向转动后接触第二限位部40时,第二限位部40用于止挡承载部10转动并使承载部10保持水平状态。
50.请参阅图3及图4,第一限位部30包括第一支撑件31及配合件32,第一支撑件31竖直装设于主体部20上。配合件32可拆卸地装设于第一支撑件31的顶端。配合件32设有斜面32a,斜面32a的倾斜角度与配合件32的高度配合作用使斜面32a在承载部10转动时,可以完全接触到承载部10的底面以止挡承载部10的转动,并将承载部10限制在与斜面32a相同的倾斜角度。承载装置100包括多种配合件32,每个配合件32设有不同的高度与斜面32a的倾斜角度,针对每一个承载件10的所需倾斜角度,将相对应的配合件32安装至第一支撑件31上。在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不同的配合件32可使承载部10转动至0-45度之间任意一角度,如20度、30度、35度等。
51.请参阅图3,第二限位部40顶部设有限位面40a,限位面40a设于水平状态时承载部10底部的位置,限位面40a用于在承载部10反向转动时接触承载部10的底面以止挡承载部10转动,以将承载部10限制于水平状态。在一实施方式中,承载部10一侧的两个角下方各设有一个第一限位部30,另一侧的两个角下方各设有一个第二限位部40,便于保证承载部的稳定性。
52.请参阅图3,驱动机构50包括第一驱动件51、第一抵推件52、第二驱动件53及第二抵推件54。第一驱动件51竖直设于主体部20靠近第一限位部30的一侧,第一抵推件52装设于第一驱动件51上。第二驱动件53竖直设于主体部20靠近第二限位部40的一侧,第二抵推件54装设于第二驱动件53上。第一驱动件51用于驱动第一抵推件52升降,第一抵推件52上升时用于抵推承载件10的一侧以驱动承载件10转动至水平。第二驱动件51用于驱动第二抵推件54升降,第二抵推件54上升时用于抵推承载件10的另一侧以驱动承载件10反向转动至倾斜角度。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抵推件52与第二抵推件54呈杆状,第一抵推件52、第二抵推件54靠近承载部10的一端呈半球状以减少与承载件10的摩擦。
53.请参阅图5,驱动机构50还包括控制单元(图未示),控制单元通讯连接第一驱动件51及第二驱动件53,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抵推件52在上升时第二抵推件54同时下降,或第二抵推件54在上升时第一抵推件52同时下降,以及两者在承载部10于倾斜状态和水平状态时保持住当前位置。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51与第二驱动件53为气缸,控制单元通过电磁阀60控制气缸的进气以控制第一抵推件52、第二抵推件54的交替升降:第一驱动件51的上进气管与第二驱动件53的下进气管相连接,第一驱动件51的下进气管与第二驱动件53的上进气管相连接,使得电磁阀60可保证第一抵推件52与第二抵推件54同步交错升降。
54.请参阅图3,主体部20包括底座21、两个支架22、两个转轴23及两个旋转固定件24。底座21用于承载第一限位部30、第二限位部40及驱动机构50。两个支架22分别装设于底座21的两侧上,两个转轴23分别可转动地穿设于每个支架22远离底座21的一端,且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两个旋转固定件24分别穿设于转轴23上。承载部10两侧装设于旋转固定件24远离底座21的一侧上。承载部10通过旋转固定件24绕转轴23转动。在一实施方式中,底座21及支架22呈板状,转轴23通过轴承连接支架22。
55.请参阅图5、图6、图7、图8及图9,承载装置100的工作方式为,初始状态第一抵推件52上升,第二抵推件54下降使承载件10接触第二限位部40以保持平行;需要改变角度时,第一抵推件52下降,第二抵推件54上升使承载件10接触配合件32,此时工件300的角度与斜面32a的角度相同。重复上述操作可使承载件10在倾斜和水平之间切换。
56.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承载部1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转动安装于底座21上。
57.上述承载装置100通过驱动机构50驱动承载部10转动,通过第一限位部30、第二限位部40限制承载部10的角度,以实现带动工件300在水平及所需角度之间快速切换的目的。
58.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技术精神内做其它变化等用在本技术的设计,只要其不偏离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均可。这些依据本技术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技术所公开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