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安全气囊折叠的方法和安全气囊装置与流程

2021-12-07 21: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汽车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气囊折叠的方法和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汽车的中控屏越来越大已经是一个趋势,但是中控屏太大会干涉安全气囊囊袋的展开,进而导致降低或者无保护性能、刮擦囊袋引起囊袋破损、击碎大屏有硬质飞溅物。另外,囊袋打开过程中容易打碎挡风玻璃、越过大屏展开后囊袋跳动量通常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气囊折叠的方法和安全气囊装置,能够让气囊越过中控大屏之后再完全展开,既避免了中控大屏的干涉又能提高展开姿态的稳定性、降低对汽车内其他部件的损坏,大大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4.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折叠的方法,包括:
5.将气囊的两个侧翼向后侧翻折;
6.将气囊的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翻折;该乘员保护区域是指该气囊上部的展开后与乘员接触的区域;
7.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对折至少一次。
8.可选地,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对折至少一次,包括: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对折两次。
9.可选地,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对折至少一次之后,还包括:缝合折叠后的所述乘员保护区域。
10.可选地,将气囊的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翻折之前,还包括:确定非折叠区域的高度;该非折叠区域是指该气囊中无需折叠的区域;
11.将气囊的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翻折,包括:将气囊的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翻折,使得该乘员保护区域的顶端边缘与该非折叠区域的顶端边缘对齐。
12.可选地,该非折叠区域的高度是根据容纳该气囊的气囊壳体的尺寸确定的。
13.可选地,该乘员保护区域上设置有排气孔。
1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壳体,以及设置于该气囊壳体内的气体发生器和安全气囊;其中,该安全气囊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折叠后挤压到该气囊壳体内,该气体发生器用于为该安全气囊充气。
15.上述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折叠方法气囊展开过程中各个部分分阶段展开,能够让气囊越过中控大屏之后再完全展开,既避免了中控大屏的干涉又能提高展开姿态的稳定性、降低对汽车内其他部件的损坏,大大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16.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1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的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1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气囊的前侧面示意图;
2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气囊的后侧面示意图;
21.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气囊的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翻折后的示意图;
22.图5是图4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
23.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翻折的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对折一次后的示意图;
24.图7是图6中沿b-b方向的示意图;
25.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翻折的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对折两次后的示意图;
26.图9是图8中沿c-c方向的示意图;
27.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折叠后的乘员保护区域缝合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2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折叠的方法。图1示出了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的区域划分的示意图,图2-10示出了本发明可选实施例中的安全气囊折叠的方法的示意图。
30.前侧和后侧是指两个不同的方向,通常情况下,前侧是指朝向乘员的一侧,后侧是指与背向乘员的一侧。与气囊而言,前侧面和后侧面是指气囊的两个不同侧面,通常情况下,前侧面是指主体部分朝向乘员侧的侧面,后侧面是指与前侧面相对的侧面。
3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气囊100的前侧面示意图,图中:10代表气囊100的两个侧翼;90代表气囊100的充气口;30代表气囊100的ip(instrument panel,仪表盘)接触区域,此部分在气囊100展开时与ip接触支撑整个气囊的形态。在折叠气囊100时,首先将气囊100的两个侧翼10向后侧翻折。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气囊100的后侧面示意图,图中,气囊100的两个侧翼10处于翻折状态。
32.将气囊100的两个侧翼10向后侧翻折之后,再将气囊100的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翻折。该乘员保护区域是指气囊100上部的展开后与乘员接触的区域,该区域可以在气囊100展开过程中保护乘员的头部。在将气囊100的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翻折时,可以沿着乘员保护区域20的底部边缘将整个气囊向前侧翻折,也可以沿着乘员保护区域20的底部边缘仅将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翻折。通常情况下,将气囊100的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翻折时,会使得气囊100前侧面中至少一部分ip接触区域30被翻折后内塞于乘员保护区域20翻折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中。图5是图4中沿a-a方向的示意图,图中40代表后续折叠区域(即本
步骤中不翻折、但是后续对折步骤中会被折叠的区域),从图5可以看出,从图3所示的状态得到图4所示的状态的折叠方式为:沿着乘员保护区域的底部边缘仅将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翻折。如图4所示,乘员保护区域40中虚线区域示出的区域即为内塞于乘员保护区域20翻折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中的ip接触区域30。
33.将气囊100的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翻折之后,继续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对折至少一次。对折的次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设定,例如容纳该气囊100的气囊壳体的尺寸较大时,对折次数可以较少,翻折对折次数可以较多。可选地,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对折至少一次,包括: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对折两次。
34.图4中的c字型符号代表对折,以图4示出的状态为基础,将c字型上部分向下翻折从而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对折一次,对折之后的状态如图6所示。图7是图6中沿b-b方向的示意图,从图7可以看出,从图4所示的状态得到图6所示的状态的折叠方式为:将整个气囊向前侧对折使得图4中乘员保护区域的顶部边缘与底部边缘重合。
35.图6中的c字型符号代表对折,以图6示出的状态为基础,将c字型上部分向下翻折从而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再对折一次,对折之后的状态如图8所示。图9是图8中沿c-c方向的示意图,从图9可以看出,从图6所示的状态得到图8所示的状态的折叠方式为:将整个气囊向前侧对折使得图6中乘员保护区域的顶部边缘与底部边缘重合。
3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的区域划分的示意图。图中:60代表一级提升区域,此部分区域决定了气囊第一次展开上升的高度;70代表二级提升区域,此部分在一级提升区域展开的基础上再次将气囊展开提升。气囊100展开的过程如下:第一阶段,气囊100展开时囊袋集中向上膨胀一定高度,本阶段向上膨胀的高度由一级提升区域60的尺寸决定;第二阶段,囊袋向前方移动,两翼折叠部分开始展开再次将囊袋提升一个高度来越过中控屏,本阶段向上膨胀的高度由二级提升区域70的尺寸决定;第三阶段ip接触区域的囊袋迅速展开与ip接触来保证囊袋姿态的稳定性。通过控制第一阶段的高度(即一级提升区域60的尺寸)就可以控制气囊对风挡的冲击力,然后通过第二阶段的两翼的尺寸(即二级提升区域70的尺寸)来控制越屏的再次提升的高度,最后第三阶段稳定支撑了气囊100的稳定性。本发明实施例可以让气囊100越过中控大屏之后再完全展开,既避免了中控大屏干涉又能保证展开姿态稳定,对乘员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37.可选地,将翻折的该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对折至少一次之后,还包括:缝合折叠后的乘员保护区域。在缝合时,通常将乘员保护区域20与后续折叠区域40缝合在一起。在气囊展开的第二阶段,囊袋向前侧移动的时候预缝线爆开,两翼折叠部分开始展开再次将囊袋提升一个高度来越过中控屏。通过设置预缝线,便于控制气囊展开过程中各个区域的展开顺序。
38.可选地,将气囊100的乘员保护区域20向前侧翻折之前,还包括:确定非折叠区域的高度。该非折叠区域是指气囊100中无需折叠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非折叠区域是指气囊100中无需折叠的区域是指该区域不对折和翻折,但不排除在将翻折的乘员保护区域20对折之后与该非折叠区域折叠起来。将气囊的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翻折,包括:将气囊的乘员保护区域向前侧翻折,使得该乘员保护区域的顶端边缘与该非折叠区域的顶端边缘对齐。通常预先确定非折叠区域的高度,便于准确控制折叠后气囊的尺寸。
39.可选地,该非折叠区域的高度是根据容纳该气囊100的气囊壳体的尺寸确定的。通常情况下,当气囊壳体的尺寸较大时,可以将非折叠区域的高度设置为较大的值,反之可以将非折叠区域的高度设置为较小的值。
40.可选地,该乘员保护区域上设置有排气孔。如图3所示,在气囊两个侧翼10上分别设置一个排气孔,以便气囊展开时对乘员起到缓冲作用。
4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壳体,以及设置于该气囊壳体内的气体发生器和安全气囊;其中,该安全气囊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折叠后挤压到该气囊壳体内,该气体发生器用于为该安全气囊充气。
4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气囊展开过程中各个部分分阶段展开,能够让气囊越过中控大屏之后再完全展开,既避免了中控大屏的干涉又能提高展开姿态的稳定性、降低对汽车内其他部件的损坏,大大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43.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