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3: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快,在高原、山区、丘陵、海滩、江河湖海滩涂等各种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施工越来越多,现场施工时经常遇到地下有流沙,溶洞、岩层等各种复杂地质状况,传统的挖掘机具和施工方法很难施工。近几年国内外出现各种工程机械,这些工程机械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还具备优良的工作性能。
3.这类工程机械通常采用液压驱动,同时还会设置诸多旋转轴,这种工程机械中的旋转轴两端分别设有孔,一个孔与插销或其他零件配合,用于固定旋转轴,另一个端面上的孔用于向旋转轴内注入液压油。现有技术中,旋转轴两个孔的加工方式为,在加工一个端面上的孔后拆卸旋转轴再翻转180
°
,再对旋转轴夹紧找正,接着加工另外一个端面上的孔。由于两个孔之间有形位公差要求,一旦拆卸后翻转再夹紧,一方面由于重复装夹误差使得形位公差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多次装夹费时费力,旋转轴加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能一次夹紧加工两个端面上的孔,避免重复装夹引起的形位公差难以保证的情况,减少装夹,提高旋转轴上的钻孔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包括基座,
7.所述基座底部设有定位部;
8.以及设于所述基座两侧的夹持部,设置在加工设备上的旋转盘夹持所述夹持部旋转;
9.包括与所述基座侧部连接的连接轴,压紧组件包括所述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上设有压紧件,所述压紧件用于从旋转轴的径向方向施加压紧力;
10.在所述连接轴的轴线方向上,设有与所述压紧件相对设置的承托座,所述承托座用于支撑所述旋转轴的侧壁;
11.所述定位部的一侧设于避让部,所述避让部用于当对旋转轴底部钻孔时避让钻头。
12.优选地,所述连接轴的两侧均安装有旋转轴;
13.每个所述旋转轴的底部均设有定位部、避让部;
14.所述压紧组件包括与所述连接轴连接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设有两个压紧件,两个所述压紧件分别对所述旋转轴压紧;
15.每个旋转轴底部均设有所述承托座。
16.优选地,在所述连接轴与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设有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连接轴螺装连接。
17.优选地,所述连接轴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上,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与所述连接轴同心设置,所述固定轴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轴外径;
18.所述连接轴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固定轴的端面,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座的底部相接触。
19.优选地,所述压紧组件包括与所述连接座连接的铰接轴,通过所述铰接轴,所述压紧件与所述连接座铰接。
20.优选地,所述基座靠近所述夹持部的侧部上设有加强筋。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包括基座,基座底部设有定位部,以及设于基座两侧的夹持部,设置在加工设备上的旋转盘夹持夹持部旋转,包括与基座侧部连接的连接轴,压紧组件包括连接轴,连接轴的另一端上设有压紧件,压紧件用于从旋转轴的径向方向施加压紧力,在连接轴的轴线方向上,设有与压紧件相对设置的承托座,承托座用于支撑旋转轴的侧壁,定位部的一侧设于避让部,避让部用于当对旋转轴底部钻孔时避让钻头。当需要对旋转轴钻孔时,将旋转轴端部上的直边与定位部相抵靠,定位部作为旋转轴上的基准轴,同时基座的底面作为旋转轴加工钻孔的基准面,再通过压紧件进行压紧,使得旋转轴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晃动,当远离旋转轴顶部上的孔钻完后,加工设备上的旋转盘夹持住夹持部,将基座、待加工的旋转轴、连接轴、压紧件以及承托座进行整体旋转180
°
,将旋转轴上靠近定位部的端面翻转成朝上,在将原先位于底部的旋转轴端面上的孔加工完成,为了减少基座底部对钻孔的影响,在旋转轴端面上设置避让部,可以避免对加工钻头与基座底部的干涉。这样通过一次装夹,就可将旋转轴上两端的孔均加工完成,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能一次夹紧加工两个端面上的孔,避免重复装夹引起的形位公差难以保证的情况,减少装夹,提高旋转轴上的钻孔效率。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中的标号说明:1、基座;2、定位部;3、夹持部;4、连接轴;5、压紧件;6、承托座;7、避让部;8、连接座;9、螺母;10、固定轴;11、弹簧;12、铰接轴;1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请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包括基座1,基座1底部设有定位部2,以及设于基座1两侧的夹持部3,设置在加工设备上的旋转盘夹持夹持部3旋转,包括与基座1侧部连接的连接轴4,压紧组件包括连接轴4,连接轴4的另一端上设有压紧件5,压紧件5用于从旋转轴的径向方向施加压紧力,在连接轴4的轴线方向上,设有与压紧件5相对设置的承托座6,承托座6用于支撑旋转轴的侧壁,定位部2的一侧设于避让部7,避让部7用于当对旋转轴底部钻孔时避让钻头。当需要对旋转轴钻孔时,将旋转轴端部上的直边与定位部2相抵靠,定位部2作为旋转轴上的基准轴,同时基座1的底面作为旋转轴加工钻孔的基准面,再通过压紧件5进行压紧,使得旋转轴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晃动,当远离旋转轴顶部上的孔钻完后,加工设备上的旋转盘夹持住夹持部3,将基座1、待加工的旋转轴、连接轴4、压紧件5以及承托座6进行整体旋转180
°
,将旋转轴上靠近定位部2的端面翻转成朝上,在将原先位于底部的旋转轴端面上的孔加工完成,为了减少基座1底部对钻孔的影响,在旋转轴端面上设置避让部7,可以避免对加工钻头与基座1底部的干涉。这样通过一次装夹,就可将旋转轴上两端的孔均加工完成,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工程机械旋转轴用的钻孔夹具,能一次夹紧加工两个端面上的孔,避免重复装夹引起的形位公差难以保证的情况,减少装夹,提高旋转轴上的钻孔效率。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连接轴4的两侧均安装有旋转轴,每个旋转轴的底部均设有定位部2、避让部7,压紧组件包括与连接轴4连接的连接座8,连接座8上设有两个压紧件5,两个压紧件5分别对旋转轴压紧,每个旋转轴底部均设有承托座6。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同时装夹两个旋转轴,且连接轴4两侧的结构对称,使得加工过程中不会发生晃动。另一方面,同时对两个旋转轴加工,提高了旋转轴钻孔加工的效率。
31.进一步地,在连接轴4与远离旋转轴的一端设有螺母9,螺母9与连接轴4螺装连接。螺母9的设置能避免压紧件5从连接轴4上脱离,另一方面,还使得压紧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强,容易拆卸,能确保压紧件5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可靠性。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连接轴4靠近基座1的方向上,设有固定轴10,固定轴10与连接轴4同心设置,固定轴10的外径大于连接轴4外径,连接轴4上套设有弹簧11,弹簧11的一端抵靠于固定轴10的端面,另一端与连接座8的底部相接触。将固定轴10固定在基座1的侧壁上,通过调整压紧件5在连接轴4上的位置,可以适应不同直径大小的旋转轴装夹加工,固定轴10的外径大于连接轴4的外径,使得弹簧11的一端可以抵靠于固定轴10端面,另一方面,弹簧11的设置,能降低连接轴4所收到冲击载荷,提高连接轴4的使用寿命。
33.进一步地,压紧组件包括与连接座8连接的铰接轴12,通过铰接轴12,压紧件5与连接座8铰接。这种铰接结构的设置,使得压紧件5能摆动,方便旋转轴在加工之前的安装,避免压紧件5与旋转轴之间干涉摩擦,进而影响旋转轴表面精度。
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基座1靠近夹持部3的侧部上设有加强筋13。加强筋13的设置能提高基座1与夹持部3位置处的结构刚性,避免夹持部3的根部因应力过大而出
现裂痕,大大提高了夹持部3与基座1的使用寿命。
35.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采用递进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