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的制作方法

2021-12-03 23: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能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


背景技术:

2.工业釜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橡胶、食品、能源、电子电器、工程建筑、塑料橡胶、造纸、农业、矿业等行业,用来完成化妆品,医药,化工,食品,乳品、涂料、油墨、油漆、油类、胶水、沥青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物料的分解、聚合、浓缩等工艺要求。工业釜加热方式有煤、电、气等几种加热方式,由于电加热可控精度高,电加热工业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现有的电加热工业釜在使用结束后,如需要取出釜内的反应产物,由于釜身温度较高,需等到釜身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才能进行操作,否则容易烫伤操作人员,而这一过程将会浪费许多时间,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旨在解决现有电加热工业釜自身散热较慢,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包括加热釜和外支架;所述加热釜包括釜身、釜盖、加热层、电加热管、内胆、隔热层和冷却层,所述釜盖与所述釜身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釜身的一侧,所述加热层与所述釜身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釜身的内侧壁,所述电加热管与所述加热层固定连接,并嵌入于所述加热层的内部,所述内胆与所述加热层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加热层的内侧壁,所述隔热层与所述釜身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釜身的外侧壁,所述冷却层与所述隔热层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热层的外侧壁,所述内胆还具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均位于所述内胆的外侧壁;所述隔热层能够防止操作人员误触,所述冷却层能够循环输送冷水对所述釜身进行冷却。
5.所述外支架包括多个液压柱、多个导热片、水箱、冷却箱、多个水泵、多个冷水管和多个雾化器,多个所述液压柱分别与所述釜身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釜身的一侧,多个所述导热片分别与所述釜身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釜身靠近多个所述液压柱的一侧,所述水箱与所述液压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液压柱远离所述釜身的一侧,所述冷却箱与所述水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水箱的一侧,多个所述水泵分别与所述水箱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水箱的一侧,多个冷水管分别与多个所述水泵固定连接连接,并分别位于多个所述水泵远离所述水箱的一侧,多个所述雾化器分别与多个所述冷水管固定连接,并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冷水管的一端。
6.所述导热片能够帮助快速散热,所述水箱、冷却箱及水泵能够持续向所述冷却层和所述冷水管和所述雾化器输送冷水,所述冷水管和所述雾化器将冷水变为雾状喷向釜身底部和所述导热片,从而加快散热。
7.其中,所述冷却层包括外壳、输送管、冷却管和回收管,所述外壳与所述隔热层固
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热层的外侧壁,所述输送管与所述冷却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冷却箱的一侧,所述冷却管与所述输送管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回收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的固定连接,所述回收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箱固定连接。
8.所述冷却箱26将其内部的冷水经所述输送管输送到所述冷却管内,当冷水沿所述冷却管流动并绕所述釜身流动时,能够吸收所述釜身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热水通过所述回收管进入到所述冷却箱进行冷却,通过不断的加入冷水能够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所述外壳则是为了保护所述冷却管。
9.其中,所述加热釜还包括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与所述釜盖固定连接,并位于靠近所述内胆的一侧。
10.所述搅拌器用于在反应时搅拌反应物,使其充分反应。
11.其中,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电机、搅拌棒和多个搅拌片,所述搅拌电机与所述釜盖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釜盖,所述搅拌棒与所述搅拌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内胆内,多个所述搅拌片分别与所述搅拌棒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搅拌棒的外侧壁。
12.所述搅拌电机能够带动所述搅拌棒转动,所述搅拌棒在所述搅拌电机的驱动下又带动所述搅拌片转动,从而达到搅拌反应物的目的。
13.其中,所述加热釜还包括旋转底座,所述旋转底座的一侧与所述内胆转动连接,所述旋转底座的另一侧与所述釜身固定连接。
14.所述旋转底座能够带动所述内胆进行转动,所述内胆的转动方向与所述搅拌器的转动方向相反,能够使搅拌更充分。
15.其中,所述加热釜还包括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与所述内胆连通,并贯穿所述釜身。
16.所述出料管用于排出反应后的产物。
17.其中,所述加热釜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出料管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出料管远离所述釜身的一侧。
18.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出料管的开启和关闭。
19.其中,所述外支架还包括多个底板,多个所述底板分别与多个所述液压柱固定连接,均位于多个所述液压柱远离所述釜身的一侧。
20.所述底板用于增大所述液压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加稳定性。
21.本发明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由加热釜和外支架构成,所述加热釜由釜身、釜盖、加热层、电加热管、内胆、隔热层和冷却层组成,其中所述加热层和所述电加热管以及所述内胆用于加热原材料,而所述隔热层起到隔热作用,避免操作人员直接触碰到所述釜身而被烫伤,所述冷却层能够快速通入冷水并绕所述釜身运行,从而加快热量传递,进而加快降温,所述外支架中还包括导热片、冷水管和雾化器,所述导热片固定于所述釜身底部,用于快速散热,所述冷水管和所述雾化器能够将冷水雾化喷箱所述釜身底部,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电加热工业釜自身散热较慢,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的主视图;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的左视图;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的右视图;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的仰视图;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的主视剖面图;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的俯视剖面图。
[0024]1‑
加热釜、2

外支架、11

釜身、12

釜盖、13

加热层、14

电加热管、15

内胆、16

隔热层、17

冷却层、18

搅拌器、19

旋转底座、20

出料管、21

液压柱、22

导热片、23

冷水管、24

雾化器、25

水箱、26

冷却箱、27

水泵、151

凹槽、171

外壳、172

冷却管、173

输送管、174

回收管、181

搅拌电机、182

搅拌棒、183

搅拌片、201

阀门、211

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包括加热釜1和外支架2;所述加热釜1包括釜身11、釜盖12、加热层13、电加热管14、内胆15、隔热层16和冷却层17,所述釜盖12与所述釜身11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釜身11的一侧,所述加热层13与所述釜身1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釜身11的内侧壁,所述电加热管14与所述加热层13固定连接,并嵌入于所述加热层13的内部,所述内胆15与所述加热层13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加热层13的内侧壁,所述隔热层16与所述釜身1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釜身11的外侧壁,所述冷却层17与所述隔热层16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热层16的外侧壁,所述内胆15还具有多个凹槽151,多个所述凹槽151均位于所述内胆15的外侧壁;所述外支架2包括多个液压柱21、多个导热片22、水箱25、冷却箱26、多个水泵27、多个冷水管23和多个雾化器24,多个所述液压柱21分别与所述釜身11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釜身11的一侧,多个所述导热片22分别与所述釜身11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釜身11靠近多个所述液压柱21的一侧,所述水箱25与所述液压柱2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液压柱21远离所述釜身11的一侧,所述冷却箱26与所述水箱25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水箱25的一侧,多个所述水泵27分别与所述水箱25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水箱25的一侧,多个冷水管23分别与多个所述水泵27固定连接连接,并分别位于多个所述水泵27远离所述水箱25的一侧,多个所述雾化器24分别与多个所述冷水管23固定连接,并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冷水管23的一
端。
[0028]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釜盖12用于在反应时将所述釜身11封闭,并形成密闭空间,加速升温,所述电加热管14镶嵌与所述加热层13的内部,用于通电并升温,所述加热层13的材料为导热性能良好的导热硅脂材料,能够快速将所述电加热管14所产出的热量均匀扩散到所述釜身11内,所述内胆15用于盛放反应物,为反应物提供反应的空间,所述隔热层16为石棉材料,包裹于所述釜身11的外侧,用于防止操作人员误触所述釜身11而造成烫伤,所述冷却层17用于为隔热层16远离所述所述釜身11的一侧降温,进一步防止操作人员误触所述釜身11而造成烫伤,所述凹槽151位于所述内胆15的外侧壁,使所述内胆15的外表面积扩大,从而在加热时能够更快升温,降温时散热效果也更好,所述液压柱21能够伸缩,从而抬高或降低所述釜身11的高度,方便取料,所述导热片22采用导热硅脂材料制成,用于增大所述釜身11底面的散热表面积,从而加速散热,所述水箱25用于存储冷水,所述冷却箱26用于将所述冷却层17产生的热水回收并冷却为冷水,从而达到循环降温的目的,所述水泵27将所述水箱25内的冷水经所述冷水管23输送至所述雾化器24处,所述雾化器24将冷水雾化喷出到所述釜身11底部和所述导热片22表面,从而加速散热,解决了现有电加热工业釜自身散热较慢,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0029]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层17包括外壳171、输送管173、冷却管172和回收管174,所述外壳171与所述隔热层16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热层16的外侧壁,所述输送管173与所述冷却箱26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冷却箱26的一侧,所述冷却管172与所述输送管173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外壳171的内部,所述回收管174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172的固定连接,所述回收管174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箱26固定连接。
[00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箱26将其内部的冷水经所述输送管173输送到所述冷却管172内,当冷水沿所述冷却管172流动并绕所述釜身11流动时,能够吸收所述釜身11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热水通过所述回收管174进入到所述冷却箱26进行冷却,通过不断的加入冷水能够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所述外壳171则是为了保护所述冷却管172。
[0031]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釜1还包括搅拌器18,所述搅拌器18与所述釜盖12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釜盖12,所述加热釜1还包括旋转底座19,所述旋转底座19的一侧与所述内胆15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内胆15靠近所述釜身11的一侧,所述旋转底座19的另一侧与所述釜身11固定连接,所述加热釜1还包括出料管20,所述出料管20与所述内胆15连通,并贯穿所述釜身11,所述加热釜1还包括阀门201,所述阀门201与所述出料管20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出料管20远离所述釜身11的一侧。
[003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搅拌器18用于在反应时搅拌反应物,使其充分反应,所述旋转底座19为环形,转动侧与所述内胆15相连,固定侧与所述釜身11相连接,中间具有空腔,转动侧能够带动所述内胆15进行转动,所述内胆15的转动方向与所述搅拌器18的转动方向相反,能够使搅拌更充分,所述内胆15内靠近所述出料管20处具有出料口,且出料口与所述出料管20重合,所述出料管20用于排出所述内胆15内反应后的产物,所述阀门201用于控制所述出料管20的开启和关闭。
[0033]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器18包括搅拌电机181、搅拌棒182和多个搅拌片183,所述搅拌电机181与所述釜盖12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釜盖12,所述搅拌棒182与所述搅拌电机181输出端固定连接,并位于内胆15内,多个所述搅拌片183分别与所述搅拌棒182固定连接,均
位于所述搅拌棒182外侧壁。
[0034]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搅拌电机181输出端驱动所述搅拌棒182带动所述搅拌片183转动,从而达到搅拌所述内胆15内的反应物的目的。
[0035]
进一步的,所述外支架2还包括多个底板211,多个所述底板211分别与多个所述液压柱21固定连接,均位于多个所述液压柱21远离所述釜身11的一侧。
[0036]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211用于增大所述液压柱2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加稳定性。
[0037]
本发明的一种高效电加热工业釜由加热釜1和外支架2构成,所述加热釜1由釜身11、釜盖12、加热层13、电加热管14、内胆15、隔热层16和冷却层17组成,其中所述加热层13和所述电加热管14以及所述内胆15用于加热原材料,而所述隔热层16起到隔热作用,避免操作人员直接触碰到所述釜身11而被烫伤,所述冷却层17能够快速通入冷水并绕所述釜身11运行,从而加快热量传递,进而加快降温,所述外支架2中还包括导热片22、冷水管23和雾化器24,所述导热片22固定于所述釜身11底部,用于快速散热,所述冷水管23和所述雾化器24能够将冷水雾化喷箱所述釜身11底部,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电加热工业釜自身散热较慢而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0038]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