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气道表面麻醉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09: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麻醉技术、气道表面麻醉技术等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气道表面麻醉装置。


背景技术:

2.气道表面麻醉是指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气道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位于粘膜下的神经末梢,使粘膜产生麻醉现象。在临床麻醉工作中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有创操作来建立稳定的气道,此过程中气管导管与咽喉部、声门及气道组织直接接触,对其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大量的儿茶酚胺释放,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以及可引起垂体肾上腺皮质各项激素分泌增多、氧耗增加、外周脂肪和蛋白质分解、血糖增高等应激反应。研究发现行气管插管前对其进行气道表面麻醉可抑制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目前常用的气道表面麻醉技术有咽喉舌根表面喷涂、环甲膜穿刺和超声雾化吸入局部麻醉药等方法,然而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咽喉舌根表面喷涂主要是减少气管插管对咽喉部及声门表面的刺激,然而对于声门下及气道内组织没有麻醉作用,其效果不全面。环甲膜穿刺在困难气道中气道表面麻醉应用较多其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然而其属于有创操作,患者麻醉体会较为痛苦。超声雾化吸入是患者在自主呼吸时使局部麻醉药均匀分布在咽喉、气管黏膜表面产生局麻作用,其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其气道表面准备时间较长。因此,如何优化气道表面麻醉装置,满足气道表面麻醉要求,缩短时间,提高患者麻醉舒适度,有效减少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紊乱,预防血流动力学波动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脑血管出血等的发生一直是临床麻醉医师关心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气道表面麻醉装置,通过在咽喉部喷淋管的前端增设开口,能够进一步的通过声门口将局部麻醉药喷撒到气管表面,从而有效的提高麻醉效果。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气道表面麻醉装置,设置有咽喉部喷淋管、三通及空针管,所述三通分别连接咽喉部喷淋管和空针管,三通的最后一个管口与麻药注射器相连接,所述咽喉部喷淋管的远三通连接端设置有开口,且沿弯曲的咽喉部喷淋管两侧均匀设有4~6个喷淋口。
5.在现有咽喉部喷淋管的基础上,通过在喷淋管尖端增加开口,使局部麻醉药不仅可以通过咽喉部喷淋管两侧开口对声门两侧及咽喉部进行表面麻醉,而且可以通过增加的尖端开口通过声门口将局部麻醉药喷撒到气管表面。在使用时,通过麻药注射器将麻药通过三通注入到咽喉部喷淋管中,再从咽喉部喷淋管进一步的喷撒到声门两侧、咽喉部以及气道表面。
6.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三通至少有两
个口为宝塔口,且两个宝塔口分别与咽喉部喷淋管和空针管相连接,所述三通亦可采用三通阀。
7.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空针管的远三通连接端通过输氧管与麻醉机供氧接头相连接。
8.为使得麻药能够更加有效的喷撒在声门、咽喉部以及起到表面。在三通、麻药注射器、空针管以及咽喉部喷淋管所构成的基础类气道表面麻醉装置的基础上通过输氧管连接麻醉机或中心供氧系统,利用麻醉机或中心供氧系统将高流量氧气与基础类气道表面麻醉装置相连,通过高流量氧气联动局部麻醉药与改良的咽喉部喷淋管,将局部麻醉药快速、高效均匀喷撒到咽喉部,声门上以及声门下的气道表面,达到完善有效的气道表面麻醉。
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咽喉部喷淋管前端开口 用高流量氧联动将局部麻醉快速高效喷撒到声门上下的气道表面,为减少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紊乱提供条件。
11.本实用新型能够与麻醉机或中心供氧系统相连接,通过高流量氧气联动将局部麻醉药快速、高效均匀喷撒到咽喉部,声门上以及声门下的气道表面,达到完善有效的气道表面麻醉。
12.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单组装获得,技术实施方便,并且可以提供完善的气道表面麻醉,为临床麻醉工作气道表面麻醉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紊乱,减少全身麻醉诱导时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全身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紊乱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具实用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16.其中,1

咽喉部喷淋管、2

麻药注射器、3

三通、4

空针管、5

输氧管、6

喷淋口、7

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1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
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布设”、“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具体通过什么手段不限于螺接、过盈配合、铆接、螺纹辅助连接等各种常规机械连接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3.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技术中,某些需要应用到本领域的公知技术或常规技术手段时,申请人可能存在没有在文中具体的阐述该公知技术或/和常规技术手段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手段,但不能以文中没有具体公布该技术手段,而认为本技术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情况。
24.实施例1:
25.如图1、图2所示,一种气道表面麻醉装置,设置有咽喉部喷淋管1、三通3及空针管4,所述三通3分别连接咽喉部喷淋管1和空针管4,三通3的最后一个管口与麻药注射器2相连接,所述咽喉部喷淋管1的远三通3连接端设置有开口7,且沿弯曲的咽喉部喷淋管1两侧均匀设有4~6个喷淋口6。
26.作为优选的设置方案,咽喉部喷淋管经过改良,在尖端(远三通3连接端)有一开口7及弯曲管道两侧均匀设有4

6个喷淋口6,咽喉部喷淋管1末端通过三通与麻药注射器2、空针管4连成一体,在进行表面麻药放置时,空针管4的远三通3连接端密闭,医务工作者推动麻药注射器,其内的麻药将通过三通3经咽喉部喷淋管向被施术者的声门、咽喉部及气道表面喷撒从而起到气道表面麻醉的作用;所述三通3亦可采用三通阀,当进行表面麻醉时,通过阀门将空针管侧的通道关闭,麻药注射器注射麻药时将通过咽喉部喷淋管喷撒至声门、咽喉部及气道表面。
27.实施例2:
28.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将不再赘述,如图1、图2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空针管4的远三通3连接端通过输氧管5与麻醉机供氧接头相连接。
29.作为优选的设置方案,该气道表面麻醉装置包括改良的咽喉部喷淋管1、麻药注射器2、三通3、空针管4和输氧管5,改良的咽喉部喷淋管1的尖端有一开口7及弯曲管道两侧均
匀设有4

6个喷淋口6,改良的咽喉部喷淋管1末端通过三通3与麻药注射器2、空针管4及输氧管5连成一体,最后与麻醉机供氧接头相连,构成了高流量氧联动的气道表面麻醉装置。利用高流量氧气气流将局部麻醉药通过改良的咽喉部喷淋管1尖端开口7经声门将局部麻醉药喷撒到声门下方的气道表面,经两侧喷淋口6可使局部麻醉药均匀喷撒到声门两侧及咽喉部周围,保证了表面麻醉的覆盖性和有效性,有效地减轻了患者在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紊乱。
30.实施例3:
31.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将不再赘述,如图1、图2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三通3至少有两个口为宝塔口,且两个宝塔口分别与咽喉部喷淋管1和空针管4相连接。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