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池模块的温度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00: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度控制装置,该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电动车辆的多个电池模块的温度,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可以容纳在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容器中的多个电池模块的温度的温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了保持用于在电动车辆中提供电能的电池模块,通常使用设置在车辆的车轴之间的电池座。通常在相应的电池座处布置温度控制装置,尤其是冷却板,该温度控制装置被构造用于控制容纳在电池座中的电池模块的温度,尤其是对其进行冷却,从而其可以在电动车辆运行中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下运行。
3.例如在文献de 10 2016 115 647 b3中描述了一种设计为电池托盘的电池保持器。
4.此外,文献ep 2 372 761 a2公开了一种冷却板,其具有在结构上一体的流体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可以容纳在电池座中的电池模块的温度。
6.此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实现。有利实施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的主题。
7.本发明基于这样的认识,即,可以提供一种特别紧凑的温度控制装置并且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在车辆中需要很小的安装空间的温度控制装置,因为该温度控制装置的温度控制板的通道开口不直与流体供应装置连接,但是该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具有连接件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以流体密封的方式连接至通道开口。在此,连接件相对于温度控制板的表面成角度地延伸。
8.该连接元件可以用于提供一种具有低安装高度的温度控制装置,该温度控制装置还可以通过将连接件特别地布置在侧面上而被容易且有效地组装,并且可以特别有利地被附接到车辆的电池座上。因此,可以在温度控制装置和容纳在电池座中的电池模块之间提供有效的热耦合。
9.根据一个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温度控制装置,该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多个电池模块的温度,该多个电池模块可以容纳在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座中,其中该温度控制装置可以热耦合至多个电池模块。其中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控制多个电池模块的温度的温度控制板,其中温度控制板具有表面,其中温度控制板具有流体通道,温度控制流体通过该流体通道可以流动以控制电池模块的温度,并且其中流体通道具有通道开口,以及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流体密封地连接到通道开口,其中连接元件具有可以流体地连接到流体引导件的连接件,以在流体引导件和流体通道之间提供流体连接,其中,连接件相对于温度
控制板的表面成一定角度延伸。
10.这具有技术上的优点,即获得了一种温度调节装置,该温度调节装置需要很小的安装空间并且因此可以节省空间地安装在电池座上,以确保对容纳在电池座中的电池模块进行有效的温度控制。特别地,可以有利地减小温度控制装置的高度。
11.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温度控制装置可以例如在模块化的温度控制或冷却的情况下在电池座内使用,或者例如在集成化的温度控制或冷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电池座的下方使用。
12.布置在通道开口和连接件之间的温度控制装置的连接元件允许连接件相对于温度控制板的通道开口向外移位,使得连接件布置在温度控制板的外部。
13.特别地,连接元件布置在温度控制板的表面上,并且连接元件突出超过温度控制板的板边缘,其中,特别地,连接元件的连接件布置在温度控制板的外部。
14.因此,连接到连接件的流体引导件也布置在温度控制板的外部。如果将温度控制板安装在电池座上,则连接到连接件上的流体引导件也将布置在电池座的外部。因此,在流体引导件泄漏的情况下,不会对容纳在电池座中的电池模块施加影响。
15.连接件相对于温度控制板的表面成角度地延伸,特别是相对于温度控制板的表面成直角地延伸。根据本发明,连接件相对于温度控制板的表面的成角度的布置尤其排除了温度控制板的表面和连接件彼此平行地延伸。
16.特别地,连接件相对于温度控制板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以一定角度,特别是直角延伸。
17.此外,温度控制装置确保了通道开口,连接元件和连接件之间的有效流体密封。特别地,可以在一个平面上获得有效的密封表面。此外,通过有利地将温度控制板、连接元件和连接件彼此紧固,例如通过螺纹连接,不需要将温度控制装置的各个部件热结合在一起。
18.根据本发明,温度控制流体可以流过温度控制板的流体通道,以便控制电池模块的温度,即,以便热控制电池模块。例如,当车辆消耗大量能量时,电池模块会变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流体通道传导的温度控制流体会耗散来自电池模块的热量,以便对其进行冷却。例如,当在较低的外部温度下启动车辆时,电池模块可以具有较低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流体通道传导的温度控制流体将热量提供给电池模块以对其进行加热。结果,可以在车辆运行期间确保电池模块的相对恒定的温度,这对电池模块的性能参数和使用寿命具有有利的影响。
19.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件与连接元件一体形成,或者连接件以材料接合,压入配合和/或形状配合的方式连接到连接元件。
20.这实现了技术上的优点,即,通过一件式的设计获得了有利的整体的且不流体密封的连接元件,而可替代地,通过连接件和连接元件之间的材料结合、压入配合和/或形状配合地连接,可以确保连接件和连接元件的特别有利的模块化结构。
21.所述材料锁合的连接尤其是包括连接元件和连接件的焊接和/或粘接。特别地,压入配合连接包括拧紧、锁定和/或压紧连接元件和连接件。
22.特别地,连接件具有连接件止动件,例如,可以将连接到该连接件的流体引导件推到该连接件止动件上。
23.在一个实施例中,流体通道的通道开口布置在温度控制板的表面上,特别是在第
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并且连接元件布置在温度控制板的表面上,特别是在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
24.由此获得技术上的优点,即可以在流体通道的通道开口和连接元件之间确保特别有利的流体连接。
25.通道开口和/或连接元件尤其布置在温度控制板的边缘区域中。温控板的边缘区域特别是邻接温控板的板边缘,该板边缘界定了温度控制板。
26.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元件具有带有第一元件开口的元件壳体,该第一元件开口流体密封地连接到通道开口,第一元件开口和通道开口彼此对准地布置。
27.这实现了技术上的优点,即第一元件开口和通道开口的对准且流体密封的布置可以确保流体通道和连接元件之间的有效的流体连接。
28.特别地,连接元件形成为t形或成形为托盘。
29.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元件具有带有第二元件开口的元件壳体,该第二元件开口与连接件流体密封地连接,该元件壳体的第一元件开口和第二元件开口特别地布置在元件壳体的同一侧上。
30.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第二元件开口与连接件的流体密封连接可以确保在流体通道和连接件之间的有效的流体工艺连接。
31.特别地,连接件具有连接凸缘,该连接凸缘连接到元件壳体的围绕第二元件开口的区域。
32.特别地,连接件,特别是连接凸缘,以压入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接合的方式,特别是以焊接和/或胶合方式,连接到第二元件开口,特别是连接到元件壳体的围绕第二元件开口的区域。
33.特别地,元件壳体的第一元件开口和第二元件开口布置在元件壳体的相同侧上,特别是在壳体接触侧上,壳体接触侧特别地对应于元件壳体的靠在温度控制板上的一侧。
34.特别地,元件壳体具有在其中形成第一元件开口的第一壳体子区域,并且元件壳体具有在其中形成第二元件开口的第二壳体子区域。特别地,第一元件开口形成在元件壳体的第一壳体子区域的壳体接触侧,而第二元件开口形成在元件壳体的第二壳体子区域的壳体接触侧。
35.第一壳体子区域尤其具有比第二壳体子区域更大的体积。第一壳体子区域特别地比第二壳体子区域更宽和/或更长。
36.特别地,元件壳体的第二壳体子区域在温度控制板上突出,特别是在温度控制板的板边缘上方突出,从而将连接件布置在温度控制板的外部。
37.特别地,通道开口、第一元件开口和/或第二元件开口成形为细长孔和/或圆孔。特别地,通道开口和第一元件开口成形为细长孔,而第二元件开口成形为圆孔。
38.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元件具有带有第三元件开口的元件壳体,该第三元件开口尤其布置在元件壳体的背离元件壳体的第一和/或第二元件开口的一侧。连接元件具有壳体盖,该壳体盖连接到元件壳体并且流体密封地封闭第三元件开口。
39.这具有技术上的优点,即第三元件开口与壳体盖之间的流体密封连接使得能够实现元件壳体的有效流体密封。
40.特别地,壳体盖以压入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结合的方式,特别是焊接和/或胶
合的方式连接到第三元件开口。
41.特别地,元件壳体具有壳体附件,该壳体附件至少部分地围绕第三元件开口,并且壳体盖可以放置在该壳体附件上。
42.在一实施方式中,温度控制板被设计为至少部分地双层的温度控制板,其具有界定流体通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通道开口形成在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中。
43.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流体通道可以在双层温度控制板中特别有利地成形。
44.在一实施方式中,界定流体通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包括沿着温度控制板延伸的凸起,该凸起特别地沿着温度控制板的中央区域延伸。
45.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在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中形成的凸起确保在温度控制板上形成的流体通道具有足够大的容积。
46.在此,限定流体通道的凸起特别地沿着温度控制板的中央区域,特别是从温度控制板的中央区域延伸到边缘区域,其中,通道开口尤其布置在边缘区域中,并且边缘区域特别是从温度控制板的板边缘延伸。
47.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元件,特别是连接元件的元件壳体以压入配合和、形状配合/或材料结合的方式,尤其是通过拧紧,压接,胶合和/或焊接,连接到温度控制板,特别是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
48.这具有技术上的优点,即确保了将连接元件特别有效地紧固在温度控制板上。
49.在一个实施例中,温度控制板,特别是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具有限定流体通道的接触区域,通道开口形成在接触区域中,该接触区域特别地布置在温度控制板的边缘区域,其中连接元件,特别是连接元件的元件外壳,具有一个元件接触区域,该元件接触区域流体密封地连接到温度控制板的接触区域,其中特别地,第一元件开口形成在元件接触区域中。
50.这实现了技术优势,即温度控制板的接触区域与连接元件的元件接触区域之间的连接确保了连接元件相对于温度控制板在空间上有利的定位。
51.在一实施方式中,流体通道在接触区域中的通道高度比在接触区域之外的通道高度低,和/或流体通道在接触区域中的通道宽度比在接触区域之外的通道宽度大。
52.这实现了技术优势,由于在接触区域中流体通道的通道高度较低,当连接元件的元件接触区域连接到接触区域时,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温度控制板和连接元件)的整个高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如果流体通道被形成为,特别是在接触区域中,具有较大的通道宽度,则可以确保在接触区域的区域中通道高度减小的情况下,为流体流动提供了足够大的体积。
53.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元件,特别是连接元件的元件壳体,具有至少一个紧固凸缘,该紧固凸缘紧固在温度控制板上,尤其是紧固在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
54.由此达到技术上的优点,即,通过紧固凸缘可以确保连接元件特别有效地紧固在温度控制板上。
55.特别地,元件壳体具有两个紧固凸缘,这两个紧固凸缘被紧固至元件壳体的相对侧。
56.特别地,至少一个紧固凸缘形成在元件外壳的元件接触区域上,并且至少一个紧固凸缘突出超过温度控制板的接触区域。
57.在一实施方式中,紧固凸缘具有至少一个凸缘开口,其中,至少一个紧固元件,特
别是紧固螺钉,特别是在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紧固到温度控制板上。紧固元件通过凸缘开口被引导,其中另一紧固元件,特别是紧固螺母被紧固到被引导通过凸缘开口的紧固元件。
58.这具有技术上的优点,即通过紧固元件可以确保连接元件特别有效地紧固在温度控制板上。
59.尤其是,至少一个紧固元件紧挨着接触区域紧固在温度控制板上。特别地,多个,尤其是两个紧固元件被紧固为紧挨着接触区域的一侧,并且多个,尤其是两个紧固元件被紧固为紧挨着接触区域的相对的一侧,每个紧固元件穿过第一紧固凸缘或第二紧固凸缘的相应的凸缘开口,该第二紧固凸缘与第一紧固凸缘相反,并且紧固元件分别通过另一紧固元件,特别是紧固螺母紧固。
60.在一个实施例中,温度控制板,特别是接触区域,具有围绕通道开口的密封接收器,和/或其中,连接元件,特别是连接元件的元件壳体的元件接触区域,具有围绕第一元件开口的另一密封座,温度控制装置具有密封元件,该密封元件容纳在密封座和/或另一密封座中,以确保通道开口和连接元件之间,特别是和第一元件开口之间的流体密封连接。
61.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密封元件可以确保在温度控制板和连接元件之间的有效的流体密封。
62.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元件成形为铣削或深冲的连接元件。
63.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可以确保连接元件的简单和有利的可制造性。
64.在一实施方式中,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容纳电池模块的电池座,其中,温度控制板布置在电池座的内部或下方并附接到电池座。
65.这具有技术上的优点,即可以确保对电池座中的电池模块进行有效的温度控制。
附图说明
66.将参考附图对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包括:
67.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68.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图;
69.图3a、3b、3c以局部表示的方式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70.图4a、4b、4c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装置的立体图的局部表示。
71.附图标记:
72.100 温度控制装置
73.101 温度控制板
74.101

1 第一表面
75.101

2 第二表面
76.101

3 第一子板
77.101

4 第二子板
78.101

5 中央区域
79.101

6 边缘区域
80.101

7 板边缘
81.103 流体通道
82.103

1 通道高度
83.103

2 通道宽度
84.103

3 通道开口
85.105 连接元件
86.105

1 元件壳体
87.105

2 外壳附件
88.107 连接件
89.107

1 喷嘴止动件
90.107

2 连接凸缘
91.109

1 纵向方向
92.109

2 横向方向
93.109

3 竖直方向
94.111 接触区域
95.111

1 密封座
96.112 密封元件
97.113 元件接触区域
98.115 第一元件开口
99.117 第二元件开口
100.119 壳体接触侧
101.121

1 第一壳体子区域
102.121

2 第二壳体子区域
103.121

3 子区域台阶
104.123 第三元件开口
105.125 紧固元件
106.127 紧固凸缘
107.127

1 凸缘开口
108.129 另外紧固元件
109.131 壳体盖
110.133

1 第一焊缝
111.133

2 第二焊缝
具体实施方式
112.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图。根据本公开的温度控制装置100包括温度控制板101。在此,温度控制装置100可以热耦合到多个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模块(图1中未示出),该电池模块可容纳在电池容器(图1中未示出)中。
113.电池模块的温度例如可以根据电动车辆的外部温度和/或根据电动车辆的能量消耗而变化。由于电池模块的温度的剧烈波动在某些情况下会对电池模块的使用寿命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保持电池模块的温度尽可能恒定并且避免温度波动。
114.因此,图1所示的温度控制装置100包括用于控制多个电池模块的温度的温度控制板101。温度控制板101具有至少一个流体通道103(在图1中仅示意性示出),温度控制流体可以流过该流体通道103,以便控制容纳在温度控制装置100中的电池模块的温度,即,以热方式控制电池模块。
115.在此,温度控制板101或流体通道103热耦合到容纳在电池容器中的电池模块,以确保温度控制流体与电池模块之间的有效热交换。
116.例如,如果由于电动车辆的外部温度低而导致电池模块的温度太低,则温度控制流体尤其会导致电池模块被加热。如果例如由于电动汽车的高功率需求而导致电池模块的温度过高,则温度控制流体尤其会导致电池模块被冷却。
117.因此,通过温度控制流体可以确保电池模块在尽可能恒定的温度下运行。
118.所示的温度控制板101可以例如在模块化的温度控制或冷却的背景下使用,该温度控制板101可以使用在电池座,特别是电池盒(图1中未示出)内或下方。温度控制板101特别地具有第一表面101

1,并且特别地具有背离第一表面101

1的第二表面101

2。
119.特别地,温度控制板101由多个,尤其是两个子板101

3、101

4形成,所述子板彼此连接,特别是以材料结合,形状配合和/或压入配合的方式连接。特别地,温度控制板101被设计为至少部分双层的温度控制板101,其包括第一子板101

3和第二子板101

4。
120.温度控制装置100还包括连接元件105,该连接元件105以流体密封的方式连接至温度控制板的流体通道103的通道开口103

3,其中通道开口103

3未在图1中示出。关于通道开口103

3的详细图示,请参考图3a。
121.连接元件105还包括连接件107,该连接件可以连接到流体引导件,例如流体软管(在图1中未示出),该流体引导件可以插入到连接件107上,特别是在温度控制板101的流体通道103和流体引导件之间提供有效流体连接。流体引导件(在图1中未示出)尤其可以包括用于供应或用于排出温度控制流体的流体供应或流体排放。
122.连接件107相对于温度控制板101的表面101

1、101

2,特别是相对于温度控制板101的第一表面101

1和第二表面101

2成一角度,特别是成直角地延伸。
123.特别地,温度控制板101沿着纵向方向109

1和横向方向109

2延伸,连接件107沿着竖直方向109

3延伸,竖直方向109

3相对于纵向方向109

1和横向方向109

2成一定角度,特别是成直角地延伸。
124.特别地,连接件107从温度控制板101的第二表面101

2沿着竖直方向109

3在温度控制板101的第一表面101

1的方向上延伸。在此,连接件107突出超过温度控制板101的第一表面101

1并且也超过温度控制板101的第二表面101

2。
125.连接件107特别地具有连接件止动件107

1,例如,可以将连接到连接件107的流体引导件推到连接件止动件107

1上。
126.从图1中可以看出,流体通道103特别是具有较大的通道宽度103

2,从而在流体通道103的体积恒定的情况下,流体通道103可以具有低通道高度103

1。
127.由于连接件107相对于图1所示的温度控制板101的布置,总体上可以实现温度控制装置100的非常低的高度,从而在电池座内部或下方的可用的安装空间可以特别有效地使用。
128.因此,可以保证温度控制装置100具有节省空间的设计,同时可以保证对温度控制
装置100内的流体工艺连接点的密封性要求以及通过温度控制装置100的温度控制流体的足够的流动性。
129.对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所示的温度控制装置100的更多细节,参考以下图2、3a、3b和3c。
130.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图。与图1所示的第一视角相比,图2的第二视角所示的温度控制装置100沿着温度控制板101的纵向方向109

1旋转了180
°

131.在图2所示的第二视角中,由于透视关系而未示出流体通道103,但是示出了连接元件105和连接件107。对于温度控制装置100的更多细节,参考图1、3a、3b和3c。
132.图3a、3b和3c以局部表示的方式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133.在图3a中,示出了温度控制板101,但是未示出连接元件105并且也未示出连接件107。在图3b中,示出了温度控制板101和部分的连接元件105,但是未示出连接件107。图3c示出了温度控制板101、连接元件105和连接件107。
134.从图3a和3b中可以看到流体通道103的通道开口103

3,通过该开口可以将流体引入或排放到流体通道103中。通道开口103

3形成在温度控制板101的第二表面101

2中,并且流体通道103形成为沿着温度控制板101延伸的温度控制板101的第二表面101

2的凸起。形状为凸起的流体通道103尤其沿着温度控制板101的中央区域101

5延伸。
135.在此,温度控制板101,特别是第二表面101

2,特别是具有接触区域111,通道开口103

3形成在接触区域111中,并且在图3a中特别有利地示出了接触区域111。接触区域111尤其布置在温度控制板101的边缘区域101

6中,该边缘区域101

6从温度控制板101的板边缘101

7延伸。
136.从图3b中可以看出,连接元件105,特别是连接元件105的元件壳体105

1,具有元件接触区域113,该元件接触区域113以流体密封的方式连接至温度控制板101的接触区域111。在这种情况下,在元件接触区域113中形成第一元件开口115,该第一元件开口115以流体密封的方式连接到通道开口103

3。
137.第一元件开口115布置成与通道开口103

3对准。第一元件开口115和通道开口103

3特别地成形为细长孔。
138.图3a进一步示出,接触区域111中的流体通道103特别地具有比接触区域111外部更低的通道高度103

1,并且接触区域111中的流体通道103特别地具有比接触区域111的外部更大的通道宽度103

2。
139.通过使接触区域111变平,可以有利地减小整个温度控制装置100的结构高度。
140.图3a进一步示出,温度控制板101,特别是接触区域111,特别是具有围绕通道开口103

3的密封座111

1,其中容纳有密封元件112,特别是密封环,以确保通道开口103

3与第一元件开口115之间的流体密封连接。密封元件112的使用是可选的。
141.图3b还示出了连接元件105,特别是连接元件105的元件壳体105

1,具有第二元件开口117,该第二元件开口117以流体密封的方式连接至连接件107(图3b中未示出)。特别地,第一元件开口115和第二元件开口117布置在元件壳体105

1的同一侧上,特别是在元件壳体105

1的与温度控制板101接触的壳体接触侧119上。
142.第二元件开口117特别地成形为圆孔。
143.图3b还示出了元件壳体105

1具有其中形成有第一元件开口115的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以及其中形成有第二元件开口117的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特别地,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具有比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更大的体积。特别地,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地比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更宽和/或更长。
144.从图3b还可以看出,连接元件105,特别是元件壳体105

1,特别是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突出超过温度控制板101的板边缘101

7。因此,尤其是在温度控制板101外部布置第二元件开口117。因此,例如从图3c可以看出,容纳在第二元件开口117中的连接件107也布置在温度控制板101的外部。
145.从图3b中也可以看出,连接元件105的元件壳体105

1的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靠在温度控制板101的接触区域111上,连接元件105的元件壳体105

1的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不抵靠接触区域111,而是在温度控制板101上的接触区域111之外。
146.因此,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尤其具有比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更大的高度。特别地,在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与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之间布置有子区域台阶121

3,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的壳体接触侧119通过该子区域台阶121

3相对于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的壳体接触侧119在温度控制板101的方向上具有位移。
147.从图3b中还可以看出,连接元件105,特别是元件壳体105

1,特别是具有第三元件开口123,连接元件105具有壳体盖131(在图3b中未示出),它与元件壳体105

1相连,并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封闭第三元件开口123。壳体盖131在图3c中示出。
148.因此确保了连接元件105的元件壳体105

1的不透流体的封闭。特别地,元件壳体105

1具有壳体附件105

2,该壳体附件105

2至少部分地环绕第三元件开口123,并且壳体盖131可以放置在该壳体附件105

2上。
149.连接元件105和温度控制板101之间的连接选项尤其包括压入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结合的连接,特别是通过螺纹连接,压接,胶合和/或焊接将连接元件105连接到温度控制板101。
150.从图3a中可以看出,温度控制板101和连接元件105特别是通过压入配合螺钉连接而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紧靠接触区域111,布置了多个紧固元件125,特别是螺钉,其连接到连接元件105的紧固凸缘127,该紧固凸缘127突出在元件接触区域113和接触区域111的上方,如图3b所示。特别地,紧固元件125,特别是螺钉,被引导穿过紧固凸缘127的凸缘开口127

1,并被另外的紧固元件129,特别是螺母(图3a,3b和3c中未示出)紧固。
151.特别地,紧固凸缘127布置在连接元件105的元件壳体105

1上的第一元件开口115的两侧。
152.图3c基本上对应于根据图1的图示,与图3b相比,连接件107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容纳在连接元件105的第二元件开口117中。壳体盖131与连接元件105的第三元件开口123流体密封地连接。对于进一步的结构细节,参考已经提供的内容。
153.下面简要描述用于制造图3c所示的温度控制板101的各个方法步骤,其中,连接元件105特别是在铣削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形成为铣削的连接元件105。在第一方法步骤中,如图3a所示,将紧固元件125(尤其是螺钉)焊接到温度控制板101上,在第二方法步骤中,如图3b所示,将密封元件112容纳在密封座111

1中。
154.在第三方法步骤中,如图3b所示,将连接元件105放置在温度控制板101上。在第四方法步骤中,如图3c所示,将连接件107从内部焊接到连接元件105。
155.在第五方法步骤中,如图3c所示,将壳体盖131胶合和/或焊接到第三元件开口123。在第六方法步骤中,如图3c中未示出,将另外的紧固元件129,特别是螺母,拧到紧固元件125,特别是螺钉上。
156.图4a、4b和4c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装置的立体图的局部表示。
157.图4a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连接元件105的温度控制板101。对于温度控制板101和流体通道103的设计,参考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述陈述。连接元件105特别地被设计成深冲的连接元件105,并且以流体密封的方式连接到流体通道103的通道开口103

3,该流体开口仅在图4a中示意性地示出。
158.特别地,布置在连接元件105的元件壳体105

1的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中的第一元件开口115以流体密封的方式连接到通道开口103

3。与前面的第一实施例相反,在图4a、4b和4c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方式中,在温度控制板101的接触区域111中没有布置密封元件112,但是元件壳体105

1的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的壳体接触侧119以流体密封的方式与接触区域111直接连接,尤其是以流体密封方式直接焊接。相应的第一焊缝133

1在图4a中示出。
159.第一焊缝133

1尤其设计为环绕元件开口115和通道开口103

3的第一焊缝133

1,从而除了材料紧固之外,还通过环绕的第一焊缝133

1确保流体密封。
160.此外,尤其是元件壳体105

1的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的壳体接触侧119不是以流体密封的方式与接触区域111本身连接,而是直接在接触区域111外部连接尤其是在温度控制板101的边缘区域101

6处,特别是以流体密封的方式焊接到温度控制板101上。相应的第二焊缝133

2在图4a中示出。
161.在连接元件105的元件壳体105

1中,特别是在元件壳体105

1的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的壳体接触侧119中,形成第二元件开口117,该第二元件开口117为流体密封地连接到连接件107,特别是焊接。
16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如图4a、4b和4c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元件105也突出超过温度控制板101的板边缘101

7。连接件107因此延伸到温度控制板101的外部。
163.此外,连接元件105的元件壳体105

1具有第三元件开口123,该第三元件开口123尤其布置在元件壳体105

1的背离第一和第二元件开口115、117的一侧上。从图4b和4c可以看出,第三元件开口123通过壳体盖131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封闭。
164.图4b示出了通过温度控制板101,通过连接元件105以及通过连接件107的横截面。
165.从图4b中可以看到,例如,接触区域111中的流体通道103的通道高度103

1比接触区域111外部的通道高度低。即使从图4b的图示中看不出来,流体通道103在接触区域111中的通道宽度103

2也比在接触区域111外部的通道宽度大。
166.从图4b还可以看出,温度控制板101被设计为至少部分双层的温度控制板101,其具有第一子板101

3和第二子板101

4。第一子板101

3在这里形成温度控制板101的第一表面101

1,第二子板101

4在这里形成温度控制板101的第二表面101

2。
167.从图4b可以看出,流体通道103由第一表面101

1和第二表面101

2界定。在此,界定流体通道103的第二表面101

2包括沿着温度控制板101,特别是沿着温度控制板101的中
央区域101

5延伸的凸起。通道开口103

3形成在第二表面101

2中,特别是在温度控制板101的接触区域111中。
168.图4b还示出了连接元件105的第一壳体子区域121

1的第一元件开口115和通道开口103

3之间的对准布置,以及连接元件105通过第一焊缝133

1流体密封地紧固到温度控制板101。
169.此外,连接元件105的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通过第二焊接接缝133

2被紧固到温度控制板101。
170.图4b还示出了容纳在元件壳体105

1的第二元件开口117中的连接件107具有连接凸缘107

2,该连接凸缘107

2抵靠元件壳体105

1的第二壳体子区域121

2的壳体接触侧119,或尤其以材料结合的方式连接至它。
171.图4c以俯视图示出了图4b中所示的温度控制板101,连接元件105和连接件10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