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03:2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技术。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作为高输出、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及非水电解质、并使锂离子等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移动来进行充放电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被广泛利用。
3.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中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已知以下的物质。
4.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用组成式:li
x
ni1‑
y
m
y
o
2 α
(前述式中,m为选自sc、ti、v、cr、mn、fe、co、cu、zn、ga、ge、al、bi、sn、mg、ca、b及zr中的1种以上,0.9≤x≤1.2,0<y≤0.7,α≥0。)表示,通过sim(扫描离子显微镜)图像观察颗粒截面时的平均晶粒直径为1.2~5.0μm。
5.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用组成式:li
x
ni1‑
y
m
y
o
2 α
(前述式中,m为选自sc、ti、v、cr、mn、fe、co、cu、zn、ga、ge、bi、sn、mg、ca、b及zr中的1种以上,0.9≤x≤1.2,0<y≤0.7,α>0.1。)表示,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d50为1.6~2.3μm,利用2阶段中和滴定测定的颗粒表面的碱量为1.2质量%以下,该颗粒表面的碱量之中,将氢氧化锂设为a质量%、碳酸锂设为b质量%时,a/b为1以下。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76739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60305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0.然而,将ni的比例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为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锂复合氧化物用作正极活性物质时,可以实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但另一方面有充放电循环特性降低的问题。
11.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ni的比例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为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锂复合氧化物时,抑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
12.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为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其具备正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含: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含有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ni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前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包含:具有层叠有3层以上外缘的长度为1μm以上的平面的阶梯状结构的颗粒,前述导电材料的平均粒径为30nm以下。
13.通过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ni的比例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为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锂复合氧化物时,可以抑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14.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15.图2是示出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16.图3是实施例的正极的sem的反射电子组成图像(3000倍)。
具体实施方式
17.本发明人等在在先申请(日本特愿2018

071818)中提出了:通过将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包含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ni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制成层叠有3层以上外缘的长度为1μm以上的平面的阶梯状结构,可以抑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
18.本发明人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具备具有上述阶梯状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和平均粒径30nm以下的导电材料的正极,可以进一步抑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作为发挥上述效果的原因之一,推测如下。通过在构成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分散具有上述阶梯状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和平均粒径30nm以下的导电材料,从而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形成良好的导电网络。其结果,能够使具有上述阶梯状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中的锂离子的嵌入脱嵌反应顺利地继续,从而可以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
19.以下,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20.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截面图。图1示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具备:正极11及负极12隔着分隔件13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14、非水电解质、在电极体14的上下分别配置的绝缘板18、19、和收纳上述构件的电池壳体15。电池壳体15由有底圆筒形状的壳体主体16和封堵壳体主体16的开口部的封口体17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应用正极及负极隔着分隔件交替地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电极体等其他形态的电极体来代替卷绕型的电极体14。另外,作为电池壳体15,可例示出圆筒形、方形、硬币形、按钮形等金属制壳体、对树脂片进行层压而形成的树脂制壳体(层压型电池)等。
21.壳体主体16例如为有底圆筒形状的金属制容器。在壳体主体16与封口体17之间设置垫片28,电池内部的密闭性得到确保。壳体主体16例如具有侧面部的一部分向内侧突出、并支承封口体17的突出部22。突出部22优选沿着壳体主体16的圆周方向形成为环状,并以其上表面支承封口体17。
22.封口体17具有从电极体14侧起依次层叠有局部开口的金属板23、下阀体24、绝缘构件25、上阀体26及盖27的结构。构成封口体17的各构件例如具有圆板形状或环形状,除绝缘构件25外的各构件彼此电连接。下阀体24与上阀体26在各自的中央部彼此连接,并在各周缘部之间夹设有绝缘构件25。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内压因内部短路等导致的发热而上升时,例如下阀体24以将上阀体26向盖27侧顶起的方式变形并断裂,下阀体24与上阀体26之间的电流通路被切断。进而内压上升时,上阀体26断裂,气体从盖27的开口部被排出。
23.图1示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中,正极11上安装的正极引线20通过绝缘板18的贯通孔并向封口体17侧延伸,负极12上安装的负极引线21通过绝缘板19的外侧并向壳体主体16的底部侧延伸。正极引线20通过焊接等与作为封口体17的底板的局部开口的金属板23的下表面连接,作为与局部开口的金属板23电连接的封口体17的顶板的盖27为正极端
子。负极引线21通过焊接等与壳体主体16的底部内面连接,壳体主体16为负极端子。
24.以下对正极11、负极12、非水电解质、分隔件13进行详细叙述。
25.<正极>
26.正极11例如由金属箔等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构成。正极集电体可以使用铝等在正极的电位范围下稳定的金属的箔、表层配置有该金属的薄膜等。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从与正极集电体的粘结性等方面来看,正极活性物质层优选包含粘结材料等。
27.正极11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来得到:在正极集电体上对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粘结材料、导电材料等的正极复合材料浆料进行涂布/干燥,由此在正极集电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并对该正极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
28.正极活性物质包含: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含有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ni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也可包含除ni、li以外的其他元素,可举出例如选自al、co、mn、ti、nb、si、mo、zr、v、fe、mg、cr、cu、sn、ta、w、na、k、ba、sr、bi、be、zn、ca及b中的至少1种元素等。这些之中,从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等方面来看,优选选自al、mn及co中的至少1种元素。
29.图2的(a)及(b)为示出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包含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ni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如图2的(a)及(b)所示,包含颗粒32,所述颗粒32具有层叠有3层以上外缘的长度(a)为1μm以上的平面30的阶梯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包含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ni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可以仅由颗粒32构成,也可以除颗粒32外还包含具有其他公知的形状的颗粒而构成。
30.平面30的外缘的长度(a)可以为1μm以上,例如优选为2μm以上。外缘的长度(a)的上限也取决于颗粒的粒径,例如为15μm以下。平面30的外缘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于多边形状、弯曲形状等。平面30的层叠数可以为3层以上,从更为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的方面来看,优选5层以上。平面30的层叠数的上限也取决于颗粒的粒径,例如为15层以下。从更为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的方面来看,阶梯状结构的高度差(从1个平面30到其一层上的平面30的高度(b))例如优选为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0.03μm以上且0.2μm以下的范围。
31.相对于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总体,颗粒32的比例优选为3%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包含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ni。颗粒32的比例满足上述范围时,与不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被更为抑制。
32.颗粒32的比例通过以下的方法求出。使用电子显微镜,以能够充分地观察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倍率随机观察20个视野。测定在视野内观察到的总颗粒数(m)、颗粒32的个数(n)。该测定以20个视野进行,求出颗粒32的个数(n)相对于总颗粒数(m)的比例(n/m)。将该值的平均值设为颗粒32的比例。
33.从充放电循环特性等方面来看,颗粒32的粒径例如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为3μm以上。颗粒32的粒径的上限例如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颗粒32的粒径过大时,有时电池容量会降低。对于颗粒32的粒径,使用电子显微镜,随机指定20个颗粒32,对指
定的颗粒32进行图像分析,分别求出20个颗粒32的最长直径,将它们的平均值设为颗粒32的粒径。
34.颗粒32的颗粒破坏强度例如优选为230mpa以上,更优选为300mpa以上。颗粒32的颗粒破坏强度满足上述范围时,与不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充放电导致的颗粒32的裂纹被抑制,有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被更为抑制。颗粒32的颗粒破坏强度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000mpa以下。颗粒破坏强度用jis

r1639

5规定的方法测定。但jis

r1639

5中,将α(根据颗粒内的位置变化的无量纲数)设为2.48,本技术中设为2.8。
35.作为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包含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ni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含量,例如从电池容量的提高等方面来看,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的总质量,优选为90质量%以上,优选为99质量%以上。
36.除了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包含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ni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外,正极活性物质也可含有其他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作为其他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可举出例如ni的比例小于80摩尔%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等。
37.相对于除li外的金属元素的总摩尔数包含80摩尔%以上且小于100摩尔%的ni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可以通过将含ni氧化物和li化合物混合并对该混合物进行烧成而得到。此处,具有层叠有3层以上外缘的长度(a)为1μm以上的平面30的阶梯状结构的颗粒32例如可以通过在含ni氧化物与li化合物的混合物中添加氢氧化钾等具有600℃以下的熔点的碱、碱土化合物,或对混合物进行2阶段烧成而得到。2阶段烧成的条件根据含ni氧化物的组成、含ni氧化物与li化合物的混合比率、氢氧化钾等的添加的有无等来适当设定,例如优选使第2阶段的烧成温度比第1阶段的烧成温度低。第1阶段的烧成温度例如为700℃~1000℃的范围,第2阶段的烧成温度例如为600℃~800℃的范围。另外,第1阶段及第2阶段的烧成时间例如分别为1~10小时。需要说明的是,使正极活性物质进行颗粒生长时,添加的氢氧化钾的粒径优选为3~20mm。另外,氢氧化钾会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成碳酸钾,因此优选在混合含ni氧化物和li化合物的时机添加。
38.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包含的导电材料,为比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性高的材料,可举出例如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石墨等碳粉末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组合使用2种以上。
39.导电材料的平均粒径可以为30nm以下,从更为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等方面来看,优选为25nm以下,更优选为23nm以下。从处理性等方面来看,导电材料的平均粒径的下限值例如优选为1nm以上,更优选为5nm以上。导电材料的平均粒径通过如下来得到,使用电子显微镜,随机指定20个导电材料,对指定的导电材料进行图像分析,分别求出20个导电材料的最长直径,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40.从更为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等方面来看,导电材料的bet比表面积例如优选为80m2/g以上,更优选为100m2/g以上且300m2/g以下,更优选为100m2/g以上且250m2/g以下。bet比表面积按照jis r1626记载的bet法(氮吸附法)测定。
41.从更为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等方面来看,例如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100质量份,导电材料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2质量%以上且3质量%以下。
4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包含的粘结材料,可举出例如氟系高分子、橡胶系高分子、
pan、聚酰亚胺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等。作为氟系高分子,可举出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或它们的改性体等,作为橡胶系高分子,可举出例如乙烯

丙烯

异戊二烯共聚物、乙烯

丙烯

丁二烯共聚物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组合使用2种以上。
43.<负极>
44.负极12例如具备金属箔等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集电体可以使用铜等在负极的电位范围下稳定的金属的箔、表层配置有该金属的薄膜等。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粘结材料、增稠材料等。
45.负极12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来得到:在负极集电体上对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粘结材料的负极复合材料浆料进行涂布/干燥,由此在负极集电体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并对该负极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
46.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包含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储/释放锂离子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碳材料、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或包含该金属的合金化合物等。作为碳材料,可以使用天然石墨、难石墨化性碳、人造石墨等石墨类、焦炭类等,作为合金化合物,可举出包含至少1种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的化合物。作为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元素,优选硅、锡,也可使用它们与氧结合而成的硅氧化物、锡氧化物等。另外,可以使用上述碳材料与硅、锡的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物质。除上述以外,也可使用钛酸锂等相对于金属锂的充放电的电位比碳材料等高的物质。
47.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包含的粘结材料,例如与正极的情况相同,可以使用氟系高分子、橡胶系高分子、pan、聚酰亚胺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等。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水系溶剂制备负极复合材料浆料时等,优选使用苯乙烯

丁二烯橡胶(sbr)、羧甲基纤维素(cmc)或其盐、聚丙烯酸酸(paa)或其盐(paa

na、paa

k等,另外也可以为部分中和型的盐)、聚乙烯醇(pva)、聚环氧乙烷(peo)等。
48.<非水电解质>
49.非水电解质包含非水溶剂和非水溶剂中溶解的电解质盐。非水电解质不限定于液体电解质(非水电解液),也可以为使用凝胶状聚合物等的固体电解质。非水溶剂可以使用例如酯类、醚类、乙腈等腈类、二甲基甲酰胺等酰胺类及2种以上这些的混合溶剂等。非水溶剂也可含有这些溶剂的氢的至少一部分被氟等卤素原子取代的卤素取代物。
50.作为上述酯类的例子,可举出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丙酯、碳酸乙丙酯、碳酸甲基异丙酯等链状碳酸酯、γ

丁内酯(gbl)、γ

戊内酯(gvl)等环状羧酸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甲酯(mp)、丙酸乙酯、γ

丁内酯等链状羧酸酯等。
51.作为上述醚类的例子,可举出1,3

二氧戊环、4

甲基

1,3

二氧戊环、四氢呋喃、2

甲基四氢呋喃、环氧丙烷、1,2

环氧丁烷、1,3

二氧杂环己烷、1,4

二氧杂环己烷、1,3,5

三氧杂环己烷、呋喃、2

甲基呋喃、1,8

桉树脑、冠醚等环状醚、1,2

二甲氧基乙烷、二乙醚、二丙醚、二异丙醚、二丁醚、二己醚、乙基乙烯醚、丁基乙烯醚、甲基苯醚、乙基苯醚、丁基苯醚、戊基苯醚、甲氧基甲苯、苄基乙醚、二苯醚、二苄醚、邻二甲氧基苯、1,2

二乙氧基乙烷、1,2

二丁氧基乙烷、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乙醚、二乙二醇二丁醚、1,1

二甲氧基甲烷、1,1

二乙氧基乙烷、三乙二醇二甲醚、四乙二醇二甲醚等链状醚类等。
52.作为上述卤素取代物,优选使用氟代碳酸亚乙酯(fec)等氟化环状碳酸酯、氟化链状碳酸酯、氟代丙酸甲酯(fmp)等氟化链状羧酸酯等。
53.电解质盐优选锂盐。作为锂盐的例子,可举出libf4、liclo4、lipf6、liasf6、lisbf6、lialcl4、liscn、licf3so3、licf3co2、li(p(c2o4)f4)、lipf6‑
x
(c
n
f
2n 1
)
x
(1<x<6,n为1或2)、lib
10
cl
10
、licl、libr、lii、氯硼烷锂、低级脂肪族羧酸锂、li2b4o7、li(b(c2o4)f2)等硼酸盐类、lin(so2cf3)2、lin(c1f
2l 1
so2)(c
m
f
2m 1
so2){l,m为0以上的整数}等酰亚胺盐类等。对于锂盐,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混合使用多种。这些之中,从离子传导性、电化学稳定性等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lipf6。锂盐的浓度优选设为每1l非水溶剂为0.8~1.8mol。
54.<分隔件>
55.分隔件13例如可以使用具有离子透过性及绝缘性的多孔性片。作为多孔性片的具体例,可举出微多孔薄膜、织布、无纺布等。作为分隔件的材质,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纤维素等是适当的。
56.实施例
57.以下,利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58.<实施例1>
59.[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制作]
[0060]
在500℃下对利用共沉淀法得到的[ni
0.88
co
0.09
al
0.03
](oh)2所示的复合氢氧化物进行10小时烧成,得到含ni、co及al的复合氧化物。该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粒径(d50)为12μm。接着,以li与ni、co及al的总量的摩尔比成为1.03:1的方式将lioh与含ni、co及al的复合氧化物混合后,添加相对于该混合物成为10质量%的量的koh。在90%氧气气流中、于750℃下对该混合物进行40小时烧成后,通过水洗将杂质去除,得到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
[0061]
[正极的制作]
[0062]
以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上述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成为100质量%、作为导电材料的乙炔黑(平均粒径23nm)成为1质量%、作为粘结材料的聚偏氟乙烯成为0.9质量%的方式进行混合后,适量添加n

甲基
‑2‑
吡咯烷酮,从而制备正极复合材料浆料。然后,将正极复合材料浆料涂布在厚度15μm的铝制的正极集电体的两面,对涂膜进行轧制,从而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形成厚度70μm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将其作为实施例的正极。
[0063]
图3为实施例中得到的正极的sem的反射电子组成图像(3000倍)。如图3所示,实施例中得到的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中包含具有层叠有3层以上外周的长度为1μm以上的平面的阶梯状结构的颗粒。另外,相对于实施例中得到的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总体,该具有阶梯状结构的颗粒的比例为90%。测定方法如前所述。
[0064]
[负极的制作]
[0065]
以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成为100质量%、作为粘结材料的苯乙烯

丁二烯共聚物(sbr)成为1质量%的方式进行混合后,适量添加水,从而制备负极复合材料浆料。然后,将负极复合材料浆料涂布在厚度10μm的铜制的负极集电体的两面,对涂膜进行轧制,从而在负极集电体的两面形成厚度100μm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将其作为负极。
[0066]
[电解液的制备]
[0067]
在以15:45:40的体积比混合有氟代碳酸亚乙酯(f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甲酯(dmc)的混合溶剂中,使六氟化磷酸锂(lipf6)以浓度成为1.3摩尔/升的方式溶解,制
备电解液。
[0068]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
[0069]
将上述正极及上述负极分别切割成规定的尺寸,安装电极片后,使分隔件插入这些电极之间并进行卷绕,从而制作卷绕型的电极体。以在电极体的上下配置有绝缘板的状态、收纳于实施了镀ni的不锈钢制的壳体主体(直径18mm、高度65mm)中,将负极片与壳体主体的底部焊接,将正极片与封口体焊接。然后,在壳体主体内注入上述电解液后,用封口体将壳体主体密闭,从而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0070]
<实施例2>
[0071]
使用通过共沉淀法得到的[ni
0.91
co
0.045
al
0.045
](oh)2所示的复合氢氧化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0072]
<比较例1>
[0073]
正极的制作中,使用平均粒径35nm的乙炔黑作为导电材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0074]
<比较例2>
[0075]
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制作中,未添加koh,除此以外,与实施例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比较例2中得到的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进行确认,结果没有确认到实施例那样的具有阶梯状结构的颗粒。
[0076]
<比较例3>
[0077]
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制作中,未添加koh,正极的制作中,使用平均粒径35nm的乙炔黑作为导电材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比较例3中得到的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进行确认,结果没有确认到实施例那样的具有阶梯状结构的颗粒。
[0078]
[充放电循环特性中容量维持率的测定]
[0079]
在环境温度45℃下、以0.5c的恒定电流对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行恒定电流充电至电池电压为4.15v后,以0.5c的恒定电流进行恒定电流放电至电池电压为3.0v。进行100个循环的该充放电循环,利用下式求出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中的容量维持率。需要说明的是,容量维持率越高,则表示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越被抑制。
[0080]
容量维持率=(第1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第1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
100
[0081]
[表1]
[0082][0083]
如表1所示,实施例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容量维持率为98.8%,实施例2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容量维持率为98.2%,比较例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容量维持率为95.7%,比较例2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容量维持率为95.3%,比较例3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容量维持率为95.4%。即,可以认为:通过使用包含具有层叠有3层以上外缘的长度为1μm以上的平面的阶梯状结构的颗粒的含ni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及具备平均粒径30nm以下的导电材料的正极,可以抑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
[0084]
附图标记说明
[0085]
1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0086]
11 正极
[0087]
12 负极
[0088]
13 分隔件
[0089]
14 电极体
[0090]
15 电池壳体
[0091]
16 壳体主体
[0092]
17 封口体
[0093]
18、19 绝缘板
[0094]
20 正极引线
[0095]
21 负极引线
[0096]
22 突出部
[0097]
23 局部开口的金属板
[0098]
24 下阀体
[0099]
25 绝缘构件
[0100]
26 上阀体
[0101]
27 盖
[0102]
28 垫片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