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均热板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23: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均热板。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期待5g产品小巧轻薄,美观便携,但对于电子产品来说,紧凑的内部结构带来了散热不畅的难题。在不同的散热方案中,设置均热板是解决5g产品散热问题的新型方式。但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均热板要么厚度过大,不符合越来越轻薄的电子产品的需要,要么厚度较小,但传热性能不佳。
3.因此,亟需一种均热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热板,能够在保证厚度较小的前提下,保证较好的传热性能。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均热板,包括:
7.上盖;
8.下盖,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周边密封连接,内部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中容置有传热工质;
9.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容置腔内未设置所述毛细结构的空腔为气道。
10.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的体积小于等于所述容置腔的总体积的1/2。
11.可选地,所述气道的高度为0.1mm

0.24mm。
12.可选地,所述下盖的外壁靠近热源,所述下盖的壁厚为0.03mm

0.3mm。
13.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包括第一连通板条和至少两个第一毛细板条,所述第一毛细板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均热板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连通板条连通所述第一毛细板条内部的毛细液道,所述毛细结构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均抵接接触。
14.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容置腔内的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所述上支撑柱与所述上盖连接,所述下支撑柱与所述下盖连接。
15.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中部,所述毛细结构所在位置设置有所述上支撑柱,且所述毛细结构与所述下盖和所述上支撑柱均抵接,所述毛细结构的四围还设置有至少一组相对应的所述上支撑柱和所述下支撑柱。
16.可选地,所述上支撑柱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下支撑柱能够对应插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17.或所述下支撑柱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上支撑柱能够对应插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18.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中部,所述毛细结构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均抵接接触,所述毛细结构的四围还设置有至少一组相对应的所述上支撑柱和所述下支撑柱。
19.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包括第二毛细板条和第二连通板条,所述第二毛细板条沿所述均热板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两条,所述第二连通板条连通所述第二毛细板条内部的毛细液道,所述毛细结构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均抵接接触,所述气道内设置有至少一组相对应的所述上支撑柱和所述下支撑柱。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热板,其包括上盖、下盖和毛细结构,其中,下盖与上盖周边密封连接,内部形成容置腔,容置腔中容置有传热工质,毛细结构设置在容置腔内,容置腔内未设置毛细结构的空腔为气道。该均热板吸收热源的热量后,传热工质蒸发为气态,并能够在气道中快速扩散,扩散至远离热源的位置处释放热量并冷凝为液态,液态的传热工质很快进入毛细结构内,并流至热源处,形成内部传热工质的流动,该均热板能够在保证厚度较小的前提下,保证较好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均热板的剖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均热板的爆炸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均热板的剖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均热板的爆炸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均热板的剖视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均热板的爆炸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提供的均热板的剖视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提供的均热板的爆炸图。
30.图中:
31.1、上盖;2、下盖;3、毛细结构;4、气道;5、上支撑柱;6、下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5.实施例一
36.如图1

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均热板,包括盖板和毛细结构3,盖板包括上盖1和下盖2。其中,下盖2与上盖1周边密封连接,内部形成容置腔,容置腔中容置有传热工质,毛细结构3设置在容置腔内,容置腔内未设置毛细结构3的空腔为气道4。该均热板吸收热源的热量后,传热工质蒸发为气态,气态的传热工质能够在气道4中快速扩散,扩散至远离热源的位置处释放热量并冷凝为液态,液态的传热工质很快进入毛细结构3内,并通过毛细结构3内的毛细液道流至热源处,形成内部传热工质的循环流动,同时达到对热源进行散热的目的。该均热板的容置腔内的压力小于大气压,使得液态的传热工质更易于发生蒸发。
37.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毛细结构3包括第一毛细板条和第一连通板条,第一毛细板条沿均热板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两条,第一连通板条连通第一毛细板条内部的毛细液道,毛细结构3与上盖1和下盖2均抵接接触。具体地,当第一毛细板条设置有两条时,毛细结构3可以为u字型或工字型,当第一毛细板条设置有三条时,毛细结构3可以为山字型或王字型。优选地,将第一连通板条设置在贴近热源的位置,即可最大程度地保证与热源进行换热的液态传热工质的输入量,以增加换热效率。可选地,毛细结构3为铜网、铜粉或纤维铜线。本实施例中的毛细结构3同时具备支撑容置腔和保证液态传热工质的流动性的作用。相较于设置了支撑结构的均热板而言,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均热板不设置支撑结构,不但能够节省空间、提高气道4体积,从而获得更优地换热效率,还能节省材料、减少加工工序,降低产品的成本。
38.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均热板为超薄均热板,其整体厚度在0.18mm

0.3mm范围内。由于超薄均热板的厚度很小,毛细结构3的体积占容置腔总体积的比例就会影响到均热板的换热性能。具体地,当容置腔的空间不变的情况下,毛细结构3的体积越大,气道4的体积就会越小,当气道4体积过小时,气态流体的粘滞性越强,即流动阻力越大,其流动速度就会降低,致使蒸发为气态的传热工质流动至远离热源处的速度降低,从而降低换热效率。因此,优选地,毛细结构3的体积小于等于容置腔的总体积的1/2,即可保证较大的气道4空间,从而保证蒸发为气态的传热工质的流动速度,保证换热效率。
39.在气道4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若气道4高度过小,气态的传热工质同样会产生流动阻力,因此,优选地,气道4的高度为大于等于0.1mm,即可保证较大的气道4空间,从而保证蒸发为气态的传热工质的流动速度,保证换热效率。同时为了保证均热板整体厚度的要求,气道4的高度需要小于等于0.24mm。
40.均热板的板材的壁厚同样会影响整体厚度,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下盖2的外壁靠近热源,下盖2的壁厚过厚,即在保证整体厚度不变的情况下,气道4的高度过小,从而影响气态传热工质的流动速度,因此,下盖2的壁厚需要小于等于0.3mm。同时为了保证下盖2的强度,保证均热板不变形,延长其使用寿命,下盖2的壁厚需要大于等于0.03mm。优选地,下盖2的壁厚大于等于0.05mm,下盖2的厚度在0.05mm

0.3mm的范围内时,能够更好地平衡下盖2的强度和气道4的高度,即在保证均热板使用寿命的同时使其具备较高的换热效率。可选地,上盖1的厚度同样需要大于等于0.03mm以保证强度。可选地,上盖1和下盖2的材料
为铜、不锈钢、钛、铝、镁中的一种或由铜、不锈钢、钛、铝、镁中的任意几种的组合成的合金。
41.实施例二
42.如图3

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均热板与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均热板的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均热板还包括设置在容置腔内的上支撑柱5和下支撑柱6,且本实施例中的毛细结构3的设置方式不同。具体地,上支撑柱5与上盖1的内壁连接,下支撑柱6与下盖2的内壁连接。
43.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毛细结构3设置在容置腔的中部,毛细结构3所在位置设置有上支撑柱5,且毛细结构3与下盖2和上支撑柱5均抵接。这样的设置能够在毛细结构3的上方留有气道4,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设计缩短了宽度方向上气态传热工质的流动距离,缩短了流动时间,从而增加了换热效率。为了保证毛细结构3四围的气道4不发生变形,毛细结构3的四围还设置有至少一组相对应的上支撑柱5和下支撑柱6。
44.当上盖1和下盖2在安装过程中错位时,其内部的容置腔的体积会减小,从而降低了该均热板的换热性能,为了避免该情况发生,可选地,毛细结构3四围的成组设置的上支撑柱5和下支撑柱6具有定位结构,有利于保证上盖1和下盖2的精准对应。具体地,上支撑柱5上设置有凹槽,下支撑柱6能够对应插设在凹槽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下支撑柱6上设置有凹槽,上支撑柱5能够对应插设在凹槽内。
45.当下支撑柱6的直径太小时,下支撑柱6无法保证支撑强度,在其四围仍然容易发生下盖2的变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优选地,下支撑柱6的直径大于等于0.2mm。更优地,下支撑柱6的直径大于等于0.6mm。同理,对于设置在毛细结构3上方的上支撑柱5和设置在毛细结构3四围的上支撑柱5而言,优选地,上支撑柱5的直径大于等于0.2mm。更优地,上支撑柱5的直径大于等于0.6mm。
46.当相邻的上支撑柱5的间距过小时,会增加支撑柱对气道4空间的占用量,并且会增大气态传热工质的流动阻力,但当相邻的上支撑柱5的间距过大时,又会造成支撑不足,上盖1容易发生变形的情况。所以优选地,相邻的上支撑柱5的边缘之间的距离需要大于等于0.8mm,以保证支撑效果。为了平衡支撑效果和空间占用情况,更优地,相邻的上支撑柱5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mm。
47.可选地,上支撑柱5和/或下支撑柱6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可根据传热板的形状决定上支撑柱5和/或下支撑柱6的具体形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同一个传热板的不同位置处设置不同形态的上支撑柱5和/或下支撑柱6,通过不同形态的上支撑柱5和/或下支撑柱6的组合,达到最优的支撑效果和气态传热工质的流通效果。
48.除此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传热板均相同,例如毛细结构3在容置腔内的体积占比、传热板的整体厚度、气道4的高度、盖板的壁厚及材质等内容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9.实施例三
50.如图5

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均热板与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均热板的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均热板的毛细结构3的设置方式不同。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毛细结构3设置在容置腔的中部,毛细结构3与上盖1和下盖2均抵接接触,毛细结构3的四围还设置有至少一组相对应的上支撑柱5和下支撑柱6。可知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毛细结构3具有支撑传热
板中部的作用,在毛细结构3的四周设置上支撑柱5和下支撑柱6,有利于在四围气道4空间较大的情况下,保证四围上盖1和下盖2不易发生变形。
51.除此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的传热板均相同,包括上支撑柱5和下支撑柱6的定位结构、尺寸、间隔距离和形态,毛细结构3在容置腔内的体积占比,传热板的整体厚度,气道4的高度,盖板的壁厚及材质等,在此不再赘述。
52.实施例四
53.如图7

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均热板与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均热板的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均热板的毛细结构3的设置方式不同。可选地,毛细结构3包括第二毛细板条和第二连通板条,第二毛细板条沿均热板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两条,第二连通板条连通第二毛细板条内部的毛细液道,毛细结构3与上盖1和下盖2均抵接接触,气道4内设置有至少一组相对应的上支撑柱5和下支撑柱6。具体地,当第一毛细板条设置有两条时,毛细结构3可以为u字型或工字型,当第一毛细板条设置有三条时,毛细结构3可以为山字型或王字型。优选地,将第一连通板条设置在贴近热源的位置,即可最大程度地保证与热源进行换热的液态传热工质的输入量,以增加换热效率。
54.除此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三中的传热板均相同,包括上支撑柱5和下支撑柱6的定位结构、尺寸、间隔距离和形态,毛细结构3在容置腔内的体积占比,传热板的整体厚度,气道4的高度,盖板的壁厚及材质等,在此不再赘述。
55.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