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植物纤维抗菌面料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7: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植物纤维抗菌面料。


背景技术:

2.面料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产品,通常会被用于服饰,生活用品等领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面料的各种功能需要越来越高,但是传统的面料往往采用单一的纤维编织而成,其功能相对结构,是能够用于普通的日常穿着当中,因此,在纺织相关领域当中的部分研究人员开始针对不同功能效果的面料进行研发设计。抗菌面料时未来面料研究开发的一种重点方向,目前也有许多单位研发了抗菌的纺织材料,但是这类抗菌面料大多需要在面料编织完成后将面料浸渍抗菌试剂已达到抗菌效果,生产加工相对复杂繁琐,影响了此类型面料的普及和使用。
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植物纤维抗菌面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能够抑制面料内部的有害菌滋生起到抗菌抑菌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植物纤维抗菌面料,包括基层、面层和抗菌层,所述抗菌层复合于基层和面层之间,所述抗菌层包括若干平行排列的抗菌棉条,所述抗菌棉条由若干抗菌棉纤维排列缠绕而成,所述抗菌棉条之间形成透气间隙,所述抗菌棉条之间粘结有若干加强条,所述加强条与抗菌棉条之间粘结交错形成网格状结构。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菌棉条的两侧均粘结有加强条,所述加强条与抗菌棉条之间相互垂直。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菌棉条之间等距排列,所述加强条之间等距排列。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菌棉条内沿着长度方向穿插有若干抗菌丝,所述抗菌丝由抗菌纤维编织而成。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由复合抗菌纱一编织而成,所述复合抗菌纱一包括芯纱一和螺旋缠绕在芯纱一外的包覆纱一,所述芯纱一由涤纶和氨纶混纺,所述包覆纱一包括亚麻纤维或竹纤维。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层由复合抗菌纱二编织而成,所述复合抗菌纱二包括芯纱二,所述芯纱二的外部螺旋缠绕有包覆纱二和包覆纱三;所述包覆纱二包括亚麻纤维或竹纤维;所述包覆纱三包括银离子纤维或禾素纤维。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包覆纱二和包覆纱三螺旋缠绕的旋向相反。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外表面或面层的内表面上涂覆有防水涂层。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通过在面料内部的夹层当中排列抗菌棉条,形成抗菌夹层,抗菌棉条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效果,能够抑制面料当中部分的有害菌从而达到更加健康的效果,并且抗菌面条具有一定的厚度,填充在基层和面层之间能够在面料的内部形成一层相对疏松透气的结构,而且在两个抗菌棉条之间的透气间隙当中能够存留一部分的空气,形成局部的空气层,也提高了面料的保暖性;为了增加抗菌夹层的强度,抗菌棉条之间连接复合加强条,加强条与抗菌棉条粘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从而能够增加面料的整体强度。
15.基层当中的亚麻纤维和竹纤维,均为植物纤维,具有多孔的疏松结构,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和一定的抑菌效果;再结合面层当中的银离子纤维和禾素纤维,能够杀灭和抑制面料当中有害菌的滋生,从而从整体上增加了面料整体的防护抗菌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植物纤维抗菌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抗菌层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抗菌纱一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抗菌纱二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1、基层;11、芯纱一;12、包覆纱一;2、面层;21、芯纱二;22、包覆纱二;23、包覆纱三;3、抗菌层;31、抗菌棉条;32、抗菌丝;33、透气间隙;34、加强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

图4所示,一种植物纤维抗菌面料,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包括基层1、面层2和抗菌层3,抗菌层3复合粘结在基层1和面层2之间。
23.基层1由复合抗菌纱一编织而成,面层2由复合抗菌纱二编织而成,使得基层1和面层2两面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其中,复合抗菌纱一包括芯纱一11和包覆纱一12两部,包覆纱一12采用螺旋状的缠绕在芯纱一11的外部,且芯纱一11采用涤纶和氨纶混纺复合的结构,使得复合抗菌纱一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强度,而包覆纱一12则可采用亚麻纤维或竹纤维,两者均为天然材料的植物纤维,具有多孔的疏松结构,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和一定的抑菌效果;
24.面层2当中的复合抗菌纱二也采用包覆纱结构,中间为芯纱二21,芯纱二21外侧螺旋缠绕包覆有包覆纱二22和包覆纱三23两组包覆纱线,并且两者的螺旋缠绕方向相反,能够增加复合抗菌纱二以及其编织而成的面层2表面更加紧致细密;芯纱二21也可采用涤纶和氨纶混纺复合的结构,对复合抗菌纱二的强度进行支撑;
25.包覆纱二22采用亚麻纤维或竹纤维等天然的植物纤维,植物纤维素纤维一半具有良好的疏松结构,能够增加面料当中的异味和水分吸附效果,也一定程度上限制有害菌的滋生;包覆纱三23则采用具有可靠抗菌抑菌效果的银离子纤维或禾素纤维等抗菌纤维,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面料当中的有害菌,从而使得面料使用更加健康。
26.为了增加面料的一定的防水效果,可在面料上涂覆防水涂层,形成一层防水的薄膜,防水涂层可涂覆在基层1外表面或者面层2的内表面上,当涂覆在基层1的外表面是,能够使得面料能够纺织外侧水渍油污的,对面料起到良好的防护效果;也可涂覆在面层2的内表面,即面层2朝向基层1的一侧,从而使得防水涂层涂覆,使得面层2的外表面仍然为织物的编织面,避免防水涂层影响面料的表面手感。
27.基层1和面层2之间的抗菌层3采用拼合连接的结构,包括若干平行排列的抗菌棉条31,抗菌棉条31采用抗菌棉纤维排列缠绕而成,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条状结构;抗菌棉纤维采用天然的棉纤维,并浸渍了抗菌试剂,使得抗菌棉纤维具有普通棉纤维的纺织性能,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菌抑菌效果,具体的抗菌处理工艺在本领域已较为常见,不进行赘述;抗菌棉条31具有相对疏松透气的结构,能够吸附一定的水分,提高面料的整体柔软的质感;
28.各抗菌棉条31之间等距排列,在抗菌棉条31之间形成透气间隙33,透气间隙33的宽度略小于抗菌棉条31的宽度,使得抗菌层3当中抗菌棉条31占比更大;在两个抗菌棉条31之间的透气间隙33当中能够存留一部分的空气,形成局部的空气层,也提高了面料的保暖性;
29.为了增加抗菌夹层的强度,抗菌棉条31之间连接复合加强条34,加强条34与抗菌棉条31粘结形成网状的结构,抗菌棉条31的两侧均粘结有加强条34,加强条34与抗菌棉条31之间相互垂直;而且两侧的加强条34之间等距排列,并且位置相互重合对应;网状的结构能够使得抗菌层3能够应对面料上各个方向的拉力,提高面料的整体稳定性;
30.为了进一步增加抗菌棉条31的强度和性能,在抗菌棉条31当中穿插抗菌丝32,该抗菌丝32沿着抗菌棉条31的长度方向穿插,使得抗菌棉条31在长度方向具有更好的拉伸稳定性;而抗菌丝32由抗菌纤维编织而成,抗菌纤维也可采用银离子纤维和禾素纤维等具有抗菌效果的纤维,能够对抗菌棉条31的抗菌性能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提高面料的整体的抗菌效果。
31.综上所述,该面料采用多层复合的抗菌结构,基层1和面层2当中的植物纤维能够增加面料的异味吸附和水分吸附效果,能够保持面料的相对干爽;并且结合面层2当中的银离子纤维和禾素纤维,能够杀灭和抑制面料当中有害菌的滋生,从而从整体上增加了面料整体的防护抗菌效果;而在面料内部的夹层当中排列抗菌棉条31,形成抗菌夹层,抗菌棉条31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效果,能够抑制面料当中部分的有害菌从而达到更加健康的效果,并且抗菌面条具有一定的厚度,填充在基层1和面层2之间能够在面料的内部形成一层相对疏松透气的结构,形成局部的空气层结构,从而提高面料一定的保温效果。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